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创作风格特征及演唱处理

2023-12-22 15:16邱雪静
名家名作 2023年24期
关键词:冼星海咬字乐段

[摘要]  歌曲《黄水谣》出自《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乐章,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作曲,现代诗人光未然作词,是一首经典的混声合唱和女中音独唱曲。主要从创作风格特征、诞生背景、曲式结构与旋律、情感、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与研究。

[关  键  词] 冼星海;创作风格;《黄河大合唱》;《黄水谣》

冼星海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在抗战期间广为流传,成为唤醒民族意识的号角,至今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在创作上他要求自己正确地认识现实,深刻地反映现实,热情地反映人民的斗争生活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冼星海创作风格特征

冼星海早年奔波于国内外接受了中西方不同的音乐教育,在巴黎留学期间他创作出第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风》,借景抒情、借风抒怀,用音乐来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此时期,他的创作风格在受到法国印象派影响的同时,又将中国音乐文化风格融入其中。1935年回国后,他投身于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中,创作了《壮志凌云》《夜半歌声》等作品。此时期他找到了自己创作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将劳动的呼喊、被压迫人民的情感等都作为一种力量,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1938年,由于创作环境的苦闷,他几经辗转抵达了延安,延安艰苦的环境并未阻挡他前进的步伐,反而锻炼了他的意志,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1]。此时期是冼星海创作的巅峰时期,连天的战火并未磨灭他创作的信心,反而增强了他的使命感、责任感,使他写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黄河大合唱》。

二、《黄河大合唱》之《黄水谣》的诞生背景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光未然,偶然听到他在朗诵《黄河吟》,并听其讲述了行进途中见到的黄河汹涌澎湃的壮丽景象。因此,他灵感迸发,回去后仅用半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及伴奏。《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采用混声合唱、配乐诗朗诵、轮唱等不同的表演形式,是一部产生于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划时代的鸿篇巨制,奏响了时代最强音,开启了中国近代合唱音乐史上的辉煌篇章。整部作品如同黄河一般奔涌着、咆哮着、爆发着,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抗战精神,反映了人们如同黄河般坚韧的内心以及无坚不摧的爱国主义精神[2]。

《黃水谣》出自《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是八个乐章中唯一的抒情乐章,是一首可以独立存在的混声合唱或女声独唱曲,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在追忆中怀念了黄河沿岸人民耕作劳动的幸福场景,又深恶痛绝地控诉了黄河两岸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惨痛生活。

三、《黄水谣》的音乐与演唱分析

(一)曲式结构与旋律分析

歌曲《黄水谣》采用交替拍子,由前奏、A乐段、B乐段、A1乐段、尾奏组成,借鉴了民谣的形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成为一首再现单三部的新型民谣体歌曲。前奏(1—5小节)主题材料取自A乐段第一个乐句,采用级进上下行的旋律线条,为后一个乐句的演唱做铺垫。

A乐段(6—39小节)由四个乐句组成,为7+8+8+9的非方整型收拢乐段,可以看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6—22小节具有徵调式的色彩,后半部分23—30小节具有羽调式的色彩。a乐句(6—12小节)小节为整首作品的主题材料,采用级进上下行的线条,节奏以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为主,在11—12小节出现了一个拉长四拍的尾音。a1乐句(13—20小节)中第一小节的旋律材料取自a乐句,为a乐句的模仿,低声部的伴奏肢体为11—12小节的倒影模仿形式,17—20小节采用了大二度和小三度的连续进行,类似于黄河浪花翻滚,旋律中八度的运用更是将奔腾呼啸的气势通过大跳音程表现出来。b乐句(23—30)小节出现了新的主题材料,第一个乐节以前八附点后十六分音符的切分节奏型为主,形成了波浪形的旋律线条。第二个乐节以八分音符为主,出现了三度跳进的音程关系,使旋律线条变得跳动了起来。a2乐句(31—39小节)运用了a乐句的主题材料,加上了变化,形成了新的素材[3]。节奏以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为主,先跳进再级进,还出现了一个六度跳进的大音程。

B乐段(44—55小节)由四个乐句组成,为3+3+3+3的方整型结构。c乐句(44—46)小节以四分附点、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为主,节奏迟缓,级进上下行的稳定线条透露着无奈的感情。c1乐句(47—49小节)为上一个乐句的变化模仿,音区提高五度但节奏型为模拟进行,以四分附点与八分音符为主,级进上下行形成波浪形的旋律线条,旋律线条变化不大,音乐由低沉逐渐推向愤懑的控诉。c2乐句(50—52小节)截取前两个乐句的材料,进行了变化模仿。d乐句(53—55小节)出现了新的材料,采用了大量的前八附点后十六的切分节奏型,旋律线条起伏较强,突出了音乐上的急迫感。

