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文明 李 筠
长治潞州区,古称“潞州”,居太行之巅,上党盆地东侧,有关山之险、四塞之固,自古为兵家所必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垂岗战役便发生在此。潞州,《禹贡》属冀州,春秋时立潞子婴儿国。秦汉属上党郡;北周宣政元年(578),置潞州,潞州之名由此始。(1)参见张淑渠、姚学瑛《乾隆潞安府志(一)》卷三“沿革”,《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30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29-32页。南垂村,位于潞州区东北10公里处,东依金粟山,西傍三垂岗,与潞城区接壤。据现存碑刻记载,至迟宋治平元年(1064),南垂村已有其名,后行政区划几经变换,但村名一直沿用至今。(2)参见郑昕、武振宇《长治南垂宋代〈真如院重修佛殿功德记〉考释》,《五台山研究》2022年第1期。现有居民1740户,5700余人,主要姓氏为李、王、张等。作为长邯古道的必经驿站,明清两朝南垂村民众逐渐开始经商,南垂村渐渐发展成为商贸型古镇。一些富商大贾积极参与庙宇建设和赛社演剧等活动,以祈求神灵的护佑。长邯古道见证了南垂村民众生产生活的发展变迁,是沟通晋冀两省的生命线。
南垂村古建遗存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其中保存至今的玉皇庙及其戏台在上党地区玉皇庙中别具一格,其修建时间最晚为嘉庆年间,但此戏台未被《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国戏曲文物志·戏台卷》等书收录。上述珍贵的文物遗存对我们进一步探析古道驿站、商贸活动与赛社演剧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乡村的戏曲传播及农村演剧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太行山西侧壶口关、东侧滏口陉,即史称“太行八陉”之一,由山西黎城壶口关过太行山进入河北邯郸滏口陉,自古就是穿越太行山连接晋冀两省长治与河北邯郸的重要通道,历代文献均有记载。《左传》称“壶口”,《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北史》等文献中称其为“壶关”。
因晋冀两地有便利的交通,唐代置昭义军节度使,统领潞、泽、邢、洺、磁五州,治所在潞州。(3)刘昫等:《旧唐书》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90页。严耕望先生具体考证了唐代“太行滏口壶关道”的详细路径(见彩图1):“由潞州治所上党县东北行四十里至潞城县,本汉潞县,即春秋赤狄潞子国也。又东北八十里至黎城县。……黎城又东北二十五里至吴儿谷,古壶关口也。又三十五里至涉县。……由涉县东南行一百六十里至磁州治所滏阳县。……由涉县东北行约百余里至武安县。武安又东微南行至邯郸县。”(4)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5卷,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421-1439页。“壶口关—滏口陉”具有重要的交通、战略地位,尤其是在南垂村附近的三垂岗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旧五代史》载:“五月辛未朔,晨雾晦暝,帝率亲军伏三垂岗下,诘旦,天复昏雾,进军直抵夹城。”(5)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二十七“唐书三·庄宗纪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69页。