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下的音乐建构与文化传承
——以武家鼓吹乐棚为个案

2023-12-25 19:19
非遗传承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武家艺能民俗

杜 洋

音声是文化的表达,民间鼓吹乐棚作为传统音声的仪式符号,承载的内容始终是可以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记忆标识。武家鼓吹乐棚,主要铺散于草根民众之间,穿行于不同流域内历史文脉中的个别地区文化背景之中。黑龙江大庆地区保藏并存储了武家鼓吹乐棚的文化传统,在其生根、发展的历史渊源中不断融合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技艺,成为其活的灵魂与纯粹的艺术精神的象征。

对依附于地方民俗文化而生存的武家鼓吹乐棚进行个案分析,实则是基于深入田野考察后对国家级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中的鼓吹乐在音乐梳理上所做出的理论性统计,更是对我国地方传统文化延续式探源考证的参考范例和有力说明。本文从武家鼓吹乐棚的音乐建构和文化传承这两个视角,对武家鼓吹乐棚的音乐内容加以建构,丰富了近些年对武家鼓吹乐棚近似空白的学术理论支撑,为武家鼓吹乐棚在大庆地区传统文化的历史变迁中寻找到恰如其分的探究位置,基于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家鼓吹乐棚的个案分析,也为深入研究中国汉族边缘地带民间鼓吹乐的特殊存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体材料。

一、民间鼓吹乐棚

自秦汉以后,鼓吹乐之历史发展可谓源远流长。根据不同的区域划分,各地区对鼓吹乐所做出的民间定义亦有所不同。基于鼓吹乐在乐队组合称谓上的地域特色呈现,鼓吹乐的所属名称自然因所属区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参考辽宁省传统音乐形式中的鼓吹乐,通常定义为“辽宁鼓乐”(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参考山东省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中的鼓吹乐,通常定义为“鲁西南鼓吹乐”(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参考河北省传统音乐形式中的鼓吹乐,通常定义为“河北鼓吹乐”(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在东北,尤以黑龙江省为主,无论是国家级非遗名录还是省级非遗名录中,总是能够看到参考我国其他诸多省份及地区以鼓吹乐而同等定义的“鼓吹乐棚”。因此,以地域作为参考,鼓吹乐的命名通常为“××鼓乐”“××鼓吹乐”“××鼓吹乐 棚”。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其鼓吹乐的发展主要存在于黑龙江境内的城镇乡村,“经过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和创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同我国其他区域对鼓吹乐的命名稍有区别,黑龙江流域内的民间鼓吹乐形式通常会被定义为“××鼓吹乐棚”。这些民间鼓吹乐棚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南部地区等区域内,如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的杨小班鼓吹乐棚(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庆市肇源县的武家鼓吹乐棚(国家级非遗项目)、哈尔滨双城区的吴家鼓吹乐棚(黑龙江省省级非遗项目)、牡丹江海林市吕氏鼓吹乐棚(黑龙江省省级非遗项目)等。黑龙江流域内现今活跃的民间鼓吹乐棚以其特有的鼓吹表演形式将鼓吹艺能与流域内人民的传统习俗融为一体,不仅在鼓吹乐棚中诠释了所属地域的民俗习惯,亦在民俗习惯中丰富了鼓吹乐棚的传承发展。

民间鼓吹乐棚,是以唢呐演奏为主,兼有打击乐器的鼓吹合奏形式,是在婚礼、葬礼、庆典仪式、宾客仪式、庆生等民俗活动中以搭棚的方式并采用鼓吹的艺术形态加以表达的音乐组织形式。时至今日,民间鼓吹乐棚的社会功能主要指向为以特定需求为主的服务功能,在满足雇主活动需要的同时,也可顺承鼓吹乐棚的民间存续。黑龙江省传统民间鼓吹乐棚,通常始于乡村,生根于乡村,并服务于乡村文化。活跃于黑龙江省的民间鼓吹乐棚,多源于山东鼓吹乐流派支系,在支系源流中流变传承、落地生根并发展至今。因鼓吹乐棚艺人较高的鼓吹艺能水准,家族式的民间鼓吹乐棚在几代传承人演奏艺能不断累积的过程中充分形成了使鼓吹乐棚能够在历史变迁中得以延续的演奏风格。纵使曲子相同,但经过不同传承艺人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的特殊艺术处理之后,不同的民间鼓吹乐棚也有了不同的艺能解释。

