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要避免惯性思维
——以印刷术、郑和下西洋、黑奴贸易和近代能源转变为例

2023-12-23 04:46崔存岭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4期
关键词:活字黑奴朱棣

崔存岭 郭 静

(1.山东省恒台第一中学;2.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

活字印刷在近代才取代雕版印刷成为主流印刷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藩属国的外交认同,近代黑奴贸易中非洲自己也有很大责任,1900 年前后煤炭才成为主要能源,20 世纪60 年代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不仅历史研究如此,历史学习亦如此。任何历史结论和观点必须建立相应的历史史实之上。虽然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并没有历史史实这一项,但是历史史实是极其重要的,这是组成历史学科大厦的一块块砖头。没有具体史实的依托,历史核心素养就无从谈起,建立在错误史实基础之上的核心素养也没有任何意义。

教材受篇幅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史实,所以我们受教材和常见史料的影响而形成一些片面的认知,这些并非冷门知识,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认知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

一、宋代以后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这一段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梦溪笔谈》中沈括对活字印刷的经典描述。活字印刷相对于雕版印刷的确有很多优点,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这也很容易给我们产生这样一种错觉:既然活字印刷有这么多的优点,那么宋代之后肯定是活字印刷逐步取代了雕版印刷。这么逻辑推理是没有问题,但是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的过程跟我们想象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让我们产生错觉的主要原因是古代的书籍印刷大环境跟我们今天完全不一样,而且我们对活字印刷的技术也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我们形成了错误的认识。

首先是中国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数量极其庞大,一副活字就需要数万字,再加上常用字更是需要多准备几倍乃至几十倍。所以这些活字的雕刻就是庞大的工程量。因为活字太多,排版的时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挑选相应的字体。直到元代发明家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其次活字制作也非常麻烦。木活字遇水容易膨胀,泥活字容易碎,金属活字好用,但是制作成本太高了,几乎没有普及的可能性。第三点,古代需要大量印刷的经史子集千年不变,不存在改版的问题,更适用雕版工艺。雕版印刷在雕制印版的时候固然要比活字排版花费更多时间,但是一旦刻印版好之后可以长期使用,甚至长达一两百年。活字印刷固然比雕制印版省不少力气,但是以后再印刷每次都要重复排版,从长远来看并不划算。从成本的角度看,活字印刷要高于雕版印刷。所以直到明清时期,活字印刷出现几百年后雕版印刷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然是主流印刷技术。这种状况直到近代西方传教士带来了铅活字和机械印刷技术才逐步得以改变。

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炫耀国威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是《明史·郑和传》对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所以一直到今天我们大多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和炫耀国威。我们固然不能百分之百排除这两个原因,但是如果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其均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如果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这从逻辑上是行得通的,毕竟朱棣上位属于以庶夺嫡,这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符。攻破南京后建文帝不知所终,倘若建文帝在世,肯定是威胁自己皇位的主要因素。朱棣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找建文帝倒是符合正常逻辑。这只能说寻找建文帝可能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附带目的,而非主要目的。郑和七下西洋,前后达30 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归来时(1411 年),永乐朝已经进入鼎盛时期。东南亚诸国皆朝贡称臣;西北部的帖木儿、漠北蒙元势力和西南部的安南等对大明帝国的威胁均已解除;国内政治经济实力也更为强大。建文帝在位时占尽天时地利时候倘不是朱棣对手,此时如果说朱棣还很担心建文帝复辟,恐怕就不太可能了。

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不是“炫耀国威”呢?这种说法其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准确。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是为了炫耀一下中国富强?不要说精明过人的朱棣,就是一个普通人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炫耀国威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炫耀国威来赢得各藩属国的外交认同,打造一个万国来朝的局面,借以巩固自己统治。众所周知,唐宋以来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在这个体系内存在着册封与被册封,朝贡与被朝贡的关系,中国处在这个体系的中心。但中国并不直接统治这些国家,他们承认是中国的藩属国,接受中国的册封赏赐、封号等,要对中国进行朝贡。同时中国要保护他们的安全,维持他们之间的秩序。比如朝鲜、安南、占城等,还有暹罗、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真腊、浡泥、三佛齐等国家。朱棣以庶夺嫡,姑且不论能力如何,其皇位的传承肯定不符合传统。这些藩属国,特别那些跟明王朝关系比较紧密的藩属国,未必承认朱棣作为皇帝的合法性。虽然这些国家承认与否并不太影响朱棣能否坐稳皇位,但是如果这些国家不承认其皇位的合法性,对朱棣来说未免有点尴尬。所以朱棣派郑和携大军下西洋,每到一国,宣读永乐皇帝圣旨,如果跪接圣旨高呼万岁,则对藩属国大量赏赐,否则就兵戎相见了。郑和下西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来明朝贡,也足以说明这一点。郑和下西洋对于朱棣来说,只是打造一个万国来朝的局面来掩饰其皇位不合法的一个手段。所以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获得这些藩属国的外交认同,巩固自己的皇位。

三、欧洲人是黑奴贸易的罪魁祸首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欧洲人应该是黑奴贸易的罪魁祸首。欧洲殖民者如同恶魔,拿着枪炮,利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在非洲掳掠黑奴,或者胁迫某些部落或封建王国出售黑奴。通过黑奴贸易西方殖民者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美洲也获得发展的劳动力,这些黑奴继续受资产阶级的奴役和剥削。总之,欧洲人就是魔鬼,毫无人性,是黑奴贸易罪魁祸首。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吗?

