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恩浩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发展学生的信息意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堂都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阵地,而如何提高教学效益,也是一线教师讨论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存问题,以新课程标准为基准,就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实效性展开讨论。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纵观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难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师对课程教学的重视度不足,认知观念存在偏差等,导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各种优秀、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运用,为信息技术教师组织多元化课堂、提升教学效益带来了新的渠道。如何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进一步打造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内涵解读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变革,其背景是在新时代的需求下,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寻找到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基于新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实际教学进程中,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原则,是保障课程教学有方向、有目标展开的基础。
(一)强调实践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性,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应重视采取实操型、互动型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参与操作与实践,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其实践能力。
(二)培养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也要有所变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核心素养教育
新课程改革重点提出,要培养学生適应社会发展的终身化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应接轨于新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现实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素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教学模式较为传统
当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模式传统也是一大问题。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缺乏对有效教学模式、方法的专研,“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依旧普遍存在于课程中,对合作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模式的运用存在明显的不足。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无法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意味着教师应进一步更新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和探究阵地。
(二)教师教育理念有偏差
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助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但在部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非高考科目,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缺乏深度研究,在教学观念上也没有及时更新,没有顺应素质教育和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时更加注重课程目标的达成,将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作为一项任务,没有注重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严重限制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
(三)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各地区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并不一致,整体教学目标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部分地区只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点,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也有地区则重视学生编程能力和实操能力的提升。由于教学目标缺乏定性的标准,造成了教学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四)教材陈旧过时
教材陈旧过时也是现如今信息技术教学广泛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知识与内容的更迭也十分快速,而由于部分学校教学理念和形式的滞后性,不重视教材的更新,导致信息技术课程的多数内容已经过时,甚至有些片面或者不够贴近学生生活,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育观念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对课程的重视度不足,在课堂上也多以“灌输式”的方式展开教学。在此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得到发挥。因此,要想切实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优化,首要任务就是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将重心置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进一步研究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将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在课程中进一步秉承“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转变自身的课程地位,给予学生更为广泛的实践空间。在观念上,新时期下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教师应更为深刻地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广泛意义,增强对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杜绝“占课”现象的发生。在课程中,不能一味地注重操作知识的传递,也要注重多元化元素的导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多元性,让学生获得体验感、满足感、愉悦感,让学生能够保持高昂的兴趣去学习,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针对传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先进的教学观念,包括生活教学、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等,选择众多,教师结合不同的教学环节,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实现课前导入教学趣味化
课前导入是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环节,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兴趣参与到课堂中。传统课堂中,部分教师对“导入”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教学内容上,学生的思维可能还停留在课间进行的游戏上,没来得及反应,课堂教学就已经开始了,以至于教学过程十分生硬,学生积极性不高。高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在课堂刚开始时喜欢利用计算机上网等,如果没有一个有吸引力的导入环节,就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基于此,信息技术教师可在课前导入环节融入趣味性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后续课程的展开奠定基础。信息技术可采取故事导入、案例导入及情境导入等,吸引学生的眼球,快速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 状态 。
2.开展合作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式教学在现阶段取得了广泛运用,并逐渐成为潮流。合作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以帮助他们共同学习、理解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被组成小组,小组成员在一起共同探索课程内容,分享知识和经验,合作完成任务和项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设置任务或者项目,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加以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及探究能力都将得以发展。比如在广东粤教版“for循环的应用”的教学中,为让学生系统化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教师可采取引入新课、引导讲授、协作探究的教学流程。教师首先利用案例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应用for循环完成案例要求,测试成功后,教师设计合作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加以完成。如此一来,每一个小组积极参与、操作探究,一个活跃、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也就构建而成。
3.设计趣味课堂游戏
新教育理念注重“自主、参与”,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基点,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为主要方向,从而实现高效的交互式课堂的构建。游戏教学即在知识传递过程中融入游戏化内容,在游戏的驱动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驱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和学习的教学方法。当前,可供信息技术教学选择的游戏类型众多,既包括情境游戏、角色游戏,也涵盖了设计游戏、竞赛游戏等,这些游戏都具备较强的趣味性、探究性。而在不同游戏中,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知识点,考虑学生的年龄、学习特点、基础水平等因素,以此为基石进行游戏的选择与设计。如在广东粤教版必修1“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展示,并通过示范引导学生编写、制作脚本等。在学生大致掌握制作流程后,为增强教学的游戏性,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我是設计师”的游戏,让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制作具有创造性、创意性的多媒体作品。在此过程中,可设计“竞争环节”,看哪位学生的作品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课堂游戏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发现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乐趣和魅力,激发更高的能动性参与到课堂当中。
(三)重视分层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分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最为常用的教学策略之一,也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策略。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普遍存在差异性,这为教师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根据。在课堂中,针对不同学生基础水平和兴趣需求,教师可设置不同的标准,并选择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如在“Python程序设计”的教学中,由于本章节是重难点,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结合学生基础水平和课程目标展开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可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基础较弱或对信息技术兴趣不高的学生,教师只需要让其了解Python的运行环境和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Python输入、输出与数值计算的方法即可,可直接采取演示法、讲授法,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依次操作。而对于对信息技术抱有较高兴趣的学生,则需要在以上基础上掌握Python中条件语句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而教学方法可以是讲授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让学生利用Python写一段代码,根据自己的身高和体重计算标准体重。如此一来,不同层次、对信息技术抱有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课程教学效果也会进一步提升。
(四)示范与实操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示范教学是信息技术课堂普遍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多数知识点都需要学生实践动手,才能掌握操作方法与流程。而在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在演示之后就组织学生自主进行操作,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将知识内容掌握牢固。教师应边演示、边操作,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时问答、释疑解难。在演示完成之后,教师也需要设计相应的课堂任务,让学生动手实操,发现实操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生演示机会,与班级同学互动学习。通过示范与实操的结合,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也能广泛起到主导和引导作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整体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教学面临更高的要求。联系教学实际,当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不重视、形式化的问题依旧存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更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从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实现有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知识窗(教师版),2022(7):72-74.
[2]陈金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5):198-201,221.
[3]牛云霞.探究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路径[J].教育界,2020(36):41-42.
[4]刘福林.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对策[J].知识窗(教师版),2018(3):26.
[5]赵丽红.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8):61-62.
[6]牛冬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窗(教师版),2020(6):120.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