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晴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和艺术风格。它的造型虽然多种多样,但一座单体建筑则一般分为屋顶、屋身和台基,群体建筑则以中轴线为绳牵引。笔者前半部分将引导观者从“线条”的角度来欣赏中国古代建筑,随着距离的远近,感受中国古代建筑四个部分的线条的“美”。后半部分将从它的当代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旨在抛砖引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美”不单在现在,且在未来也能继续如明珠般闪耀。
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飞檐”屋顶,形式多种多样,以庑殿、歇山、悬山等为主(见图1)。在不同部位的屋脊上,还安置了各种装饰脊件,如正吻、垂兽、仙人等,都各有其寓意,增强了屋顶的艺术欣赏性。
图1 屋顶的各种形式
不同的形式对应着建筑不同的身份,赋予它多样的性格。屋顶由简洁的直线和柔婉的弧线构成,给人带来优美柔和的感觉。屋脊让屋顶从一条单线变成实线、虚线相叠的复合双线,丰富了屋顶的层次,取得更多变化。骑坐在垂脊上的小兽,远看是直线与弧线之中突然冒出的不规则线条,是“突破规则”的个性。近看是一只只独特的小兽,引人驻足的小小“故事簿”。不论是哪座屋顶,人们都可以从屋顶线条之间的你来我往,发现独属于建筑的可爱的“性格美”。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屋身设计,徐恒醇认为:“中国建筑在屋身的处理上比较平淡,强调功能形式,以便发挥实用功能”[1]。然而从“线条美”的角度来看,屋身的线条设计却是建筑“修养美”的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身通常由柱和墙体搭配组成。按其实用功能,可以简单划分为承重的柱、墙和分割空间的柱、墙(见图2)。承重的柱或墙往往经过一段固定的时间,就需要修复和加固。因此在建筑线条中,只有那一道粗硬笔直的线,在建筑中挺立。分割空间的柱或墙,往往有着精美的装饰,由多种柔美的波状线、蛇形线穿盖在直线上。从远处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身时,似乎就是普通的直线构成。然而当人们走近时,波状、蛇形的细线随着距离拉近变得逐渐清晰,它以线条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人们能从看似死板的粗硬的实线中,品味出隐藏的细腻。
图2 分割空间的柱、墙
台基作为防潮防湿的建筑底座,一般会在人们走进单体建筑的路上被视线忽略。但是,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下,假如中国古代建筑没有台基,只是平平的座落在大地上——会不会像一个人蜷缩着蹲下了? 给人一种拘谨、瑟缩感。毋庸置疑,台基就是整座建筑“体态美”的关键。
台基在形式上有普通台基、须弥座台基和带勾阑台基等。普通台基以简单的直线构成,给人观感上带来安定感,似巨人稳重地坐在地上。须弥座台基是古建筑中较高等级的台基处理形式,多用于宫殿、寺庙建筑(见图3)。它的边线由直线和圆弧线组成,台基上特定意义的装饰纹样,与曲直相宜的台基轮廓浑然一体,成为某种固定的“姿势”,似神佛闲适地盘坐地上。由此可见,台基的线条随着形式的不同,展现出建筑不同的“美”的体态。而且根据形式的不同,给人带来的“体态”感也会大有改变。
图3 须弥座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总是具备着“中庸”的品质美。它非常注重对称的平面布局,集中体现在对中轴线的强化和运用(见图4)。从单体建筑的线条移目到建筑群整体的线条。以中轴线为绳,丈量建筑群中秩序的线条的美,感受它“中和”的“品质美”。
图4 山东曲阜孔庙局部平面图
漫步在中国古代建筑群时,中轴线营造出的“中和美”会使人沉浸在和谐的氛围里。单体建筑在视线正中,一个无法忽视的位置。因而,它的线条是最明显的,其身后的建筑以弱化的虚线形式,均等地伴在它身侧,与它身上的线条相互衬托,实线衬着远处的虚线更加柔美,远处的虚线也会凸显近处的实线,呈现出更多的线条细节。整个建筑群当中的单体建筑们,就是这样以中轴线划分出参差的层次,彼此之间不夺不抢,由此赋予了建筑“中和之美”的品质。
古代的美、当代的美,就本质而言都具有时空限制性。在现代,古代的和谐作为难以超越的范本,而被人们叹赏。但它的主导地位,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被对立的崇高所替代[2]。如今开始进入“AI人工智能+”的时代,如何面对中国古代的美逐渐消融于数据库这一现象,迫在眉睫。
