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30 字诀”
——基于高考临场发挥的非智力因素技能

2023-12-23 04:46李永达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4期
关键词:断句改动选择题

李永达

(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

非智力因素是在应试中,可以用来弥补基础知识不扎实,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失分的重要因素。就历史学科来说,在高考临场发挥时,可以采用“点读法、慢读题;找熟字、圈重点;划断句、凝核心;列提纲、快书写;少改动、做加法”等非智力因素技能,辅助正常解题技巧,对高考成绩提升可起到较大的助推作用。

高考中很多失分的原因并非是对试题考查内容的不熟悉,而是没有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除知识因素之外的各种因素,是应试时有意或无意的方法,它关注考试过程中的细节层面,而不是常规的认知层面的解题方式。就历史学科而言,非智力因素是不考虑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熟悉程度,而采用非知识性技能对试题作出正确判断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30 字诀”进行归纳,就是“点读法、慢读题;找熟字、圈重点;划断句、凝核心;列提纲、快书写;少改动、做加法”。这30 字的短词汇,从读题、思路分析、选择题选项确定到非选择题答案组织,涵盖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应试技巧。本文结合高考真题,对这“30 字诀”非智力因素进行具体的解读。

一、点读法、慢读题

不少同学因考场中紧张,或平时就较马虎,往往会习惯性地漏读或者错读一些关键字词,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如将“不正确”看成“正确”,将“据此回答”看作“回答”。由于新课程背景下选考突出“情境载体”,呈现“无情境不命题”“情境无处不在”趋势。一般而言,以“情境”为载体的试题,其文字阅读量一般都比较大。因此,为防止不必要的失分,需要在“读”字上下功夫。

所谓“点读法”,也就是在审题过程中,用笔尖指着试题题干材料、备选项(包括非选择题的材料与设问),逐字阅读,防止漏读或跳读(即从上一行的前半句直接跳到下一行的后半句),确保阅读内容的完整性,防止漏读关键词。而“慢读题”则是在“点读”过程中,眼光跟随笔尖所指的字进行默读,笔尖移动以及默读“字”的速度也要慢,确保每个字都进入了大脑,有短暂停留,尽可能留存思考印记,记住关键“字”“词”“句”。这种方法,在文言文或半文言的试题中,尤其重要。

【例1】(2022 年·山东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说明】很明显,该试题引用了两则文献史料,构建了一个复合型情境,而其中的“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成为了情境中的关键句,特别是“地主”两字,是正确解答此题的核心字眼,如果漏读这两个字,此题便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找熟字、圈重点

新课程高考的试题情境,是将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通过文字、图片、数据等形式,重新加工、彼此融合,形成简单、综合或复杂的历史场景,试题情境中会涉及陌生的历史信息。这就需要在读题的过程中抓住关键信息作为分析、解答的突破口,而这个“关键信息”就是已经掌握的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并在试题情境信息得以呈现的,也就是与教材所表述内容完全吻合或相近的内容。阅读中要读出这些熟悉的教材中“字”“词(概念名词、人名、书名等)”“句”并及时圈出或划出(即作出标记),目的在于找到情境与教材内容的吻合点,作为试题的切入口与思维分析的起点,确保方向的准确性。

【例2】(2023 年·浙江1 月)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疑有奸欺者,听随事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 )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

【说明】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史料情境材料中虽然有时间,但并没有明确是指出“唐朝”,而且在日常的学习中,多数同学并不会去刻意掌握各朝代的起讫时间,但对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的历史名词会加以关注。由于教材中对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的阐述,并没有用文献史料的形式进行,因此,对学生而言,本题情境中最为熟悉的字是“貌”,而且材料中多次出现,抓住这一关键字并及时圈出,并与教材知识进行“匹配”,便自然能得出“貌阅之法”。

三、划断句、凝核心

在高考试题中,绝大多数试题以“强情境”为载体,也就是情境与考查内容紧密相关,如果缺乏对情境的理解,会直接影响答题效率与准确性。这些“情境”除非选择题外,在选择题中有时候会以复合式情境材料的形式出现(即两则围绕同一主题或比较性史料);而非选择题的情境材料,会由多个围绕同一主题的并列式、递进式、反向式(前后角度相反)等句子构成。这些材料都会用“……”“。”“;”“,”等标点符号进行断句。阅读中,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要进行断句,也就是“读”的过程中,用“‖”符号将材料断开。长情境材料中凡是有“……”处先断开,若无“……”,则在“。”处断开,以此类推。其目的在于分析题干时进行逐句概括,以防答案的漫无边际。

在用“‖”断句后,依据试题答题要求分析每一个“断句”的含义,凝练出核心词,用最短的陈述句形式划出,最后结合求答方向寻求答案要点。选择题将备选项与断句内容结合,获得最佳选项;非选择题依据试题答案来源提示语逐句归纳,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一般来说,“划断句、凝核心”最适合非选择题的应试。

【例3】(2022 年·北京卷)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分析说明】本题共设置了三个史料情境,并用三个“。”进行断句,第一句是对北宋修建亭台做综述,第二、三两句属于并列式材料。先用“‖”符号进行断句,然后对每一句进行分析,“划”或“圈”自认为重要的内容,凝练出最简单的陈述句。从而可知“北宋修亭台供民众游玩;欧阳修认为可以宣言皇恩;范仲淹修圣人祠宣扬风气”,由此得出材料重点围绕“教化”展开,从而将提炼出的核心与备选项结合,得出正确选项。从此题可以看出,C 项与材料无关,B,D 两个选项都属于北宋的史实,但与材料核心内容(主题)吻合的只有A 选项。