二、鼓乐班:武家鼓吹乐棚

武家鼓吹乐棚,其活动区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及山东部分地区,以其专业的艺能表演形成了雅俗共赏、演奏效果极为丰富的鼓吹音乐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有关四个级别(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遗产名录的项目分类,武家鼓吹乐棚先后经历了两次名称上的调整,由早期的北方武家民间鼓乐班调整至现在的武家鼓吹乐棚。“北方武家民间鼓乐班”2009 年被县级名录收录、2012 年被市级名录收录,“武家鼓吹乐棚”2013 年被县级名录收录、2021 年列为国家级名录。

林甸县历史悠久,温泉文化、满族文化、苇雕文化等充分建构了林甸县的文化图景。解析武家鼓吹乐棚历史沿革,可以从1912 年开始追溯。1949 年以后,林甸县先后隶属于黑龙江省嫩江地区、齐齐哈尔市、嫩江地区、齐齐哈尔市管辖,经国务院批准,1992 年林甸县之属地被划归为大庆市管辖区域。辽金文化最早出现于林甸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中的文化积淀承载的是所属林甸县的复杂而多样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形态,在文化形态的构建中与这一地区内的人文环境加以融合,便孕育出所属林甸县特有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林甸县武家鼓吹乐棚属于典型的鼓吹世家,武家艺人擅长唢呐艺术吹奏,精通地方民俗礼俗,是林甸县及其周边城镇与村屯间一家较有名气的鼓乐班。

“武家鼓吹乐棚”项目第一代传承人武家成,早年上活于山东省一带,而后迁移至东北地区,其间先后历经吉林地区、安达市,最终落脚于大庆市林甸县。从山东省至东北地区的活动轨迹可以看出,武家鼓吹乐棚是在区域范围内不断完善了所属武家的鼓吹技艺,老一辈传承人个个都是鼓吹上活能手。武家鼓吹乐棚的传承史共计经历了六代传承人,当前传承的核心主力主要是第四代传承人和第五代传承人。第四代传承人武海军,4 岁开始接触唢呐演奏,7 岁开始跟着老辈传承人参与鼓吹上活。第五代传承人武迪,师从其父武海军。2020 年9 月16 日,笔者在林甸县艺海艺术培训学校对武家鼓吹乐棚进行田野调研时,对第五代传承人武迪进行了深入访谈,正如他所讲:“关于非遗技艺,我非常热爱,因为受老一辈的影响,这才是民族、民间的真东西。”2021 年5 月24 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大庆市林甸县的武家鼓吹乐棚被列入其中。

在漫长的岁月里,武家鼓吹乐棚总是活跃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及周边一些省份的民俗礼仪之中。口传心授一直是武家鼓吹乐棚音乐艺能唯一得以传承的方式,纵使是在无语言、无文字的传统传承方式的约束中艰难地完成着自家技艺的传承,武家鼓吹艺人仍是自立家门、自成门户地在武家家族内部积极而有序地开展着相关艺能的传承活动。当下,武家鼓吹乐棚的传承群体人数已达100 余人,由此可见,众群体正积极参与到武家鼓吹乐棚的生存保护之中。

三、武家鼓吹乐棚的音乐建构

有关音乐建构的探讨,其内容实际上主要指向对音乐本体的关注与分析。武家鼓吹乐棚作为汉族传统民族民间民俗仪式音乐中被特殊化了的音乐符号的诠释,其建构框架中的音乐内涵总是可以呈现这一区域内的音乐文化体系。本文侧重武家鼓吹乐棚在一定历史时期发展中的音乐建构,分别就鼓吹乐棚的传统曲目、乐棚上活的乐器、乐棚上活曲谱三个方面分而陈之,主要是将武家鼓吹乐棚的音乐内容与林甸县建构的民俗仪式结合在一起,不仅可让武家鼓吹乐棚在区域环境内得到自身身份的满足,还可让武家鼓吹乐棚不断满足于区域环境内雇主的现实需求。由此,追问武家鼓吹乐棚音乐建构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在用音乐本体理论的探讨范式对这一民间鼓乐班做音乐理论层面上的解释,在音乐的构筑中来了解武家鼓吹乐音乐体系所传达的传统特征,并且也是对传递这一家族族群技艺重要手段的符号式探讨。