《新五代史》载:“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6)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唐本纪第五·庄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1页。《太平寰宇记》载:“前赵刘聪遣将乔琮攻晋上党太守庞和于壶关,晋北将军王广、韩柔救之,聪将乔琮败之于三垂。”(7)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河东道六·潞州”,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40页。
宋代河东路“隆德府”下辖上党、屯留、襄垣、潞城、壶关、长子、涉、黎城八县。(8)脱脱等:《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132页。金代河东南路“潞州”下辖上党、壶关、屯留、长子、潞城、襄垣、黎城、涉八县。(9)脱脱等:《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8页。元代晋宁路“潞州”下辖上党、壶关、长子、潞城、屯留、襄垣、黎城七县,后将涉县偏城等十三村归入黎城县。(10)宋濂等:《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381页。可见,宋金元随着区域行政管辖日趋完善,官道与驿传体系得到发展,在这几个历史时期长邯古道一直发挥着交通驿道体系的政治、经济功能。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古道的商贸功能得以急剧扩张,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潞商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条件,满足了晋冀较为便捷、安全的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的需求,潞安商帮更是成为一支活跃的群体。潞城中村申家是潞商的典型代表,其在长邯古道沿线开设了30余家当铺、客栈,凡中村周边村落的百姓均可免费在申家的店铺免费居住,村中至今流传一句俗语“出门不住旁人店”(11)孙宏波、高春平:《潞商文化探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9页。。长邯古道对周边地区的商贸流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涉县商帮受到潞安商帮的影响开始经商,据《嘉庆涉县志》载:“西人善贾,涉民慕之,远出逐什一之利,苏、杭、关东无不至,然所鬻惟本地椒、柿之属,或山右毡物,无他珍异。”(12)戚学标:《嘉庆涉县志》卷一“疆域”,《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第62册,上海:上海书店2006年,第522页。随着涉县商帮、武安商帮等地方商帮的相继崛起,区域之间的联系也得以完善;便利的长邯古道,使得长治与邯郸的沟通更加密切,成为两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交通要道。
“商路即戏路”,长邯古道也为两地的迎神赛社、戏曲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长邯古道促进了晋东南和冀南两地信仰仪式与迎神赛社活动的互学互鉴,其宗教祭祀活动、演出形式与剧目内容具有类同性。(13)黄竹三:《晋冀宗教祭祀戏剧的类同性》,《戏剧》2001年第3期。一些富商大贾在古道沿线修建了大量的神庙剧场,这为两地戏曲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生存空间。
