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西市实验中学 吴培光
记叙文是我们最熟悉最常见的一种文体,也是考场上大多数同学的首选文体。那么,怎样才能将记叙文写得引人入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记叙文的“加法”训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细节描写,就是对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环境、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塑造、感情的抒发,都离不开传神的细节。而有些同学写的作文中却没有细节,没有重点,记“流水账”一样洋洋洒洒一大篇。要知道有细节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因此,加入真实而传神的细节,是记叙文出新制胜的秘诀。
来看鲁迅先生对细节的描绘:在《社戏》中写孩子们归航途中偷豆,阿发“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往来的摸”,有比较鉴别之意,显现出他聪明而无私的童真,传达出作者对他的喜爱;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里的“摸”,表钱数不多之意。特定的动作细节正是孔乙己生活窘迫、穷困潦倒、遭遇悲惨的写照,传达出作者对他的同情。你看,同一个“摸”字,同一个细节,作者却在不同的地方赋予不同的含义,且凝练传神,可见匠心。
再来看一段细节描写:
“知道了,知道了。”我不耐烦地挥手应付着,随手拾起一瓣橘子塞进口中,一咬却不禁皱起了眉头,入口的只有酸涩。心情越发烦躁起来,我将盘子往她手里一推,“这什么橘子啊,我不吃了!”母亲在原地呆了半晌,像是要说什么,但她终于什么也没说,只端着盘子默默退出了我的房间。门被轻轻地带上了……走到客厅,映入眼帘的是母亲颓然的背影,窗上散着些干枯的橘子皮,如同颗颗破碎的心,让我心中一阵痛。母亲回过头来,“写完了吗?妈妈把橘子都尝过了,剩下的这些都是甜的,你快吃吧。”我闻言望向盘中,每个橘子都少了个瓣儿。
这段细节描写,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禁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注意,故事情节可以虚构,但细节描写必须“真实”。也就是说细节描写要符合人物性格,要与所处环境相吻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入生活,认真观察、体验,熟悉所描写的人物,了解他们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特征,否则细节描写不会成功,作文也不能出彩。
某些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矛盾,诸如“大智若愚”“大佞若忠”“长歌当哭”“喜极涕零”等。这类现象,既可以说明人们社会生活或思想活动规律的复杂性,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表现丰富多彩有现实生活的有效艺术手段。譬如,梁山泊的好汉黑旋风李逵,分明是个说一不二的硬汉,可是《水浒传》的作者却描写他的撒泼耍赖,那是李逵在江州第一次遇见宋江,宋江送他十两银子以后的事,“闲常最赌的直”的李逵,之所以一反常态“赖账”,是因为他早已把对宋江的忠诚看得高于一切。“赖账”的描写好似在李逵脸上抹灰,实则更加生动地突出了他的赤诚。
学生佳作《烦恼“三宝”》中,作者开篇说自己有烦恼“三宝”,设下伏笔,让读者心生疑问,引起阅读兴趣。读完全文,发现:“妹妹的矫情、妈妈的唠叨和爸爸的吼叫”,表面上看还真是“烦恼”,可作者“乐在其中”:变天时妈妈叮嘱穿上的外套可以御寒,爸爸奖励的水煮鱼和油焖大虾可以大快朵颐,妹妹腻在怀里时甜甜的酒窝让人爱怜……三“烦”又变成了三“宝”。在反证中,增强了文章的抒情力度,将对家人的爱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建筑、室内布局陈设、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等。在作文中若能适时加入环境描写为彰显人物的个性服务,就会起到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人物活动的气氛、暗示人物心情、烘托人物的性格等作用。要知道同样事情,如果在不同的背景下,给人的感受必定大不相同。比如《水浒传》第十回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道:“那雪下得正紧,到晚越下得紧了”,一个“紧”字,可谓境界全出。如此写雪,既渲染了荒凉、凄冷、肃杀之气氛,又有力地展示了林冲的严酷处境。这一回中写了三场雪,把整个故事隔成两个大段落。这三场雪不仅隔开了情节,同时还调整了节奏。这三场雪一场猛过一场,配合整个故事的节奏:第一场雪是故事的开始,第二场雪是故事行将进入高潮,第三场雪,其势虽猛,却已带了收势。再来看下面这个精彩片段:
我在泰山的中天门休息了一会儿,便从半山腰上继续往上爬。抬头看见一个身影在蠕动,他腰系一个装垃圾的大袋,正用垃圾夹探树枝上飘动的塑料袋。探不着,他慢慢朝上攀,借助山石的棱角和斜生的树枝落脚,再寻找下一步可以依托的支点。他每一步都要不停地试探,像攀缘的壁虎,紧贴着岩壁。他身旁的刺丛中、杂草里、石头上,散落着星星点点的塑料袋和饮料瓶,可他脚下是万丈深渊啊!我不禁为他捏一把汗。忽地卷来一阵风,他的上衣拂动着,有些摇摇欲坠,脚下小石块三三两两地滚落山崖。他身子忽地一倾,死死抓住一根粗壮的枝干,立在凸起的岩石上,整个画面似乎瞬间静止了。不多久,他又把垃圾夹伸向那只白色塑料袋,终于把它抓到手。接着他又去收拾新的目标……
我们平常看到的清洁工主要在街道、小区等地方工作,本文写的是泰山清洁工,工作艰苦、地点危险,环境特殊,这样也更能突出人物的奉献精神。
记叙文要做到内容丰富有立体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事件中穿插故事,即在叙述主要事件的同时,穿插一段与之相关又较为简短的事件,以收到叙述中有叙述、故事中有故事的艺术效果。说得形象一点,就如同苏州园林中多处设置廊道与窗户,目的是收到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鲁迅的《故乡》中插叙了“我”儿时与少年闰土相见的一段回忆,目的就是为了和眼前的中年闰土构成鲜明对比,凸显闰土的巨大变化。
在记叙文写作中,穿插故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人多事法。若单写一件事表现人物形象,会显得单薄,说服力不强;多件事叠加,又会显得单调枯燥。可在叙述的一件事情中穿插主人公另一时期、另一阶段相关联、相补充的事情,以补充内容、交代情节,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衬托人物品质。另一种则是一事多人法,即叙述过程中穿插另一人与之相近的事情,目的是陪衬烘托所写之人、所写之事。比如下面的这段插叙:
这样的情景,一下子将我拉到了5年前。那时我10岁,不小心撞破了头,爸爸顾不得换衣服穿鞋,背起我不顾一切往楼下的社区医院跑。我以为这样的日子以后不会再有了,眼睛不禁湿润了……趴在老师的背上,我似乎再次感到那股熟悉的暖流冲撞我的心扉……
事情相似,人物不同。班主任是主,父亲是辅,父爱衬托师爱,作者将原本单调的叙述,穿插得曲折迂回,绵延不断。
人物描写中,语言描写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之一。在记叙中若能加入出色的对话描写,能将人物形象深深刻在读者脑海中。比如鲁迅在《故乡》中通过回忆儿时“我”与闰土之间天真无忧的相处模式,来对照长大之后“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这种隔膜通过两人之间的对话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一声亲切的“闰土哥”却换来了被封建思想束缚的闰土的一声“老爷”,二人儿时的亲密关系被吃人的封建礼教吞噬了。闰土朴实又卑微的农民形象呼之欲出。
运用对话描写人物,大家应当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对话切忌一般化,要有个性。做到言如其人,读起来感到形象而逼真,“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鲁迅)。第二,对话切忌啰唆,要简练。人物对话要恰如其分,切合需要,不可长篇大论。精练的语言才有力量,对话散漫琐碎,就会失去表现力,起不到刻画人物的作用。第三,对话切忌空泛,要精警。这就要求对人物的对话进行提炼加工,要选那些最能反映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反映时代特征的,并包含有深刻哲理的典型话语。
我们来欣赏一下佳作《捉泥鳅》中的对话描写:
来到田边,将衣袖、裤脚一挽,我们便行动起来。我提起第一棵草,好兆头,有一条不大不小的泥鳅。我炫耀地喊道:“弟弟,过来,看哥逮泥鳅。没有点技术,逮不住呢!你仔细看,学着点儿。”弟弟过来了,我便夸张地把手举得老高,一下子向泥鳅按去。泥鳅一下被按进了硬泥中,被我逮住了。泥鳅虽逮住了,我却被弄了个“狗吃屎”,溅了一脸一身的泥水。
一会儿,他发现了一条黄鳝,学着我的腔调说道:“哥,你过来。看老弟逮泥鳅,没点技术,逮不着它呢!你看清楚,跟老弟学着点儿。”见我走过来,他右手一伸,轻而易举地就把那黄鳝逮进了口袋,然后得意地说:“‘轻取’比‘重拿’水平高吧!”