1.乐棚传统曲目

在林甸县周边广袤的村落中,鼓吹乐常用传统民间曲目较少会有系统而程式化的刻意安排。武家鼓吹乐棚之所以深受林甸县及其周边群众的欢迎,原因之一就是其鼓乐配置相对灵活,可根据雇主的上活需求来满足当时的仪式情境,三五位鼓吹艺人便可进行组合式演奏,充分说明了武家鼓吹乐棚上活的灵活性。上活演奏中,武家鼓吹乐棚常用的传统曲牌丰富多样,可将传统曲牌与现代曲牌充分结合,按照武家鼓吹艺人的行话来讲就是“点香就到、打鼓就来”。武家鼓吹乐棚,演奏的传统曲牌可优雅欢快、可庄严宁静,其打击乐演奏总是悦耳动听。武家鼓吹乐棚常用且广为流传的传统曲目既有古典悲曲,也有代表性民间传统曲牌,还有东北地区传统的秧歌调等,代表曲目如《哭皇子》《鸿雁落沙滩》《悲糜子》《水摸鱼》《一捧苏》等。

通常,武家鼓吹乐棚艺人会根据不同的民俗仪式而选用不同的传统曲目来进行演奏。演奏的传统曲目会根据雇用东家之所需,依据仪式内容诠释的特殊需要来合理布局,如在“红活”中常用的传统曲牌主要有《龙凤美》《句句双》《小龙尾》等,为了更好地表现曲牌中的高潮部分,武家鼓吹艺人通常会在演奏中融入打击乐,辅以鼓扎子演奏;在“白活”中常用的传统曲牌主要有《哭皇天》《大悲调》《悲糜子》等。武家鼓吹乐棚演奏风格质朴爽朗,在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较好地诠释了传统曲牌的演奏,还创造了独属武家的传统曲牌,即《大地红》和《叫五鼓》。武家鼓吹艺人会根据家族师徒关系进行口传心授的传承,演奏曲目音乐风格多变且具有一定的即兴性,深得当地人的认可。

2.乐棚乐器

诚如老百姓口中对武家鼓吹乐棚的评价一样:武家鼓吹乐棚就是老百姓的鼓乐班子“喇叭花”。因武家鼓吹乐棚喇叭演奏曲牌丰富,吹奏的曲目“花花”且好听,由此老百姓普遍认为武家鼓吹乐棚就是林甸县名副其实的“喇叭王”。传统东北汉族民间鼓吹乐棚在乐棚的乐器编制上通常划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吹管乐棚乐器,另一个是打击乐棚乐器。通常,武家鼓吹乐棚的乐棚乐器演奏会根据雇佣东家的演奏场合及演奏形式来选择乐器上的合理搭配。武家鼓吹乐棚,分解其名称,即为武家、鼓和乐,是武家艺人将鼓与乐配合交融为一体的民间鼓吹乐棚。

理解武家鼓吹乐棚上活中的乐棚乐器“鼓”的涵义,主要指乐棚演奏使用的打击乐器,常有民间大鼓、花盆鼓、小鼓、堂鼓、皮鼓,同时辅以一些锣、钹、铙、镲等小件的打击乐器;而武家鼓吹乐棚上活中的乐棚乐器“乐”的涵义,主要是指乐棚演奏使用的吹奏乐器,以唢呐演奏为主,配以笙、管子、笛子、箫、琴等乐件构成。唢呐乐器作为武家鼓吹乐棚上活时必备且最重要的乐棚乐器,在演奏技法上注重强调泛音、垫音、花音、滑音等。武家鼓吹艺人常用的上活唢呐为东北大唢呐,分别有1.6尺、1.4 尺、1 尺、9 寸等规格,唢呐内膛较大,音色圆润浑厚,可以充分表现出东北鼓乐鲜明的地域风格以及武家鼓吹艺人专业的音乐艺能演奏水平。

3.乐棚曲谱

“音乐作为时间的艺术,具有转瞬即逝的特性。而乐谱,运用特殊符号的记录,将流动的、变化的、瞬间的声响凝固在纸张之中。”[2]基于武家鼓吹乐棚拥有百余年口传心授的传承现实,其口传心授的传承过程总是在口头传统的强调中与武家鼓吹乐棚常用的上活乐棚曲谱便是在工尺谱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合理的角色位置。时至今日,我国各地的民间鼓吹乐棚在生存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每一位鼓吹艺人在传统艺能的强调上仍是在口口相传中探索着自家乐棚的传承曲谱。如今,武家鼓吹乐棚曲谱的传承早已由口传转变为口传与谱传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传承方式既是武家传统艺能得以延续的缘由,更是历史变迁下文化迁移的时代产物。

