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

2023-12-26 21:56:05赖学良
教育观察 2023年28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中华理念

赖学良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与文化基础,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1]作为以党的创新理论和时事政治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必要。形策课内容具有“史”“策”双重属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课程内容具有较好的契合度。这不仅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策课教学提供了通道,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形策课教学提供了可能。

一、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1]这为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将使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富含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作为以党的创新理论和时事政治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形策课,其课程内容也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策课教学,才能更好地从中国文化的底层逻辑和思维方式出发去理解把握课程内容。从现实教学情况看,形策课主要针对“一时一势一政策”开展教学,具有“短平快”的特点,难以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理论阐释。如果不揭示课程内容的底层理论逻辑,只是单纯地介绍时事热点和方针政策,就会导致学生缺乏思考,降低其学习热情。教师如果要在教学中快速构建起能够揭示形势政策底层逻辑的理论体系,就需要能快速对接学生文化素养和课程内容并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深化的载体。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连接课程内容体系与学生思想体系的良好载体。

二、契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形策课教学主体联结紧密,与形策课教学内容属性相近,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形策课具有契合性。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在长期的教育熏陶和生活浸润中,高校师生都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具备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文化理念,这使高校教师具有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具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形策课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具有融通性。虽然形策课每学期教学内容因时而变、因势而定,但总体限定在“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国际形势与政策”四个板块,聚焦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形势发展和政策实施,讲述的是微观的“史”和宏观的“策”。“史”“策”双重属性使形策课历史性观照和策略性比较成为可能,可以很好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分析形势、解读政策。

三、思路与目标

“文化内容+课程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策课教学的形式表现。构建“文化内容+课程内容”相融合的新型形策课教学体系的关键是择取内容、运用内容。首先,应择取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文化内容。在两个内容的关系上,文化内容服务于课程内容,服从于课程内容的需要,应以课程内容主旨为基点择取适用于阐述深化课程内容的文化内容。其次,应发挥好文化内容的工具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策课教学不是要颠覆和重构教学内容,而是以文化内容为“用”解读阐释课程内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成熟圆融的叙事能力来解读课程内容蕴含的价值取向、思想理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逻辑和哲学理论来解读课程内容隐藏的思维方式、行事策略,让学生从探寻和发现价值依归中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学习和领略中国文化的理性智慧中深化对课程内容的认知。通过择取和运用文化内容构建“文化内容+课程内容”的形策课教学体系,目的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体系构建形策课教学话语体系,将课程内容置于师生共有的思想文化话语体系中,实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优化表达,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化理解。

四、融入原则

在构建“文化内容+课程内容”教学体系时,易出现使用不清、匹配不佳等问题,导致形策课成为“文化课”或出现文化内容和课程内容“两张皮”的问题,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策课教学效果。为实现融入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策课教学应秉持一定的原则。一是契合性。融入形策课教学的文化内容与课程内容应具有较高的契合性,择取的文化内容与课程内容应具有较好的匹配度,具备可借鉴性,能够较好地进行由此及彼的说理阐发。二是简约性。融入形策课教学的文化内容体量要小而精,应以简约为要,以求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文化内容的自叙述,不选用需长篇论述的文化内容资源,以防喧宾夺主、增加教学内容体量。三是易懂性。融入形策课教学的文化内容应主旨明确、说理明了,能快速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不应融入需复杂论证的文化内容,而应尽量选用能引起师生共鸣的文化内容资源。四是促进性。融入形策课的文化内容应既有利于教师说理阐释,又有利于学生理解领悟,促进师生对课程内容的教学和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五、内容择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涵盖思想、文化、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具有史料文献、文学作品等多种呈现形式,既为形策课教学融入内容择取提供了丰富选择,又带来了匹配困难。形策课内容多变、主题不固定,无法像其他思政课一样做到点对点的内容择取,因此对内容的择取应聚焦课程特点,动态灵活,以类型择取为要。应聚焦形策课内容的“史”“策”双重属性,以及以文化内容解读课程内容的“解”的教学特征,择取适于形策课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一)聚焦“史”的特点择取历史经验

历史记载着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蕴藏着民族兴衰存亡、政党生死成败的规律,是最好的教科书、生动的启示录。[2]习近平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3]形策课讲述的形势与政策是新时代片段的微观史,具有历史的一般特点。历史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要讲好讲透微观史,就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细心观望,汲取历史经验的养分。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历史记载,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容资源,如《春秋》《资治通鉴》《通典》《战国策》等历史典籍详细记录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既包括太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包括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不仅有史书的详细记载,还有各种文学作品、政论文章的分析总结,各朝代的文人学者、政治家、思想家都对历史有独到的总结和见解,为后世提供了经验总结。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内容资源可为形策课教学提供历史养分,特别是在分析形势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政策施行的历史成效经验方面可提供较好的历史鉴证,能够把形策课讲述的微观史片段融入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让学生跳出形势观察局限,站在历史高峰远望,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中获取穿越现实迷雾的通透感悟。