A1乐段(60—73小节)由三个乐句组成,为4+4+6的非方整型结构,为A乐段的变化再现。a3乐句(60—63小节)取自主题旋律材料,进行了模进重复,节奏型在第63小节加入了十六分音符。a4乐句(64—67小节)在前乐句的旋律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处理,加入了二分音符。a5乐句(68—73小节)旋律材料为a乐句的变化模进,在72—73小节同样出现了延续四拍的大线条。

(二)情感解读

歌唱作为一门艺术,可以表达人民的情感,而情感又是声乐演唱的灵魂所在,所以演唱者在演唱作品前需要深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领悟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在演唱时通过情感带动声音,用声音传递情感,实现声与情的完美结合。歌唱者通过对音乐作品情感的感悟,实现声乐演唱的声情并茂,唤起听众内心的情感共鸣。

《黄水谣》全曲共分为三个乐段,三个乐段的情感各不相同。第一个乐段的情感深沉,采用叙述的方式描写了波涛汹涌的黄河的壮丽景象,刻画了黄河沿岸人民耕作劳动的喜气洋洋的幸福场景,此乐段采用追忆的方式来歌颂日军入侵前人民美好生活的景象,因此此段的情感应该是喜悦的、幸福的、美好的,但同时又夹杂着些许的惋惜,为下一个乐段日军入侵的愤恨做情感铺垫。第二个乐段则是描绘了日军入侵后,人们遭到严重迫害,家破人亡,四处逃散,此时的情感应该是悲痛和无奈的,情绪要更加激动,表达对日军残忍罪行的控诉,在情感表达上既要以沉重苦闷为主,更要在仇恨、悲痛中不断地加强,以此来诠释歌曲的情感。第三个乐段的音乐旋律素材取材于第一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变化再现,黄河水依旧奔流涌动,但人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凄凉悲惨,因此这段情感应该是悲惨和痛苦的,在凄凉的同时又透露着对日军的痛恨,因为他们的入侵,人民才流离失所,此段的情感最为复杂,在痛苦呻吟的情感中渗透着对日军的深恶痛绝。

(三)咬字行腔

歌唱是通过语言发音,要用语言打动人,而正确的咬字和吐字是歌唱技巧中的基本功,要想使音乐形象更加具体深刻,完美地表达歌曲的情感,需要清晰地将歌词演唱出来,在声音松弛流畅、旋律线条连贯的基础上,将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把歌唱时的语言魅力展现出来,从而更真切地演唱歌曲。

第一乐段的速度是缓慢的,曲调带有叙述性。第一个乐句在演唱前应调整好呼吸,在前奏时酝酿好情感,起句在女声的中音区,随后的“奔流”两字出现了大的线条起伏,唱这两个字时嘴型不能变,咬住字头以后在口腔内变换,要想唱好这两个字就要在“水”字上做好准备,“水”字轻轻咬,由于“奔”字是开口音,在此时咬字要稍加用力,嘴型足够大,在口腔内打开,但在保持声音的同时不能丢带胸腔的支点,此段在咬字上要敦促有力、足够清晰。在唱到“豆花香”时注意声音要开,咬字要逐渐用力,嘴型慢慢打开,用宽阔激昂的声音表现出美好的景象,在“香”字时有一个四拍子的延长,应在前几个字时就做好渐慢的准备,不能全部吐出,要轻轻地、慢慢地进入“香”。第二个乐段的情感是深恶痛绝的,要带着仇恨的情感进行演唱,在咬字上要强劲有力,尤其是“烧杀”要一字一顿,随后的情感又快速地转入悲痛之中;“一片”的咬字要轻,声音要保持连贯[4],位置要统一;最后的“乡”字是一个下行,在演唱时不能下滑,嘴部咬字的口型要保持,使情绪贯彻到底。第三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再现,但是情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痛苦的呻吟感明显加剧了,要演唱出无限痛苦悲愤的情感,咬字要更加用力。重难点是两个“妻离子散”的演唱,两句的情感是递进的,咬字要清晰,带有仇恨甚至咬牙切齿的感觉。第一句力度是中强,第二句为强,要将声音全部放出来,在情感迸发之后要快速地收,咬字也要从强劲有力迅速转变到轻柔,用轻轻的、慢慢的声音唱出“天各一方”。“方”字始一个开口音,在咬出字头以后口型快速张开,拖够四拍,在激昂的伴奏中慢慢回收。