长邯古道使两地的戏曲班社沟通更加便利。清咸丰朝以来,上党梆子进入鼎盛时期,上党地区可以说基本上是上党梆子“一统天下”,河北的涉县等地已有上党梆子班社的存在,涉县天益班便是在晋东南和冀南两地较为活跃的上党梆子职业班社。(14)栗守田:《上党梆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页。清光绪三年,上党地区大旱,上党梆子艺人外出逃荒,将上党梆子带到河北涉县、磁县、武安、永年、邯郸以及山东菏泽等地,长治三义班便是在这一时期,沿长邯古道,经潞城、黎城、涉县沿途演出到达河北永年,在永年布商老宏的资助下,最终在永年扎根,艺人田书德、张魁成为活跃在河北永年一带的上党梆子著名演员。(15)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年,第114页。
长邯古道促进了两地剧种、声腔的交流与发展。清道光、咸丰年间,河北武安艺人喜顺与山西黎城艺人李锁柱合作,将武安落子传入黎城,形成了黎城落子,在长治、潞城、壶关等地广泛流传,又称上党落子。(16)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北卷》,第84页。三义班演员田书德将河北的民歌小调糅进上党梆子腔调中,使上党梆子逐渐河北化,成为有别于上党梆子的新剧种“河北西调”(17)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北卷》,第114页。。
长邯古道使得两地艺人互相沟通学习更加方便。上党梆子著名演员段二淼早年间曾在河北涉县的上党梆子职业班社天益班学艺。(18)栗守田:《上党梆子》,第886页。此外,在介休市秦村乡兴地村龙王庙现存有同治四年舞台题记“广平府磁州羊耳庙李九圈”字样,栗守田先生推测或是河北人在山西住上党落子戏班。(19)栗守田:《上党梆子》,第1385页。
长邯古道使两地剧种的演出范围不断扩大,沿线都发现有两地戏曲班社的演出题记。长治公义班、长子四三义班、屯留小乐意班等上党梆子著名班社均沿古道至河北邯郸一带进行演出。长子四三义班的活动规律是“春天长子和潞安,秋后武安扎营盘”,四三义班春天在长子演出几台后,即顺屯留、长治、潞城、黎城东下,秋天到达河北涉县、武安、邯郸等地,这一带相较晋东南气温高,可以一直唱到农历十一月。(20)栗守田:《上党梆子》,第78页。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全盛班光绪初年亦沿长邯古道,前往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演出上党梆子和上党皮黄的经典剧目。(21)栗守田:《上党梆子》,第1385页。1956年《河北省剧团、剧种、主演统计表》中也记载了黎城落子、武乡秧歌等在邯郸等地的演出情况,均是沿长邯古道到达邯郸等地。(2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北卷》,第22页。此外,在山西武乡县洪水镇西沟村至今留存有清宣统三年(1911)“武安小落子在此一乐三天 大清宣统三年”(23)车文明:《中国戏曲文物志·舞台题记卷》,太原:三晋出版社2015年,第88页。的舞台题记。长邯古道繁荣了两地戏曲文化,两地区域空间形成交互关系。
长邯古道西延至长临古道一线,亦是一条重要的戏曲传播路线。晋城的戏曲班社北上到长治,再从长治西行至安泽、临汾、蒲县、临县等地。蒲县红道乡东岳庙咸丰三年舞台题记、蒲县河西村同治六年舞台题记、隰县下李乡下均庄村山神庙同治六年舞台题记、翼城县二曲乡霍家涧村民国十三年舞台题记、临县岐道乡府底村舞台题记(24)栗守田:《上党梆子》,第1383-1385页。均是最直接的证据。
作为晋冀两省的官道、贸易路线和移民通道,长期进行的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促进了沿线村镇的形成和演化。南垂村位于长邯古道沿线,从村南春秋阁进村,再从村北三义阁出村,村中南北大道是通往长治、长子等地官道的一部分,也是通往河北涉县、武安、邯郸、北京、山东等地的必经之路。南垂村属于典型的商贸型古村镇,明清以来,商贸繁荣,商铺林立,村落规模渐渐扩大,发展成为南垂镇,成为上党地区为数不多的大镇、古镇。南垂集市成为明清时期潞城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发挥着调剂粮食余缺的作用。南垂村聚集的较大的商铺有德大号、和顺成、同和义、永顺和、义美恒、广成昌、旺兴隆、栗记当铺、太和堂药局等。