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理论视域下的《陕博日历》英译策略评析
——以《玉韫九州》月首语为例

2023-12-25 15:12黄建敏
文化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九州诗学译者

魏 周 黄建敏

一、引言

博物馆文物蕴含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重要历史文化,文物介绍文本的译文是为外国读者提供文物基本信息和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其译写结构和内容取舍影响着信息呈现效度和读者获取信息满意度。近年来,以文物为主题的日历书受到热捧,双语文物日历书成为对外推广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

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陕历博”)自2018年以来已出版六部双语文物日历书《陕博日历》。每本书每日一件(组)文物,图文搭配,中英简介,单页篇幅,每月另有一页双语卷首语,合订成册,每年元旦前推向市场,连年受到读者好评,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日历书市场主打产品之一。六部作品中,《陕博日历2022·玉韫九州》(以下简称为《玉韫九州》)在文物选取范畴和主题统一性方面最具特色,突破往年均从陕历博本馆文物选材的惯例,《玉韫九州》精选了全国24个省、市65家文博机构收藏的史前玉器及美国3所知名博物馆所藏中国古玉,全面展示了我国玉器所载礼制文明的源流及国家早期的演进,具有高度研究价值。

截至目前,学界对《陕博日历》已有研究成果仅为少量几篇论文,或从隐喻概念[1-2]、跨文化交际[3-4]、文体学[5]等视角审视日历书的翻译技巧,或从宏观角度探究文创产品开发及文物活化模式[6]。译者对源语进行改写的策略尚未得到专门解读,更多视角的学术讨论也显得必要。笔者以《玉韫九州》为研究对象,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视域下,重点比较分析该书月首语的双语文本,探究其英译策略,为文创产品类博物馆文物介绍文本的译写提供有益借鉴。

二、研究对象简述

日历书曾在民国时期掀起过一阵消费风潮,21世纪回归图书市场后,于2015年左右开始呈爆增态势,其背景是日历的传统计时功能弱化,代之以文化承载功能,而文物类日历书在该潮流中尤为抢眼,意在满足消费者文物知识积累和文化艺术欣赏的需求,兼具收藏价值,是迅速抢占小众市场的“传统商品+文化创意”的优秀典范。

《陕博日历》的英译工作团队多年来深耕于中国传统文化推广与文物译介领域,与陕历博建立了全方位深度合作关系,为双方携手打造《陕博日历》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陕博日历》六部作品已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选材搭配和双语译介风格,与同类产品相比,呈现出明显差异性。

总体而言,《陕博日历》月首语的版面和文风已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从排版看,所有月首语版式统一,标题中英对照,占页面三分之一,正文中文八至十行,英文大致相当,这种编排方式对字数产生了较大限制。从文本看,中文明确体现出文物介绍为主体、礼赞文化为底色的文风,注重营造宏观语境但不过多涉及文物细节,语句有紧凑优美、气势宏大的诗化特质;而英译文本在句式和选词上均体现出明显的改写特征。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基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从月首语中梳理出英译文本在改写策略下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分析其缘由,并总结出文创产品的译写过程中如何在满足介绍文物这一根本目的与顺应译写新平台要求之间达到最佳平衡,从而更好地促进双语推广文化历史,开拓更广阔的文创市场。

三、改写理论概述及其相关性

20世纪后半叶,翻译研究的侧重点从语言学层面向文化层面逐步转换。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与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所提出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概念将翻译活动置于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中[7],翻译研究的视野也随之得到明显的拓展。

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Translating,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一书中全面总结了改写理论,他认为翻译是对源语文本的改写(rewriting),无论改写的意图如何,都反映出一定的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poetics)[8]vii。关于意识形态和诗学这两种文本以外的操纵因素对翻译的影响程度,勒菲弗尔指出,“当语言学角度的考量与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的考量发生冲突时,总是意识形态和诗学胜出,这种情况贯穿翻译活动的始终”[8]39。

