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南京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时代,许多传统的电商行业进军新的跨境平台,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期,跨境电商的理性发展离不开大批专业人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突破传统,转变观念,培养出符合跨境电商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成为高校跨境电商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我国目前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机制尚不能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节奏,还不能提供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专业人才,这将影响跨境电商的健康持续发展。跨境电商人才供给的滞后,已经引起了企业和高校的关注。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跨境电商毕业生,就需要在新商科背景下,明确跨境电商人才所需具备的核心技能,构建行之有效的系统培养模式,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缓解人才供给压力,进而为跨境电商这一新兴行业提供动力和支持。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商科的内涵,明确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接着分析了传统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产教融合、师资培养等多个微观层面,探索新商科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商科是在“新文科”理念下开展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新概念。新商科是以数字经济为背景,打破传统管理学和经济学学科壁垒,将新技术融入商科课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对传统商科进行学科重组交叉。“新”指的是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法和应用作为商科教学改革的融入点,从而落实“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要求。[1]
新商科需要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商业领域中的运用,促使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和变革,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技术和技能的新需求也随之凸显,这就需要工科、理科实现与商科的交叉与融合。[2]
新商科也引发了不同行业领域的跨界融合。传统商业时代,行业和行业之间似乎有着明显的界限,难以实现跨界联合。在“互联网+”背景下,新技术似乎打破了行业之间的严格划分,一些新岗位、新职业、复合型工种岗位应运而生。新商科教育要涉及不同行业的交叉和融合,并且在未来会促使商业与更多行业交叉融合。
新商科需要商科教育与产业之间进行深度融合。在技术革命的引领下,知识信息更新速度随之加快、知识经济不断深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是提升商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不少院校在跨境电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中,发现高校培养的跨境电商人才并没有体现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和新要求,人才培养脱离了行业的实际需求。[3]传统电商转型升级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培养目标的定位滞后于行业发展
跨境电商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蓬勃发展,高素质的跨境电商人才供不应求,高校还未完全摆脱“传统商科”的影响和束缚,数字经济还未在现有的商科教育中明显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符合行业的发展现状;国际化视野不足等。跨境电商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没有有效贴合行业发展,多数还停留在传统商科教育的指引下,直到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才增设跨境电商专业。
有些院校的跨境电商专业并不是独立开设,该专业的地位多数只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或者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之下的一个方向。有些院校虽然设置了跨境电商专业,但并不能有效协调不同学科或者不同学院的优质资源。这就使得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体现跨境电商专业的跨学科本质。与传统商科相比,新商科下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储备等方面跟上跨境电商行业的飞速发展。[4]
2.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不匹配
新商科背景下,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传统商科教育视传统理论和学术研究为中心,具体应用和实践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的跨境电商理论教学很充足,但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过于强调专业和学科分工,导致跨学科培养很难实现。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中,要么将有关网络交易等课程融入国际经济与贸易或电子商务等专业,或者在英语专业开设《外贸函电》《商务口译》《商务英语视听说》等课程,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导致跨境电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没有充分体现新兴跨境电商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和新技术。学生从传统教材中获取的书本知识远离了市场实际,没有与时俱进,自然与行业发展需求产生了冲突。
3.实践环节脱离新商科背景
传统商科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并不紧密。通过调查发现,高校虽与企业有校企合作,也有实习实训基地,但这些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合作形式单一,存在一定的松散性,融合性不强。短期的实习不能满足学生提升技能的需要,或者不能立即满足企业生产实践的需要,人才供求脱节,供需结构矛盾逐步凸显。在校企“共育共赢”上认识不足,出现学生在实习期间无法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因此,如何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并帮助解决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的困境,都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就是为了能够给跨境电商行业输送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业内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4.师资培养滞后于行业发展
新商科时代,师资薄弱的问题随之凸显。目前高校跨境电商师资中,大部分由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或外贸英语等相关专业转型而来,长期从事的都是纯理论知识的教授。这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但明显缺少系统的跨境电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不能为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指导;同时这些教师普遍缺少实践经验,没有业界工作背景,课堂讲授无法给学生传授实际业务中的经验或技巧。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经济模式,一些老师缺少了拥抱未来,迎接挑战的魄力和决心。符合行业要求的“双师型”教师无论对企业还是对高校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这是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
基于跨境电商发展的新动态,笔者所任教的南京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于2021 年新开设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在调研跨境电商人才的行业标准以及人才培养的现状基础之上,基于新商科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路径正在摸索之中。
笔者所在的南京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的跨境电商专业面向“互联网+外贸电商”领域,培养具备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国际贸易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熟练使用商务外语,掌握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实践能力,善于运用互联网营销、社交营销、现代传媒等管理营销策略的复合型外贸电商人才。跨境电商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不能脱离行业的导向,人才培养的定位就是要根植于地方产业,满足地方外贸经济的发展需求。
相对于传统的电商专业,在新商科指引下,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与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相适应的应用复合型创新人才。每学期针对跨境电商行业最新形势,调整教学模式,同时还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选用、课题研究、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创新等各个环节,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与企业标准相吻合。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配合实践教育的需要,已经与阿里巴巴国际站洽谈引进阿里巴巴跨境电商学院专业实训课程,围绕跨境电商模拟实战模块,建立大数据分析和商务智能实验室、跨境电商运营管理模拟实验室等平台。
深化校企合作,使合作企业成为生产实习实训的教学基地、学生的就业基地、教师的实践锻炼基地、校企科研开发和设备研发基地。学院已经与抖音海外版、天猫国际、京东国际等国内主流跨境电商平台、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立校企合作及人才输送关系,共建产教融合特色实训课程,选派实践教师带队参训,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先后同浙江嘉兴云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赫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环球新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正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签署了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书,旨在合作办学,加强专业实践性的锻炼。
为了更好传授专业知识,紧跟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学院积极推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鼓励现有教师提升学历和丰富业内经验,同时引进了数位跨境电商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培养重点。为了与行业标准对接,学院跨境电子商务师资队伍接受企业和高校的双向培养。学院的一些兼职教师就是业界骨干,他们亲历实际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很好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实战性,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学院也派遣教学骨干深入到行业内,紧跟行业动态,获取跨境电商一手的业内资讯,有效实现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的紧密衔接。[5]
在“对接行业标准”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跟上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灵活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作为应用型专业,有效的课堂组织需要学院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动手实践相结合。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教师积极从企业最典型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讨,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同时也让学生对商务实践有了直观了解。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对线上课堂的探索,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之外,授课教师还积极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有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为了应对跨境电商这一新经济模式,高校须承担起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重任。如何形成符合行业标准的培养模式,实现跨境电商实践能力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要从理论以及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新商科背景下,期待基于行业标准的探索,能有效改善当前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明确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解决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目前高校跨境电商专业正欣欣向荣,在行业发展需求的指引下,完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储备,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研究,需共同思考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