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空间价值视域下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研究:内涵、现状与提升路径*

2023-12-22 09:34蒋一平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价值图书馆理论

蒋一平

近年来,图书馆的借阅量虽然不断下降,但读者的到馆率并不见低,甚至还常有“一座难求”的报道见诸报端。这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阅读载体的日益丰富,人们对于图书馆的认知逐渐从单纯满足阅览需求转向公共空间、文化体验等多方面的探求。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图书馆必须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并对空间进行相应的重构[1]。而图书馆要应对空间再造和业态重塑的挑战,仅仅依靠一线馆员是不够的,需要发动整个图书馆职业人员的力量。

自19 世纪末以来,图书馆工作逐渐成为专业化的职业,具体包括三大活动领域:实践、研究和教育[2-4]。本文所指的图书馆职业人员即从事图书馆相关实践、研究和教育的人员。作为图书馆空间建设与服务创新的实施者,图书馆职业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空间能力。本研究引入“空间素养”这一概念,从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价值出发系统阐析图书馆职业人员的空间能力,以期为图书馆空间功能的重构和空间价值的转型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1 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结构与价值体系

1.1 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结构

目前,学者们对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已经有相关论述,如何盼盼等认为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图书馆不仅仅是单纯的借阅图书或获取知识资源的场所,更是知识交流的公共场所[5]。张素红认为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空间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它通过为公众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和可供学习、休闲的场所,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以实现其文化空间的作用[6]。李海萍提出图书馆以文化空间的形态而存在,以人人平等的公共性观念作为发展思想[7]。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概念的建构可以看作是空间生产的一个过程[8],是由物理场所、社会关系、文化精神三维构成的空间生产结构体系。因此,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既是开展文化活动与知识交流的实体物理场域,又是承载着社会关系及文化精神的空间所在。

1.2 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体系

公共文化空间是在文化属性基础上凸显公共性价值的空间,兼具公共空间与文化空间双重涵义[9]。学界对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有不同的解读与定义,如朱海龙认为公共文化空间体现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不单是拥有固定边界的实体空间,还附加了外在文化属性的范畴[10];李勇提出公共文化空间有助于文化传播、公共交往和凝聚公共精神[11]。

在参考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概念结构以及公共文化空间价值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价值定义为场所价值、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三个层次。第一,图书馆的场所价值主要包括:(1)图书馆自诞生以来就是文献资源的容器[12],保存着人类的智慧,传承着人类的文明;(2)图书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场所资源,拥有其他公共空间难以形成的文化氛围,能够满足读者多重文化体验和需求。第二,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1)图书馆满足了个体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其实体性体验引导公众“自我世界”无限扩大的可能性,帮助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和文化素养;(2)图书馆是社会的公共空间,通过对社会各类群体进行观念启发和行为重塑,形成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帮助人们交流知识、碰撞思想,并影响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行为[9]。第三,图书馆的精神价值主要表现在:(1)维护知识自由、保障公民权利是图书馆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机构,还是社会用以调节知识分配、保障公民知识自由权利的一种制度[13];(2)图书馆的公共文化空间赋予社会民众自由参与公共活动和公开表达意见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场所精神的体验,形成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激发人们对于公共利益的认知。

总而言之,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图书馆的空间具备伦理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等诸多价值特征[9],同时也体现平等性、公益性、开放性、人文性等文化特质[1]。这一价值定位是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实现有效运行与践行公平正义的保障,也是未来图书馆继续存在与发展的逻辑依据与实践遵循。

2 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的内涵建构

在图书馆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职业人员充分利用公共文化空间维护社会关系,积极倡导文化公平。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场所价值、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都要依靠图书馆职业人员来实现,因此图书馆职业人员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影响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水平和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价值的实现。本文将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的概念进行建构与探究。

2.1 空间素养的概念剖析

在学科视域下,空间素养的定义更多强调对“空间”的理解。比如地理学科中空间素养是指掌握地理空间知识、形成地理空间技能,并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解决有关地理空间问题的内在修养[14];数学学科中空间素养是灵活想象、转换几何图形与现实实物的一种思维能力[15]。此外,Sarah 等提出空间素养就是对许多领域的空间关系进行仔细的、基于经验的描述,并鼓励发展空间思维和推理方面的专业知识[16]。Goodchild 将空间素养概念化为一系列的观点、知识、技能、思维习惯和处置方式[17]。

