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州莲 雍 蕹
1.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2.中共泸州市委党校,四川 泸州 646000
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与科研力量的一部分,不仅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领域的重任,而且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当前,“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模式成为培养研究生的新途径。本文探索在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实施“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模式,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科教育发展轨迹不尽相同,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认知不足,导致研究生科研与教学、能力培养与道德教育的分离,影响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摒弃传统学科教育模式,走“科教融合”之路是一条新的教学路径。
面对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研究生教育压力增大。研究生毕业后如何谋求一份满意的工作,这成为教育工作中必须思考的问题。“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可以缩小专业与人才需求之间差异,有助于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之间的调配适应。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越来越高,使得研究生专业教学也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以某高校历史学为例,研究生分为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招生,且在每个一级学科下细分为不同专业方向。如中国史又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专门史等方向。这势必造成当前培养方案与市场要求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例如,以某地高中历史教师招聘为例,首先进行历史综合基础笔试,然后试讲和面试。可见,在整个求职应聘过程中,对研究生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如果仅凭平时专业学习是很难面试成功。为应对市场人才需求压力,这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改革,导师除重视专业教学外,还必须结合专业开展科研,在科研活动中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由此可见,将“科教融合”理念引入研究生学科教育中,不仅对构建全面系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更对学科发展在现代人才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
如何克服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差异,实现本硕之间的专业能力有效衔接,“科教融合”是民族地区高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存在许多跨专业考生。例如,某高校是办在民族地区省部共建高校,2022年中国史专业录取的18 名研究生,仅有3 名历史本科生,其他15 名为跨专业考生,且有10 名学生为理工科学生。由于每位学生的本科专业基础和能力相差较大,这对研究生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导师根据每个同学本科专业基础,结合学生科研兴趣,确定每位同学研究方向和领域,指导学生阅读专业书籍,并围绕感兴趣研究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引导其开展科研活动。通过这样的“科教融合”方式,较好发挥了每位研究生本科阶段专业知识,又实现了研究生阶段培养任务,实现了研究生本硕之间的专业能力有效衔接。
研究生教育不仅考虑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还要在学科导向需求不断变化提升的教学环境下,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和良好道德素质。康德说:“有两件事物,当我对它们思考得越恒久,我就越对它们抱有敬畏之心,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内心的道德法则。”[1]可见,研究生教育中道德教育之重要。然而,研究生道德品质不是独立于教学和科研之外,而是附着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之中。科研和教学是研究生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承载道德教育内容和信息。例如历史专业类的研究生教育,可以通过“科教融合”模式,强化学生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研究民族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的兴趣,以及从事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最终使学生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干事”的实用型人才。
基于学生基本学科素质,通过培养方案将“科教融合”理念引入研究生课程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自主科研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科研探索兴趣。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是当今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趋势。“科教融合”是实现其间融合的有效方式。
研究生第一学年基本上都是专业课程,主要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组成。理论教学是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课程均以研究型课程为主,通过教师教授前沿的专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科研实践,对专业理论难以理解。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弊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自己从事科研例子,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利用专业与地方建立的教学科研基地,让学术考察走进历史现场,“通过实证的、具体的研究,努力把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国家制度研究与基层社会研究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情感、心智和理性上都尽量回到历史现场去”[2]。
由此可见,通过“科教融合”方式教学改革,既巩固了学生专业理论,又提高了科研兴趣和能力,既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又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有效统一。
如何提高研究生课题教学质量,对教师工作提出了较大挑战。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教融合”是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方法之一。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最大区别在于,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学科前沿知识传授,如何应用研讨式教学方法。通过“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前沿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和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人文学科教学虽然不像理工科那样需要大量的实验作为基础,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大量的学术前沿知识作为支撑,训练学生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科教融合”理念不仅贯穿于课程教学中,也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实践中,通过项目申报引导学生科研探索,实现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
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教学工作的教学科研人才[3]。这对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将“科教融合”理念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实践中,让学生能够在读研期间独立申报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对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导师鼓励学生申报各类项目。在学生申报项目过程中,导师从问题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设计等进行全方位指导,通过项目申报指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申报成功后,导师再继续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写作论文并发表,以提升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其后毕业论文完成奠定科研基础。导师应以项目申报为契机,为研究生科研提供好的平台。
综上可知,“科教融合”式研究生教学,要求授课教师突破传统书本和固有知识的限制,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整理新知识点,创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化学生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研究生效果。
“科教融合”就是将“科研”与“教学”的紧密融合,这恰是实践中的难点。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淡化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课程“边界”,做到教学为科研打基础,科研为教学的应用与延伸,探索“科教融合”的有效途径。
“科教融合”关键是科研兴趣的培养和激发。“科教融合”尽管对教师的科研基础提出要求,但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科教融合”是建立在对科研和教学目标一致理解的基础上、对科研活动的多样性理解基础上提出的[4]。为此,对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科研思维。科研思维“包括推理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5]。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研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科研训练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次,提出研究问题。提出问题是科研探究的首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善问的好习惯,将教学重心从强调知识传授和积累向知识探究过程转化。最后,开展科研活动。导师利用自己课题或学生申报课题,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总之,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经常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之养成知问、敢问、善问的科研思维好习惯,学生科研能力才会提高。
研究生教育将科研能力作为考查评判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硕士研究生“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获得学位基本条件,以“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为博士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基本条件[6]。为学生提供科研平台和条件,是提升科研能力重要保障。这也是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创新、进行学科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7]。以笔者工作单位为例,学院现有1 个湖南省重点学科、1 个湖南省民族学研究基地、1 个湖南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 个国家民委基地等。学院利用这些有利平台,一是与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建立基地;二是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学;三是举办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四是设置招标课题。学院通过平台开展的上述系列活动,为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优质资源,为开展科研提供条件保障,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将丰富的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科教融合”是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面临的老大难问题。要解决当下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中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现象,亟须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在实践中,我们需确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科教融合”理念。科学的教育育人不应局限于科研环节,应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上,应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在教师绩效考评上,改变只以科研为评价标准,实现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推广研究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体制建设中,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三个维度出发,针对学生管理、培养体系、过程管理、绩效评价等领域进行体制创新。
总之,我们要解决教学与科研相分离现象,必须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深度融合,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新文科建设推进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为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科教融合”成为一项有效推动科研与育人相结合的途径。所谓“科教融合”,并非简单将研究生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或者将道德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中机械体现,而是将教学、科研和道德教育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其中,研究生教学旨在储备知识,科研则是学会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而研究生道德品德则是贯穿于教学和科研的培养过程中。综上所述,走“科教融合”之路,积极引导研究生教学和科研行为,是在新文科战略的背景下为研究生科研育人探索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