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遗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定位与时代价值

2023-12-24 12:29莫继严
文化遗产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学化中医药现代化

莫继严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100年来,“领导人民开辟了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3页。“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走向胜利的奥秘所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医药遗产,被不断加以继承和发掘。当前,中医药已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工作者正肩负“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的历史使命。(2)新华社:《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第1版。在百年党史上,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堪称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践“两个结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行业典范;中医药遗产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要求坚持“两个结合”“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大举措、同时作为在社会建设上的重大成就,写入决议。(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3-24页、第49页。

在党开创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医药走过一条怎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它实施怎样的政策,给予它怎样的历史定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它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价值?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二、从各有所长到中医科学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医药现代化

20世纪上半叶,我国在关于医学发展问题上,曾两次掀起“消灭中医”“废止中医”的巨浪: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废止中医教育;教育总长汪大燮拒绝“医药救亡请愿团”请愿时称,“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废止中医案”,次年严令所有中医学校改名并不准在教育机关立案;1929年,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等,企图从实际上彻底消灭中医药事业。(4)李经纬:《中医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22年,第434-437页。1936年,国民政府甚至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执业的谬论。在国民政府持续打压下,在全盘西化思想几乎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中医药,虽经中医药界反复抗争,仍然陷入举步维艰的危难境地,不得不寻求现代化发展的新出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包括中医药发展的方向、进程、前途和命运。在革命中,党领导传统中医药事业开始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给予其恰当的历史定位、彰显其时代价值。

(一)在理论上,重视中医药、形成中医药现代化基本路线并明确方向

第一,重视中医药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要求以历史遗产和民族文化视角看待中医药。1913年,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毛泽东从中西医互补角度,深刻阐明中医药存在的合理性,认为:“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医言气脉,西医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专求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38页。二者不能偏废。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指出“草医草药要重视起来,敌人是封锁不了我们的”(6)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党史研究资料》第5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24页。,进一步阐明重视中医药在革命运动中的必要性。共产党人把中医药当作历史遗产和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它在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1938年毛泽东作政治报告《论新阶段》,要求“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强调“不应当割断历史”“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并指出“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534页。在1940年陕甘宁边区(以下均简称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进一步指出,应以“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态度对待外国的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的旧文化,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朝“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发展。(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06-709页。同年在边区第一次国医代表大会上,政府卫生处处长欧阳竞提出:对中医药,“要继承祖先的遗产,改进它、扬弃它。这就需要我们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使它向着进步的科学化的方向前进。”(9)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四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6页。可见,用学习总结的态度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并不断推动其现代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赋予党的时代使命。

第二,形成中医药现代化的基本路线,明确其基本要求和方向。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根据实际要求红军医院“用中西两法治疗”(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5页。。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日趋成熟。1940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参加纪念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大会时他强调:“必须团结中医,发挥中医的作用。”(11)刘民安:《中国医科大学校史(1931—1991)》,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14页。1944年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他进一步明确:“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这两种医生要合作。”(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 154 页。同年在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他提出新医与旧医建立统一战线的思想,要求以“团结”“批评、教育和改造”为原则“帮助、感化和改造”旧医生(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 1012页。。至此,从重视,到继承、改进、扬弃,到团结、合作、教育、改造,一条在党领导下不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路线初步形成。

在此过程中,中医药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及具体路径逐渐明确。首先,正式提出中医药科学化命题。1941年边区政府决议要求“加强对中医中药的研究,使中医中药的优良部分逐渐科学化”(14)李经纬:《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医工作史略》,《中医杂志》1986年第8期。。其次,明确中医药科学化基本问题:中医科学化和西医中国化。1944年在边区医药卫生座谈会上,中央副秘书长李富春代表党中央提出“如何帮助中医整理其经验使之科学化”和“如何丰富西医经验使之中国化”两个问题,要求促进中西医合作。(15)“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探索”,中国中医药网,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185333,访问日期:2023年2月15日。再次,明确中医科学化发展目标:创造新的医理医术。1945年边区主席林伯渠要求:“使中医的经验与西医的科学方法相结合,而能创造新的医理和医术。”(16)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历史与现状》,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年,第70页。最后,明确中医药科学化具体路径:中西医团结且西医帮助中医提高技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对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贺诚指出:“你们都是西医,西医数量甚少,只有把大量中医力量发挥出来,才能担负起全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任务。今后要团结全国中医,要帮助中医提高技术。”(17)冯彩章、李葆定:《贺诚传》,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第148页。