(四)音色的把握

音色的含义为声音的色彩,是声音特征的表现,具有变化多样的特点,是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演唱中音色可以发挥其音乐形象美的塑造作用,塑造类型各异的音乐形象。在一首音乐作品中,不同音乐形象的诠释,不同音樂风格的彰显,均取决于我们对不同音色合理而恰当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作品获得更生动的形象。

第一个乐段的情感是明亮柔和的,所以音色不可过强,此时的演唱在女声的中声区,且具有叙述性,音色应明亮,但又不失胸腔的支点,因为演唱时带有对往昔美好场景的追忆,音色应靠前一些,但不能跑出口腔。第二个乐段在情感上有了转变,从美好的追忆转到无限的愤恨,所以此时在演唱上要做出变化,不能采用同一个音色来诠释歌曲。在“烧杀”“一片”的下方出现了小三角的标记,告知我们这几个字需要着重表达出来,因此此时咬字要强,音色也要随之变强,变得宽广雄厚。整段的演唱要拉住胸腔的支点,小腹要顶住,要注重声音色彩的明暗变化,结合气息音色来诠释此段的歌词。第三个乐段虽然在歌词和旋律上为第一乐段的再现,但情感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音色上也不能一成不变,此时的音色应靠前一些,要在强中不失弱,带有一些痛苦的呻吟感。最后一句的“妻离子散”要强上加强,此时小腹要给足力,加上音色的处理,唱出气势。

(五)气息的处理

歌曲演唱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与技巧性的艺术,呼吸是歌唱者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气息的运用在演唱中极为重要,恰到好处的气息对演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完美地诠释歌曲必须掌握和运用好气息,只有科学地运用气息,才能不断地提高演唱技巧和演唱水平。

演唱第一乐段时心情是愉悦的,应采用平和柔缓的气息,缓缓地推出声音,但在“奔”字时气息应放多一点,这是一个切分的上行节奏,如果气息推不够将会对咬字产生影响。第二个乐段在咬字上要敦促有力,所以气息也要一推一收,要根据咬字的不同运用气息,当腔体打开时声音就会变得流畅,气柱就会被气息均匀地送出去,声音在气息的带动下就不会显得拥挤。在唱到“烧杀”二字时,气息应给足,要唱出痛恨的感觉,但随后气息要快速地回收,均匀地吐气并演唱“一片凄凉”。而这一乐段最后一句的“乡”字延长了四拍,“乡”字前要合理运用气息,不能一下全部吐完,要为后面的四拍延长做好准备,在“乡”字时小腹用力,将气息全部吐出,但气息不能忽强忽弱,要保持稳定。第三个乐段在情感上增添了痛苦的呻吟,前几句的演唱气息保持稳定平衡,匀速地吐出,难点在最后的 “妻离子散”,气息要逐渐增强,在“妻”字前呼吸要加深,在“子”字时声音要放开,保持胸腔稳定的同时将气息吐出,有层次地完成歌曲的演唱。

(六)钢琴伴奏的艺术特点及其配合

钢琴伴奏是声乐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主要作用是补充和强化声乐演唱的音乐效果,而歌唱者在进行演唱时也必须重视伴奏,与伴奏的音乐情绪相配合,伴奏与演唱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合作共赢,达到真正的艺术表达效果。歌曲开头采用柱式和弦的伴奏音型为歌词的叙述做铺垫,随后转入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形式,与歌词中的“水又急,浪又高”相呼应。第二个乐段大量使用三连音的八分音符柱式和弦为伴奏音型,侧面表现出沉重悲痛的情感,进而深入表现出作者的极度悲愤之情。第三个乐段以分解与柱式和弦交替出现为主,突出低声部,更增添了凄凉的气氛。

四、结语

冼星海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黄河大合唱》在抗战期间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意识的号角,而其中的第四乐章《黄水谣》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音乐情感,这对演唱者是一种考验。演唱者在诠释整首歌曲情感的同时,要在咬字、声腔、气息等方面做到完美统一,要合理地掌控声音,将情感与声音结合,做到收放自如;将情感与技巧相结合,从整体上把握作品。

参考文献:

[1]潘婷. 从“为音乐而音乐”到“为人民而音乐”[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20.

[2]朱瑶瑶. 论冼星海延安时期的音乐创作[D].南昌:南昌大学,2015.

[3]李玉婷.作品《黄水谣》曲式分析及情感处理[J].艺术家,2017(9):79.

[4]张成孜,姚大怀,李晓东,等.浅析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处理:以《黄水谣》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7,33(3):146-147,151.

作者简介:

邱雪静(1998—),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延安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猜你喜欢
冼星海咬字乐段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冼星海等人应该是“国立音专”的优秀学生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音乐作品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非常规”曲式类型
——以乐段范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