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空间素养构成要素,如表1 所示。可以发现,现有学者对空间素养的论述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是围绕知识、方法和实践三个维度进行阐述的。这三者的关系是:空间知识是形成空间素养的基础,空间方法是完善空间素养的核心,空间实践是拓展空间素养的关键[18]。

表1 空间素养构成要素

2.2 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的内涵

目前图情界尚未对空间素养进行准确定义,但其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Benjamin[23]提出图书馆要对空间数据持开放态度,将空间素养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素养,加强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利用技能的培训。Mills 在《数字时代的素养理论》[24]中提出图书情报领域要提高空间素养的认识和应用。

此外,国内外学者在空间能力相关研究中对空间素养有所提及。国内关于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能力的论述是随着空间建设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25],从学习空间馆员[26,27]、创客空间馆员[28,29]到智慧空间馆员[30,31]等,不同空间的馆员根据角色不同应具备相应的空间素养。国外学者如Benjamin[23]提出图书馆员应该提升空间技能,提高空间数据管理能力,以此来解决空间问题,进行有效的日常决策;Kerico 等学者[32]认为馆员的空间素养核心能力除了实践技能之外,还需要有对空间知识和方法的理解。馆员们应更多地学习空间知识理论并改进空间研究方法,从而获得有效的空间数据,这样能够重构物理场所,甚至还能改善读者的学习过程[33]。

在借鉴其他学科空间素养概念的基础上,参考图情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是指掌握空间知识与理论、运用空间研究方法、开展图书馆空间改造与建设实践的能力,包括空间知识、空间方法和空间实践三个方面;并进一步构建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框架(如图1 所示),将空间素养内涵与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结构与价值体系相映射。(1)空间知识。图书馆在重构物理场所、重塑社会关系的同时,也要把握空间的精神内核。这就要求图书馆职业人员掌握与理解空间知识理论,凝炼图书馆特有的文化精神,促进读者文化认同的形成和不断优化。这是指导图书馆职业人员运用空间方法、开展空间实践的方向依据与精神支撑。(2)空间方法。在图书馆“从馆藏到连接”(即从“书的图书馆”走向“人的图书馆”)的转变过程中[34],图书馆职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资源的管理方法,也需要积极运用各种空间管理与研究的方法监测分析读者对空间的使用状况,从而把握图书馆空间环境下读者合作、思辨、参与、共享、表达等的体验规律[35],从而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这是开展空间实践的前提。(3)空间实践。在追求图书馆价值重构的过程中,图书馆职业人员需要不断优化图书馆建筑的功能与布局[36],提升读者的感官体验,吸引读者的参与,从而实现图书馆空间功能的转型及公共文化空间价值的落地。因此,本文提出的图书馆职业人员的空间实践主要是指为了实现图书馆空间的场所价值,对图书馆物理空间进行整体重建或局部改造的行为。

图1 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框架

基于此,本文将在总结空间研究理论、空间研究方法以及空间建设业务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现状进行分析与评述。

3 基于文献分析的我国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现状调查

素养是人们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这种主观思想与意识的评价历来是比较困难的;而文献是人的思想与认识的记录与显现,能够直观地反映人的主观意识。尽管并不是所有图书馆员或其他相关从业人员都会将自身空间建设的经验及空间研究思想记录成文,但是文献可以作为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的一种具象化的表现形式。通过相关文献的考察,能够对空间素养中最稳定与最成熟的部分进行总结与整理。因此本研究依据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的概念体系,从知识维、方法维、实践维三个维度进行文献综述。本研究分别以主题=“图书馆空间”和Topic=“space AND (study OR research)AND librar*”为检索策略在中国知网(CNKI)和EBSCO 综合学科参考类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不限,检索时间截至2022 年1 月20 日。为提高文献与研究主题的匹配度,对检索所得的文献进行学科、文献类型、来源期刊的限定,使检索结果为图书情报类的核心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文献。最后再经过人工筛选去重,得到与本研究主题强相关的中文文献957 篇,外文文献544 篇。

比较国内外图书馆空间研究的情况:国内图书情报相关文献约占图书馆空间研究文献总量的86%,国外图情类文献占比为22%;图情类文献中,国内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比为29%,国外SCI/SSCI 收录期刊发文量占比为86%。由此可见,在国外,其他学科对于图书馆空间的研究关注较多,而国内图书馆空间这一主题的研究主力是图情界学者;而同样是图情界相关主题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成果质量相对较高。对国内外高质量相关文献的发表时间(2000—2021 年)进行对比发现,国内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晚,2016 年前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多于国内的成果,但近年来国内研究热情高涨,有接近并超过国外的势头。

