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供电公司 崔 吉
配电网线路是电网的脉络,承担着居民生活用电以及工厂生产用电需求。在智能配电网改造力度逐渐加大的前提下,减少停电或开展不停电作业,是电网用户对电力公司提出的新要求。为加快城市配网智能化改造以适应用户用电需求,应加强以蓄电池作配电网不停电作业电源技术的研究,在不停电的前提下完成配电网计划检修与故障抢修工作。本文以某供电公司为例,对以蓄电池作配电网不停电作业电源的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
一般情况下,配电网不停电作业主要是通过柔性高压电力电缆的使用,依托于电缆接头与配电网开关的连接,针对作业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供电线路、待检修路段、跨接故障路段的构建。通过操作配电网开关,实现电路电源至旁路供电线路的顺利接入,进而在不停电的前提下完成检修等各项作业,维护电网系统供电安全、可靠。
因此,对于配电网不停电作业而言,为提高其可靠性,应把握以下要点:第一,在配网电缆分流且不停电的前提下完成检修作业,需要注意的是,通过配电网系统断开保障线路时,应对电网电缆进行检测,判断其是否处于正常通电状态。第二,配网系统操作过电压,基于柔性供电靠站相关作业时,应做好过电压在不同操作情况下的大小检测。第三,配电系统的保护接地工作,落实一端接地方式,规范落实保护接地工作[1]。
从本文研究角度来看,主要以移动式电源为基础,依托于系统运行方式的调整、作业方法的优化等方式,在不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将蓄电池作为配电网不停电作业电源使用,进而顺利完成电力检修、施工等作业。若是以各项作业涉及的电力设备的带电状态作为基准划分,那么配电网不通电作业方式共有两种,分别为:一是带电作业,主要是在检修作业建立在带电设备和线路上;二是负荷转移作业,细化后可分为移动电源作业法和旁路作业法[2]。前者以移动式电源为基础,比如负荷转移车、移动发电车等,将出现故障的设备与线路段从原本系统中分离出来,在不影响正常供电的基础上完成检修作业。后者主要通过旁路电缆分离检修设备,以此实现不停电作业。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目前配电线路检修采用的不停电作业方式大,多为带电作业和负荷转移作业。蓄电池作为不停电作业电源发展的方向之一,本文立足于移动电源技术开展蓄电池电源应用,在配电网不停电作业中的可行性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明确参数条件及技术适用范围。
在配电网不停电作业要求下,蓄电池的应用主要是为移动电源技术的实现提供支持,对于蓄电池而言,其储能和电力电子接口是移动电源技术的基础。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移动电源较多,尤其是EPS(应急电源装置),其发展备受瞩目。该装置由整流充电器、逆变器等组成,依托于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逆变技术的应用,能够获得比柴油发电机更好的应用性能,比如噪声小、短时过载能力强、维护简单、启动时间短等。
但若是将其应用于配电网不停电作业,将其作为电源使用,其高昂的价格以及较小的供电容量,无法满足用户对电力能源的需求。因此,本文出于灵活性考量,分析蓄电池作为配电网不停电作业电源应用要点,通过可行性分析,确定其适用范围与应用要点。蓄电池可贮存化学能量,于必要时放出电能的一种电气化学设备,是按可再充电设计的电池,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实现再充电,通常是指铅酸蓄电池,其是电池中的一种,属于二次电池。其技术原理为:充电时利用外部的电能使内部活性物质再生,把电能储存为化学能,需要放电时再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输出[3]。
2.2.1 技术分析
在蓄电池技术中,发展较为成熟的电池是铅酸蓄电池,综合分析配电网技术要求和经济效益要求,故选择铅酸蓄电池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将其作为移动电源配电网不停电作业电源的技术可行性。在将铅酸蓄电池以电源的身份应用于配电网不停电作业时,需要根据不同负荷端配置相应的蓄电池组,通过与并网IGBT 逆变器相连接,满足不停电检修需求。具体作业电源运行流程为:首先,依托于并网IGBT逆变器的连接应用,完成电流的直流和交流转换,在并网同步控制作用下,驱动逆变器,进而实现同期并网。将蓄电池组闭合,待其处于闭合状态后并网,使该电池组能够顺利接入变压器的低压侧。其次,将变压器高压侧断开,隔离配电网检修段,落实规范的故障检测作业,此时蓄电池组承担低压侧负荷。最后,完成故障检修作业后,将变压器高压侧闭合,断开蓄电池组并网端,使电池组退出运行,故障检修期间由蓄电池组承担的低压侧负荷,重新由系统负担。