意识形态可看作人们常规、习俗、看法和信念所构成的一个观念网格,它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在翻译活动中,意识形态包括社会文化层面的意识形态和译者主体意识形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意识形态对其翻译活动的操纵是显而易见的,尤其体现在对译者的翻译目的、原则与策略的选取等方面。诗学概念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文学要素,包括体裁、主题、人物原型、场景、象征等;二是文学在社会体系中发挥或应当发挥的作用[8]14-19。具体到翻译实践中,诗学形态所强调的是译者在其所处的文化体系中应尽量确保其译作符合主流诗学形态特征,进而确保其译作尽可能被更多的读者接受并符合目标读者群的阅读兴趣和审美习惯。

由上述理论可知,翻译并非在真空环境中独立进行,而是一种受特定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活动。勒菲弗尔认为,译者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往往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改写达到译作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的目的。此处所涉及的“改写”,主要指译者根据需要对源语进行的一系列转换与调整的变通手法,包括增添、删减、重组、调整等。根据该理论,改写所受影响来自两方面因素:内在因素为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如评论者、审稿人、翻译家等;外在因素为赞助者(patronage),即拥有话语权的个人或机构。专业人士更多关注诗学,而赞助者更注重意识形态[8]14-15。

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最初所针对的是文学翻译,但随着时间推移,也被广泛用于讨论政论文、外宣材料、舞台作品等文本的译写实践[9-11]。实际上,文物介绍文本英译中也明确体现出文本以外因素的制控,因此,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对此类文本的翻译实践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四、《玉韫九州》月首语改写策略评析

《玉韫九州》月首语的中文表现出抽象、宏观、夸张、华丽的汉语诗学特色,通过对仗、排比、重复等修辞手法达到结构工整、感染力强的效果。如何保证月首语译文达到语义和语用双重交际效果,是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该任务相较于常规的文物译介而言具有更高难度。从翻译实践结果看,该书月首语的英译文本与中文在语言层面差异明显而语用层面大致对等,究其缘由,是译者根据篇幅限制和文化层面的需要,采用了增添、删减、重组、调整等手法,其改写策略明显符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

(一)省略信息点

《玉韫九州》每篇月首语中英文只占十行共200词左右,给翻译带来很大限制:一方面要做到信息尽量对等,另一方面则要确保符合文本以外的要求。通过细读不难发现,省略信息点是译写过程中十分突显的现象:

例1:凌家滩文化与千里之外的红山文化的互动以及对后世良渚文化的影响,更让人浮想联翩。在中华文明起源的伟大进程中,先锋队和探路者的荣光让凌家滩风头无两。(出自三月卷首语)

例2:站在泰山之巅远眺,中华文明恰如一轮红日,即将喷薄而出。(出自六月卷首语)

英译文本对例1和例2全无对应。在介绍各地史前文明及其玉文化时,年代、地域及玉文化意义等基础信息在有限篇幅中不可或缺,但凌家滩文化、海岱文化与外界的关联及其宏观层面的发轫意义则可略去,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汉英双语在此处所折射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差异十分明显:中国文化注重整体概念关联,思维模式多反映融合统一;英语文化注重形式逻辑,思维模式多反映系统秩序。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诗学差异认知,是选择恰当翻译策略达到最佳对应效果的重要保证。该书的月首语因篇幅限制,无法对各地史前文明的相互关联做明确推演展示,因此,译文中略去此类背景信息,不失为明智之举。

例3:那飞扬灵动的玉龙,那精细规整的玉璧,那神秘抽象的筒形玉器……(出自二月卷首语)

译文:Hongshan jade includes some forms of the earliest jade artifacts like embryo dragons,jade disks and cylindrical articles…

例4:刻满神秘符号的玉版、可分可合的双首玉璜、媲美机械加工精细程度的玉饰……(出自三月卷首语)

译文: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brought to surface jade figures,ornaments and ceremonial objects …