这些商铺也在积极参与村落建设、庙宇维护和祭祀演剧等活动,以进一步加强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力。南垂村文物古迹丰富,当地流传有“南垂街,三里长,一里一座观音堂”的俗语,历史上曾修建有关羽庙、正月寺、夫子阁、文昌阁、慈悲阁、春秋阁、三义阁、仰光阁、实圪台阁等,以及现在保存较好的崔府君庙、真如寺、耕读阁和若干明清民居、商铺等,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南垂村戏曲底蕴深厚,赛社演剧的传统与村中的崔府君庙戏台、玉皇庙戏台遗存便是具体的佐证。
玉皇俗称老天爷、天公,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在传统民间信仰的神灵体系中,玉皇是至高无上的神祇,上掌36天,下握72地,一切人生鬼怪,均由其掌管。玉皇信仰在上党地区历史悠久、分布较广,是影响最深的地方保护神。玉皇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融,逐渐变得世俗化、大众化、人格化。姚春敏《清代华北乡村庙宇与社会组织》(25)参见姚春敏《清代华北乡村庙宇与社会组织》,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宁俊伟和赵懿《关于玉皇信仰中立庙动机、堪舆及合祀的研究——以山西民间信仰石刻资料为中心》(26)参见宁俊伟、赵懿《关于玉皇信仰中立庙动机、堪舆及合祀的研究——以山西民间信仰石刻资料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6期。等,对山西晋城等地的玉皇信仰的历史流变、庙宇分布、赛社演剧、民间习俗等进行详细考证,兹不赘述。
晋东南一带的玉皇庙多坐落于村社的中心位置,为村中的大庙或多个村社共同经营维护的社庙。作为村落的精神文化象征,玉皇庙在村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凡村中大小事务的处理、村规民约的商定等等,均在社庙中进行。明清以来,玉皇庙的规模一般都很大,多建有舞楼、看楼,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神庙剧场。
长治市玉皇庙遗存情况学界尚未完全统计,目前调查统计的长治市现存明清时期玉皇庙剧场有20座:潞州区南垂村玉皇庙戏台、上党区长春村玉皇庙舞楼、上党区北天河村玉皇庙山门舞楼、潞城区南舍村玉皇庙山门舞楼、潞城区辛安村玉皇庙山门舞楼、潞城区东天贡村玉皇庙、潞城区贾村玉皇庙、襄垣县善福村玉皇庙东戏台、襄垣县善福村玉皇庙西戏台、襄垣县上丰村玉皇庙山门舞楼、襄垣县上峪村玉皇庙过路戏台、壶关县南行头村玉皇庙山门舞楼、壶关县秦庄村玉皇庙戏台、壶关县赵村玉皇庙山门舞楼、壶关县沙窟村玉皇庙戏台、壶关县北庄村玉皇庙戏台、壶关县长林村玉皇庙戏台、壶关县五集村玉皇庙戏台、屯留县石室村玉皇庙山门舞楼、长子县慈林镇布村玉皇庙山门舞楼。可以看出,玉皇信仰及其演剧活动在当地十分兴盛。
南垂村玉皇庙虽非本村社庙(27)长治市潞州区南垂村的社庙为崔府君庙,崔府君庙修建于高台之上,是村中规模最大的庙宇,是春祈秋报、迎神赛社、民众议事的公共空间。这与唐宋以来崔府君信仰在当地的流传密不可分,崔府君在民众的心中有较高的地位,民众对崔府君有着极强的认同。,但因玉皇信仰历史悠久,且玉皇是神仙谱系中至高无上的神灵,统管诸神,在民众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民众还建构了社神崔府君与玉皇大帝女儿的爱情故事。另据当地传说(28)根据笔者访谈记录整理。访谈对象:南垂村村民李雪峰;访谈时间:2020年7月22日;访谈地点: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南垂村玉皇庙内。,平顺县东峪沟村的民众认为所祀神灵九天圣母是由南垂村玉皇庙的一棵大柳树雕刻而成,因此将南垂村视为娘家。在九天圣母庙赛期间,先前往南垂村玉皇庙请娘家之神,东峪沟村每遇大旱之年,祈雨求霖,为表示心诚都要来玉皇庙请九天圣母,这也使得民众更加重视玉皇庙的选址与修建。
