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特色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12-22 00:53汪永生张浩刘惠宇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31期
关键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苏

汪永生 张浩 刘惠宇

摘要:实现江苏特色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目标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提升显著,但在海洋经济总量追赶、优势海洋产业培育、全域海洋经济布局、涉海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难题。文章在剖析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概括面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从深化协同工作机制、完善全域空间布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志码:A0引言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十三五”以来,江苏海洋经济规模稳步增长,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高质量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然而,由于疫情冲击及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叠加国内产业升级进入换挡“阵痛期”,不仅延缓了海洋经济快速恢复增长,还制约了海洋新旧动能转换与质量效益转型。面对各类内外部风险挑战,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同时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高质量发展变得愈发关键。立足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实际及未来规划,本文提出要以深化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为牵引,完善全域一体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世界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1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外形势1.1国际形势1.1.1机遇方面

近10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关注,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主要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主权国家的共同选择,这与我国倡导的以提高人民福祉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全球蓝色经济版图正发生深刻调整,江苏产业经济发达、人才资源丰富、海洋开发空间广阔,可以借机成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阵地”以及全球蓝色经济增长“新引擎”[1]。

1.1.2挑战方面

当前国际局势愈发严峻复杂,地缘冲突、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疫情后的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江苏海洋经济外向度高,面临较大的外部输入型风险。不仅如此,随着全球科技制高点和价值链竞争日趋激烈,海洋科技“卡脖子”难题短期内难以突破,江苏海洋船舶、海工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等重点海洋产业均存在核心技术或关键零部件供给困难。

1.2国内形势1.2.1优势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落地,极大激发了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动能。“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布局深入实施,显著增强了江苏沿海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城市能级。通州湾長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徐圩新区、滨海港工业园区等战略平台陆续建立,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2.2劣势方面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模偏小、增速相对较慢,海洋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海洋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规模偏小[2]。科教大省优势发挥不足,海洋领域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海洋科研“国家队”,海洋船舶、海工装备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偏低,全域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有待深化。在涉海优质资源要素竞争激烈背景下,上海、青岛、深圳、宁波、厦门等纷纷布局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江苏缺少竞争力强的海洋中心城市,海洋创新资源集聚面临巨大压力[3]。

2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2.1海洋经济总量稳步增长,海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十三五”以来,江苏海洋经济规模呈现总体增长态势,从2016年迈上7 000亿元台阶到2022年突破9 000亿元大关。其间,受疫情冲击出现短暂下降,随后快速恢复向好,2021年和2022年年均增长率达到7.8%,超过疫情前水平。从相对指标看,江苏海洋GDP占全省GDP比值呈逐年下降态势,说明相对陆域经济,江苏的海洋经济增长略显缓慢。与之对比,江苏海洋GDP占全国海洋GDP比值始终较高,说明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在全国地位稳定,仅次于广东、山东。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与“十三五”末相比,2022年海洋第一、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3.3个和6.1个百分点,海洋第三产业占比上升9.4个百分点。更具体地看,这得益于江苏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与全国沿海地区整体相比,江苏海洋第三产业占比偏低,产业结构高级化稍显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是江苏海岸带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2022年海洋旅游业产值仅占全国的3.68%。

2.2海洋经济布局持续优化,全域一体格局基本形成当前,江苏正大力推进沿海海洋经济隆起带建设,加速培育连云港徐圩新区、盐城滨海港工业园区、南通大通州湾等重点产业基地,沿海3市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过50%。沿江海洋经济创新带优势凸显,沿江7市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速接近15%。南京正培育涉海金融服务、海洋信息服务产业,苏州、泰州重点打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基地,无锡、镇江推进海洋船舶制造和涉海设备与材料制造业。腹地海洋经济培育圈向外拓展,通过陆海联动、河海联通,徐州、淮安和宿迁的涉海产业初具规模。

2.3海洋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涉海科技成果竞相涌现通过整合江苏省涉海科技力量,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有力增强了江苏海洋科技创新能力。2022年,江苏海洋创新指数位列全国第二梯队,仅次于广东和山东[4];海洋研发人员数量和经费投入在沿海省份中排名第5,相比“十三五”末期提升2个位次;海洋科技论文发表数量、海洋专利授权数量在沿海省份中分列第3和第4名。构建市场导向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通道。加快海洋人才培养,海洋相关专业博、硕士在校生规模位列全国第1和第2名。

2.4海洋经济绿色转型加快,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大力发展绿色海洋经济,科学编制《江苏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加强海域、滩涂、湿地等自然资源综合保护利用。壮大绿色环保且附加值高的海洋新兴产业,先行先试全国沿海港口低(零)碳产业园区建设。以钢铁、石化等临海产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建立健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实施沿海陆域、近岸海域、入海河道的固定源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多级联动、海陆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3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3.1海洋经济体量相对较小,海洋新兴产业份额偏低虽然江苏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2,但是海洋经济总量只排到全国第5,仅占排名第1的广东省的1/2,沿海城市能级与海洋经济体量的追赶空间较大。从海洋经济占地区经济比值来看,江苏排名全国第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1个百分点,并且呈现逐年下降态势,说明相对陆域经济,江苏的海洋经济增长略显缓慢。海洋产业结构方面,海洋渔业、港口物流、海洋工程建筑等傳统产业占比过高,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以及滨海旅游等新兴产业份额较低。与广东、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相比,江苏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滞后,也缺少具有比较优势的海洋特色产业。

