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诗歌中的“云”意象

2023-12-25 15:12侯海荣
文化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终南山王维白云

吕 军 侯海荣

“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意象。因为云的轻灵洁白、形态各异、舒卷自如,极易引发作者的联想和感慨,譬如:“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的清新恬淡,“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的自信洒脱,“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的雄浑壮阔,等等。这些都是“云”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最具典型性的呈现。而在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细心雕琢下,“云”意象虽变化无穷,却都与王维空明宁静的整体艺术风格相一致,从而使其诗歌蕴含了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云”宛然变成了他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的载体。

一、烟云缭绕、神韵缥缈,“云”喻高远

王维善于把握景物的特点和细节,从正面进行夸张的渲染或细致的描绘。同时,他也善于执虚拟笔触书写,并从侧面进行对比,虚与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他的虚笔下,“云”较多地被用来对比衬托景致,加深诗歌的表现程度和艺术内涵。王维的诗歌蕴含几分独立而空灵,从而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空灵的意境,“以白云作为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象征”[1]。“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诗的篇首就着力铺陈淡雅与不流俗的文杏馆,但是如果仅仅从正面赞扬文杏馆不免落入俗套。王维将视角转换升高,将视角聚焦在山野中的云雾,文秀馆的意境刹那间被拔高了许多,让人仿佛眼见那头顶是红日,脚下是云海,仿佛置身另一个仙境世界,此时尘虑顿消,心境格外舒坦。诗人高明地从宽泛的栋里云着笔描绘,这云不知何生、不知何在,巍峨的建筑与虚虚幻幻、能放能收的云或许才会相得益彰,更加有无尽的精神触动。

在一些诗歌中漂浮的白云直接被王维在诗中代指自己的形象。如:“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返相望,唯应见白云。”前两句是实写自己如今悠闲自然的生活状态,描写自己和挚友相伴,远离闹市,同时山上有许多和尚住在一起。大家每天聚在一起冥想和诵经。“城郭返相望,唯应见白云”两句,他开始朝相反的方向写作,他不直言心中关心挂念自己的亲人和家庭,但他从兄弟姐妹想念自己的角度书写:“你看看我在远处的隐居地,我可能在你能看到的地平线上的白云中与你对望。” 这里的白云断然不是自然的白云,而是诗人的自况,也是其脱离俗世的“白云心”。诸如此类的诗王维还有很多很多,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枕席生云烟”,诗中寄托了诗人的隐身之处的虚幻高深。如“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在这里“云”是主人公摒弃世俗纷繁和洁身自好的象征,诗歌中的云就是诗人重点突出的对象,对比烘托诗人的高尚情操,也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洒脱不羁的个性。

二、苍凉悲慨、情韵动人,“云”喻尘世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曰:“右丞工于用意,尤工于达意,景亦意,事亦意。”[2]王维不单单把“云”作为客观具体对象写进诗篇中,“云”往往还暗含着人世间的种种沉浮、荣辱、爱恨、变幻。这一切的变幻莫测、诡计多端被王维比喻为浮云万千。诗人心中总是有千言万语的感想,有时如火山爆发般地宣泄奔涌出来,譬如《哭祖六自虚》。王维笔下的“云”给人的印象是随心而动、随笔而行的,是其生命历程的内心精神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他笔下的“云”意象突破了前人表达意义的固有束缚,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歌中的“云”意象是全诗内容上的诗眼,同时更为诗歌的表情达意做出了巨大贡献。譬如《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前面两句阐述了河水秋雨昏暗萧瑟的画面。诗句写出秋雨笼罩天地,江河水满的景色,大千世界恰似为黑暗寒冷的颜色所吞噬掌控,让人心惊胆战。一个简单的“晦”字不单单是对客观实物的刻画,也是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与感情基调。恰逢此刻,挚友裴尚书的书信飘然而至,君问终南山,那是诗人的灵魂精神怀抱梦想的桃花源。终南山成为诗人记忆中的无可替代的一部分心灵净土。这里“云”的迭荡起伏预示着世间俗尘的艰辛痛苦。虽然终南山被层层云海覆盖,但是诗人却可以深刻地知道终南山的所想所念,简单的内省般的语句包含了丰富的引申意义。绝句句式短小精悍,因此,最为宝贵的是其内蕴含蓄境界自然,从而达到语短情长的效果。“云”与人类社会的世界、自然界等具有统摄万物的空间和时间的语言相配对。在诗歌中,“云”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形象,是它广泛而无限的内容或突出特点的必要因素。