(二)在实践上,探索中医药的基础性地位、科学化路径和现代化保障

第一,对中医药在中西医合作中基础性地位的早期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下的军队和政府,紧密结合缺医少药的实际,把建设红军医院作为巩固根据地的主要方法之一;红军医院在用中西两法治疗时,中医药的基础性地位和医疗价值非常突出。红军医院如茅坪医院等,都以中医中药治疗为主;此外还成立了不少中医院,如福建军区临时后方中医院等。大量的红军医疗机构,为根据地军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仅方志敏创办的赣东北红军医疗所,“靠土医草药和医护人员的努力工作”,自1928年7月创办至年底,“先后有200余名红军指战员伤愈归队”(18)杨云:《方志敏的创举——赣东北红军医院》,《党史纵横》1995年第6期。。

中医药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医疗价值,在党领导下的医药卫生事业中是一种长期的显性存在。抗日战争时期,“边区现在只有部队、机关中有西医,农村中只有中医,好坏合计约有一千人;药品也是中药多而西药少”(19)《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解放日报》1945年1月8日第1版。;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只有400多西医,而中医则多达10万人”(20)宫正:《新中国中医方针政策的历史考察》,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期间,为广大军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主要是中医药;面对重大疫情,中医药的基本保障作用更为突出。

第二,对中医科学化路径的早期探索。

一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化。通过开办学校、训练班等科学化方式,成建制培养大批中医药人才。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开办过红军卫生学校中医班等一批中医药人才培训机构。抗日战争时期,在1944年出现的“吐黄水病”疫情中边区政府以县为单位训练中医。解放战争时期,成立于平山县的华北卫生学校,设有专门的针灸训练班。

二是中药制药科学化。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卫生学校发动学生采集中草药和制造中成药,对中药制造开展科学化探索。延安时期,边区《关于开展卫生保健工作的决议》,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医药,研究中药,发展制药厂,设立医药合作社,明确中药制药科学化的政策导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开办了八路军制药厂、光华制药厂、边区保健药社等机构。这些机构科学化制造中药,为根据地的医疗保健做出杰出贡献。

三是中医药研究科学化。首先,倡导中医药研究之风。1931年毛泽东要求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傅连暲:“要中西医都用,连民间土方也要研究。”(21)穆静:《傅连暲传略》,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0年,第111页。其次,重视中医药经典著作和现代教材在中医药培训的使用。如长汀县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编有《中医方剂讲义》等教材。再次,成立中医药研究团体。仅边区就成立了国医研究会、中西医药研究总会等学术团体。这些举措,分别从风气、理论、组织等方面不断夯实党领导下的中医药科学化研究基础。

第三,对中医药现代化保障建设的早期探索。一是对组织和制度保障的探索。土地革命时期总卫生部医政局设立中医科。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和人民政府结合实际,通过大量开办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各种医药卫生机构、组织国医代表大会、开设中医药培训班等形式,设立行政管理、行业经营、教育培训、学术研究等机构,为旧中国的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二是对政策和法律保障的探索。人民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如边区出台了《国医国药奖励优特条例草案》,从法律地位、人才培养、人员待遇、成果奖励、事业兴办等多方面,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作鼓励性规定。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高举中医药科学化旗帜,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中医药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良好传统。在党的领导下,顺应中国式现代化潮流不断朝科学化方向发展的中医药事业,为广大军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成为革命运动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力量,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从保护发展扶持到走向世界:新中国的中医药中国式现代化

(一)对遗产和瑰宝的保护发展扶持:中医药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

从新中国建立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并不断推进其现代化发展,不断彰显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时代价值。

