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服务“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3-12-26 13:14陈弘曹威伟王健
中国农业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国之大者科技农业

陈弘,曹威伟,王健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2020年4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指向的是关乎国家根本、全局和长远的大方向、大格局、大事业、大战略,如教育事业、让人民生活幸福、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都是“国之大者”[1]。涉农高校作为人才智力资源的聚集地、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应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在服务培养新农科人才、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等“国之大者”中勇于担当、奋发作为。

一、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新农科人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服务“国之大者”的职责所在。涉农高校要坚持德能并重,加快培养能够深入广阔田野、担负历史重任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人才活力。

(一) 育之以德,构建“知农爱农”大思政教育体系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涉农高校要突出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知农爱农”大思政教育理念,将知农爱农贯穿于“五育”体系之中,强化耕读教育,全方位着力于涉农高校青年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一是坚持“五育并举”,贯穿知农爱农教育主题。针对厚德、明智、立美、健体、善劳的“全人”培养需要,涉农高校需通过“五育并举”贯穿知农爱农教育,深化青年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意志、情怀。要在德育中强化青年学子的知农爱农情怀教育,引导他们摒弃浮躁、不急功近利,涵养心系“三农”、情牵“三农”、服务“三农”的赤子情怀;在智育中强化知农爱农的理性认知,引导大学生理解“三农”理论、“三农”历史、“三农”现实,提升对“三农”问题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能力;在体育中强化知农爱农的体魄塑造,帮助青年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锤炼扎根“三农”、攻坚克难的意志,增强大学生勇于担当、惜农护农的人格素养;在美育中引导青年学生筑牢为农美丽的信念,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熏陶审美品趣;在劳育中培育学生强农兴农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在参与农业农村的劳动中形成良好的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二是强化“耕读教育”,打造知农爱农实践载体。通过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行为规范,研读耕读教育经典作品,打造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深化青年学生的耕读认知、耕读体验,融健身、修德、开慧、学艺于一体,解决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割裂的问题。将专业课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发挥实践基地育人的功能,让青年学子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在躬耕的过程中学习天地德慧,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耕读教育成为新时代做人之根、爱国之本、智慧之源的教育源泉。三是加强课程思政,构筑知农爱农“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湖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构建由思政课、通识核心课、专业核心课、体美劳育课、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等组成的“大国三农”课程体系,将“五育并举”育人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各环节。成立通识教育中心,将教育思路切实转变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一体化教育体系。设立“大国三农”大讲坛,邀请县委书记进课堂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畅谈“三农经”,解答大学生所关心的“三农”问题,深化对“三农”的理性认知。依托“耕读书院”,引导学生拓展经典阅读、专业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充分发挥校史馆、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美术馆等场馆的教育功能,锤炼学生“一懂两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开门办思政课,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一体,教育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立志扎根基层、扎根农村、服务人民。

(二) 赋之以能,深化“融合育人”全贯通培养模式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未来农业的巨大变革,涉农高校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培养学生解决“三农”复杂问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农林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适应度。一是要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耦合、多领域渗透的现代化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打破学科壁垒,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紧密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等战略问题,开展“农业+”专业新结构建设,在传统农科专业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衔接健康、绿色、生态、节约等新兴领域。早在教育部2022年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之前,湖南农业大学便以“敢为人先”的视野和气魄,于2021年在湖南省高校率先开设智慧农业专业,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亟需紧缺的拔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不仅安排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还安排了机械化、智能化等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同时,在原有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里,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补充和更新,让更多专业转型升级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现代化的新农科专业。二是适应“农”的边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由单业态向多业态、多产业延伸,由生产向生活、生态延伸的发展趋势,加强专业结构与一二三产业的匹配度,构建为新时代“三农”事业提供全域支撑的新农科专业集群,形成与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农业大学对本科专业实施“关停并转增”动态调整,建设好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适应的本科专业,新增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智慧农业、机器人工程等20余个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落实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急需的新兴涉农专业。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农业大学开设有“隆平创新实验班”,它以学校名誉校长袁隆平院士的名字命名,以继承弘扬袁院士锐意创新、勇于追梦的精神为使命。采用“高考成绩+职业倾向测试+面试综合考察”的方式遴选学生;实行“3+X”个性化培养,积极探索本-硕连读机制;实行全程导师制,采用小班化教学,积极探索讨论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改革……新一代“隆平人”如同一粒粒“好种子”洒向三湘大地,成长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四是推进产学研用协同、科教、产教融合育人,实行“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科教、产教联动招生培养模式,与知名企业合作通过“订单式”招收培养人才,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试点实施“引企入教”“引企入校”合作运行机制,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提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耦合度,培养卓越“农匠”人才。五是培养一批“留得住”的“永久牌”乡土人才队伍。依托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培养基地、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高素质农民定点培训高校、致富带头人定点培训高校等国家和省级平台,举办涉农领导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农业技术骨干、农业经理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及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让根在乡村、志在乡村的本土人才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成为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人”。