三、诗中有画,云融入画,“云”见情操

王维在山水诗中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诗境。空灵明秀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结晶。因为他的心情是空灵而生动的,他非常仔细地观察大自然,非常敏锐地感受大自然。他善于捕捉运动中自然事物的光和色,他的诗歌中表现出非常丰富的色彩感。进入画面的“云”被王维灵活巧妙地注入作品中。譬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诗人先描述了终南山的远景,并用夸张的手法勾勒出了终南山的大致轮廓。这个大致轮廓只能从远处看,不能从近距离看。三、四句诗人从山中俯瞰终南山,烟和云一步一步地消失,形状一步一步地改变。换句话说,在终南山上,有成千上万的岩石和山谷、青松和古柏、奇异的石头、清澈的泉水、奇异的花草,所有值得观赏的风景都笼罩在浩瀚的白云和朦胧的青雾中。这是看不见的,也不是清晰的。只有这样,它才更迷人。终南山的美景让人留恋。“白云”和“青雾”聚合在一起。我们一定会回首再欣赏。刚刚呈现在眉毛和睫毛上的风景要么用绿纱包裹,要么用冰纱包裹,从清晰变得朦胧,又从朦胧变得隐秘。因为如此,它更令人难忘。这一切诗人都不说破,却将我们置身于一个广阔的天地。五、六两句言登上高山之巅,描述开阔。最后的诗句则是从小到大,侧面引出了山边的宁静。整首诗一步一步地变化,从不同的角度,或总括轮廓,或细致描述。“以小景传大景之神”[3],从汉语语法语言结构的观点来看,“云” 与人类社会的世界、自然界等具有统摄万物的空间和时间的语言相配对。这些诗比比皆是,恰如“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中的高渺深邃的天空,绵延百里的青黛色云彩凝聚着连接无边的苍穹,遮天敝日,白日也因之而寒,森严沉郁笼罩着华阴城。前两句采用衬托法,正面渲染突出华山的高大巍峨。云在空中,原本就高,而山还高于浮云,层层叠翠在那高渺深邃的天空上,“可见山之极高”。

单单只凭借“诗中有画”来总结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征和成果是否完整?“云”意象是王维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也是诗人灵魂的写照。图像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表达意义。正如《美学》中阐述解析的一般,在艺术中,这些感知的形式和声音不仅是为了它们自己,也不是为了直接出现在感官中的外观和形式,而是为了用这种外观满足上层灵魂的意志,“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4]。“云”意象恰如诗人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统一,是诗人心灵上的真实写照,诗人毫无保留地宣泄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与人格追求。除此之外,在王维的一些山水田园诗作中,“云”不仅是盘旋在天空中的客观形象,也是诗人灵魂的投影。他的诗以情感为主导,描绘风景也是为了表达情感。“云”的形象与诗人的思想和内心情感完美契合,赋予生命一种精致。譬如《归辋川作》:“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整首诗以归家起笔,稀疏的钟声是遥远的,夜晚是柔和而沉重的,渔夫和樵夫们回到了休息的地方。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宿,自己却在孤单地行走,诗人心中难免有一种傲然孤独之感。在诗人含而不漏的时刻,空中那一抹云悠然出现,毫不夸张地与王维达成一种极致的合一。诗人内心中的自由和平静投射在了白云上,亦或者是白云的空旷和独立触动了诗人的轻松心情。此时此刻,那白云不仅是一个客观的对象,而且是审美理想在诗人心中的体现。正如黑格尔所说,“感性的云是精神的”,诗人心中的事物也是借自然感性表达的。这里很难区分创造环境和写作环境,诗人所描绘的云不单单是自然的东西,而是自己的人生际遇。云随风飘荡,虽然洒脱自在,但却难免有一丝分量微薄、没有根基的感觉,诗人心中有一丝消极的思考,但是诗人也只是短暂地消沉,有自己的坚守。

