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回顾

2023-12-26 03:57:13倪雅文
科技风 2023年3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幸福感个体

倪雅文

金陵科技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9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同时也肩负着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共有197.78万人,规模可谓宏大。基于其重要性和规模性,我们必须对高校教师给予足够关注。一个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成果,推动为学校乃至社会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1],教师的幸福感可以使其获得内在的尊严与欢乐,并对其工作的开展起到不容忽视的支持力和推动力。

一、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涵义及测量

幸福感是一种舒适、愉快和健康的状态,主要包括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所作出的总体评价,它是由个体的认识、需要、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状态[2]。主观幸福感反映在工作场所中就是职业幸福感,简单而言就是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和较低的离职意愿,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3]。

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即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职业理想得以实现,从而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获得持续快乐的体验[4],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曹俊军提出教师职业幸福感有四方面内涵:一是个人需要满足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体验,二是个人主观努力与客观机会及条件契合的结果,三是个体对其生存状况与职场环境肯定的价值评判,四是具有教育动力源性质的精神力量[5]。檀传宝指出教师的幸福感有四个主要特点:精神性、关系性、集体性和无限性[6]。

当前,对与职业幸福感进行测量的量表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国外成熟量表,如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Andrews和Withey编制的人脸量表,二是自编量表。在自编量表方面,马秀敏提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包括七个维度:职业本身、薪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成效、工作情感、工作环境、躯体健康[7]。朱红等人的研究也使用了上述七个维度[8]。陈瑜参考了国外的幸福感量表,设计了高校科研人员职业幸福感量表[9],胡国华等对其进行了完善,包括情感幸福、专业幸福、人际幸福和身心幸福等四个维度[10]。张玉柱等提出了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六个维度,包括学生发展、友好关系、工作满意、工作成就、工作自主以及价值实现[11]。郭颖蕾通过访谈及半开放式调查文件的文本和开放编码分析,得出了五个维度,包括身心状况、家庭婚姻、社交关系、工作状态和自我实现[12]。

二、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前置因素

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职业幸福感受到多种方面的影响,许多研究者都曾对此展开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结论。笔者将从教师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等三方面进行梳理及分析其前置因素。

(一)自身因素

一是健康水平。研究发现,躯体健康对职业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并且工作倦怠会影响到青年教师的身体健康[7],这意味着健康水平和职业幸福感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健康水平是职业幸福感的基础,而职业幸福感也会反向影响个体健康水平。

二是教龄。处于成熟期的教师,完全适应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了学科教学骨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同时相较于教龄更长的教师而言,具有相对较高的工作热情,倦怠感低,因此可以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7]。

三是学历。学历与教师职业幸福感之间存在负相关,即学历越低的教师,职业幸福感越高。究其原因,学历越高的教师,精神追求和自我期待也越高,为自己设置的目标更为远大,在职业道路上的自我要求比较高,因此幸福感较难获得[7]。

四是自我实现水平,这是个体最高层次的需求。幸福是一种伴随着力量增长的体验,高校青年教师的力量增长主要体现在自己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两个方面[13]。另外,科研成果、教学成就、社会认可及学生认可可以反映教师的自我实现程度,其中教学成就与科研成果是教师幸福感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回报[14]。

(二)学校因素

一是薪资待遇。各学者的研究不约而同指向了薪资待遇,这与教师所关注的需求层次密切相关,低收入的教师主要关注生存需求,高收入的教师则更关注发展需求。后者会更加关注自身因素,注重能力的提升、成就感和价值感的获得,从而形成积极循环,促进自身不断发展。这也意味着,薪资待遇仅在一定程度内影响幸福感,超过一定范围后,对幸福感起作用的将是其他因素[15]。此外,薪资待遇的比较,一方面存在于学校内部教师之间,另一方面存在于外部。内部比较可以让教师大致判断自己的付出与收入是否平衡,与外部的比对可以让教师判断薪资水平的竞争力,这两点均会影响教师对自身薪资待遇水平的认知。

二是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其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师的去留。软件环境主要指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工作作风、人际关系等。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促进教师高质量完成工作,有助于发挥其工作热情,提升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16],促进其职业理想的实现[17]。同时,一个关系和谐的工作团体,有助于青年教师快速适应学校工作,在群体中获得支持,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