在该电源应用于技术流程下,依托于负荷的转移,可以实现配电网不断电作业。为更好确定需要接入的蓄电池组数量,满足不同规格的配电网不停电作业需求,可通过计算公式予以确定。一般情况下,数量确定期间涉及负荷容量与负荷电压,表达式如下:
公式(1)中,N 表示负荷电压,单位:V;Ns表示系统中串联电池数量,单位:V;Np表示系统中并联电池数量,单位:V。其中,串联电池旨在提供更为稳定的电压,为供电服务水平提供保障;而并联电池数量的主要目的在满足系统运行时的负荷需求。
公式(2)中,Uo表示接入点运行电压,单位:V;Ub表示单个蓄电池电压,单位:V。
公式(3)中,S1表示负荷容量,单位:Ah;η 表示负载功率因数;U 表示电池组电压,单位:V;η1表示蓄电池组放电系数;S2表示蓄电池容量,单位:Ah;T 表示作业时间,单位:s;η2表示蓄电池组放电效率。
在明确计算表达式后,假设单个蓄电池电压为12V,蓄电池容量为400Ah,功率因素取值0.8,蓄电池组放电系数和蓄电池组放电效率分别取值0.7和0.9。通过将此类铅酸免维护蓄电池作为配电网不停电作业的电源,将上述各数值代入公式(1)、公式(2)和公式(3)中,明确蓄电池组数与供电容量、供电时间之间的关系。当配电网不停电作业负荷存在差异时,配电网对蓄电池的组数要求不尽相同,具体见表1。
表1 差异化供电要求对电池组数要求(铅酸免维护蓄电池)
根据表1给出的组数要求可知,当系统的负荷容量小于等于300kVA 时,且供电时间小于等于2.5h,蓄电池组的应用效果符合预期,可满足配电网不停电作业需求。但一旦系统负荷容量超过300kVA,或是供电时间大于2.5h,要想使配电网实现不停电作业,需要接入较多的蓄电池组,蓄电池组应用数量攀升。在该情况下,将对作业灵活性造成直接影响,且现场作业难度升高。
因此,若是从供电时间和负荷容量的角度来看,蓄电池可作为电源应用于配电网不停电检修作业中,相较于EPS 应急发电车,蓄电池应用灵活性更高,且技术适用范围更广,但实际应用时仍要从实际出发,通过明确供电时间和负荷容量,准确判断蓄电池应用难易程度与灵活程度,通过对比分析与合理选择,满足配电网不停电作业要求,为供电服务质量提供保障[4]。
2.2.2 经济分析
对于蓄电池在配电网不停电作业中的电池应用而言,为使电力事业更好发展,还要考虑蓄电池作为电源应用的经济性,若是花费巨大,将不利于推广。为加强蓄电池电源应用经济分析的真实可靠性,故引入某供电公司具体案例开展经济性的技术分析。
项目简介。以某供电公司10kV 配电网示范工程为例,建设后示范区域内共出现9次故障停电现象,造成长时间停电。经事后统计,9次故障给用户一共造成了56.04h 的停电时长。案例项目具体停电情况见表2。
表2 基于案例工程的故障停电具体信息
基于蓄电池电源应用的故障检修成本分析。选择影响户数较多的故障展开分析,经现场观察与排除试验发现,故障源头主要是变压器和断路器。为解决故障问题,检修过程中接入蓄电池。某变压器T 接跌落式熔断器的停电原因为低压出线电缆烧毁,停电时长为1.08h,这一故障(故障1)对变压器容量带来的影响为315kVA;某支线断路器的停电原因为单相瓷瓶击穿,停电时长为2.43h,这一故障(故障2)对变压器容量带来的影响为400kVA。
某供电公司按照正常蓄电池的充电次数和放电次数为标准(3000次),每组蓄电池单价为1000元,在该情况下,成本情况如下:分析检修过程中蓄电池每次作业时间、供电特性,待蓄电池完成一次充电任务后,发现在本次故障检修作业中,可基本上实现对配电网的平稳供电。因此,单个蓄电池在配电网不停电检修作业中每次作业的折旧成本为0.33元,即:用每组蓄电池单价的1000元除以其充电次数,明确折旧成本。
此外,根据故障实际情况,计算得到负载容量,将负载功率因数确定为0.6,为把握停电故障带来的停电损失,笔者共选用两种办法予以衡量,一是单位电量GDP,二是6倍惩罚电价。其中,单位电量GDP 结合当地GDP 和发电量数据,经查询为20.8元/kWh;电价取值0.5元/kWh,在6倍惩罚下,电价为3元/kWh。
2.2.3 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方法,某供电公司选择不停电作业技术解决故障。作为电网中直接连接用户的电网末端,配电网需要做到:在不影响供电能力的基础上,使供电作业具有安全可靠性以及经济性,尤其在配电网运行期间,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经上述分析可知,蓄电池可作为电源满足配电网不停电作业需求,尤其在当前智能电网快速改造、发展的背景下,不停电作业电源技术本身具有较大需求。相较于其他电池,蓄电池具有移动属性,能够满足现场灵活作业需求,通过分散分布,可有效提高故障检修概率,在不影响供电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停电时间。
综上所述,为满足当前时代背景下用户对电力供应质量的要求,优化供电服务体验,应深入不停电作业的技术研究。经上述可行性分析可知,在配电网不停电作业中,选择蓄电池作为电源承担负荷是可行性,具有较强适用性和经济性,期间需要综合考量电池组数、供电容量与供电时间,以此保证电源选用的经济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