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开展途径

2023-12-26 18:38福建省南平第二实验小学陈秀华
天津教育 2023年32期
关键词:本课生活化法治

■福建省南平第二实验小学 陈秀华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同时,针对课程实施,课程标准指出,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不难理解,上述内容反映了现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根本目标,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为明显的生活化特征,很多学科知识都源自现实生活,并且对学生的生活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根据这一特征可以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与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关的感性认知经验。基于此,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生活化教学是指在一定目标的引领下,将教学活动置于具体的生活背景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建构以及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核心素养并非一种具体的知识,而是一种内在品质与素养,所以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拉近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着眼于生活视角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无疑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准确理解核心素养内容以及生活化教学的基本要求,并不断探索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开展途径,从而依托高品质的生活化教学模式逐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着眼生活视角,设置教学目标

目标所发挥的导向作用会直接影响教学进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目标的设置有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这无疑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造成阻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应着眼于生活视角,从不同的维度设置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在后续教学中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时,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设置教学目标:第一,认知目标:培养学生自觉了解和参与家乡风俗活动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了解本地的风俗及其对家乡生活产生的影响。第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情境体验、材料分析、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方式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以及风俗所发生的变化。第三,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帮助学生更科学地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上述目标从生活角度突出了本课内容的重点。同时,从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借助上述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优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价值取向,促进学生的政治认同。借助优良的风俗习惯,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健全的人格。总之,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生活化教学中,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是必要的。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意愿

仍然以《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为例,为了真正落实本课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结合本课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视频资料创设课堂情境,展示不同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相较于单一的图文资料,视频化的课堂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在课堂中营造更活跃的氛围,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不同民俗文化的魅力,使学生了解不同风俗习惯中有怎样的情感寄托以及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后,可以自然引出本课内容。通过这一过程,能够使很多学生产生自觉探究本地风俗习惯的意愿,这无疑可以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

三、调动生活经验,组织自主探究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是一种具有一定抽象性的能力与品质,而非具体的知识点。基于这一特征,教师很难通过常规的语言讲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使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才能使其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品质。为此,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据此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例如:在教学《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时,本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为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质量,教师要为其提供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并利用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什么是课余生活?课余生活中有哪些比较常见的活动?选择课余生活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你在生活中会怎样安排自己的课余活动?这些活动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结合问题分析学习内容,并将自己的结论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以获得新的认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形成初步理解。

四、着眼生活问题,丰富课堂活动

(一)设置生活场景,组织角色扮演

从生活化教学视角来看,以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形式不够丰富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一问题容易削弱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从而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尝试选择更加契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及学生认知特征的活动形式,而角色扮演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类型。在这类活动中,学生能够以不同的身份进行思考,从而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学会沟通交流》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的看法,使学生在面对分歧的意见时学会坦率和真诚沟通,以解决问题。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沟通解决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置一个生活中的具体场景以及发生在这个场景中的问题,之后,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如何通过沟通解决这些问题。

再如,教学《买东西的学问》时,学生初步学习了一些购物技巧以及良好的购物习惯。为了增强学生合理消费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练习。利用这种方法,学生能够集思广益,分析购物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具体事件以及应对这些事件的方法。相较于其他的教学形式,角色扮演这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比较相符,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感性认知体验。

(二)开展辩论活动,启发学生思维

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具体的学科特征。从实际情况来看,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比较突出的开放性特征,受此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针对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或者观点产生分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感悟。

例如:教学《网络新世界》时,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互联网的重要性,明白在互联网世界中同样要遵守一些具体的规则。由于信息技术在生活中日益普及,所以学生在生活中有很多接触互联网的机会,也因此对互联网产生了一些独特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要避免直接介绍互联网的作用,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互联网对学生的作用,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互联网对小学生的作用是利大于弊,而有的学生则会提出相反的意见。对学生的分歧,教师不要直接给出建议,而是鼓励学生围绕这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展开辩论。利用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五、组织生活实践,推动知识迁移

在课内短暂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只能对相关知识产生一些浅层认识,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存在密切联系,所以教师要避免仅仅设计书面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场景中。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从而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核心素养。

第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在协商不能获得一致而又必须采取行动的时候,只能采取表决的办法,按多数人的意志去行动,少数必须服从多数。由于有权参与政治的“人”不同,因而产生了原始共产主义民主、奴隶主民主、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等不同类型的民主,将来的人类社会还会出现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民主。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民主,在其主体的范围内都不能违背按多数人意志行动的规则,没有这一条便没有政治民主。

例如:教学《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时,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明白自己在家庭成员中扮演着子女的角色,所以在幸福家庭的建设中承担着一份责任。为了给家庭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表达自己对父母和长辈的爱。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一些具体的实践任务,以供学生选择。如可以让学生在周末承担一整天简单的家务劳动,体会父母在家庭劳动中的辛苦。为了避免课外实践流于形式,学生需要设计完整的活动计划,并记录活动过程,同时要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所思所想。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此外,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六、借助网络平台开发生活资源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以及课余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在生活化教学中,学生很难参与大量的实践活动,也难以在每天发生的生活事件中学习素材的甄别。因此,为了利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开发与课内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化学习资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依托生活现象进行问题探究,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依托网络平台进行生活化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源的开发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契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尽管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是人们需要关注的,但是这些事件有时会超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教师在进行生活化学习资源开发时要尽量避免选择此类事件,而是从学生的周围生活进行选择。第二,及时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教师从生活中选择生活化学习素材后,要及时进行整理和分门别类,这样便于教师在后续教学中随时选择与课内所学知识有关的学习资源,并将其作为学生探究的案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第三,及时进行学习资源的更新。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不同的事件,也会随之产生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了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保持新鲜感,教师应依托网络平台及时对学习资源加以更新,以便使学生及时接触到新的学习内容。

七、活用思维导图,优化整理总结

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都需要以相关的基础知识作为载体。学生在课时教学中接触到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分散性,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与总结,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更系统的认识,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这一单元,学生可以将“自我提升”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并将“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反思”这三个课时作为思维导图的分支。针对“学会尊重”,可以进一步细分出“人人需要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这几个分支;针对“学会宽容”,可以细分出“宽容的意义”“拥有宽容之心”“和而不同”这三个分支;针对“学会反思”,可以细分出“生活需要反思”“养成反思习惯”这两个分支。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通过清晰简洁的图示串联本单元所学内容,从而形成更系统的认识,这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八、强化家校合作,拓展学习空间

生活化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构建起了课内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将学习活动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家庭教育无疑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德育性质的学科中,家长更是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依托家校合作逐步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从而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首先,教师要依托当前的家校合作渠道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通过沟通,使家长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影响。其次,教师要向家长介绍一些指导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方法,从而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教师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最后,教师与家长要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以判断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

九、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契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策略。为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探索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为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本课生活化法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