三是学校性质及层次。马秀敏调查发现,公立学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高于私立学校教师,原因主要在于公立学校有编制,稳定性和保障性高,在专业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和自主权[7]。黄海蓉的研究指出,来自不同学校教师幸福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普通本科、独立学院、高职院校,这可能与学校声誉、设施条件、发展平台等因素有关[18]。

(三)社会因素

一是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了“功利性”的职业价值观[19]的同时,也造成了薪酬与付出失衡带来的不公平感[13]。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往往较少考虑自己的兴趣倾向、自身能力及个人长远发展等因素,更多看重薪资待遇及稳定性,这就影响了教师对这一职业内在价值的深层次认同。此外,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薪酬发放的公平性,以及收入与付出的比较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以科研为主导的教育评价体系,导致学校对科研高度重视,这会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观产生影响,使得教师容易忽视课堂教学及师生关系,而对于科研工作、发表成果充满热情,但这或许与其成为高校教师的初心有所不同,无法体验到育人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影响其职业幸福感的体验[19]。

三、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除前置因素外,许多学者对影响职业幸福感的中介因素、相关因素等展开研究。

(一)心理资本的作用

李亚云发现心理资本在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与工作绩效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0],心理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能够使个体积极应对困难和压力,并持续自觉激发其工作动力及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更多积极体验,最终达到强化职业行为和情感体验的目的。同时,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越高,心理资本也越雄厚,形成良性互动。

胡国华等对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对工作压力与职业幸福感的调节和中介效果进行研究[10],发现心理资本中的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和韧性等四个维度与职业幸福感全部显著正相关,并且心理资本在工作压力与职业幸福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据此可以解释,为何面临多方面的工作压力,但参与研究的教师职业幸福感仍能达到中等偏上水平,答案就在于丰富的心理资本。不过工作压力对职业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始终稳定的存在,这是不容忽视的。

柳海民等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和职业幸福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21]。高水平的组织支持,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内在力量的发展资源,使心理资本得以不断丰富和积累。而心理资本是个体内部可供使用的积极心理资源,在个体面临压力时,能够起到激励和支持作用,对职业幸福感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因此当教师受到的组织支持水平越高,心理状态也就越积极,工作表现及工作状态就越好,幸福感就越高。

(二)职业忠诚的作用

周喜华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忠诚与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2]。职业忠诚反映出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成长与发展,是对工作意义和价值的内心体验,也是职业归属感的一种表现。当教师的职业忠诚感获得了提升和发展,就可以在工作中获得更多更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影响其对工作价值的认知,将其视为需要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师将所从事的工作与生命追求相结合,起到丰富精神力量的作用。

(三)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邹艳荣年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职业效能感的关系进行研究[22],发现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大、授课任务繁重、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缺乏锻炼和睡眠、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淡薄以及来自家庭的经济生活压力,是其压力的主要来源,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而主观幸福感、职业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观幸福感也可以通过职业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四、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未来展望

当前,对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界定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概念及内涵,确定测量工具;第二,分析其影响因素;第三,探索提高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和机制。而在测量方面,主要是研究者根据相关理论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自编量表进行测量及数据统计,使得数据无法在各研究间分析对比。

职业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国外,受积极心理学影响很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偏差或者变态”的心理与行为,这种关注是以假设人类内在天性是病态为前提的。而积极心理学则提出需要对个体的优势和弱点给予同等程度的关注,聚焦于个体的积极体验、积极特质、自主的特质,并去描述、解释客观事实,更加强调积极、快乐、幸福、开心等[23]。

职业倦怠与职业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从偏差心理来说就是职业倦怠,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就是职业幸福感。职业倦怠重点研究个体的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低自我成就感,而职业幸福感则聚焦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是满意度的预测指标。在面对参与研究的被试时,是聚焦职业倦怠,向被试传递消极情感,还是聚焦职业幸福感,向被试传递积极情感,可能对其情绪或心境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基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未来需进一步进行本土化的幸福感研究,探索中国文化中职业幸福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找到符合我国文化特色的幸福感提升策略。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幸福感个体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英语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幸福感
小说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0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