四、列提纲、快书写

很多同学的非选择题卷面答案书写很凌乱,甚至有大量涂改痕迹。既严重影响了卷面整洁度,也给阅卷老师查找所写内容中的正确答案带来困难,阅卷老师有时候会因为卷面的过多涂改而漏看正确答案。有的同学答案上下句之间缺乏逻辑性,属于拼凑式答案(想一句写一句),且“关公战秦琼”也不少。传统高考对非选择题,采用踩点式给分,只查看正确、不看错误(或多余)答案,不太关注上下句的逻辑性、条理性。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于在分析与思考所需要回答的具体内容时,没有列提纲,直接将想到的内容即时书写在答案卷上,后发现不对便进行涂改。当前,新课程下的高考呈现出开放性小短文式试题,对行文作出更加规范化的要求。如,2022 年山东卷第18 题“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023年1月浙江历史选考第25题第2小题“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 和19 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这种新的命题趋势,对答题思路的逻辑性、条理性,卷面整洁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避免非选择题答案的书写,因卷面不整洁、答案缺乏逻辑性而出现不必要的失分,以及尽可能减少对已落笔答案涂改,可以采用“列提纲”形式进行。

“列提纲”是依据对试题设问、材料信息解读、答题方向的分析,将自己能联想到的所答内容一一列在草稿纸上,而且尽可能“点多面广”,也就是维度要广,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每个维度的点要多。但这个“点多面广”并不是把所有能想到的一字不落列出,而是以“要点”形式一一列出,也就是用只有自己才明白的最精炼的单个“字”或“词写出”。如“政——察、九、科”表示“政治上先后采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在列出提纲后,“快书写”是指在列出提纲后,再仔细结合试题设问的求答方向,通过精细化分析,将多余、重复的内容删除,留下提纲中不同角度的要点,并对每个要点进行扩句、延展,按照答题要求(要点式、陈述式)书写到答题纸上,书写的速度要快,因为分析的时间较多,可供书写的时间已经较为紧张。在非选择题的分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多思考、多分析”,也就是分析的时间要多,而不是在对材料还没有吃透、试题求答方向还不明晰的情况下,就忙于组织并书写答案,结果写了很多却是答非所问,无端浪费了时间。一般来说一道非选择题的阅读思考、列提纲、精细化的时间应该是该道试题附分值的三分之二左右,将答案书写到答题纸上的时间是三分之一左右。如满分12 分的试题,书写答案的时间可在四分钟左右,而用于审题、列提纲的时间为八分钟。

五、少改动、做加法

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在时间有多余的情况下,会对已答试题进行复查,但复查的主要对象只是选择题,很少会对已经落笔的非选择题答案进行复查。结果,考后发现对原有选择题改动,多数会错改原正确选项。而没复查的非选择题则出现漏答某个小问、少答几个角度等情况,这同样由于方法的不得当导致。若能记住考试中“少改动、做加法”的口诀,并能经常提醒自己,久而久之便可解决上述问题。

“少改动”是指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一旦确定答案并落在答题纸上,无特殊原因不改动。一般来说,首次解析选择题时,眼到之处都是全新的情境,精神会高度亢奋、注意力会非常集中且思维清晰,只要方法得当,解答的准确率是最高的。在后续的检查中,改动原定答案的失误率往往高于正确率,因为复查时注意力不如开始那般集中,且经过长时间做题后,大脑中被唤醒的知识信息众多,会在复查中对原答案产生质疑而修改原定答案。所以,除非是有以教材为依据的确凿史实证据,证明原定选项是错的,否则不要改动。而对于非选择题,除非在复查中发现试题要求回答的时间、人物姓名、概念名词等关键错误,可划去原有答案并进行修改,其余也不要修改。即便是发现多答了且回答方向错了,也不要涂改。一方面划去原有答案处不可能再书写,还破坏了卷面的整洁;另一方面,由于不能确定原有答案百分百错误,划去的答案并不一定是错的(这在实践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就是不少考生因为检查,划去了原来正确的答案)。此外,由于高考对非选择题的评卷,是按照踩点给分的,也就是除非政治性的错误以及关键字的错误,都是找给分点的答案而置非给分点的答案于不顾的。因此,落在答题卷上的答案一般不要改动。

“做加法”是对非选择题的复查。首先,再次阅读试题设问,将设问要求回答的内容与自己的既定答案再逐一核对,检查有没有漏答的问题。其次,检查每一个一级问题所含的子问题之间(即二级问题)关联性是否强。一般来说,二级问题之间是呈递进式的关系,也就是后一子问题是对前一问题的深化与递进,是建立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的延伸,而非并列关系。如果发现所写的答案是并列关系或要点虽多,但基本上是同一个层面的并列关系,就需要重新分析。最后,检查同一道大题下一级问题的答案是否有相似、相同之处(任何一道大题的上下一级问题都不可能是同一个思维方向,因此不存在相同与相近的答案)。对于非选择题的检查,注意一定要“只做加法,不做减法”。

以上便是在临场应试过程中“30 字诀”的非智力因素解读,如果能在日常的考试中,反复训练,并形成自觉意识,可对历史成绩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当然,一切非智力因素的技能运用,都需要以熟悉教材内容为前提,“知识为基”才是取得历史高考理想成绩的根本保证。

猜你喜欢
断句改动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鸵鸟
爆炒米花(节选)
咪咪(节选)
妙用标点巧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