第一,十八大以前党和政府主要领导对中医药的历史定位和政策扶持。

首先,毛泽东对中医药的历史定位和政策扶持。从1953年到1958年,毛泽东在对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等人谈话、对北京医院院长周泽昭谈话、委托刘少奇召集会议传达关于中医工作指示、给杨尚昆报告作批示等不同场合,以多种形式形成了关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系列重要指导意见:一是坚决纠正轻视排斥中医药的错误倾向。毛泽东强调“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问题。……不尊重,不学习,就谈不上研究。……这项工作,卫生部没有人干,我来干”;并指出“不尊重民族文化遗产,这是极端卑鄙恶劣的资产阶级的心理在作怪”(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45、258页。。二是高度肯定中医药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他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3页。,强调“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这是一大笔遗产,必须批判地接受,把其积极的一面吸收过来加以发挥,使它科学化”(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二卷,第205页。。三是指明新中国中医药现代化的行动路线和具体目标:即通过“对中医能治好病的效能,可以用科学方法把它整理起来”“中医要进大医院,中医要进医科大学,中医还要出国。中药要发展,要建立研究机构,要出版中医中药书籍。西医要跟中医学习,具备两套本领,以便中西医结合”等路径和办法,发展以“有统一的中国新医学、新药学”为标志的“中国医药科学”。(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二卷,第259、258页。

其次,党的其他主要领导对中医药的历史定位和政策扶持。邓小平1950年为《新编针灸学》题词、周恩来1955年为中医研究院成立题词、江泽民1996年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讲话,先后把中医药称为“科学遗产”(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2014年,第88页。“祖国医药遗产”(27)欧阳雪梅:《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光明日报》2020年4月1日第 11版。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2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02页。,给中医药以很高的历史定位。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最高领导人继续发扬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优良传统:1978年,邓小平给卫生部党组批示“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第四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70页。;1996年,江泽民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3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602页。的时代命题;胡锦涛把“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31)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44页。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努力把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铸造成全党和全国共识。

在党的主要领导的大力扶持下,我国中医药发展政策,走过了如下主要历程: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把“团结中西医”确定为新中国卫生工作三大原则之一;1980年,卫生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1991年,“八五”计划纲要把“中西医并重”列为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2010年,“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以中医针灸为代表的中医药获得了全人类共有财富的历史新定位,体现出中医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新价值。

第二,十八大以前中医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时代价值。

首先,在中医药现代化保障建设上主要成就如下:一方面,中医药管理机构持续升格。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设立卫生部医政局医政处中医科,1954年成立中医司,1986年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1988年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7年成立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这表明了国家对中医药的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中医药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1951-1962年,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的规定》《关于改进中医工作的报告》《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座谈会情况的报告》《关于改进祖国医学遗产的研究和继承工作的意见》等系列规范性文件,不断推动中医药科学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写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的修订,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医药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中医事业“七五”发展规划》《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等陆续出台,则把中医药现代化事业不断往前推进。

其次,在中医药科学化方面主要成就如下:一是建立了科学化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新中国以中医医院为主体建设科学化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到1977年全国有中医医院184所(32)陈珞珈:《我国中医医院资源与效益分析》,《中国医院管理》1997年第1期。,到2009年增加到2728所(33)郑格琳等:《2005-2009年我国中医医院资源情况分析》,《中国医院管理》2011年第7期。,中医医院成为中医医疗服务科学化的基本依托。二是建立了科学化的中医药教育体系。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在各地设立大批中医进修学校和中医进修班,1956年开设中医学院,至2007年已有独立的中医药高等院校23 所(110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开设有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药学专业的非中医药院校分别为24、9、8、38所。(34)张伯礼等:《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探讨》,《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三是建立了科学化的中医药研究体系。1955年成立新中国第一所全国性中医科研机构中医研究院,1979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成立,1993年开始在各地建设中医药重点实验室,2003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成立,200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在新中国已发展为一门现代科学。200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海峡两岸中医药防治SARS研讨会上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不断创造、积累、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35)李经纬:《中医史》,第490页。。这门现代科学,既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也能在人类面对重大突发疫情时发挥独特的防治作用。

(二)“瑰宝论”“钥匙论”“健康养生文化论”与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空前重视,我国中医药现代化进入振兴发展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主要体现有三:

第一,对新时代中医药历史定位和时代价值的理论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在系列讲话中,他以“瑰宝论”“钥匙论”(36)殷忠勇:《身国共治,援医弘道: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时代新蕴——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系列论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和“健康养生文化论”对中医药在新时代的定位和价值作新概括。他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37)新华社:《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第1版。,“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38)新华社:《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人民日报》2016年2月4日第1版。、“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39)“习近平:人民群众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牵挂”,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109275,访问日期:2023年3月16日。,“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40)新华社:《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第1版。;他要求:“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1)《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党建》2016年第9期。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从古代科学、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和人类健康四个维度全面阐释了中医药的历史和现实地位、历史和时代价值、中医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文明启用和宝库发掘功能、以及中医药在健康养生文化中的关键作用,大大拓展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历史定位和时代价值认识的广度高度深度,为其后的政策法规出台、制度安排和实践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新时代中医药现代化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安排。中医药振兴发展是新时代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均提出了“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要求,在2017年访问世界卫生组织时,又提出了“中国期待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传统医学振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42)杜尚泽等:《习近平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并会见陈冯富珍总干事》,《人民日报》2017年1月19日第1 版。的愿望。围绕中医药振兴发展,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作出制度安排:

一是提供法律支撑。201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使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了最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二是提供规划指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先后强调“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43)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43页。、“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4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8页。、“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4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国务院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出台了《中医药行业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等。三是提供行动指导。近年来,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医诊所基本标准》等指导性文件。四是形成联席会议制度。2016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请示》,建立起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三,作为新时代中医药现代化重要目标定位的产业化、国际化发展。

2013年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46)杜尚泽:《习近平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47)新华社:《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第1版。可见,产业化以及以产业化和现代化为基础的国际化,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明确目标。

目标定位一:中医药产业化。中医药产业主要包括中药产业、中医医疗器械产业、中医药文化产业以及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中的产业化部分。推动中医药产业化的主要方法有二:一是相关规划把产业化作为重要内容。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共16次使用“产业”词语,要求推进中医药产业化、鼓励中药材产业化、做大中医药文化产业、拓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丰富中医药健康产品供给等;2023年颁布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使用“产业”一词也多达12次,要求提升中医药技术装备水平、产业创新能力及产业化水平,实施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建设中医药产业园等。二是出台专门的中医药产业化规划。如《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将全国道地药材基地划分为7大区域,要求2025年建成总面积2500万亩以上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48)《农业农村部 药监局 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的通知》,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80376.htm,访问日期:2023年3月16日。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化成果丰硕:2020年中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为8339.46万亩,截至2021年3月,全国有5000多家中药厂,10000多个中药批号,年药品收入约8000亿元;2021年1-9月向境外出口中药材43.95亿元,截至2022年6月,已建设了17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类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达281.9亿元。(49)侯胜田主编:《全球中医药发展报告(202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9-10、64、27页。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有中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227家,全国中医医疗器械有效产品注册、备案证共计2198张。(50)众成医械研究院:《中医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中国医药报》2021年10月28日第3版。蓬勃发展的产业化,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标定位二:中医药国际化。主要从两方面推动:一是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划。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要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要求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深化中医药交流合作、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等;(51)李莉、侯胜田主编:《世界传统医药发展报告(2022)》,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22年,第343-345页。此外,发布《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关于支持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专门指导性文件。二是把中医药纳入国家元首对外交往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除两次会见世卫组织总干事时提到中医药之外,还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等很多重要场合,都提到了中医药或签署了有关中医药的合作文件。

目前,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加速:2017年,“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针灸在103个国家获得许可,中医医疗机构达8万多家,海外各类中医药从业人员约有30万。在国际上,我国已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了86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52)徐建光主编:《中医药海外发展研究(2017)》,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第2-3页。至2022年,已批准181项国际中医药合作专项,建设海外中医中心56个,世界各地有30多万个中医诊所,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针灸已经被183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可治疗多达461个病种以及972种病症。(53)侯胜田主编:《全球中医药发展报告(202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1、24、27、42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通过选派中医、提供中医药产品、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等方式,助力全球抗疫,中医药的抗疫价值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在中医药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中,中医药大省广东省把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作为全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现代中医药为其重点领域)。2022年,该省“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入选全国10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是全国唯一一家涉及生物医药领域的——主要参建方之一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已发展为全球首家以中医药为主业的世界500强企业,该集团正加紧在全球建立56家王老吉凉茶博物馆;迄今,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54)伍素文:《专访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中医药如何全力拼科技、拼国际化》,《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6期。中医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综上,无论在建设健康中国还是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过程中,无论在医疗卫生事业领域还是文化传播交流领域,中医药的作用和价值都日渐显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55)新华社:《习近平致信祝贺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召开》,《人民日报》2017年7月7日第1版。,“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56)新华社:《习近平致信祝贺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开幕》,《人民日报》2017年7月25日第1版。。

结 语

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中医药走过了一条一直被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历史定位不断发展、时代价值不断被肯定和发掘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国革命、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展望未来,随着系列与中医药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实施,以及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中医药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必将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科学化中医药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