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莹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宁 大连 1164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1]。
在贯彻新文科建设的形势下,开展校际交流是推动专业教育改革和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能够增强学生人际交往与环境适应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和整合优化专业结构和学科建设;培训新教师,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可以搭建区域内教师互相学习的平台,共建共享教学及学术资源。达到加深学科了解、提升专业建设、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培养高素质人才工作的根本目的。
新文科建设根本上就是要求专业与新科技或是应用技能的相融合,对高校日语教师而言,需要按照新文科建设需求,改变传统的理论知识导向转变为日语应用能力导向,应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进一步促进高等院校日语教师重视校际合作交流,建设校际交流合作教学、科研共同体,打破校际教学与科研壁垒,实现共同分享科研经验,共同建设科研成果的目标。[2]
根据以上目标,深化制度创新,推动开放办学,加强校际合作,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统筹领导,建立推动普通高校开放办学工作机制,推进校际、校所、校地、校企合作,推动开放办学向纵深发展,成为促进新文科建设联合发展的有力措施。
因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与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校址相近,双方以往教师之间就有合作联系,如教师互聘、学科竞赛等。本次实行校本教研基础上的校际联动合作,协议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包括校际教学交流、科研交流以及学生交流。
1.教学交流方面,包括以集体备课、讲课、说课、议课等为主的常规性教研工作,组织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互评教学检查、互查毕业论文、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学科竞赛等。双方教师参与到对方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实际了解对方院校教学情况。
2.科研交流方面,包括组建跨校区域性实践共同体,高职称教师每学年对项目组成员进行1 ~2 次科研申报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成员组的需求,每2 ~3 个月开一次线上科研成果交流会议。课题组成员按校际协议规定参加线上科研活动;按照校际合作协议书的科研计划,按规定完成协议所明确的科研等任务。
3.学生交流方面,包括在校园文化节、社团活动等方面进行多方面合作,增加合作院校日语专业学生交流。组织校际学科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日语能力的提高。
校际交流项目目标分为长期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为教师互聘后,聘请高职称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优化两校日语专业教师资源配置。短期目标为项目组完成协议规定的科研课题或科研任务,撰写并公开发表1 篇学术论文;项目组成员共同完成纵向课题至少1 项(含1 项),建立切实可行的联合学术培养机制。同时,在教师互聘期间增加校际学生间交流,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基于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与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合作路径,该校际合作以科研为特色,以青年教师为对象,主要针对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需求,仅凭自身以及自身学校进行科研是很难达到预期科研目标的,协同科研创新是一条科研提升新路径,应推动科研资源的积极互通、深挖校际合作机遇,进而以本次校际合作为实践案例,凭借成效探索辽宁省高等院校校际交流发展新路径的可行性方案,使校际合作路径构建以签订的合作协议为基本,研究合作方法,深挖合作方向,调研校际合作现状为思路,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将合作路径集结于三个方面,分别为新课程体系构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在各方面进行细分深究,形成校际交流合作基础,优化校际交流路径,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校际交流模式,并随时对合作交流内容进行完善,形成汇集多维空间发展研究、畅通校际合作渠道,共同服务学校、教师和学生。
本研究基于辽宁省2021 年高等院校教师交流合作项目,于2021 年7 月开始筹建,从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与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两所高校的日语教师中,选取8 位教师组建了校际教师互聘交流团队。基于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与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合作路径,本校际合作以科研为特色,以青年教师为对象,将合作路径集结于三个方面,分别是教学交流、科研交流,以及学生活动交流。主要针对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需求,认识到仅凭自身以及自身学校进行科研是很难达到预期科研目标,协同科研创新是一条科研提升新路径,应推动科研资源的积极互通,深挖校际合作机遇,进而以本次校际合作为实践案例,凭借成效探索辽宁省高等院校校际交流发展新路径的可行性方案,使校际合作路径构建以签订的合作协议为基本,研究合作方法,深挖合作方向,调研校际合作现状为思路,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在各方面进行细分深究,形成校际交流合作基础,优化校际交流路径,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校际交流模式,再结合时事,随时对合作交流内容进行完善,形成汇集多维空间发展研究、畅通校际合作渠道,共同服务学校、教师和学生。
校际合作项目协议初步规定了领导小组和团队成员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包括每学年的课题申报指导工作和定期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实施科研导师制,由高职称教师为导师,无职称或低职称教师为“学生”,导师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项目组成员每年至少提交1 篇达到省级刊物发表要求的科研(包括科研或教改)论文;争取两年内项目组成员能够成功获批1 项省市级级别以上的科研课题。[2]