二、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古往今来治国安邦的要事、大事。百年大变局下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粮食安全更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3]涉农高校担当助力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供给,也比过去任何时期更需要集合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一) 以一流科技创新平台赋能国家粮食安全

涉农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战略需求,针对破解我国种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重大科学问题协同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着力解决掣肘农业农村领域技术瓶颈问题。一是加强农业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由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十余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参建的岳麓山实验室,立足湖南省优势种业创新资源,对标国家实验室,开放集聚国内外种业创新力量,着眼于在更高格局上整合种业创新资源,通过组建大团队、建设大设施、培育大项目,打造“种业航母”,解决国家和区域种业创新的深层次、系统性问题。在创新任务上,岳麓山实验室着力于加快优良种源和高性能农机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生物育种科学研究高地、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高地、重大战略品种培育高地、高水平种业创新人才聚集高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解决有关粮食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基础理论问题发挥领航作用。在创新机制上,岳麓山实验室聚焦重大任务和工程,增强跨系统、跨高校、跨学科的合作及协同攻关,实行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解决当前的碎片化、平庸化、重复投入、唯论文、成果转化率低、投入产出比低等问题,取得国际领先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成果。在创新目标上,岳麓山实验室通过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加强物质装备支撑,促进粮食产量增加、改善粮食品质、促进节本增效、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真正助力实现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实现科技增产、科技提质、科技降本、科技增效。针对湖南地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基本省情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湖南农业大学大力开展丘陵山区农机智能装备的研发制造,破解农机核心技术、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难题,为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作出贡献。同时,紧密围绕地域农业绿色发展和产业链延伸,主动适应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要,研究提出系统化的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加大对重金属污染治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问题的科研攻关,为绿色形态的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了科技支撑。二是加强人才和团队建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目标、重大科研项目建构目标定位准确、领域方向稳定、人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推进更多团队从单一学科领域的专深创新向专深与多学科集成创新相结合转变,大力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创新团队。发挥院士聚集高端人才作用,依托优势特色学科、重大创新平台,围绕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多学科交叉学习背景和顶尖学术水平的领军人才,力争实现国家优青和国家杰青人才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队伍建设,完善政策制度,搭建业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三是推动优势领域实现突破。湖南农业大学瞄准世界科学前沿,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依托学校品牌特色学科优势及其院士团队“头雁效应”,针对种业创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产品种植养殖和深度加工技术等重点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坚,争取获得一批创新性、先导性、彰显性的高水平科技奖励成果。同时以目标为导向,强化基础科学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协同推进,鼓励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促进新兴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催生新的前沿方向,为学校承担各类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奠定基础。

(二) 以对外合作交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涉农高校要实现科技赋能国家粮食安全,除致力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之外,还需拓展对外合作交流。重点围绕学校品牌优势学科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科技合作战略,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创新科技合作机制,拓展科技合作渠道,推进对外科技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延伸,以高水平对外合作交流打造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共同研发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学校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鼓励教师在国际科技组织、国际期刊担任职务,支持教师积极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单位积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和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加强与毗邻地区协同合作,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合作,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创新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共享机遇、共促发展的协同创新伙伴关系,共同赋能国家粮食安全。

三、问需于田献才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事关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否适应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乃至全球农业的重大转型和快速发展,是涉农高校在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助推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体制机制系统性变革的重大动力。

