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鑫
摘要:文章研究的是现代体能训练对高中体育生速度耐力的增强效果。从江西省宜春市某中学高二体育班抽取30名男性体育生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每周训练5次,每次时长120分鐘。对照组按照传统体能训练方案进行训练,实验组在传统训练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体能训练的方法手段进行训练。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的测试数据可知,在传统的速度耐力训练中融入现代体能训练,能明显地增强体育生的速度耐力,实验组训练方案可在高中体育生的训练过程中推广。
关键词:高中;体育生;速度耐力;现代体能训练
现代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训练,旨在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体育生的运动水平。而速度耐力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输出功率的能力。本研究通过引入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对高中体育生的速度耐力训练进行实验。在传统体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入现代体能训练中的高强度间歇训练、耐乳酸训练、核心训练等方法,培养体育生的竞争意识和体育精神,为促进速度耐力的增强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以江西省宜春市某中学高二体育班30名男性体育生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求实验对象身体健康,无重大伤病史。对两组高中体育生的年龄、身高、体重、运动年限等基本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体育生”“速度与耐力”“现代体能训练”等,阅读整理相关文献,为本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1.2.2测试法
在训练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测试项目包括100m、800m、3000m跑。参考江西省体育高考100m跑项目考核标准:12秒80及格,12秽40为良好,11秒70为优秀;800m跑项目考核标准:2分31秒及格,2分23秒为良好,2分10秒为优秀。在3000m跑科目考核中,24岁以下3000m跑成绩:13分35秒为及格,13分10秒为良好,12分10秒为优秀。
1.2.3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值均以M±SD表示,组间数据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1.2.4实验法
(1)实验组训练方案
目标:提升体育生的速度耐力。训练损伤预防:动静态拉伸、整理活动、局部肌肉激活、物理放松。训练科目:100m跑(核心力量训练、阻力训练、爆发力训练、速度耐力训练),800m跑(法特莱克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模拟考试和比赛训练、重复训练、乳酸阈训练),3000m跑(变速跑训练、最大摄氧量强度训练、LSD耐力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
(2)对照组体能训练方案
目标:提高学生各项运动成绩,为体考打下坚实基础。训练损伤预防:基础、专项热身。训练科目:100m跑(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下肢稳定性训练、速度耐力训练),800m跑(速度训练、耐力训练、重复训练),立定跳远(下肢力量训练、弹跳练习、起跳伸腿收练习等),铅球(上肢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推铅球技术要领训练等),篮球球性训练(定点单手肩上投篮、运球行进间投篮等),足球球性训练(双脚交替颠球、绕杆、射门等)。
(3)训练方案的实施
①实验过程
实验组按照既定方案进行训练,分析训练前后的变化情况,对照组保持原有训练,不进行任何改变,训练时间为8周,每周5次,每次120分钟。实验组训练课分为动静态热身、关键部位激活、专项训练和恢复与再生等部分,确保体育生在充分热身后进行高质量训练。对照组按照原来的训练方案进行练习,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
②实验因素控制
实验组与对照组人员都来自高二年级体育班,除了训练分开进行,其他活动时间一样,进而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无氧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将训练前后各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显示,经过8周训练后,对照组100m成绩高于训练前,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100m成绩明显高于训练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测试成绩在训练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
100m跑作为机体无氧能力的测试指标,有着距离短、速度快、运动强度大的特点,对体育生速度与力量的要求较高。对照组100m跑注重力量与速度耐力训练,旨在增强肌肉的爆发力和耐力,提高自身的动作速度,进而提高成绩。实验组采用的核心力量训练、阻力训练等方法,对提升体育生的身体控制能力与核心稳定性有很好的效果;发展最大速度,增强肌肉耐力,加强力量输出,使学生100m跑成绩得到显著提高。在传统体能训练基础上加入阻力伞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增强下肢力量与核心肌群力量,有利于巩固技术动作,增强体育生的爆发力与速度耐力。
2.2一般速度耐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表2显示,经过8周训练后,对照组800m成绩略高于训练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800m跑成绩明显高于训练前,提升非常显著(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在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800m跑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在训练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绩。
一般速度耐力指的是人体在跑动过程中,保持某一移动速度的能力或者重复短距离冲刺的一种能力。传统的速度耐力训练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在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体能训练不断创新发展,能够更有效地增强高中体育生的速度耐力。加入模拟考试法和比赛训练法是根据体考的实际情况,在各种极端天气环境下进行800m跑训练,以提升高中体育生身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与心理抗压能力,激发其身体潜能,使800m跑项目的成绩得以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实验组在原有训练基础上增加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乳酸阈训练,可以明显提高机体在运动时的能量供应方式,提升机体的耐乳酸能力,延缓机体的疲劳产生,促进体育生速度耐力的增强。适当地加入高强度间歇训练与耐乳酸训练,有助于增强机体的速度耐力,促进800m跑成绩的提高。
2.3有氧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表2显示,经过8周训练后,对照组3000m跑成绩与训练前相比略有提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而实验组成绩高于训练前,且提升非常显著(P<0.01)。训练后,实验组成绩与对照组成绩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3000m跑成绩显然高于对照组。
有氧能力是指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将运动中有氧代谢所产生的能量用于支持肌肉的活动。进行3000m跑训练时,有氧供能系统必然占主导地位。在传统速度耐力训练的基础上,实验组加入高强度间歇训练,使机体中的无氧酶增加,在训练中以更加高效地将乳酸作为能量来源。该方法可以使体育生在训练时维持较高的运动强度,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提高速度耐力的训练质量,消耗脂肪,同时保持减体重,促进力量输出。现代体能训练的加入改变了运动时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增强肌肉耐力,提升机体的适应能力,对速度耐力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体育生的3000m跑成绩进步非常明显。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的加入,促进了机体有氧供能能力的提升。
3结语
经过8周训练后,在800m跑与3000m跑项目中,实验组体育生成绩比对照组体育生成绩提高得更为明显,在传统的速度耐力训练中加入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可以显著增强体育生的速度耐力,对推动高中体育生速度耐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今后的速度耐力训练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