(二)聚焦“策”的特点择取治国理念

形策课讲述的“政策”是宏观的“策”,不是具体政策文本,而是党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其思想理念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突然产生的,而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中国古代治国理念有着化合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因此,择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内容资源融入形策课教学,对理解政策指向和施行逻辑具有深化作用。中国古代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非常丰富,如儒家提倡“仁义礼”的治国理念,墨家提倡“尚同”“尚贤”“兼爱”“非攻”“节用”“非乐”的治国理念,道家倡导“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治国理念,法家提出“法”“术”“势”的治国理念。[4]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以及后人在此基础上的实践、反思和发展,可融入形策课教学,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化理解。例如,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与当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较高的契合性,教师进行融合阐述可赋予课程内容更浑厚的文化意蕴,增强学生思想理念的文化认同和理论认同。

(三)聚焦“解”的特征择取思维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策课教学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课程内容,用传统文化求解现实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解答“文化内容+课程内容”的题中要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思维方式的融入不可或缺。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一是重整体,注重从整体上观察事物,认为小到个人、大到天地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如庄子认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二是讲辩证,认为万事万物都体现着对立统一,只有辩证把握这些对立统一,不走极端,才能保持平衡、达到和谐,如孔子的“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三是尚体悟,崇尚通过身体力行、亲身研究去格物致知,如朱熹的“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中国传统的重整体、讲辩证、尚体悟的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的内容资源融入形策课教学,在教学中主要起到方法论的作用,引领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路来分析形势、判断政策,为课程内容的解构领悟提供传统文化的逻辑进路。

六、教学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策课教学应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话语体系、构建互融共促的教学内容体系、采取历史观照的教学说理方式,以实现“两个内容”的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叠加效应。

(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话语体系

形策课作为一门思政课,其内容的构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高度凝炼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思想意识,讲述的大多是不断创新中的思想理论内容,指向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依归。因此,教学的理论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恰适的理论话语体系中开展教学,才能较好地引领学生理解领悟课程内容的思想主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话语体系,就是将课程内容的思想义理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叙述之中,将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想理念与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可的思想理念归流并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为当前的形势和政策作注解,增强教学内容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感染力,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视域和逻辑更好地理解领悟课程内容。例如, 将国家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传统文化思想连接起来,将坚持胸怀天下,提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倡议与古人追求建设“大同社会”的思想理念联系起来,从人们普遍认同的文化理念出发去观照当前政策施行的思想理念,在两者映照中引领学生认识课程内容思想理论的科学理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课程内容体现出来的思想主旨。

(二)构建互融共促的教学内容体系

形策课教学聚焦新近发生的时事热点,其“短平快”的特点使课程内容的呈现大多为从形势情况到政策内容平铺直叙的单线叙述方式,内容资源大多是学生比较熟知的新闻资料,这使形策课内容的教学显得较为直白而意蕴单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策课教学要改变这种寡淡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就不能只是简单地构建“文化内容+课程内容”的教学内容模块,而是在构建的内容体系中使文化内容与课程内容能够以双线叙述或交叉叙述的方式赋予课程内容更为深刻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风韵。具体来说,就是择取恰适的史料、典故、传说或文学艺术形式等文化内容资源与课程内容搭配同构,从文化和现实层面共同阐述课程内容主旨,促进对课程内容的深化理解。例如,在使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事例来论述人才的伟大贡献和重要性时,由于学生对此案例比较熟悉,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将学生听闻过但不是很熟悉的“神农鞭百草”“神农传五谷”的传说与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的故事融合起来叙述,农业领域两个传奇人物的传奇故事的融合叙述使课程内容意蕴更丰富,激发了学生探新求知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抬头率和点头率。

(三)采取历史观照的教学说理方式

在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中,因演绎法教学易于操作且能确保思政课的政治性而在课堂教学中更为常见,其突出正面说理的方式在理论灌输方面具有较好的效用。[5]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策课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辩证、尚体悟的思维方式,以及形策课内容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多、理论知识范围广、内容难以讲深讲透的现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有别于演绎式的教学说理方式——历史观照的教学说理方式。历史观照的教学说理方式属于归纳式的教学说理方式,就是用历史经验教训来说理明证,用已经发生的具有明确结论的历史事件观照当前正在发生的相似历史片段,让学生从归纳历史经验教训中获得启示,在复盘相似历史片段的演进中把握未来发展趋势,进而更好地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历史观照的教学说理方式对于课程内容具有“史”“策” 双重属性的形策课来说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给予了形策课丰厚的文化内容资源,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历史史实基础上做归纳,在观照历史事件演进和经验教训中亲身体悟获取认知。

当前,在“两个结合”日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以党的创新理论和时事政治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形策课急需一场自我革命。形势与政策的“史”“策”双重属性使形策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具备了较好契合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文化内容资源诸如治国理念、历史经验、思维方式等可以融入课程教学,为形策课提供滋养。在构建“文化内容+课程内容”相融合的形策课教学体系时,文化内容的运用与文化内容的择取同样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形策课教学话语体系,用文化内容解读阐释课程内容,才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的有效融合,使教师可以更好地讲述形策课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深化课程内容。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中华理念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1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