3.1 空间知识维

图书馆必须具备包括知识自由、信息自由等的核心价值,才能让民众对图书馆形成精神认同。基于此,图书馆职业人员需要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体系来帮助其从空间的精神层面进行深度思考。在图情学科或其他学科已有成熟理论的指引下,图书馆职业人员能够有效理解和处理更复杂的空间问题,从而更好地践行图书馆的文化精神,实现其文化价值。为了调查图书馆职业人员的空间知识状况,本文选取空间理论这一最稳定与系统的知识形态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图书馆空间知识理论相关的研究比较少,国内20 篇、国外32 篇,具体见表2 所示。

表2 国内外理论研究情况统计对比

(1)空间生产理论

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37]被广泛引用。这一理论开启了社会科学空间研究的转向,他提出空间不是静止的物理“容器”,是具有可塑性和生产性的生命体[38]。这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多维度的理论方法,成为学者空间研究的新范式之一。借鉴空间生产理论,图书馆学界对于图书馆空间的认知和研究范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图书馆空间不再只是“文献容器”,而更是图书馆服务“生产”的参与者。图书馆需要通过对空间的不断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39],推动图书馆空间从知识创新的生产载体向生产本身转变,并促进图书馆内各种服务知识创新的关系和行为生成,从而推进图书馆空间建设和服务转型[40,41]。

(2)场所理论

一个空间的物质形态与其蕴含的精神共同构成场所[42]。场所是由不同的空间组成的,单纯的空间为场所提供具体的物质依托,而场所则通过人的生活行为赋予空间精神上的意义,场所的主要目的是吸引人们到空间当中,为他们提供能够参与具体活动的物质性维度[43]。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44]一书中提出创造场所的过程与探寻人类生活方式的活动密不可分。作为人类生存生活的主要环境,场所需要精神层面的思想注入。图书馆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不是简单的藏书和供读者学习的建筑实体,而是一个内容丰富、有文化气息的空间系统,因此要将图书馆打造成能与读者产生行为上交互和心灵上共鸣的场所空间[45],从而在促进全民阅读、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塑造城市文化底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6]。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主”,创设符合学习者学习行为、认知特点、情感需求的学习环境,以此促进学习[47]。学习空间不仅限于呈现学习资源、还应该关注学习行为的发生[48]。借鉴学习理论,图书馆建筑空间环境的建构要充分考虑读者学习行为的实时转换,充分发挥图书馆学习服务资源的价值,营造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49]。图书馆服务需要摆脱传统的空间定位,引入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不断提升图书馆内外部管理水平及能力,优化学习空间,创新服务模式[50]。

(4)“第三空间”理论

2009 年国际图联大会以“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为主题,正式将社会学家奥登伯格提出的“第三空间”概念引入图情领域,会上明确提出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空间,要为社会公众创造一个全新的空间样态和心理感受[51]。“第三空间”理论提出以读者为中心的空间设想,力图打造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空间,实现与社区多元空间主体的价值互补和精神互动[52]。这一理论强调图书馆要努力创设便于读者分享创意、休闲娱乐与交流互动的场所,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53]。

(5)社群空间理论

“社群”这一概念是在1987 年由英国社会学家彼得·沃斯利提出来的,社群的核心是连接人[54],而社群空间是由社群成员组成的社交网络和社群集合。社群服务背景下图书馆的空间是一个交换知识的场所,相同及不同的社群在其中进行知识的“交易”。它可以既满足人们在私密空间阅读的意愿,同时也满足人们在此空间内进行社会活动的意愿。图书馆社群服务空间一般来说可以分为社交空间、学习空间和休闲空间[54]。其环境设计要区分功能区域,根据不同功能调整区域面积以及设计风格,比如:开放式的阅览空间、自主学习室、多功能报告厅、电子阅览室等[55]。

(6)体验空间理论

荷兰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认为人必须亲身融入时间、空间中去才有意义[56]。只有到“场合”中去,人才能够得到画面、声音、气味、手感等五官感觉体验[57]。因此图书馆体验空间理论强调以用户主观感受为基础,以提升用户心理满足感为目标[58]。图书馆从以藏为主到以人为本的历史演进就是用户空间体验不断强化的过程。在当今“体验经济”的“心时代”,图书馆要把握读者感官体验的喜好以及空间选择的偏好[59,60],通过对物理环境的改善,加强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美好感知,使之心情愉悦地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和其他各项服务[57,61]。

