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宏 刘 颖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
高考备考策略大体上有明确方向、扎实基础、规范演练、思维拓展等多个方面和多个环节。可以说备考无定法,但达到备考有效、高效是一线师生共同的追求。而提高备考有效性一个关键的做法就是针对学生在备考中的薄弱环节,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弥补,从而提高总体得分率。在多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备考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非选择题的得分率不高,并且对非选择题有畏难情绪。因而,改变这一状况对于有效备考、对于达成教育教学的目的有重要意义。
笔者根据日常的测验与考试分析发现,学生在非选择题解答方面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有:罗列知识,加点材料算分析,缺少逻辑意识;不管设问如何问,答案都一成不变,缺少问题意识;不喜欢面对非选择题,没有强制的话会主动无视非选择题,缺少挑战意识;非选择题得分率低,大概在30%~40%,不愿意研究和总结解题规律,缺少提炼意识等。
笔者基于这种现状并结合教学实践,特别是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产生此状况的根源在于教学中思维过程与方法强调和训练不够,学生不能基于科学缜密的逻辑思维构建答案,在一次次挫败后对非选择题的信心渐渐淡去,于是对非选择题更加不愿意思考、总结和尝试,这是与能力素养立意的高考改革方向相背离的。
高考思想政治学科试题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情境与问题的分析,调用相应的学科和生活知识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考查学科任务的达成度。思想政治学科任务主要包括“分类与描述、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基于此,非选择题的类型主要有:“分类与描述”(回答“是什么”)“解释与论证”(回答“为什么”)“预测与选择”(回答“怎么办”)“辨析与评价”(回答“怎么样”)等。
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学生“解题”的过程是将内在素养外显的过程,即解题的过程实际上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应地“做题”实际上是做事的过程。要提高学生得分率,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解题”的过程,针对不同的“题型”优化 “解题”中的思维过程,确立相应的“答题逻辑”,做到主动思维、思维留痕、科学思维。
思想政治学科非选择题从结构上均由“情境+知识+问题”组成,因而试题答案相应地也应包含这三个要素,是“情境、知识、问题”的有机结合,答题逻辑也必然依据“事实逻辑”(情境)“理论逻辑”(知识)和“问题逻辑”(问题)这三个要素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非选择题中的开放性设问既没有具体的知识限制、也没有材料支撑,回答此类问题通常需要考生借助生活常识、结合社会实际,这就需要学生经常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现象,学以致用,用有所思,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既然解题即解决问题,那么明确问题及问题的边界是首要的工作,这就是解题的中心,而大多数学生把知识作为解题的中心去对待,于是便有了罗列堆砌知识点的解题方式。明确问题主要是从分析设问入手:
分析设问一般要确定知识范围,明确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类别和形态;确定思维对象,明确回答问题所指向的主体或行为;确定问题类型,明确回答问题任务的类别;确定问题层次,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否包含多个逻辑层次或多项任务要求。
【例1】(2023·新课标卷·40 节选)(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胡凤益能够实现少年时期梦想的原因。(10 分)
知识范围是“价值观”,主体指向是“胡凤益实现梦想”,问题的类型是“原因类”。
解决问题离不开情境,回答问题不能只说理论,理论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有理有据才会有说服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逻辑。所以在分析设问明确“问题”后,要在“问题”的指引下给情境分层、提炼,并找出符合“问题”要求的理论语言和情境语言和回扣问题指向的点睛语言,即形成答案。
对情境的分析也需多训练,较多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不强,又比较懒惰,不爱思考,这也是部分学生逃避非选择题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对情境分析、提炼、解读的过程,恰恰是高考评价思维素养能力的重要载体,非选择题要想有得分率,必须在情境分析解读上有所突破。
【例2】(2023·新课标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近年来,深圳、保定、南京等城市兴建宪法主题公园,以多种景观形式和宪法实践活动精彩呈“宪”。2022 年12 月9 日对外开放的南京宪法公园,宪法主题雕塑、宣誓广场、宪法宣传教育展,亮点纷呈。其中,作为“宪之核”的宪法宣誓广场,于组合浮雕中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在江苏省暨南京市第五个“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期间,律师向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0 名新入职的检察官、法官、行政执法人员,在市民的注视下进行宪法宣誓:“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阐述宪法主题公园的精彩呈“宪”对于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
依据情境信息:“40 名新入职的检察官、法官、行政执法人员,在市民的注视下进行宪法宣誓”,可以提炼解读为“有利于增强公职人员的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坚持依宪治国,有助于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
情境分析是解题的重要抓手,从某种程度来说,题的答案从情境中来。为了拓宽解题思路,重视情境的分析之外,还可认真分析知识是否有分层的可能,如果可分层,就可以拓宽解题角度,提高得分率。
【例3】(2023·全国甲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意见》,某省2022 年开展省级统计督察、执法检查。2022 年5 月,该省H 市统计局进行统计执法检查,发现一家企业上报1—3 月工业总产值的数据为9 268.8 万元,但实查数据为7 620.6 万元。相差1 648.2 万元。随后,市统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相关条款规定,按照省统计局系统行政处罚裁量实施细则,责令该企业改正违法行为,依法对其作出警告和罚款处罚。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应如何加强统计执法监督。
把握问题逻辑:如何加强统计执法监督,从党和政府两个主体出发,说明如何加强统计执法监督。这样此题的答案可以这样构思:
【教材知识】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依法行政。
【演绎】第一层: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有关精神,推进统计执法监督工作,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层: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审慎用权,政府统计部门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严格执法,推进统计执法检查工作。
为体现高考“创新性”的考查要求,使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高考试题中会设置一些开放性设问。回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明确设问要求,把握“问题”边界限定,不能偏离“主题”“中心”;同时每个要点也要有理论支撑,具有合理性、可操作性、生活性。
【例4】(2 0 2 3·全国甲卷·4 0 节选)(3)林占熺当选感动中国2022 年度人物,他的事迹是如何感动你的,请列举两点。(4 分)
以人物事迹为导向,借助生活经验,从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角度说明是如何被感动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凸显创新性。
非选择题的解答,既需要对设问精准分析,以便把握“问题”,还需要对情境提炼和解读,但最终要通过知识理论来统领。学生在解答非选择题时,常感受到知识与情境不匹配或无从下手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不知道知识所对应的生活情境如何,所以就无法准确解读情境,也就无法有较高的得分率。
对基本知识的复习,除了把握总体框架外,更重要的是真切理解每一个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做到知识与生活事例自由切换,这样才能高效解读情境、明确问题指向。
训练是备考的必修课,一方面巩固所学,熟练解题方法;另一方面发现新知,完善知识结构。在备考中期,采用每日一题的方式进行训练效果较好。因为题量少,学生容易接受,思考就会充分一些,答题的效果会好一些,成就感会逐渐提升。
每日一题的命制要有一定的系统性,不仅要有典型性,还要兼顾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难易适度。不可持续的做法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训练不规范,效果打折扣,所以训练前教师要明确规范,在时间、书写、批改、总结等环节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并时时督促检查。平时训练如高考,高考考试才能像平时。
及时精讲试题是备考时的一个铁律,教师的站位要高于学生,教师的及时精讲是高效备考的重要一环,万万马虎不得。
答题逻辑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答题逻辑仅仅是思维方法,不能形成“路径依赖”,不能用答题逻辑代替学科内容。只有对学科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