玉皇庙(见彩图2)位于村北,坐北朝南,一进四合院落布局,院落南北长18.24米,东西宽27.36米,自北向南中轴线上分布有正殿、献殿、戏台,东西两侧为配殿、侧殿、社房,西社房为今人重修。2011年3月被定为长治市郊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8月被定为山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庙始建于元代,清嘉庆六年(1801)开始重修。现存清嘉庆八年《玉皇庙重修工程碑记》(见彩图3)一通。南垂村玉皇庙因年代久远,殿宇破败,廊庑荒缺,又因其地势低洼,每至夏日山洪暴发之时,玉皇庙神像被淹没。村社众人目睹心伤,合社公议,广筹善金,决定重修玉皇庙。《玉皇庙重修工程碑记》详细记载了这次重修的情况:“庀五材,督百工,故者易而新之,缺者建而补之,甃石台而崇其堦级,建正殿而高其闬闳,两旁则配祠并列,前面则香亭增修。《诗》所谓实实枚枚、孔曼且硕者,洵可咏焉。继而群廊并起,余屋皆成。爰是跻神台、妆圣像,拜瞻而光彩如生;杇□壁、绘桷楹,环视而丹青并曜。”(29)清嘉庆八年(1803)《玉皇庙重修工程碑记》。此次玉皇庙重修历时三年,正殿、配殿、侧殿、戏台全部采用琉璃瓦覆顶、青石砌基,共耗资三千余两白银,工程量巨大,造价不菲,是当地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庙宇之一,同时亦可看出玉皇庙在民众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玉皇庙正殿自清嘉庆年间重修后保存至今,正殿为硬山顶,面阔三间8.69米,明间3.06米,进深5.22米,通高6.53米,廊深0. .87米。檐柱圆木柱,石柱础。柱头承接额枋、平板枋,平板枋上承接斗栱七攒,其中柱头科四,平身科三,斗栱皆为出一跳三踩单下昂,柱头科耍头为挑尖梁头,平身科为蚂蚱头。斗栱上承接上层梁架。明间为六抹隔扇门,次间为窗户。正殿内三面墙壁尚存有部分道教神仙悬塑,这些悬塑体量大小不一,色彩缤纷,形态各异,最近修缮时已将其保护起来。
献殿(见彩图4),即“香亭”,紧挨正殿。献殿为卷棚硬山顶,黄蓝绿琉璃瓦覆顶,青石砌屋基,明间前为七级垂带踏跺。面阔三间9.01米,明间3.14米,进深3.32米,通高5.68米,基高1.06米,柱础高0.63米。檐柱圆木柱,不规则须弥座柱础。柱头承接额枋、平板枋,平板枋上承接斗栱七攒,其中柱头科四,平身科三,斗栱皆为出两跳五踩,柱头科为五踩双下昂,平身科则做成龙身装饰,柱头科耍头蚂蚱头,平身科皆为龙头。平身科皆出斜栱两缝,所有的横栱皆进行了雕饰,栱眼壁板皆做成花草浮雕。斗栱上承接上层梁架,梁架结构为四架梁承接二架梁。檩采用檩带枋结构。
配殿为硬山顶,筒瓦灰脊,绿琉璃方胜,屋顶装饰完好。面阔三间8.31米,明间2.77米,进深3.59米,通高5.53米,廊深1.05米,基高1.17米。檐柱方形小抹角石柱,方形石柱础。柱头承接额枋、平板枋,雀替加以雕饰。平板枋上承接斗栱七攒,其中柱头科四,平身科三,斗栱皆为出一跳三踩单下昂,柱头科耍头为挑尖梁头,次间平身科为蚂蚱头,明间平身科出斜栱两缝,耍头为龙头,所有的横栱斜栱都进行雕饰。斗栱上承接上层梁架。明间原为板门,次间为坎窗。
侧殿为硬山顶,筒瓦灰脊屋顶装饰完好。面阔三间5.31米,明间1.81米,进深3.26米,通高4.42米,廊深0.94米,基高1.17米。檐柱圆木柱,石柱础。柱头承接平板枋。平板枋上承接斗栱七攒,其中柱头科四,平身科三,柱头科为一斗二升绞挑尖梁头,平身科为一斗二升绞麻叶。斗栱上承接上层梁架。
玉皇庙正殿供奉玉皇大帝,正中有一大一小两个玉皇大帝像,较大者为“坐殿”之玉皇爷,较小者为“行功”之玉皇爷,其余小童若干;东配殿为碧霞圣宫,祀碧霞元君;西配殿为广胤神祠,祀九天圣母、生生老母、眼光奶奶、糠疮奶奶;东侧殿为祖师殿,祀神农、孔子;西侧殿为马王殿,祀马王爷。玉皇庙中诸神杂糅,涉及道、儒神灵与民间俗神,所奉祀的神灵与民众的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