当哥哥的还不如弟弟,太没面子了,我暗自下决心,今天要让他瞧瞧我的厉害。于是我翻草翻得更快了。在提起一棵草后,我“哇”了一声:一只特别肥的泥鳅!表现的时候到了,我把弟弟叫到跟前,说:“哥也有‘温柔’的一手。”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把那泥鳅捧了起来。
我心里一阵高兴,正准备把它装进口袋,它却从我手中滑了出去。顷刻间又钻到另一棵草下了。我有点泄气,但很快又高兴起来,说:“弟弟,看看,哥给你来个‘瓮中捉泥鳅’。”然后轻轻地朝草堆走去。我轻轻地把草一提,哇,不只看到了那条泥鳅,还有一条细长细长的尾巴。哈,还有一条大泥鳅!我很兴奋,忙道:“你看,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一边说一边骄傲地回头看弟弟。他却惊慌地指着草下边说:“不,不是——”
我转过头一看,“啊”,那下面的不是泥鳅,而是一条蛇!吓得我把口袋一丢,飞快地跑上田坎。
文中的对话描写虽多却不让人觉得单调,甚至感觉生动有趣之余,还有意犹未尽之感。这主要得益于人物对话在文章结构方面所担负的特殊作用。“过来,看哥逮泥鳅。没有点技术,逮不住呢!”宣告了第一个小高潮的到来;“你过来,看老弟逮泥鳅,没点技术,逮不着它呢!”近乎重复的话语揭示了矛盾的产生;“你看,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反衬了最后结果的可惜……就在这一个个看似再自然不过的对话中,情节由起因一步步发展至高潮直至结尾,一切顺理成章。
毛宗岗在评价《三国演义》时说:“文章之妙,妙在猜不着。”这“猜不着”不就是情节起伏,构思奇妙吗?《水浒》中写李逵先后杀死四只老虎,手起刀落,毫不费事,真个是英雄了得,但是远远不及景阳冈武松打虎那么引人入胜,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武松打虎写得波澜起伏,险象环生,能紧紧抓住读者。所以记叙文的构思应有情节和情感的落差,造成遏制、积蓄、冲击、突破,以形成一波三折,从而产生曲折生动的艺术美,达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目的。
下面请看《三国演义》中华容道的故事。在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中,曹操赤壁经历了一把大火,打了败仗,率一百多人仓皇逃窜,取华容道。按理来说打了败仗心情不会好,可是曹操呢?居然三次“仰面大笑不止”。难道曹丞相也像范进中举一样受不了刺激,疯了?不是!人家笑得有道理:此处不见埋伏,足以证明诸葛亮、周瑜谋略不足!从曹操的角度看,这逃亡的一路,至少三处应该设下伏兵,可是没遇到!但是,就在他笑声回荡在劫后余生的天空时,竟然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结果曹操差点被活捉,魂飞魄散。后来终于死里逃生,到了南郡,算是自己的地盘了,可以大笑了,却看到“火把齐明,一簇人马拦路”,只好惊呼:“吾命休矣!”原来却是曹洪。死里逃生已成定局,此时本应大笑,结果曹操这次却捶胸大哭起来。曹洪为他摆酒压惊,满桌子好吃的,好酒好菜好干果,他却悔恨谋臣郭嘉不在。这就是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在阅读时,总不免为曹操的命运担忧,也折服于吴蜀的妙计。
如果写作也能用上这样的弯弯绕,哪怕简单一点,也足以成就好的文章。因此,在叙事时要多设置“曲折点”,欲扬不妨先抑,写“喜”不妨先写“悲”,写成功,不妨多写几次挫折和失败……这样的一波三折方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对主题的烘托也会更有力量。但要注意,写“曲折”要折得合情合理,不能硬折,要顺其自然,让读者产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这样才能引人入胜。
妙句,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它绝不是简单堆砌优美的辞藻,而是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恰当地使用有文采的语言。要在有感而发的基础上,在表现一定意义的情况下,恰当地引用成语、诗句,恰当地运用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对比、象征等有文学色彩的表现手法,使语言优美。写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这样,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加入妙语佳句,就会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比如对不可能搭配的词语进行破格搭配或活用,或超常规地巧用修辞等,都会使语言产生意想不到的新奇效果。如:“他在海滩上咀嚼阳光”“一轮鲜红的落日正绽开那蒙娜丽莎般的微笑”“他克隆了家长签字去糊弄班主任”“班主任正在喋喋不休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
再欣赏几个精彩片段,来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
1.每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他用日渐佝偻的身躯,见证你一天一天的成长;他用布满银丝的鬓角,让你告别幼稚,变得成熟。我生命中的那个人,便是父亲!
2.手中的风筝断了线,母亲说她会帮我找回来;踩满泥泞的鞋子掉了一只,母亲说她会帮我找回来;可是时光荏苒而过,母亲的年华不再,我却找不回来了。
3.微风轻拂,满山坡的栀子花乱颤,犹如一片舞动的蝶海,悠悠而纷繁,那淡淡的栀子花香藏匿在时光里。奶奶,您对我的爱,像是一条天河,左岸是千年不灭的欢笑,右岸是细致入微的体贴,而中间流淌的涓涓细流则是你陪我走过的那些栀子花香弥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