关于武家鼓吹乐棚曲谱内容的口传,其早期的技艺表现方式是对武家鼓吹乐棚历史背景的叙述,口传中代表的是对武家鼓吹乐棚个性特征的描绘,为后面的谱传方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历史长河中,武家鼓吹乐棚的曲谱传承为了更好地适应传承人后续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传承人主动将口传形式充分运用特定技法并结合鼓吹乐可用的特殊符号,较为具象地将传承曲谱加以表述,以便于传承人对武家曲谱的认知,使武家鼓吹乐棚的演奏曲谱形成了一种物态化的曲谱传承方式。因此,当时的武家鼓吹乐棚既保留了口传的历史地位,也融合了现代的谱传方式,从传统艺能的记忆中去追踪乐棚曲谱的保存痕迹,为武家鼓吹乐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可寻式的参考。

四、历史变迁下武家鼓吹乐棚的传承问题

传承,既是在国家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一种传递,也是在某一个体与某个群体层面之间的一种继承。尽管我国在保护本民族传统民间艺术技艺的工作中逐渐形成了民众间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认同意识,且丰富多彩的艺术遗产的关注、探索、抢救、保护和传承等实践在历史走向中被不断强化,然而回归现实,仍有个别艺术类非遗项目会因诸多传承问题而陷入某些正面的生存危机之中。随着武家鼓吹乐棚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关注度增加的同时,传承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若要更好地直视历史变迁下遗产项目的生存与传承问题,就必须在了解武家鼓吹乐棚音乐建构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保护传承过程中潜在的历史变迁问题、武家鼓吹艺能留存问题与武家传承的生存空间问题。只有深入探讨有关武家鼓吹乐棚的传承问题,才能够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来厘清其遗产艺能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有效传承。

1.历史变迁问题

受历史发展诸多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人群总是更加渴望与之时代所适应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在需求、审美、概念等前提的支配下,人们从形式本体与实践本体的视角出发总是会对个别艺术遗产项目存在一种依赖性。诸多艺术遗产项目存在于人类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之中,不只是在满足对特定生活情境的直接参与,更多的是在强调民俗及文化的直接诉求,就如武家鼓吹乐棚的存在一样。然而,当现代式的文化时代来临之际,民间艺术遗产得以接受的主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在现代艺术不断充斥的文化背景中,武家鼓吹乐棚在历史变迁中越来越难以找到自身可以得以延续的生存标志。时至今日,当我们探讨武家鼓吹乐棚的传承时,与之相关的传统的技艺言论已经过时,面对武家鼓吹乐棚艺术遗产的历史现实,需要以一种普遍性与适用性的视角来重新挖掘和阐释其具体的传承问题。武家鼓吹乐棚,在历史属性的归属中,其历史意义与早期的定义更多侧重的是其历史的实用性价值,而今天则是应该在实用中寻找更为纯粹的艺术传承。

2.武家鼓吹艺能留存问题

与民俗紧密相连的民间鼓吹艺能得以延续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它们扎根于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在鼓吹艺能的充分体现中总是可以感受到朴素而纯洁的艺能美以及真诚而质朴的且融于信仰仪式中的艺能情感。武家鼓吹艺能之所以能够以多种多样的艺能形式发展至今,其中固然是与其所服务的民间土壤以及特定区域内人民的现实民俗需求是分不开的。但是,随着历史变迁进程的加剧,文化变迁与民俗变迁随之而来,鼓吹艺能在民间信仰仪式中的核心功能被不断削弱,使武家鼓吹技艺在特定表演场合中被逐渐孤立与分化,其中的鼓吹技艺也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支配下窘迫地生存着。因此,在对武家鼓吹乐棚进行田野考察、采集与记录工作的推进中,从遗产存储的角度来看,艺能的留存尚存在些许不足,武家鼓吹艺能需翻转传承观念、更新表演技能的基础认识,可于历史变迁中融合民俗信仰的需求而灵活操作,才能更好地应对武家鼓吹艺能留存带来的传承问题。

