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
(北流市新荣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537402)
犊牛是指6 月龄内的小牛,有研究表明,犊牛营养、健康和福利与养殖场的生产力呈正相关[1],此后国内有关犊牛饲养管理的国际标准、行业标准也相继发布实施,这标志着犊牛饲养的过程中对饲养管理措施、营养等要求进一步提升。养殖户也应当对犊牛饲养管理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提高犊牛的成活率,保障犊牛正常的生长发育,提升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促进牛产业健康发展。
犊牛出生后皱胃较为发达,占总胃容量的60%左右,而瘤胃、网胃和瓣胃的发育不完全,初生犊牛瘤胃容量占总胃容量的25%,网胃占5%,瓣胃占10%,这也使得瘤胃几乎没有消化功能。犊牛的消化系统有一个特殊的结构——食管沟,犊牛在吮吸母乳时,前胃的食管沟闭合呈管状结构,使乳汁直接经由食管沟进入皱胃。随着犊牛日龄的不断增大和反刍的出现,前胃得到一定的发育,瘤胃内微生物开始生长,胃容量也逐渐变大。这也就代表新生犊牛无法消化吸收除母乳外的任何营养。
犊牛出生前在母牛的子宫内,属于恒温环境,出生后机体一时无法适应,加之犊牛的体温调节功能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特别是犊牛刚出生的几个小时,肺脏的细胞壁较薄,不能承受寒冷刺激,容易引发肺炎。当犊牛长时间处于冷应激或热应激条件下,会对后期的生产性能造成巨大的影响。
新生犊牛的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出生后未摄入初乳的犊牛体内没有免疫球蛋白抗体,免疫力极低,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疾病。
犊牛的生长发育较快,新陈代谢速度也比较快。从出生到断奶,犊牛的各项组织器官都在逐步完善,这一阶段是牛一生中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因此应当尽可能的提升犊牛的营养水平,尽早训练开食,为下一步的育肥打好基础。
新生犊牛是指从出生到3 日龄的犊牛,新生犊牛的饲养管理应当在母牛临产时就做好充足的准备。
接近母牛临产期时,应当缩短巡圈间隔时间,配制适口性好、营养均衡的日粮,保证母牛营养充足,食欲良好,全天提供充足的洁净饮水。在分娩前应当将母牛尽早转入产房,产房宽度应为牛体长的1.5 倍,长度为牛体长的2 倍[2]。产房内环境干净、宽敞。当母牛有分娩征兆时,应当有经验丰富的接产人员在一旁等待,尽可能让母牛自然分娩,当出现异常时,可由接产人员实施助产,减少因难产造成的母牛和犊牛损伤。
当母牛阴门处露出尿囊膜时代表分娩过程即将开始,尿囊膜破了半小时后如果仍未见羊膜囊,接产人员应对手臂和阴门附近皮肤进行消毒后检查胎位是否正常,如果胎位异常应视情况进行助产。羊膜囊破裂后会有羊水流出,1 h 后没有看到犊牛的头和前蹄,应及时的矫正胎位并助产。羊膜囊破裂后可以看到犊牛前蹄,但母牛20 min 内没有努责,也应当及时助产。羊膜囊破裂后还应当关注母牛的情况,如果舌头发黑则证明缺氧,也应当及时助产。助产时不应生拉硬拽,要随着母牛的努责缓慢的将犊牛拉出,当母牛努责停止时,应将犊牛稍稍向回推一些,让产道血供通畅,当犊牛的头部到达阴门时,应当用手扩张阴门,将犊牛头部拉出,避免阴门撕裂。犊牛露出至胸部时,可在阴门处停留3~5 s,让阴门对犊牛的胸部进行挤压,促进犊牛鼻腔和口腔内的羊水排出,减少异物性肺炎的发生。
犊牛出生后应当先取干净柔软的毛巾将口腔、鼻腔内的黏液擦拭干净,确认犊牛能够正常呼吸后,在距离腹部8~10 cm 处剪断脐带,并将脐带置于碘酒内浸泡消毒15 s 以上,避免脐带感染。而后用干净的毛巾将犊牛体表的黏液擦干,也可以让母牛将其身上的黏液舔舐一部分后再擦干,要保证犊牛体表快速干燥。