在笔者看来,中国古代建筑的线条“四美”可以在当代的多个领域得到应用。例如,文学中,可以成为古建筑文字描述的另一种角度;艺术中,可以成为一种以“四美”为切入点的创作方式;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件“和谐”空间的设计灵感等。不论如何去运用它,它都能够使人在虚拟以外的现世中,拾起古典美的碎片,感受线条带来的“和谐”。让现代人在钢筋水泥的包围中,得到一丝精神的抚慰。
艺术作品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为了方便描述,可以从观感简单划分为平面、立体、空间环绕这3种形式。
3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都能够把线条“四美”作为一种形式应用其中。例如在平面的作品中,可以选取屋顶柔中有力的曲线作为构图形式以及屋脊上跃出的脊件,是一段优美曲线中不规则的起伏,这些不规则的“起伏”,能突出它的特殊性和某种跳脱的视觉触感,使人产生视觉上“动”与“静”“虚”与“实”的交相呼应。在立面作品中,可以应用台基的某种形式,为其定下优美的“体态”。空间环绕作品中,能兼具视听嗅触四种感受,线条“四美”在其中,可以是实线与虚线执手舞蹈,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和谐”;也可以是和谐中的跳跃音符,使人听觉上感受到“天真活泼”。
这几种融入艺术作品的形式,最终都会使面对作品的现代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自己的感受为芽,在心中开出不一样的“美”的花。
家居陈设是建筑空间的“血肉”精髓部分,它包括了窗帘布艺、家具、装饰画、灯饰、其他装饰陈设等。当它在建筑空间内的陈设方式得当,可以起到柔化空间、调节心理的作用[3]。其中,陈设品是室内空间的画龙点睛部分。它能够凸显房间的风格,为之奠定一个主基调。
中国古代建筑的线条,带有古典的和谐美,将其摆放在会客厅或者书房,会使人更加沉稳放松,发挥出家居陈设应当具有的“柔和”作用。这种“柔和”能软化空间中现代家居给予人的无可避免的生冷感,例如数字电视、电脑或者金属桌、椅、窗、柜等。中国古代建筑“美”的线条融入家居陈设,能给人带来“美”的氛围,使人得到心灵上的舒缓。例如古代建筑的屋身,有着硬朗的直线,可以作为支撑性的框架,给人一种稳靠感。再用柔美的细小的蛇形线和曲线缠绕其身,给方正的它增添一些细腻的视觉感受。在颜色搭配上,硬直线可以选为黑色,曲线选为浅彩色,或者将其配色相反,都会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给予人和暖的力量。
中国古代建筑的线条的“美”在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广阔的。在现代,人们无可避免地被工业化、科技化的前进力量裹挟,精神迫切地需要一根可以抱住的“浮木”。中国古代建筑的线条的“美”,能够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当中,以多样的形式使得人们得到片刻喘息的机会。它的屋顶线条柔中带力,有着向上的韧劲。单体建筑彼此之间虚实交映,不争不抢是我国传统品质“以和为美”的体现。同时,中国古代建筑还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对传统的继承,或是对它的喜爱。各行业从业者,都可以对它进行创新发展。它们简洁的符号可以成为一种游戏,线条对应的品格可以在小说中用作修辞。在未来,它可能会有更丰富的、领先于现在的、新奇的表现形式,例如根据它的线条排列形式,转换为音乐,或是诗歌。
总而言之,只要人们心中还有对“美”的向往以及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那么中国古代建筑的线条的四种“美”,就能够通过各种创新设计的方式继续发展下去。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时空限制性,不可避免地会逐渐消融。虽然能以AI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存储它,但它细致的美是冰冷的数据无法复现的。笔者将庞大又复杂的中国古代建筑简单化,提炼它的线条“四美”,并探讨其在当代应用的价值和可能性。目的是在以崇高对立“美”为主导的环境下,把中国古典和谐的建筑线条置换成某种心灵上的“安神剂”。同时,希望能给其他的研究者们,提供一点关于延续中国古代建筑美的,天真烂漫的可能性。木架构的建筑终究会随着时间腐烂倒塌,而它所承载的“美”必将永存于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