明清时期,上党地区各村社均会举行迎神赛社活动,以报天地生成之德、享丰年之庆。在赛社仪式中,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在春祈秋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80年代长治潞城区发现了大量的明清赛社礼仪抄本(30)长治市潞城区发现的大量明清赛社礼仪抄本主要有南舍村明万历二年(1574)《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清道光年间(1821-1850)抄本、民国十四年(1925)赛社用本;羌城村清咸丰十一年(1861)《转赛书 选择堂 张春选》、清咸丰十一年(1861)《赛书 德记》、清咸丰十一年(1861)《排神簿 诸神位列 选择堂记》、清光绪宣统二年(1875-1910)《张景丰 选择堂》、清光绪八年(1882)《排神部 张南院》《迎神赛社 礼伦堂 张南院》;西流村民国十六年《前后行讲古论有十论》;北庄村民国十七年(1928)《乐次全部》《祭文簿全书》《祭文簿》、民国二十二年(1933)《祭文全本》;等等。,为研究区域迎神赛社仪式传统提供了文献支撑。南垂村与发现赛社抄本的贾村、南舍村、羌城村、北庄村距离较近,明清时期,同属潞城县管辖,其迎神赛社活动有着较大的相似性,蝗皇岗八大社迎神赛社文书记载了祭祀玉皇大帝的基本流程,《翟店村三月十八日转赛》载:“维首跪门,执生掇玉皇牌,小驾前走,玉皇后入庙、升殿;维首兴,随后入庙;伞扇进庙,銮驾不进庙。将伞二屏(柄)安在庙院当中,馔香鼓;每人接香一炷,打馔香一个毕。焚香,安神,三九礼,讲酒文,分班,献戏。恭(供)下马三盏,参神,曲破,元揖毕。”(31)李天生:《上党赛社古钞本辑校》,太原:三晋出版社2021年,第533页。通过下请、迎神、安神、进香、祭祀、献戏、送神等仪式,以祈求玉皇大帝庇护村社四季风调雨顺、物阜民康。此外,清雍正四年(1726)《玉皇表》:“维大清雍正四年岁次丙午三月癸巳朔初六日戊戌之辰。南极赐寿星君表朝,昊天金阙玉皇上帝尊神御前曰:唯神,神人之主,造化之枢,福国庇民,古今永赖。弘恩莫报,至德难酬。兹值春祈享赛之辰,恪陈豆登之祀。恕愚诚之僭越,期右享以君歆。无任瞻仰,惊惶启奏,谨表以闻。”(32)杨孟衡:《上党古赛写卷十四种笺注》,台北: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00年,第86页。民国十七年(1928)《昊天金阙玉皇上帝表文》:“玉阙司衡,权掌三十三天之中。承天宣化,位极万法教主之尊。常垂好生之德,广施普溥之仁。今值厶之节,恭逢圣诞之辰,虔备酒醴,敬献讴歌。伏惟尚享。”(33)李天生:《上党赛社古钞本辑校》,第541页。这类玉皇表文,表达了民众对神灵的祝贺,进一步强化了民众对玉皇大帝的信仰。
南垂村玉皇庙戏台(见彩图5)是明清神庙剧场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剧场的创建,源自民众酬神演剧的需要。每逢迎神赛社和一些重大事件,均会邀请班社在此演出,清嘉庆八年的《玉皇庙重修工程碑记》记载了重修庙宇后演剧的盛况:“大工粗毕,开光演戏,众善来瞻”(34)清嘉庆八年(1803)《玉皇庙重修工程碑记》。。
玉皇庙戏台坐南朝北,坐落于砖石砌台基之上,硬山顶,但前檐檐角部位斜向外45°用角梁向上挑出,从而使得檐角起翘,因此从正面看戏台呈歇山顶样式,灰脊,前坡屋顶灰筒瓦,后坡屋顶则用板瓦,屋顶装饰宝阁、鸱尾、垂兽等完好。面阔五间9.74米,明间4.67米,前台进深5.52米,后台面阔五间9.74米,进深0.76米。通高6.06米,台口高2.61米,台基高1.46米,柱础高0.45米。戏台前檐部位减柱造、移柱造并用,面阔五间用四柱,中间两柱并非承接在明间或次间梁头之下,而是置于明间、次间梁头之间,从而使戏台呈现出明三暗五的外观布局。檐柱为方形小抹角石柱,收分明显,不规则须弥座柱础,柱础上有精美的动物、花草浮雕。柱头承接额枋,雀替连为一体,上有花草浮雕。额枋上安放斗栱十一攒,其中柱头科二,平身科九,斗栱形制皆为出一跳三踩单翘,部分斗栱出斜栱,所有栱皆做成蝉肚状,耍头蚂蚱头,显得繁缛华丽。斗栱上承接上层梁架,梁架底层为七架梁,七架梁上立瓜柱四根,中间两根高度约为两侧瓜柱二倍,直接承接三架梁,两侧瓜柱则承接前后单步梁头,前后单步梁后尾分别插入中间瓜柱中,从而省去了五架梁。檩则使用檩带枋结构。