(7)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中人们之间建立的网络、规范和信任,可以对整个社区产生积极的影响[62]。图书馆需要有效积累和利用社会资本优势获取所需的知识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以此促进自身发展以及图书馆知识管理效益的最大化[63],因此图书馆一直努力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创造社会资本。学者们研究发现,影响图书馆社会资本创造潜力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图书馆的建筑和空间、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以及图书馆与社区的联系[64,65]。

(8)图书馆空间属性层级理论

图书馆空间属性层级概念最早由肯特提出,他在马洛斯层次思想框架的基础上,对图书馆吸引使用者参与的特质和要素进行研究,归纳总结了图书馆空间的四种属性特征,分别是可访问性和联动性、功能性和可开展活动性、社交性、舒适性和品牌形象。这一理论对图书馆空间设计产生了良好的启迪作用[66]。

从图书馆空间知识理论的现状来看,目前图书馆界对空间理论的总结与分析主要有两种范式:横向和纵向。横向范式是指随着当代空间理念对传统空间认识论的突破[67],图书馆界开始引入其他领域成熟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图书馆空间研究,主要包括:空间生产理论、场所理论、学习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纵向范式是指随着图书馆空间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图书馆自身价值出发来探讨与发展图书馆空间理论,目前主要包括:空间属性层级理论、体验空间理论、第三空间理论、社群空间理论等。通过比较两种范式发现,纵向范式的研究理论相对不足,目前尚未形成能够系统支撑与论证图书馆空间精神价值的理论知识体系。

3.2 空间方法维

图书馆公共空间既要具备满足读者自我发展需要的人文性特质,又要具备满足人们社会交往需求的社会性特质。地理学领域积累了丰富而实用的空间利用与研究方法,图书馆职业人员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发现、组织、提取和保存空间数据,进而把握读者的个人行为规律,探究读者的社会行为特点。为了调查目前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本文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找出采用了特定研究方法的相关文献,其中国内36篇、国外63 篇,见表3。

表3 国内外研究方法情况统计对比

(1)直接观测法

通过观测获取空间数据是学者们经常采用的方法。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丰富,图书馆空间观测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增加,包括利用视频[68]、软件或网络程序[69]、观察笔记[70]、活动或服务日志[71,72]等记录空间使用的情况,以此分析用户行为规律。

(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是地理空间的专业研究手段,有学者尝试将其引入图书馆空间研究,如应用GIS 技术跟踪与分析家具与空间的布局情况[73]、分析城市图书馆空间分布特征[74,75]等。

(3)视觉交通扫描方法

视觉交通扫描(VTS)方法是基于视觉的交通标示识别方法,能够直观监测空间使用情况。目前这个方法主要用于监测图书馆内座位的使用情况,从而评估图书馆空间的使用效能[76],也有学者通过该方法调查图书馆的久坐行为[77],从而把握读者的学习习惯。

(4)制图工具方法

制图工具方法可以收集用户活动轨迹与使用偏好[78],比较典型的是通过行为地图直观记录读者的行为,从而分析读者的使用需求[79]。

(5)空间感知技术

近年来,馆员们也尝试引入空间感知技术来获取图书馆空间数据,从而更直观深入地探讨读者的行为规律和图书馆空间特征。比如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身体自我意识来探讨空间与身体的互动[80];通过建立认知计算模型评估图书馆空间质量[81];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研究馆内空间[82]。

目前图书馆空间建设与使用的研究方法不断丰富,但是这些方法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也值得深究。学者们一般认为有三种类型的研究问题:描述性、关系性和因果性。描述性研究是为了观察和记录数据,关系性研究旨在显示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果性研究旨在证明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或多个变量造成的影响[83]。通过对空间方法相关文献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研究仍然停留在描述性问题(29 篇),比如空间使用状况、空间利用率等;关系性问题的研究(4篇)主要围绕空间建设与服务质量、服务创新的关系[84,85],以及空间服务与用户感知、用户教育的关系[86,87];因果性问题的研究(3 篇)主要是关于读者对空间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88-90]。从现状来看,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的方法对读者的体验规律、读者社会群体关系以及图书馆空间社会作用的探讨有待深入。