四、空灵冲淡、静逸洒脱,“云”喻禅意

王维的诗歌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才华横溢,对于人生理解深刻,尤其是他的禅诗,表达了山水情怀,也表达了独特的审美情趣。他的诗空灵、安静、自由和轻松不断循环。这种审美特征的确立,深层源于王维本人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人生思考、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都打上了禅宗的烙印。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画、音乐俱佳的诗人寥寥无几。正是这种艺术核心素养,使王维在自然景观中更容易捕捉到山水中的佛教和禅宗的形象,从而赋予了它们独一无二的禅意审美方向,实现了作品的自然精工,实现了如青竹随风旋转、桂花无风飘落的境界。

(一)“禅语”的云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在当时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有人赞誉他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许多关于佛教和禅宗的诗均出自他手。这些诗或是在佛教寺庙里写的,或是寄给僧侣的,或是表达某些禅宗思想的。“云”主要是作为一个客观场景出现的,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香积寺位于深山之中,四周白云缭绕,宛如天庭仙界;后者用自己恢宏的想象力和思想去看山外的国、瑶城的山。他只看到层峦叠翠的白色云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陀的钦佩和对和平环境的渴望。王维的许多诗歌直接使用佛教术语中的“云”,即“法之云”“身之云”和“法之云之地”,来比喻佛法禅理如云。

(二)禅意的“云”

“参禅悟道”是王维生命当中最为有意义的活动。可以说,其诗歌中的禅意是他诗作的一大特点,朴实无华的句子蕴含着佛家的大智慧,正如:“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5]查阅资料,其对于禅宗的信条有一些解释,“云”如得道高僧因巧合般闯入诗人的生活,提高了诗人的修为,诗人佛心得到了巨大的启迪,因此,诗人创作出了具有难以言喻的禅宗之美的不朽之作。譬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开头大开大合,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享受。三、四句言明自己一个人欣赏,热闹的景色不渴望别人所知晓,自己独自游览也十分怡情享受,它揭示了诗人只求自己明白其中乐趣的心情。五、六句画龙点睛般的笔触,随心而动,随意而行。寻到了流水的尽头,坐看白云消散变幻,舒卷自如。无心的云给人闲适的感觉,同时是诗歌流传至今的凭借,诗人因为机缘造化到达这里,见到了玄幻奇妙的境界,从中习得了世间万事万物的理,大彻大悟推及世事沧桑。明灭可见的意象,更是暗合诗人作为禅子所渴望领悟到的万物皆空与聚散有时的“空”和“寂”的修行境界。佛教认为世事皆浮云,缘起性空。佛经说“所有的表象和名相都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是没有真实性的反映”。

五、结语

意象作为古诗词的灵魂,从来都是阅读者解读古诗词的最为恰当的着力点。而诗人作为创造各种意象的主人公,他们由于受到自己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不同的客观环境、生活情感经历、真实的审美情趣以及受到的教化阅读的影响,从而造就了即使面对同样一个实体形象也会领悟出差异的审美体验以及思想价值。王维在他的诗歌中的“云”的意象是持续变化的,彻底改变了以往山水田园诗中意象与抒情不足的情况,同时“云”意象也为诗歌注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禅意色彩。

猜你喜欢
终南山王维白云
终南山别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终南望余雪
白云(外三首)
终南山汤峪的水文化探析
白云的来历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