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宣 阚玉金 丁美琴 杨慧珠 刘金美 曾甜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江苏南京 211156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中的重要学科,对于了解组织管理、领导与激励、决策与沟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方式已经逐渐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更加强调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营造出更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基于产教融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正是应对这种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打通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将课堂中的产学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推进产学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故而基于产教融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对于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以期帮助学生了解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通过实践案例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组织行为能力。“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教育之始,德育为先。“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强调思想价值导向。“组织行为学”既包括对企业组织整体行为的研究与解析,也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行为、语言、思想的规范与探讨,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群体心理与行为、团队管理过程、激励理论与实践、新型领导理论与实践、个体与组织的关系等。因此该课程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公民和积极进取的组织专业人才。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强调实践应用教学。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实际工作场景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团队合作、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譬如:在教授组织危机处理与外部沟通时,举例“假设你是一名公司业务员,你的上级要求你开一辆装满过期面包的货车到偏僻郊外,将面包倒掉。途中你遇见一群饥饿的难民,而后面有闻讯而至的记者。你想帮助难民,应该怎么办?”,使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人物,情景模式现场状况,加强知识实际应用。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深度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在教授“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实际应用激励时可采取哪些方法来弥补主体不公平感,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可通过“丰富工作激励方法,扩大激励影响范围”,以消减个体的主观不公平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该课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关于“团队过程管理”内容,提前让学生自行分组、案例研讨交流,深切了解团队目标、团队角色、团队沟通、团队决策、团队冲突处理、团队领导的内涵与意义,尤其通过头脑风暴法、鱼骨图法,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参与,成员无限制的讨论和联想产生更多的创新想法,以此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将“产教融合”应用到“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当前应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然而,课程教学改革面临以下诸多困境:
部分学生将组织行为学当成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管理课程,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在工作模式中实现高效率的目标。然而,这种想法忽视了组织行为学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例如:在教学“学习型组织”内容时,它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如果学生仅追求“组织高效”,则失去了“组织行为学价值导向”的重要意义。因为像“学习型组织”类似的知识点在企业实践中依旧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凸显其真正价值与实际效果。我们则需要令学生清晰认知到这些知识的价值所在,以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组织行为学往往依赖于实证研究,以陈述、论述、论证、比较和分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然而教学资源的缺乏,以及缺少企业实操平台,则是阻碍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班级微信群、学生QQ群等信息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和交互性,做好教学的课程评价和学习效果的反馈工作,不断扩充教学资源,增强实际应用操作平台。另一方面,学校教学应该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知识理论与实践实验真正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操作平台。
当前的大学教育实行绩效考核制度,这样容易导致教师对于教学实际应用的疏漏,把绩效当做优先考虑的指标,不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学生习惯于理论知识考核评价方式,也极易忽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大学教育应该考虑课程实践评估,将课程实践融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强教师对学生知识应用的引导。同时,大学也可提供多方位实践实习平台,让知识真正“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重要的一门课程。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组织行为学”课程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实践环节上,缺乏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影响。因此,提出基于产教融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以期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将课程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理解组织行为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组织的情感认同和忠诚度,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参与度,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项目和案例的引导,将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切磋协助,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特长,并引导学生发现和实现价值,在团队中扮演好各自角色,实现共同目标。
3.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组织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不断寻找创新方法和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在组织中的竞争力。
基于产教融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合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并掌握实践操作的能力。课程设置中应该运用分析实际问题,并将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践操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组织案例,教学目标以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为重点,通过参观企业、调研、访谈等活动,深入了解企业的管理现状和经营模式,掌握企业发展所需各领域具体技能,加强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和衔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采用互动性较强的方式,以小组讨论及课堂演讲为主要形式,鼓励学生交流、探讨和分享,进行思维碰撞与思维创新,进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设计个人、小组和整体综合实践考核机制,考查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制定具体的课程计划和学习目标,注重课程内容分层次、分难度、分重点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价值观念等因素。除了单独考试之外,对学生成绩按小组成绩和整体成绩进行考核,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公益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实践能力。
1.注重案例式教学
理论知识的讲授尽量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注重相关实践案例的引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后,帮助学生实际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和发挥其实际价值和作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逐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譬如教授组织危机沟通时,可引入危机案例,在冲突管理知识“竞争策略、合作策略、回避策略、迁就策略、妥协策略”中进行善巧抉择与实际应用,巧妙化解组织内外部冲突,优化组织管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2.开展实验式教学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项目以及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结合注重引导学生从案例教学中获取经验与教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在实践中迅速上手。通过借助社会调研和社区实践,学生更能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真实了解组织变革所需要的组织行为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且贯彻人文精神。高校可为学生提供假期社会调研或实习平台等,学生通过正式加入组织中工作实践,深入了解组织架构、组织管理,并结合自身的岗位职能,将个人行为与组织制度规范相结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文化相融合,真正体验组织文化、组织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
适用条件:套压大于0.2 MPa的套管气,可以启动自力增压系统。最高输出压力及流量:2倍套压;流量可设置。套管气自力驱动:不用电源,自动保压,无热量产生,没有火花危险源。
3.注重培养学科交叉学习和创新设计思维
通过小组实验、课堂互动等形式,打造学科群体学习环境,相互借鉴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思维。注重学科融合与交叉,深度发掘课程教育的潜在效益。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比如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作业布置、社会实践等方式。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实测实评、反馈研讨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
基于产教融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评价设计通过制定评估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内容和方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1.产教融合水平评估
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产教融合水平进行考核。根据学生实习实践报告、教师授课情况、企业反馈情况、校企合作项目成果等评估产教融合水平,以期加强校企合作,整合产学研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实用能力。
2.教学质量水平评估
以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程设计等为主要评价指标,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根据学生课程评价和反馈、教学记录和反馈、课程设计和教材质量评估等多种方式,评估教学质量。
3.师资队伍质量评估
以师资配置、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为主要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进行考核。通过对师资队伍进行考核,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师素质,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4.学生综合水平评估
通过对学生考核评价,包括学生知识水平评价、学生能力水平评价、学生素质水平评价等,以期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扩大课程知识面,拓展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产教融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从学生综合水平、师资队伍质量、产教融合水平、教学质量四个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课程改革的成效。教师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为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也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基于产教融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提出教学改革目标设计、教学改革内容设计、教学改革方法设计、教学改革评估设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对于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