纵观全书,每月卷首语的中文多含有烘托美感和表露感情的词句,读来富于魅力,往往能为读者带来感染和震撼,这在例3和例4的源语中表露无遗。但译者为做到信息确切、言简意赅,在译文中省略了对玉器主观判断性的描述,仅保留源语的核心信息,而由此带来的部分细节信息缺失则在每日一件(组)玉器的具体展示中以图文搭配的形式得到补充。从另一方面看,正如孙艺风所言,把源语的美学价值强加给译入语读者,不免出现自己觉得美不胜收,对方却不为所动的窘境,甚至导致文化自我边缘化[12]。《玉韫九州》在逐字翻译和保证接受度之间,无疑选择了后者,克服了形式等值的苛刻限定,突显了功能等值,达到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二)添加信息点

在译写篇幅严格受限的情况下,增添信息无疑是十分冒险的做法。一旦视为必要,译者不仅要考虑添加内容,更要考虑添加方式和篇幅。《玉韫九州》的译写中,添加策略最为明显地体现在对玉制文物发掘年代以及发掘地域位置的介绍上。

例5: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距今6500至5000年前,勤劳与智慧的红山先民就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出自二月卷首语)

译文:The earliest known examples of jade crafting in China are from the Hongshan Culture,a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Liaohe River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stretching from Inner Mongolia to Liaoning and dated 5000-6500 years ago.

本书共涉及六种史前文明。不可否认,部分英语读者对这些文明是缺乏了解的,译文中添加相关信息则显得必要。如例5中,译者通过增加Neolithic culture指明了红山文化所处历史阶段,增加in northeast China,stretching from Inner Mongolia to Liaoning指明了辽河流域在中国当前的地理位置。这些看似简单的信息点对于英语读者准确了解红山文化尤为关键。这种添加信息的策略在介绍其他几种文明时均有采用,其一致性较好地确保了知识传播的目的。

例6:“东玉西传”和“西玉东输”的交流互动,使得齐家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关键时期的500年间,碰撞融汇、灿若星辰。(出自七月卷首语)

译文:The Qijia jade culture,enhanced by the crafting skills of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and the fine raw materials from the Western Regions,exerts a huge impact on the early dynastic China.

在例6中,“传”“输”二字与“交流”同义,仅表明了东西方(中原地区与西域)的往来互动,并未说明具体交流方式。译语中添加crafting skills与raw materials,界定了双方在玉文化交流中各自的优势和贡献,让读者一目了然。

例7:时光流转,这些在异域七零八落的宝藏犹如百川归海,陆续汇聚于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博物馆中,接受世人的瞻仰,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出自十二月卷首语)

译文:Many of the masterpieces are now housed in some international museums.The selected ones from this month are collections fro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n New York,and the Smithsonian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Sackler Gallery in Washington D.C.

从例7看,“七零八落”“百川归海”“瞻仰”“见证……辉煌”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连同其历史背景一律被省去,译者用masterpieces对应“宝藏”,从高超的制玉工艺这个侧面表明了玉器文物的珍贵价值,选词巧妙,表述温和,弱化了意识形态给读者可能产生的冲击;而添加部分为该书部分文物所涉及的3所美国知名博物馆的名称,给读者明白无误地提供了必要信息。

(三)重构语序、简化内容

《玉韫九州》月首语改写痕迹最明显的是对一些中文句段进行缩减重组,译者的主体性操控改写表现得尤为突出,译文迥异于原文,除满足篇幅限制需要外,也更符合英文表述习惯,因此也更容易被英语读者接受。

例8:从白山黑水的松辽平原到河网密布的水乡泽国,从雪域之巅的青藏高原到碧水蓝天的台湾宝岛,从万仞黄土堆积的阪塬沟壑到千层雾霭掩映下的巴山南岭,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每一个地方都发展出了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早期玉文化。(出自八月卷首语)

译文:A large number of jade objects from some regional Neolithic culture sites constitut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jade culture in China.With some shared common features,each of them bear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例8体现了中英双语在头重和尾重方面的明显差异。源语句首三个并列结构将分布广泛的玉文化发祥地做了详尽列举,涉及我国东南西北各个区域。译语未采用常见的英语尾重原则予以转化,而是高度简化,仅用some regional Neolithic culture sites对一系列玉文化发祥地进行概述,既节省了篇幅,也达到了避免头重现象与英文表述不符的情况。