(一) 抓实党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各级农村基层组织,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总体要求下,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各地农村基层党建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一些农村党组织对党建的基本理论、程序和方法了解不充分;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头羊”作用发挥不足;党建工作的绩效考评方案不成熟,落实不到位;党建工作和其它工作未能有机衔接,实效不彰。针对农村党组织实际建设状况,提出可行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方案,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涉农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一是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认真做好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支两委干部,实现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着力提升村支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教授送党课、常态化培训在任村干部、发掘与培养后备干部、发展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产业能人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二是建章立制,规范村委管理服务工作,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服务能力,帮助群众解决上学、看病、就业、养老、住房等实际困难;组织村支两委、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二) 抓牢科技,做好科研转化“基本盘”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科技是点石成金的关键“催化剂”。这要求涉农高校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选题立项,创新技术推广应用模式,形成适用农业生产的科技成果,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面对农业社会服务向产前产后、向第二第三产业、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延伸的新趋势,涉农高校需要重塑社会服务体系,加强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一是构筑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社会服务联盟,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研究的现代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链。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武陵山、罗霄山和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科教联盟”,以联盟实体化方式集聚五省市的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主体力量,通过创新任务牵引、资源共享、实体运维、市场驱动等机制促进主体间的实质性合作,带动区域农业科技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在联盟内的共建共享机制,能够实行农业种质、信息、大数据等科技资源“一盘棋”运行,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农人才培养协同推进,对于有效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难点堵点问题,推行育繁推一体化的育种新体制,打通良种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突破传统路径,打通转化机制障碍。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由组织部门牵头、科技部门主推,坚持“人才撬动、项目拉动、转化推动、产业带动”,探索形成成建制、对口式、全方位的科技特派员模式,积极开展团队式“作战”,开展全产业链服务。完善科技小院运行机制,由小院驻村专家、研究生、村里技术能人、土专家等结成技术推广共同体,将科技小院打造成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振兴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实行“四个一”工程,聚焦千亿产业需求提供服务对接。湖南农业大学坚持扎根湖湘大地办大学,围绕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深化校地合作、产教融合,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技术引领、人才支撑。在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的畜禽、蔬菜、茶叶、油菜、中药材五大千亿产业中,集成全产业链技术成果,实施一个产业集群、一个责任学科、一位首席专家、一支稳定团队“四个一”工程,重点支持15~20个主导产业县市,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三是以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建设优势及特色农产品科技服务网站,着力构建学校—服务基地—涉农企业—基层政府间互融互通的新型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特色产业技术集成,将农业科技成果以信息化的手段送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户手中。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传承历史的纽带,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应当特别注重发挥文化浸润人心的作用,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愿景、精神和目标内化到全体师生的思想理念、人生追求、精神境界、日常行为中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一) 赓续优良传统,厚植爱校情怀

先辈们创办农业学校的初心使命就是复兴民族和振兴农业,涉农高校要时刻保持初心、牢记使命,将优良的办学传统发扬光大。在创建国内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湖南农业大学坚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把校史写在校园。通过各种载体再现湖南农大与中华民族复兴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辉历程,展现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二是将校友变成教材。学校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优秀校友的成功足迹、先进事迹来引领示范后来人,增强师生的自信和斗志。三是把校园变成课堂。湖南农业大学每届新生入校会有“重走三道门”入学教育第一课。在“修业学堂”校门前听一段百年校史故事,在“湖南农学院”校门前合唱一次校歌,在湖南农业大学西校门广场许下“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青春誓言。三个不同时代的校门,浓缩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沧桑,时代各有不同,但青春所肩负的初心与使命一脉相承。

(二) 弘扬大学精神,强化精神成人

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精神。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健康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足够的合作意识的成熟的人,湖南农业大学一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总结发掘百年办学历史,将“爱校敬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农大精神内化为师生员工高度认同、共同坚守的价值追求,弘扬体现时代精神、湖湘特色、农大品格的大学文化,营造“崇尚学问、尊重学者、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培育自由蓬勃的学术生态。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4],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充分挖掘校史校情文化内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良传统滋养“湘农精神”,以先进文化引领“湘农精神”,以正确导向强化“湘农精神”,逐步实现对“湘农精神”的认同,形成农大自强不息的特有精神风貌。二是通过创优争先,树立榜样典型,充分利用身边的鲜活事例,“用身边的感动”来“感动身边的人”。湖南农业大学坚持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葡萄教授”石雪晖、“水稻教授”陈立云、“黑茶金花之父”刘仲华等身边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国之大者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习近平强调的“国之大者”是什么
胸怀“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
胸怀“国之大者”把握两个大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把握“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