非洲历史上就有买卖奴隶的传统,并非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后才开始的。到16 纪英国的航海家和探险者约翰·喀波特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奴隶买卖是非洲国王、有钱人和大商人的买卖。”非洲人疯了吗?把自己人卖给欧洲殖民当奴隶。这于情于理都不通,欧洲殖民者捕获黑奴卖到美洲才符合逻辑!事实上,在黑奴贸易的早期,欧洲殖民者主要以掳掠的方式获得黑奴,但随着对黑奴需求的增大,亲自抓捕奴隶明显不现实,殖民者也改变了策略,先是和一个部落或联盟私下达成协议,然后煽风点火挑动部落间战争,最后从获胜者手中购买奴隶。还有的大部落为了占领小部落的领土,即使没有殖民者挑拨离间,也会主动去捕获黑奴卖给他们。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更多部落或国家为避免自己人被俘虏成为奴隶,被迫捕对方的人作为黑奴卖给殖民者,以换取枪支弹药等先进武器。所以在近代的黑奴贸易中,欧洲殖民者固然罪不可赦,非洲各个国家或部落也不是无辜者。

1806 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英国国王宣布从1807 年1 月1 日起禁止非洲奴隶贸易;1807 年美国也宣布从1808 年起禁止把奴隶输入到美国本国。之后法国、丹麦、瑞典等欧洲也相继宣布禁止非洲奴隶贸易。有人可能会认为这并非因为殖民者好心,是因为他们即将完成工业革命,不需要贩卖黑奴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了。按照这个逻辑,欧洲人宣布禁止奴隶贸易最开心的应该是非洲人才对,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反对最激烈的也是非洲国家,马达加斯加、马内、达荷美等非洲国家都对英国表示抗议,认为这会切断他们的经济来源。直到19 世纪中期达荷美王国仍在从事着奴隶贸易,每年将1 万多黑奴走私到欧洲国家。

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煤炭成为主要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石油成为主要能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煤炭成了主要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了内燃机,石油化工业兴起,石油成了主要能源。这是很多人的对近代能源变化的认识。但是只要我们稍微一思考就会发现这个认识是错误的。真实的情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人类的主要能源仍然是木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直到二战后石油才超过煤炭成为主要的能源。

按照正常的逻辑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由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煤炭开始大量开采,加之钢铁冶炼也需要大量的煤炭,所以煤炭成为主要能源。事实并非如此。直到1876 年,美国人从木材中获取的能量是从煤炭中获得能量的两倍,而美国的煤炭和木材资源都很丰富。当然,工业革命发生最早的英国这个时期煤炭消费量比木材要多一些。考虑到当时很多没有工业化的国家,所以从总体来看,当时木材在整个世界消费量绝对是超过煤炭的。但是这种情况很快就发生了迅速发生变化,到1900 年的时候,美国从煤炭获取的能量已经超过木材的三倍。此后,全世界从煤炭中获取的能量逐渐超过了木材。

而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更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1847 年世界上第一口真正意义上的油井在阿塞拜疆诞生,1859 年世界上第一口商用油井——德雷克油井,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竣工。1876 年,德国发明家奥托成功创制了一台新型四冲程内燃机,只不过这个内燃机仍以煤气为燃料。随着石油的开发,比煤气易于运输携带的汽油和柴油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首先获得试用的是易于挥发的汽油。1883 年,德国的戴姆勒成功创制第一台立式汽油机。1892 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压缩点火式柴油机。这都是我们熟知的常识,由此我们想当然认为此后石油大量使用,逐渐成了主要能源。事实上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从纯技术的角度看,石油的确比煤炭更具优越性,能量值比煤炭高一倍;内燃机也比蒸汽机更有优势,体积小,热效率高。然而直到1925 年只有墨西哥和苏联两个国家实现20%的商用能源来自石油,美国是11%,西欧则更是低得可怜,只有5%。直到1953 年石油在英国的燃料消费所占比重只有10%。到1965 年,石油第一次超过了煤炭,成为人类第一大能源来源。1965 年,煤炭占比39.1%,石油占比39.4%。

煤炭和石油成为主要的能源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期复杂的过程,而非两次工业革命后迅速成为主要能源。历史的演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能源演变也符合历史演变的规律。

历史史实浩如烟海,即使作为专业历史教师的我们也不能穷尽所有的历史知识,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多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特别是跟我们的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至于如何才能获得更多历史知识,除了读书别无他策,此不赘述!

猜你喜欢
活字黑奴朱棣
朱棣“魂牵”建文帝
回头一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活字蹦跳
进“门”填字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
泥、木活字印刷工艺制作流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