初乳在母牛产前3~4 d 开始分泌,并储存在乳房,分娩活动开始时停止分泌初乳[3]。初乳是犊牛出生后获得被动免疫的唯一途径,也是保障犊牛健康无病的重要措施。初乳内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干物质、矿物质、维生素,由于犊牛无法通过胎盘获得免疫球蛋白,因此必须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犊牛出生后应当尽早的进行初乳的灌服,灌服量足,且初乳品质优质。初乳的品质应当满足免疫球蛋白(IgG)含量≥50 g/L,总细胞数<50000 CFU/mL,大肠杆菌数<5000 CFU/mL。具体操作方法可用初乳折光仪读数Brix(白利度)大于22%,比重色为绿色较好,比重色为黄色则初乳质量一般,比重色为红色初乳质量较差。犊牛对初乳的吸收利用率会随着出生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出生后6 h 对初乳的吸收量会大幅度降低。因此,首次饲喂初乳应当在犊牛出生后1 h 内,灌服量应达到犊牛初生重的10%,以初生重40 kg 计算,应当灌服初乳达到4 L 左右,而后6~12 h 内饲喂量达到6~8 L。
一般情况下,初乳应当是母牛分娩后2 h 内挤出,时间越短,初乳的有效成分越高,挤出的初乳应立刻进行品质判定,检测合格的初乳可分装保存,经巴氏灭菌后分装为2 L 或4 L 一瓶,不得将不同母牛的初乳混合至同一袋内保存。初乳的巴氏杀菌温度为60℃,加热60 min,经过处理后的初乳细菌总数<50000 CFU/mL,大肠杆菌数<5000 CFU/mL。保存的初乳要标记好母牛的编号、抗体数值、检测结果、检测人员等,如果24 h 内需要使用的初乳,可冷藏保存,冷冻保存的初乳应在1 年内使用。冷冻的初乳在饲喂前要充分解冻,解冻时温度要控制在38~42℃,过高的温度可能会杀灭初乳内的免疫活性物质,影响初乳质量。
初乳饲喂可分为奶瓶灌服法和胃管灌服法。奶瓶灌服法即将装有初乳的奶瓶塞入犊牛口腔,轻轻挤压奶嘴,让初乳可以经奶嘴的十字口流入犊牛的口腔,反复几次后犊牛就可学会吸奶。胃管灌服法一般适用于奶瓶灌服法不见效或体弱的犊牛中,用专业的灌服器进行,操作者用两腿将犊牛颈部夹住,一手持胃管经犊牛的口角缓慢插入,借助犊牛的吞咽动作将胃管送入食道,另一只手可在犊牛颈部食管处上下滑动,确保胃管进入食道,胃管进入食道后可持续向内送管,直至有些阻力,此时证明胃管已经到达胃部,可进行初乳灌服。
为确保犊牛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应在犊牛2~3日龄进行血液指标的检测,当犊牛血清白蛋白含量≥25 mg/mL、血清总蛋白≥6.2 g/dL,白利度≥9.4%时可认为免疫效果优秀,此时的犊牛基本不发病;而当血清白蛋白含量在18~24.9 mg/mL、血清总蛋白5.8~6.1 g/dL,白利度8.9~9.3%时,认为免疫效果较好;当血清白蛋白含量在10~17.9 mg/mL、血清总蛋白5.5~5.7 g/dL,白利度8.1%~8.8%时,认为免疫效果一般;当血清白蛋白含量<10 mg/mL、血清总蛋白<5.5 g/dL,白利度<8.1%时,认为免疫效果不理想[2],应当更加注重饲养管理,必要时通过疫苗接种预防常见疾病。如果犊牛的被动免疫失败,会造成犊牛腹泻、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死亡率升高,平均日增重降低。
犊牛舍的温度和湿度都应当处于适宜范围,犊牛栏内铺有干净、干燥的垫料,犊牛趴卧时不直接与地面接触,这样能够减少脐带炎和犊牛腹泻的发生。有条件的饲养场也可以选择犊牛发酵床,有研究表明,使用犊牛发酵床后可显著防止犊牛腹泻类疾病的发生。此外,还应当尽量避免犊牛之间的相互接触,减少交叉感染。
哺乳期犊牛是指从4 日龄至断奶的犊牛,通常大规模养殖场实行60 日龄断奶,即4~60 日龄的犊牛为哺乳期犊牛。
哺乳期犊牛仍需要摄取常乳来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常乳的饲喂量应当根据犊牛日龄进行适时的调整,每日饲喂常乳2 次,一周龄内的犊牛每日常乳饲喂量为4~6 kg,1~2 周龄的犊牛为6~7 kg,3~6 周龄的犊牛为7~8.5 kg,7 周龄后的犊牛常乳饲喂量逐渐降低,以每周减少2~3 kg 的速度循序渐进。人工哺乳时,应做到四定,即定人、定时、定温、定量,所有哺乳工具和奶桶要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4]。