3.武家传承人生存空间问题

武家传承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与生产生活实践中,并基于民俗仪式建构的关系体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武家鼓吹乐棚遗产,这既是由山东地区到东北地区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有力见证,也是反映这一区域内武家鼓吹传承人精神的民间技艺资源。武家传承人,作为遗产得以传承和保护的直接践行者,尽管其中要处理的武家鼓吹乐棚的生存与发展的相关问题较多,尤为突出的便是传承人的生存空间问题。时代在变,人们的物质需求在变,屯村与城镇对民间鼓吹乐棚在民俗仪式背景中的参与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受制于多重文化背景空间性的转化,武家传承人的生存空间在慢慢变小。生存空间变小,直接指向了武家鼓乐班传承人的生存问题。传统民俗仪式的简化、老辈传承人的老龄化、晚辈传承人的现实生活需求等多重因素,都使得武家鼓吹乐棚区域仪式活动中的参与度日益下降。传承人生存空间在逐渐变小,随之整个鼓吹乐棚及其鼓吹传统艺能的生存便也进入了传承的恶性循环之中。

五、武家鼓吹乐棚的文化传承

在文化传承脉络中,武家鼓吹乐棚生存于历史仪式与民俗仪式之中,是与其周遭民众群体间的精神互动中产生互助互惠以及经济支撑供给的依托于家族经营为主体的、诠释鼓吹技艺艺能性质的鼓吹乐棚。生存于民间的武家鼓吹乐棚,由于其自身功能在同化与异化之间的来回转换,在不同的文化活动中通常演绎着不同的角色扮演,并在文化层次中往往表达着特定的内部文化分层。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之中,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之中,在艺术文化的传承之中,武家鼓吹乐棚以其特有的文化选择与传承功能顺应当前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于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将唢呐、笙、管及打击乐器齐鸣相谐,作为文化象征体系中的特殊文化符号,建构了所属城镇与村屯间的各种民俗仪式中的文化内涵。

一种文化形式,始终影响着一定区域内的某种艺术存在。将武家鼓吹乐棚放置于传统的文化空间中加以探讨,其生存与发展总是会受到源自于自然、人文、传统、审美等因素的影响,而又综合表现于其文化传承的各个层面。武家鼓吹乐棚,被视为是社会历史发展价值体系下具体的音乐产物,是特色性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文化构成,是一个时代得以延续背景下最为真实的音乐文化镜像。因此,作为象征着音乐文化得以普遍认同的遗产表述,从承载与传承音乐文化的视角来看,武家鼓吹乐棚是与文化发展极为贴近的艺术承载形式。

1.历史文化

无论是何种类别的非遗项目,总有其得以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遗产项目的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透过在时代流传中文化财富的流传与积累,可以从中更好地认识且了解当时的历史。武家鼓吹乐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东北地区范围内历史性文化成就得以显现的重要标志。一定的文明造就了可以代表某一时期的某类文化,这一文化始终是可以在一定历史范围内有迹可循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无法脱离具体实证主义的参与,历史体系中的组织与秩序始终需要某种物证的出现。就像武家鼓吹乐棚,乐棚中优秀艺能技艺的留存与几代传承艺人的传承参与便是以历史的形式来探讨文化变迁与发展的意义。

从历史根源上来说,武家鼓吹乐棚是基于单个人的基础并融合一个家族丰富的创造力才得以在历史长河中世代传承的。武家遗产艺能中表现的民间性、口传性、活态性等艺术特点,可以较好地说明汉族民间鼓吹乐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积蓄的是由山东地区至东北地区迁移史中地方性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通过武家鼓吹乐棚,可以了解到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熟悉当时社会历史构成中的组织架构,认知当时民间鼓吹艺人生活的基本方式以及艺人与鼓乐之间的关系体系。可以说,对于武家鼓吹乐棚的历史形成,其形成环节中的种种因素无不充分诠释着当时特定的历史信息,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容。

2.民俗文化

民间鼓吹乐棚,由古至今,总是无法脱离其生存的风俗文化空间,鼓乐技艺内容中总是血浓于多彩的民俗文化,透过在传统文化中民众习惯的创造,可以更好地共享鼓乐在文化体系中得以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武家鼓吹乐棚,是群体与个体在东北地区范围内民俗文化形式表现的基础依据。认知武家鼓吹乐棚的民俗文化内涵,强调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不同人群基于群体性的传统理念,在文化习惯的继承前提下享受着这种民俗文化给生产与生活带来的既定与便捷。根植于民间而得以继续的武家鼓吹乐棚,由于其民间艺术的基本性质,使其成为民间礼俗文化体系中最有力的民俗代言。对于武家鼓吹乐棚来讲,乐棚在节日庆典、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中的参与和出席便是以民俗强调的方式来探讨武家鼓吹乐棚参与民俗文化活动中所留存的意义。