例9:泱泱华夏,文脉深厚,完备的典章制度、精美的车服器用早已闻名四海。(出自十二月卷首语)

译文:Jade artifacts from China enjoy a high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for their cultural embodiment and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例9的源语用两句话指出中华文明经几千年发展,积淀丰厚,许多文物散落全球,名扬天下。“典章制度”“车服器用”意象所指宽泛且多元,译文则舍弃了对应这些意象,代之以jade artifacts做主语的单句,突出中国古玉器的国际声誉,这种译写突显了该书玉文化主题而淡化了宏观历史文化背景,是又一个高度体现译者主观操控的实例。

(四)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除上述实例之外,《玉韫九州》月首语在文化负载词的可译与不可译方面也采用了改写策略,以下用两个例子加以分析。

例10:对“玉”字雅称的翻译:全书十二个月中文标题均用了含有“玉”意象的词,部分为雅称,如“瑾”“瑶”“玥”“琼”等,这些多样化的名词指向归一,却具有不可译性。许渊冲在《诗经》英译作品中对玉的雅称的翻译,除最常用的jade外,还用过另一个统称词gem,以及区分颜色的emerald,jasper等,尝试达成意象明确且意境优美的双重目的[13],但即便他选用了多样化的词对应玉的各种称谓,但也只是从材质上区分,并未体现诗学上的美感。反观《玉韫九州》中对玉的英译,不难发现译者采用了有别于诗词英译的策略,单用jade一词对应所有雅称,使英文标题格式统一,含义明确,在语言层面做到了忠实与完整。该策略背后的原因显然不在诗学,而更多是赞助者对于文化译介文本达意性的限制。

例11:对“君子之德”的翻译:“君子之德”一词出自十一月卷首语,“君子”是富有文化特质的概念词,指品德高尚的人。我国自古崇玉,将其道德化、人格化,常以玉的温润光洁比照君子的德行高尚,玉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所占重要地位是本书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中关键的一点。译者将“君子之德”译为good virtue,明确对应了中心词“德”,但未译出作为限定词的文化负载词“君子”。这种对“君子”意象的隐匿,对于源语中重要文化形象的呈现有着弱化和消解的负面影响,对文化传播是不利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是否有必要都采用改写策略,是值得深思的。实际上,这也是文物译介实践中长久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

五、结语

翻译中差异是永存的,成功的文化翻译作品多要求译者兼顾源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审美观念、语言习惯与阅读兴趣差异,在忠实于源语核心内容和兼顾译入语可读性与交际功能之间最大限度达到平衡。本文通过分析《玉韫九州》月首语的双语文本不难看出,译者充分行使了对文本的书写主动权,在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影响下,采用了包括增添、删减、重组、调整等手法在内的改写策略,即勒菲弗尔所谓的“操控”,将翻译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活动推进到了社会文化维度的实践,使译文达到读者和市场认可的水平,形成了一种保留源语核心、表述简洁平实、符合读者习惯的译写范式,并借此树立了小众文创产品的品牌形象。从总体上看,虽然个别细节仍有待商榷,但《玉韫九州》成功实现了文化传达的功能诉求,构建了中国尚玉文化特质形象,反映了玉文化与中国文明发展大环境紧密关联与嵌合的史实。因此,考虑到文化交际的实际效果,本书译者基于文化层面考量所采用的改写策略不应受到非议,而应被看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译写方法。

在我国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出版界在传统文化和博物馆译介等领域持续发力,恰与读者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追捧形成呼应,文博单位、出版商及行业专家都应抓住机遇,重视文创日历这一重要文化对外传播平台。《陕博日历》是否继续按双语书写范式发展,或做优化提升,都可从《玉韫九州》的改写策略中获得有益借鉴,并进一步探寻文物译介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九州诗学译者
背诗学写话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九州狂舞庆丰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九州中华情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大禹治水与“九州”和“十二州”形成考论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