在犊牛7~10 日龄时,瘤胃开始发育,瘤胃微生物开始定植,此时可以进行开口料的采食训练。开口料的饲喂不仅能够帮助犊牛获取更多的营养,还能提高犊牛食欲,减缓消化道内容物的排出速度。开口料可选择56%的玉米、13%的豆粕、16%的麸皮、13%的棉粕和1%的食盐、1%的碳酸氢钠混合后饲喂。刚刚采食开口料的犊牛可能会因不适应饲料形态的改变而拒绝采食,可将开口料涂抹在犊牛口鼻处进行诱食,当犊牛接受开口料后再逐渐增加饲料投喂量。同时要训练犊牛采食青干草,8 周龄后可给犊牛饲喂适量的青贮和秸秆,给予充足、洁净的温开水,促进犊牛瘤胃和肠道器官的健康发育。
为了提高犊牛的体质,可在犊牛8 日龄后进行户外运动,在进行户外运动时应当观察气候变化,尽量选择中午气温较高的时间,让犊牛到运动场活动,运动场内可设置干草和食盐舔砖,供犊牛自由采食。适度运动能够促进犊牛的肌肉发育,户外运动还能够促进维生素D 和钙的吸收,避免佝偻病和腿部疾病的发生。
为了避免犊牛相互追逐、顶撞造成外伤,应在犊牛1~2 周龄时进行断角,可采用涂抹去角膏的方式或用电烙铁烧烙。涂抹去角膏后应加强巡圈,避免犊牛运动时将去角膏蹭掉,要单独隔离1~2 d,避免相互舔舐。
是指犊牛断奶后至6 月龄的犊牛。
犊牛断奶应循序渐进,逐渐减少犊牛哺乳次数,先隔天哺乳一次,后转为隔2 d 哺乳一次,直至彻底断奶[5]。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可一次性断奶,但一次性断奶期间会引发断奶应激,应继续饲喂哺乳期饲料一段时间后再逐渐换料,换料和断奶不得同时进行。犊牛断奶后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日增重降低等现象,这是犊牛断奶应激的正常现象,应尽可能保持原有的饲养管理不变,给犊牛充足的适应时间。在犊牛3~4 月龄时,每日饲喂精饲料的量应达到2 kg 以上,同时选择10%~15%的优质苜蓿作为粗饲料。断奶后的犊牛日增重应达到700 g 以上。饲喂饲料时应当保证饲草料新鲜、干净,不得饲喂腐败、变质或冰冻的乳、草、料。
犊牛断奶后要进行合理分群,应当保持同一群的犊牛月龄、体重、体况相近,尽量减少个体差异,以便于管理。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当保持环境的卫生、清洁,犊牛舍内的温度(16~18℃)、湿度适宜,通风良好,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每日都应当保证犊牛的运动量,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促进生长发育。
完善防疫制度,各养殖场可根据本地区的常见疾病进行防疫制度的制定。通常来讲,1~2 月龄应接种气肿疽疫苗,3 月龄和4 月龄各接种一次口蹄疫疫苗,4~5月龄接种产气荚膜梭菌疫苗,6 月龄再次接种气肿疽疫苗,6 月龄首次接种布鲁氏菌病疫苗,18 月龄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免疫接种能够很好的预防常见疾病,除此之外,饲养管理人员还应当认真观察犊牛的精神状态、采食、饮水情况等,当出现异常应及时隔离、诊断、治疗,避免疾病的扩散和传播。
犊牛的科学饲养管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犊牛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体温调节功能差、免疫力低下且代谢旺盛的特点就决定了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更为科学的饲养管理。只有精细化饲养,根据犊牛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进行犊牛养护,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保证犊牛健康,为犊牛后期的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养殖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