从民俗活动上来说,武家鼓吹乐棚是与区域性民间习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纵使民俗活动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依据特定场合而得以形成的一系列被定义为非物质的内容,但是基于民间鼓吹乐棚的物质形式,便使得民俗文化在鼓吹乐棚的载体中得到了可以持续性发展的活动空间。传统民俗活动常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结合,武家鼓吹乐棚的演奏环境与活动参与均以民间各种民俗仪式为背景,恰巧是在民众的喜怒哀乐中可以找到乐棚生存与发展的依托。以鼓乐为载体的民俗文化从古至今已然在一定范围内悄然发生某种程度上的变化,而这些民俗文化本身却仍在人们的生活中被解释着。因民俗活动受众群体需求的改变,使得武家鼓吹乐棚在一定艺术文化的强调中得到了传播与延续,但是其中的技艺风格却因某种现实需要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武家鼓吹乐棚不仅在传承武家鼓吹技艺,亦在参与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中寻求技艺的承续。

3.艺术文化

古老的中国,基于典雅而神秘的东方神韵与世代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一直在历史积淀中流传着祖国形形色色且有异于他国的本土艺术文化。武家鼓吹乐棚,是精神与内涵在东北地区范围内艺术文化民族关怀的长期积淀。武家鼓吹乐棚是以民间之声的形式来展现人民大众精神活动、文化内涵的直接符号,是作为传达情感形态的文化语言,是社会与文化的共生产物。六代艺人传承活动的开展,使得每位武家鼓吹艺人皆可在艺术技艺的表达中展示出乐棚不同阶段的艺能结果。武家鼓吹乐棚在满足大众主观与情感需求的同时,于迎合人们精神需要的把握中建构着所属武家鼓乐艺术文化的特殊表达方式。武家鼓吹艺术技能为更加广泛的大众所直接接受,是区域内各民族间进行精神文化交流的特殊桥梁。

对于武家鼓吹乐棚的艺人们来讲,不仅是通过这种鼓乐活动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传承武家鼓乐的艺术技能更多的是为了使这一艺术内涵在区域文化得以沉淀的情绪积累中发挥出更强的感染力,即延续这一艺术形式中艺能的诸多方面。民间鼓吹乐历史传统悠久,此种艺术文化是现今国内仍活跃发展的民间乐种,更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武家鼓吹乐棚,是民俗事象下已然被人民群众欣然接受的艺术形式,其中曲牌、工尺谱、四鼓演奏、唢呐艺术等各种艺术因素无不彰显着武家鼓吹乐棚艺术内涵的留存价值与意义。百余年传承,阐释了武家鼓吹乐棚较深的思想基础与深刻的文化内涵,乐棚中诸多艺术内容也正好建构了极富浓郁地域色彩的民间鼓乐艺术文化。

六、结语

历史变迁,艺术类遗产的生存早已不再是简单地沿着旧有历史轨迹在发展了。因旧有艺术类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遗产项目就不得不在新的发展空间中寻找可以持续的立足之地。正如冈布里奇曾提到:“艺术并不是一部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而是一部观念不断变化的历史。”[3]从乡村至城镇,面对我国灿若星河的艺术类非遗项目,保护遗产工作的推进不只是强调每项遗产内容中的音乐建构与文化传承,也并非在历史脉络中对其遗产内容的简单追随。外开性的遗产保护意识、国家支持与群众参与的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完善遗产的传承意识,发展遗产项目中的可传承因素,于特定人群的审美情趣中创造不同的技艺效果,使艺术类遗产项目在活态传承标准中真正地活起来,才是能够维系遗产项目在民间保持其特有生命力与艺术魅力的有效方式。

猜你喜欢
武家艺能民俗
冬季民俗节
本期智囊团风采展示
基于数据分析的高中走班制班级管理探索与实践
民俗中的“牛”
张艺能用脸谱续写京剧情缘
民俗节
庄子的科技思想及其对当代科技教育的启示
鸡娃炕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琉璃瓿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