实际实施情况主要为教学交流分享、培养教师科研能力以及学生交流三个方面。
1.教学交流分享方面的实施内容为:第一,开展听课评课,提供共同教研平台。两所学校上学年各出4 位老师,进行了校际互聘。由于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师资力量薄弱,4 名教师有2名教师为无职称的新任教师,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派来交流的教师均为讲师以上职称,在互聘期间各校日语教研室进行了互聘教师间的听课、评课以及共同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本专业教师通过沟通学习,不仅提高了本校参加教师互聘项目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整体提升了日语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了本校本专业教师资源配置。第二,规定指导任务,促进竞赛能力提高。校际合作初期规定了两校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团队成员欲参加的国家级或省级教师大赛上需提供指导和帮助。在每2 个月一次的线上学术交流和分享活动中,专门组织了一次关于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培训,对于日语教学课件的制作方向和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通过该次培训,本校日语教师团队在2021 年首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日语电子课件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之后该团队又在2021 年第二十五届辽宁省教师教育信息化交流活动高等教育组中荣获课件类一等奖。这是本校日语教师团队第一次在省级以上信息化比赛中荣获奖项。
2.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方面所实施的内容为:领导小组在2021 上半学年提供了2 次课题选题和申报书撰写方面的指导和帮扶,按照指导,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项目组成员上半学年已获批1项市厅级重点课题;开展了3 次线上学术交流和分享活动;项目组成员均按要求参加和完成了项目组定期开展的学术活动;实施导师制,导师们带领培养对象,完成课题申请以及校际科研组构建。
3.组织学生交流相关方面的实施情况为:组织校际学科竞赛等活动,增加合作院校日语专业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日语能力的提高。在2021 辽宁省高校中外大学生中华经典外语诵读大赛前,举办了校际联赛。通过观摩和参加比赛,使本专业学生初步认识了同步学习的学生日语水平,也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1.教学方面
首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教师配置。解决了本校日语专业教师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交流项目促进了教师资源富余的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向教师资源紧缺的本校有序流动,通过沟通学习,提高本校教师教学水平,优化本校本专业教师资源配置。其次,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通过校际交流,将两所学校专业学科课程进行分析、整合,寻找共性以及特性,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完善,促进了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最后,通过教师互聘,创建特色课,共同备课,编写教学大纲、建立试题库等教学合作,优化了课程教学结构,同时实现了两所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创双赢。
2.科研方面
首先,提升了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积极性。经统计教研室35 岁以下青年专职教师约占专职教师总数的70%,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的科研论文很少,大多是普通期刊。许多青年教师研究方向没有确定,对所研究内容研究不深入,没有加入合适的科研团队。一方面,教师对国家在科技工作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不了解;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进校时间不长,对本专业的科研特长、科研环境等不熟悉。从此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在科研定向、科研成果累计等方面较为薄弱。[3]通过科研线上交流活动,共享优势资源,青年教师在培训和指导中找到了解决自身科研的问题的方法和以后的科研方向。
其次,满足了青年教师的科研新需求。除申报科研课题外,青年教师还应多参加各项教学大赛,锻炼自身的教学能力。在省内,影响力较大的教学类大赛其一就是信息化交流大赛。本校项目组教师每年申报信息化大赛,因缺乏课件制作技巧和方向,每每落榜。在校际交流项目实施中,及时发现青年教师的新需求,在每2 个月一次的线上科研培训项目中加入了以本专业教学课件的制作方向和方式为主题的培训。在培训中,辽宁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项目组团队成员都分别介绍了自身获奖经验和课件制作技巧。在比赛课件准备中,双方项目组成员也及时进行沟通,经过努力,本校日语教师团队在2021 年首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日语电子课件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之后该团队又在2021 年第二十五届辽宁省教师教育信息化交流活动高等教育组中荣获课件类一等奖,2022 年高等学校外语微课优秀作品征集与交流中荣获省级三等奖。
最后,打破了科研单校孤军奋战的局面。现今高校日语教师在科研方面一直处于院校壁垒严重、研究的碎片化及孤军作战的局面,申请科研项目基本为单校团队作战的模式。[4]而项目组在初期就制定了课题联合申报的规定,同时实施了项目组成员导师制,组成校际科研团队,打破了科研院校壁垒,促进了高校校际间学术的繁荣发展。
3.学生交流方面
增加了合作院校日语专业学生交流,促进信息交换;组织校际学科竞赛及组织日语文化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校际交流合作是一项长期工作,结合合作院校发展需求,推进校际交流新路径建设,不断在实践中更新合作理念,改进校际交流合作方案,将校际交流路径建设寓于校际交流实践之中,实现促进专业合作共同体成员内在动力的生成,形成联合型合作交流关系,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机制,以校际联合培养为契机,提高教师交流协同能力、反思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打破院校壁垒,进而使教师的全面发展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