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藏边寿民《蟹菊酒香图》作品赏析

2023-12-24 15:23周晓路
书画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方印白文酒香

文_周晓路

中国美术馆

边寿民(1684—1752),初名维祺,字寿民、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江苏山阳县(今淮安)人,出身寒门,自幼聪颖,诗文书画为世人所称赞。成年后鬻画远游,虽境遇困穷,却能坚守寒士清操。因画芦雁驰名江淮,乃至南北。晚年结庐于山阳城东梁陂桥畔芦荡里,名所居为“苇间书屋”。工诗词、精书法,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边寿民留下了大量作品,有“边芦雁”之称。其所绘花卉、禽鱼、果品、茶具等皆生动隽永,各异其趣。边寿民师法前人,兼取众长,尤其用力于徐渭、陈淳一派。他论画云“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亦要师法造化,熟悉描绘的对象。边寿民所居苇间书屋,周围芦苇成片,往来候雁往往停憩于苇间水际。在长期接触观察当中,他对雁的形体、动作、情态、习性了如指掌。他的难能可贵、大过人处,在于他热爱关怀往来栖止的雁,视之如友朋,知情着意,体贴入微,从而构思顿生妙谛,下笔每聚深情,由此形成边氏芦雁笔墨疏简、写意传神、出神入化的特色。就构图风格而言,边寿民喜于并善于在作品中题诗,其赋诗“只不过一抒胸臆”,作画“也只算自抒心绪”,是抒情寄意的手段。边寿民的书法古劲浑朴,使画面增辉,但诗画配合和谐更具重要意义。诗画映照交融、争辉竞美,形成意境,也是“边芦雁”的重要特色。寥寥数语,使疏简静寂的画面平添意趣。

就绘画技法而言,其绘画风格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泼墨写意,通过墨、色呈现出的浓淡来表现物象的造型、动态。二是用淡墨勾出物象的轮廓,再用干笔皴擦来表现物象的阴阳向背。题材以泼墨芦雁为主,兼花卉、蔬果、虫鱼、芭蕉、湖石以及生活用具等小品,诸多题材中以螃蟹最为生动,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均藏有边寿民“菊蟹”题材绘画作品,内容、构图与表达方式极为相似,足见画家对画蟹的痴迷。

边寿民的《蟹菊酒香图》创作于1740年,现藏于中国美术馆,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历史学家、诗人、杂文作家邓拓同志于1964年无偿捐赠的。

《蟹菊酒香图》上有题诗两首:“稻蟹膏方满,垆头酒正香。若辞连日醉,辜负菊花黄。苇间居士边寿民并题。”“菽粟瓶罂贮满家,天教将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篘未,今岁重阳有菊花。此范石湖先生作也,与此幅诗情画意颇合,因并录之,□见古今人,清□不甚相远耳。”画的右下角落款为:“乾隆五年,岁在庚申,秋九月。”画面上钤印有七方,其中六方为边寿民印,分别为“寿民”(白文方印)、“颐公”(白文长方印)、“苇间人”(白文方印)、“泼墨”(白文长方印)、“夫山画师”(白文方印)、“山阳人”(白文方印);一方为邓拓的收藏印“邓拓珍藏”(朱文方印)。

这幅作品极具特色,以写意手法勾勒生活一隅。画面主体为四件日常用具:上面是有编织条纹的束脚尊,尊中插几枝盛放的黄菊;后方较大的瓷罐中放一只酒提;左侧为一个覆盖提绳的粗陶质酒罐;右侧则为一件被掀起盖子的竹编蟹篓,掉落的菊花散落其间。最为生趣盎然的是画面中的两只螃蟹,一只已然逃离束缚,另一只正以巨螯掀起盖子,蟹足远伸探寻落脚之处。构图疏密得当,行笔曲折有度,成天然之趣。虽然主体物与构图皆寻常,但丝毫未见矫揉造作之态。

《蟹菊酒香图》画风淳朴自然,不像李鱓花卉竹石粗笔写意、大胆泼辣。边寿民以实物入画,生活之感扑面而来,画面清雅,富有诗意,诚见其内心的朴实平和。在绘画技法上,该作品以淡墨勾勒轮廓而后以干笔皴擦,兼施劲健圆浑、淡墨勾花、层次分明的写意花鸟没骨画法,最后辅以淡赭提点,工细之中得见意趣。边寿民的绘画作品重视表现物体的体积感、结构、质感,这在此作品画面中的覆盖提绳酒罐上得以集中体现。作者自创干笔皴擦之法,类似素描,沿形体细细皴擦,描绘得颇具体积感,陶罐的粗糙与重量感跃然纸上;画蟹则以浓墨为之,用笔精练,收放自如,生动奇逸,极尽奔跑游泳之态。构图章法方面,密集中见节奏,四件主体物给人以稳定之势,然高低错落又有活动的韵律,借表达物象的形态、纹理、质感,形成了画面特有的空间透视;以数枝菊花为穿插点缀,与画面分割,使得层次更加丰富,借逃脱的螃蟹增加了画面的运动之感。

我国有着灿烂悠久的饮食文化,在美食方面可谓独占鳌头,极尽精致专业。圣贤孔子曾言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文人骚客更是将吃的乐趣带入画中。

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每到秋季,便是菊黄蟹肥之际,赏菊吃蟹,喝着酒,吹着风,此种滋味别具一格。“九月菊花开,蟹肥酒香。无菊令人俗,无蟹辜负腹。”在白石老人的画中,菊花和酒就象征着金秋九月,蟹肥也给人金风送爽之意。持螯、赏菊、饮酒历来是我国人民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此时节吟赏挥毫早已成为风流之举。有晋人毕卓诗为证:“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可见彼时情景。

说到吃螃蟹,自古有之,尤其是文人墨客将“吃肥蟹,饮醇酩,赏艳菊”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更以笔墨盛赞螃蟹之美味无穷:“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李渔也曾经赞叹蟹螯美味无穷,直到终身,一天都不能忘怀。螃蟹之美味的确让人难以抗拒。苏东坡也曾作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将螃蟹之味与庐山之景相媲美。直至近现代,绘画大师徐悲鸿也是一个尤爱吃蟹的人。悲鸿先生曾说过:“鱼是我的命,螃蟹是我的冤家,见了冤家不要命。”先生对螃蟹的喜爱可见一斑。饮食是生活的重要元素,于画家而言,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在“吃”的鼓舞下,画得不仅真,“意”与“味”也非同一般。

边寿民的这幅《蟹菊酒香图》亦道尽画家对九月风物的喜爱以及对金秋时节的赞美。画中刻画的折枝菊花、膏满体肥的螃蟹以及盛满酒缸的美酒,无不体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爱。

从画面风格上来看,边寿民的绘画作品亦是诗、书、画的综合体,《蟹菊酒香图》中诗词题跋在填补构成上缺失的同时,诗画映照交融,即景抒情,结合古人诗意与今人画境,将写实与象征、具象与寓意相结合,韵味绵长,浑然成章。

边寿民笔下的物象,极具高度凝练的笔墨刻画,栩栩如生,用笔、用墨与用色水乳交融,绘尽种种形态,事实上也是画家发现自我、直面自我的真实写照,是从内心出发、找寻人生朴实本质的过程。

猜你喜欢
方印白文酒香
荒率秀润
苗家米酒香
一切都源于酒香扑鼻的灵感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走进陈半丁花卉画
穿越时空的酒香
明颜书《争座位帖》拓本
长亭外,十里酒香
白裤瑶服饰图案之析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