戏台后墙东、西角柱位置的上端各有戏曲演出砖雕一块,内容丰富,打坯与出细较为精美。两处砖雕呈立式长方形,因年久风化,虽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戏台台基花纹漫漶不清,但以此可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均为戏曲演出图像,雕筑仿木结构戏台,其中刻有飞椽、上面灯笼下面插有枪和青龙刀兵器缸的两根檐柱、阑额上雕斗拱三朵;下半部分为朝向相反的檐角脊兽和下方的祥云台基。东部可辨认为《装疯》,西部可辨认为《临潼山》,均为“隋唐戏”的经典剧目。现将其考述如下:
《装疯》(见彩图6)又名《尉迟装疯》,故事见《大唐秦王词话》(35)诸圣邻:《大唐秦王词话》,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88-394页。,《上党梆子》予以收录。(36)栗守田:《上党梆子》,第757页。上党昆曲传统剧目。净角重头戏。讲述唐初,开国大将尉迟恭因怒打李道宗,被贬归田。不久,刘黑闼反,前方告急。李世民遂率徐茂功、程咬金等造府相邀。尉迟恭因前事不愿重掌帅印,故作疯癫,徐茂功窥其原由,使程咬金作诈诱尉迟恭出战,尉迟恭始出。砖雕左侧尉迟恭头戴罗帽,身穿束腰窄袖短衣,脚蹬靴,右手持长刀过头,呈武打状;右侧徐茂公头戴翎子,着宽袖长袍,右手执羽扇。《装疯》于清末流传于高平、晋城等地,栗守田《上党梆子》共收录4条相关演出题记。(37)栗守田:《上党梆子》,第1178页、第1233页、第1234页。
《临潼山》(见彩图7),故事见《隋唐演义》(38)褚人获:《隋唐演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2-34页。,《上党梆子》予以收录。(39)栗守田:《上党梆子》,第706页。上党梆子传统剧目。须生重头戏。讲述隋文帝时,太子杨广与唐公李渊有隙。李渊惧祸,遂携家眷返回太原。杨广听宇文述计,带心腹军校,扮作响马,欲在临潼山将李渊截杀。危急时刻,恰逢秦琼押解犯人经过,见李渊为强资所困,拔刀相助,杀退杨广。李渊得救,经询才知此伙盗贼为太子所扮,急奔而去。砖雕左侧李渊头戴翎子,右手捋着髯口,左手直指前方,身着宽袖长袍坐于桌后,大腹便便,桌上摆有大印;右侧秦琼,头戴罗帽,身穿窄袖束腰长衫,脚蹬靴,左手执长刀。《临潼山》于清末民国时期广泛流传于晋南、晋东南地区,栗守田《上党梆子》共收录8条演出题记。(40)栗守田:《上党梆子》,第1158页、第1168页、第1273页、第1302页、第1383页、第1384页。
玉皇庙现存的戏曲砖雕雕刻精细,手法娴熟,线条自然流畅,人物表情、服饰等细节处理得当,是难得的艺术作品。秦琼与尉迟恭被当地民众视作门神,民众将与二人相关的戏曲演出雕刻嵌于戏台山墙东西两侧,意在护佑庙宇、戏台的平安,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戏曲文化深入人心。同时,该戏曲砖雕对研究“隋唐戏”等上党梆子剧目的流变及其在乡村社会的演剧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隋唐戏”在上党地区流传甚广,是上党乐户祀神演出的主要剧目。栗守田先生在《上党梆子》一书中,共整理出20个在上党地区演出过的“隋唐戏”剧目,分别为:《临潼山》《四明山》《金亭关》《乌鸦山》《对松关》《南阳关》《战洛阳》《夺帅印》《踏五营》《呼雷炮》《吓蛮书》《装疯》《卖马》《李渊跑宫》《牙狼关》《美良川》《越虎城》《八卦阵》《北平府》《三家店》。(41)参见栗守田《上党梆子》。上党地区是隋唐英雄单雄忠和单雄信兄弟的出生地,是许多隋唐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隋唐英雄豪侠仗义、嫉恶如仇、体恤利民的优秀品质深得百姓拥戴,尤其是单雄忠、单雄信兄弟被民众敬为“二贤”。隋唐历史在上党地区有着广泛的认同基础,通过民众的加工,借助民间故事、戏曲、图像、景观、仪式行为等的叙事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可见,对上党地区流传的各种形式的“隋唐演义”故事的关注,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隋唐戏”的流变和在上党地区的演出情况。