3.2海洋经济布局较为分散,全域协同发展仍待提升江苏拥有近1 000 km的海岸线,但其中92%以上属于粉砂淤泥质海岸,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过去的岸线布局侧重于港口码头和工业项目,预留岸线不足,沿海经济难以向陆域纵深推进带动腹地发展。相比之下,沿江地带产业经济发达,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临江产业增长较快,但是涉海产业规模仍然较小,海洋经济仅占地区经济的5.5%。不仅如此,沿江产业与沿海、内陆地区产业关联度不高,功能互补和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内陆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也不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天条件,接纳沿海沿江地区的产业转移较少,要素资源跨江北上步伐缓慢。

3.3科教优势发挥有限,涉海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不深虽然江苏高等教育实力雄厚,但是涉海科教优势并不明显,涉海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海洋科研“国家队”。随着上海、青岛、深圳、宁波、厦门等纷纷布局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江苏缺少竞争力强的海洋中心城市,海洋创新要素竞争面临巨大压力。涉海创新资源供给不足导致海洋核心技术自给率较低,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落地。涉海创新链与产业融合不深,进一步影响海洋产业的高端化转型,如江苏已经建立比较完整的海洋交通运输产业链,但在港口服务、物流信息化、江海衔接、疏港航道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3.4跨部门政策协调性较差,跨区域合作机制不完善从全国范围看,山东、广东等沿海省份以及深圳、厦门和威海等沿海城市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强化海洋跨区域协同治理,构建海洋领域经贸、科技、文化、生态等合作机制。相比之下,江苏虽然提出了江海联动、河海联通、港产城融合,但是尚未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宏观决策与议事协调机构。一方面,传统的部门分割造成海洋产业规划、海洋资源开发与海域环境治理等工作的主体责任不清;另一方面,各沿海沿江地区各自为政,也造成了海洋产业布局同质化、资源要素配置低效化等问题,不利于海洋强省战略的整体推进。

4江苏特色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4.1完善顶层设计,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涉及多个行政层级、多家管理部门,可考虑建立以省政府分管海洋工作领导为总召集人,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涉海部门以及各地市分管领导为成员单位的海洋联席会议制度[5]。或效仿广东省做法,成立由省长兼任组长的省海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解决江苏省海洋经济工作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强化综合决策。通过建立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明确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与责任分工,加强各地区、各部门在海洋产业布局、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环境治理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优化海洋资源要素配置,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形成“上下联动、统分结合、各司其职”的协同工作机制。

4.2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打造涉海高端产业集群积极向外拓展海洋经济合作空间,融入全国沿海海洋经济整体布局,参与构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参与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打造“一带一路”、淮河生态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有效推动省内全域协同的海洋经济格局,助力沿海海洋经济带快速隆起,加速沿江、沿太湖重化产能向沿海绿色化转移,稳步增强沿海、沿江、腹地海洋经济发展联动性。打造全国领先的海洋产业创新高地,推动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布局落地,打造创新能力强劲的涉海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4.3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绿色转型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可从3个层面入手:推进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制造业、海盐及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推进升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海水利用业等海洋新兴产业的提质扩能;推进海洋旅游业、航运服务业、海洋文化产业、海洋金融业等涉海服务业的拓展升级。打造全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先行区。实施陆海污染一体化治理,落实入海污染物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推进沿海防护林、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推进全省海洋产业低碳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着力在滩涂湿地科学保护利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4.4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整合省内涉海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力量,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强化江苏有优势、有需求的海洋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增强优势领域核心竞争力。集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多元要素,深化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对接融合,推动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海洋知识产权运营、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移、海洋创新创业培育、海洋特色科技金融为重点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保障体系。建立海洋技术经纪专业职称制度,发展一支独立的、第三方的、高水平的,面向供给侧和需求侧双方的,融咨询、评价和中介于一体的“海洋科技成果与产业经济交易”经纪人队伍。

4.5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合作,拓展海洋经济开放空间深入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融入全国沿海海洋经济整体布局,快速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参与构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淮河生态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涉海产业承载地和新增长空间。积极拓展与沿海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海洋领域的合作空间,构建开放包容、具体务实、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抢抓“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等机遇,把“一带一路”交汇点作为融入海洋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通道。

5结语本文首先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江苏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识别江苏海洋经济的内在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创新能力及绿色转型等维度剖析江苏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指出制约海洋经济高质量转型面临的关键问题。最后,从完善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完善产业体系、加强技术攻关及推動区域合作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推进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海洋强省战略。

参考文献

[1]郑英琴,陈丹红,任玲.蓝色经济的战略意涵与国际合作路径探析[J].太平洋学报,2023(5):66-78.

[2]翟仁祥,石哲羽.陆海统筹视角下江苏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对策研究[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12-20.

[3]单联宏.江苏省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22(12):38-41.

[4]刘大海,何广顺,王春娟.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2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5]张涛,陈妍汐,雷方宇,等.江苏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路径与策略研究[J].大陆桥视野,2020(2):37-42.

(编辑何琳编辑)Research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with Jiangsu characteristicsWang  Yongsheng, Zhang  Hao, Liu  Huiyu

(Marine Public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100, China)Abstract: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with Jiangsu characteristic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power, but also an effective path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trong, rich, beautiful and high” new Jiangsu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Jiangsus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ut 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catching up with the total marine economy, cultivating superior marine industries, distributing the marine economy in the whole region, breakthroughs in key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he sea and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key problems fac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are summarized, and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epening the collaborative working mechanism, improving the global spatial layout, and building a modern marine industry system.

Key words: Jiangsu; marine econom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苏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增强海洋经济的策略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