3.3 空间实践维

不论作为文献资源的存储空间,还是作为文化场所资源,图书馆物理价值的实现是要以其开放性、公益性的空间特质来保证的。这就需要图书馆职业人员充分把握图书馆的空间规律,积累丰富的空间建设经验。从文献的统计结果来看,空间实践方面的研究主题聚焦在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和创客空间[91]等三种空间形态,且这三者并不割裂,而是不断递进的。国内外共享空间与学习空间的研究一直是同步进行的,创客空间在2013 年左右开始得到图书情报学界的关注。从国内外的研究对比来看,共享空间与学习空间相关研究国外起步较早,最早检索到1997 年左右的文献;而国内关于共享空间的研究始于2005 年吴建中对国外经验的推荐[92],2012 年左右开始出现学习空间相关的研究文献。此外,国外相关的研究一直处于相对平稳有序推进的态势,而国内共享空间与创客空间的研究起落幅度较大,呈现明显研究峰值,共享空间的研究峰值是2009 年的48 篇,创客空间的研究峰值是2018年的35 篇。

案例分析研究是对空间建设实践最好的成果展现与经验传播,这些案例分享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空间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功能目标定位、建设模式、服务内容、运营模式、管理机制、保障机制。也有部分特色空间建设经验展示,如面向智库创新服务的图书馆数据共享空间建设[93]、MOOC 环境下图书馆共享空间的建设[94]、基于3D 打印服务的创客空间布局设计[95,96]等。

对案例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国内案例分析类文献有146 篇,其中公共图书馆案例有30 个,高校图书馆案例有116 个;本国案例分析有64 个,引入国外案例82 个。从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经验的总结与分析较多,而对公共图书馆的实践经验总结较少。

4 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的提升路径

4.1 提升物理场所建设水平,实现图书馆场所价值

在努力践行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物理空间价值的过程中,图书馆职业人员要充分理解空间资源价值,激发空间变革的动力,勇于面对空间价值重塑的挑战。尤其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一线的公共图书馆馆员,更要投身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变革,不断提高空间实践能力与水平。整个图书馆行业应形成合力,在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之间建立通畅的协作与交流机制,打造更多的空间建设精品案例,共同为图书馆空间的建设与转型贡献力量。近年来涌现了不少图书馆空间改革与建设的先行军,包括深圳坪山图书馆(2021年国际图联“绿色图书馆”奖)、杭州图书馆(2020年国际图联“绿色图书馆”奖)、宁波图书馆(2021年度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奖提名奖)等。这些图书馆的馆员们在创造优秀成果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业界践行空间变革、服务创新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样本。

4.2 丰富空间研究方法,实现图书馆社会价值

进入21 世纪,图书馆空间更突出包容性和可获得性,更强调与社区和公众的联系[97]。因此要发挥图书馆空间的社会作用,打造读者真正需要的空间,需要图书馆职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图书馆职业人员要懂“空间”,掌握开发与研究空间的方法,系统提升空间开发、建设、服务与利用的技能水平,提高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与空间特征匹配程度。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观测读者空间体验与使用情况,理解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98]。另一方面图书馆职业人员也要懂“人”,具备探讨与分析读者社会群体关系的方法。只有从读者的社交需要出发思考问题、定位服务,才能突破描述性问题的研究,真正理解空间内读者与读者、读者与空间以及读者与图书馆职业人员之间的关系,进而也能更深入地理解空间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图书馆职业人员要引进更多先进的空间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空间利用与服务的社会化内涵。

4.3 把握空间理论文化内核,实现图书馆精神价值

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平等享受知识的机会,营造自由平等的精神价值,这既需要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加以支撑,也需要形成图书馆空间价值的理念共识。图书馆空间价值的探究、空间实践的开展都要立足图书馆的实际,不能仅仅依靠其他学科的理论。要真正弄清楚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内在动力、主要机理,图书馆职业人员应致力于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思考与研究,为图书馆空间实践的开展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依据。此外,图书馆职业人员要将自身的价值需求融入到空间建设与服务中,与图书馆共同成长与发展;同时也要深切领悟和体会空间对读者的价值与意义,全面凝炼图书馆特有的文化价值,激发读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促进图书馆精神价值的实现与落地。

图书馆不断摸索与创新空间形态,从最初的信息拱廊到功能丰富的共享空间,再到当下炙手可热的创客空间。这一空间形态变迁的过程也是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图书馆职业人员通过对图书馆理论的挖掘及与其他学科理论的结合,不断夯实空间理论基础;同时借助丰富专业的空间研究方法,将这些理论成果用于指导空间的建设实践;而空间的实践经验又是对空间理论的落实与检验,反过来助推图书馆空间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在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场所价值、社会价值与精神价值也不断得到践行与丰满。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的提升最终将实现读者与图书馆的双赢,读者公共文化的需求不断满足,图书馆公共文化价值不断激发与扩展。

猜你喜欢
价值图书馆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图书馆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飞跃图书馆
去图书馆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