明清两代,南垂村与周围村社会定期举行祭祀崔府君、玉皇大帝和九天圣母的迎神赛社活动。在活动期间,还要举办社火表演,南垂社火植根于上党地区,是民间传统的狂欢活动,活动形式主要由旗牌队、锣鼓队、秧歌队、扛桩、彩杠、古银楼、南垂八音会和车社火组成,其中最典型的活动是车社火。车社火,又称故事楼,据传为唐代军旅征战凯旋而归的庆祝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七月十三日和十月初八日南垂村庙会白天会举行祭祀活动和社火表演,夜晚会邀请戏曲班社来此演出,以上党梆子演出最多,所演剧目多为历史剧、公案剧。
明清以来南垂村民沿着长邯古道外出经商,将党参、潞酒、潞绸、潞麻等地方特产运至华北、东北、江南等地,是潞商的典型代表。这些富商大贾经济富足后,更加积极地参与本村的迎神赛社活动,以祈求神灵的护佑。目前已知清末南垂村的戏曲班社有三乐班与三义班,均为富商大贾投资组建。三乐班曾邀请上党梆子旦角演员郭群益组班,其善演剧目有《敬德战八将》《尉迟洗马》《斩雄信》《赶杨林》《临潼山》《珍珠塔》《洞房归山》《打金枝》《观花宿庵》《杀四门》等;三义班曾吸引上党梆子旦角演员牛清云演出,其善演剧目有《美良川》《洗马》《秦王》《九仙台》《混冤案》《白鼠洞》《忠孝节》《雁门关》等,三义班以演唱三国戏、隋唐戏、杨家将戏著称。三乐班与三义班也在长邯古道沿线的村社神庙舞台进行演出,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综上所述,长邯古道在沟通晋冀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更促进了沿线村镇的形成和演化。作为典型的商贸型古村镇,南垂村的民众沿着长邯古道,进行商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上党赛社演剧文化。现存的南垂村玉皇庙,在明清时期作为迎神赛社的活动场所之一,是当地民众主要的信仰空间和娱乐活动空间,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赛社演剧活动对繁荣当地的戏曲文化也具有助推作用。南垂玉皇庙的戏曲文物对我们进一步探析古道驿站、商贸活动与赛社演剧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探索戏曲传播史、农村演剧史、神庙剧场史等问题留下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附碑记】
玉皇庙重修工程碑记
尝思事功之建立,莫为之前,虽美而弗彰;莫为之后,虽盛而弗传。前与后,诚有相需之理矣。仰惟玉皇上帝,统诸神而为神,冠群圣以称圣,固权司四大、默驭三千者也。祈在建庙致享,亦区区报恩之意耳,岂同私创淫祠,期以惑世诬民哉。敝镇居潞邑之南域,村北有帝庙遗焉。其创始也,原无碑碣可稽,传文可考。但历年已久,殿宇凋残,廊庑荒缺,岌岌然有将倾之状;兼以地处窪下,夏月间山水暴至,神像半入湮没之中。镇人目睹心伤,难以宴然,意欲修而葺之。奈社赀藐藐,工程累累,正未敢冒然以举也。合社公议,邀积会赀,广募□善金,于嘉庆辛酉年春之季,庀五材,督百工,故者易而新之,缺者建而补之,甃石台而崇其堦级,建正殿而高其闬闳,两旁则配祠并列,前面则香亭增修。《诗》所谓实实枚枚、孔曼且硕者,洵可咏焉。继而群廊并起,余屋皆成。爰是跻神台、妆圣像,拜瞻而光彩如生;杇□壁、绘桷楹,环视而丹青并曜。《诗》□□□□□□鸟革翚飞者,更可颂焉。岁未三周,大工粗毕,开光演戏,众善来瞻,诚□事也。至于东筑高隄,导流□□□□□□□□□□。起讫约费贰仟玖佰余金。
噫!前人创始之志,至今益彰,后人续成□功,亦可传扬奕世矣。然不□□□□□□□□□善。余故不辞诞妄,以纪其颠末云。
正北社维首等仝立
龙飞嘉庆八年岁次癸亥嘉平月中旬榖旦
(注:碑首高66厘米,碑身高156厘米,宽65厘米,侧宽21厘米,方形,螭首,额刻“皇帝万万岁”五字,碑额篆书,正文楷书,断碑,现存于玉皇庙西侧殿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