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乡村振兴不是孤立地发展乡村,而通过融合机制的选择,推动城市和乡村同时发展,达到城乡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目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而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作,需要多方面着手、多角度努力。基于此,分析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找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探索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建议,以期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滨城区;城乡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F323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6-0081-06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通过促进城乡基层治理实现融合发展,往往能够产生“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促进作用:“纵向”上,促进区域社会中几个方面的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朝全面融合发展的方向演进。“横向”上,则可以同时促进“乡村社会”内部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协同振兴,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方向演进。
笔者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结合滨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探讨滨城区城乡融合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滨城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滨城区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荣获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区、全省首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称号,通过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品质和特色成效初步彰显。
(一)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产业同兴
1.深耕产业链,做强“一产”
实施“种子工程”,在“种源”上抓优。打造院士工作站,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种子培育方面进行深度协同配合,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航天五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搭建市级优质小麦育种与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优质种子基地,培育优良品种,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研发“裕田麦119”“裕田麦15-2”等良种,实现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实施“五统一”模式,在“粮源”上抓优。推广“订单种植”,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11.5万亩,对播种、运输环节实现全免费,高价收购和集中田间作业,根据各方需求进行种植,质量得到了可靠保证。实现农作物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发展“智慧农业”,在“智源”上抓优。发展全链条、全方位“智慧农业”,实施农机化转型升级提升工程,广泛应用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自走式打药机智能变量控制系统等智能化设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6.5%。
2.延伸供应链,做优“二产”
成立面粉研发和高端食品研发中心,先后创新开发出各类面包粉、水饺粉、谷朊粉等200多个品种,包括面点、冷冻食品、功能食品等。建设农业农村部小麦加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利用生产面粉后的剩余麦料,生产谷朊粉、优质乙醇、油、膳食纤维、液体蛋白饲料等系列产品,产品附加值提高30%以上。加强生产工艺技术革新,实施技改36项,拥有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技术发明等各类国家专利22项。
3.瞄准需求链条,做活“三产”
“种植+采摘”,打造特色村居。发展果蔬采摘、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休闲旅游项目,建成省级旅游强乡镇8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6个、示范点13处和精品采摘园4处,西纸坊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山东省精品旅游特色村。“品牌+线上”,打造特色产品。实施绿色兴农、品牌发展战略,“三品”认证7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鲨鱼菲特线上销售鸡胸肉制品和全麦面包等健康食品,中裕食品打造“法兰卡1876”西点、“中裕快餐”等实体品牌,和银座、全福元等购物商场建立伙伴关系,在社区层面设立店面超过十万家。同时,充分借助互联网,与阿里等大型购物平台深度合作,打造了“中吃网”,果园汇将优质的沾化冬枣、蔬菜瓜果销往全国各地。建立涵盖餐饮、购物超市的店面160余处,向滨州城区提供服务。“研学+旅游”,打造特色线路。打造以小街湾、十里荷塘和西纸坊等为核心的黄河风情休闲游、以杜受田故居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研学游、以杨柳雪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等红色景区为依托的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游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二)以“环境融合”促进城乡面貌同变
1.扮靓“新生态”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聚焦“四大堆”、房前屋后乱摆乱放和村容村貌、垃圾治理等问题,开展农村清洁行动、废旧房屋和残垣断壁“清零行动”回头看等专项整治行动,基本实现村内环境“六清”。以林水会战为依托,推进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开展“绿满齐鲁、美丽滨城”国土绿化行动,开展片区造绿、产业富绿等八大绿色工程,完成合格造林面积达到12万亩。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发展与环保两不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1+1+10”污染防治攻坚体系,PM2.5、PM10浓度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36.4%、39.7%。实施黄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滩区裸露土地、违建开展治理,推进黄河植物园、南海湿地等工程建设,打造沿黄生态绿色廊道。
2.建设“新村居”
将棚改(城改)作为改善民生、城乡融合的重要举措,完成棚改(城改)拆迁项目157个、2.47万户,拆迁房屋面积645万平方米。白鹭水岸、北镇新苑、滨河新苑、北海新城、凤湖新城和风湖景城等“六大棚改安置区”回迁入住,惠众蒲湖新居、惠众伯禹家园等12个安置区开工建设。实施黄河滩区迁建工程,高标准建成40公里临时撤离道路、20.4公里骑行绿道和20公里车行道。滩区7个村居外迁安置主城区,配套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和幼儿园,从根本上解决困扰群众的水患、取暖、出行、就医、就学等难题。完成21个村居旧村台改造提升,实现防洪安全、基础设施和美化靓化同步升级,打造特色鲜明的美丽幸福村居。
3.打造“新配套”
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推进农业用水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实施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对首批20个村居进行供水管网改造,打通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全力加快乡村道路建设,三级路以上比例达到60.15%。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改厕升级6.48万户,搭建农村改厕智能化管护平台,实现农户智能化报修、数字化管护、智慧化运行。实施清洁取暖改造工程,建立安全运行管理、能源供应保障、设施设备维护、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群众安全绿色温暖过冬。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通过集中污水处理站及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等多种方式实现污水有效收集,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51处。
(三)以“资源融合”促进城乡资源同享
1.实现城乡人才有序流动
深入实施“引凤还巢”等人才支撑工程,通过“硕博优选”“滨籍在外人才选调”“引进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等方式,引进更多高学历人才扎根滨城区。积极对接省市高端引智活动,引导企业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点对点”精准对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人才引进本科及以上大学生1 327人,其中硕博士163人、“双一流”高校毕业生23人。依据滨城区优秀人才评选管理激励办法,深入挖掘本土人才,以培养实用人才和农技推广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近年来,培育评送省市区各级乡村之星141名,省市级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10名。
2.激发农村要素潜能
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及时为土地流转双方搭建桥梁,完善流转合同及合同备案制度,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托管,逐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进行优化提升,790个村(居)全部完成了清产核资、成员确认、资产折算参股,创办了合作社,对股份经济合作社赋码登记,发放股民股权证书等。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48.31万亩,适宜土地流转面积39.48万亩,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29.29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61%。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资金扶持机制,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财政资金进行常态化整合,优先保障“三农”投入稳定增长。近三年,各级财政支持全产业链资金总额达到了6.8亿元,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全产业链建设资金21.6亿元,吸引工商资本投入18.2亿元。组织和鼓励相关企业加大融资力度、邀请专业人才加入等形式,提升筹集資金的水平,中裕和山东省新动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联手成立了60亿元的企业合伙人融资平台。每年落实小麦订单收购专项资金9亿元以上,保障优质小麦订单回收。
(四)以“服务融合”促进城乡服务同质
1.文化提“质”
优化公共文化设施梯次布局,以区文化中心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乡镇(街道)文化工作水平,逐步建立起以区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乡镇设立分馆的图书馆体系。开展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2022年以来,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78场次、“戏曲进乡村”演出690场、群众文化艺术大课堂公益培训15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传承优秀特色传统文化,形成较为完整的保护名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89项,1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4人入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21人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46人入选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2.治理提“效”
集中开展农村基层组织优化调整,将原来745个村优化调整为259个,完成259个村和121个城市社区“两委”换届,“两委”成员实现大幅度精简。大力开创共同治理、全民参与的新局面,明确“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居民”5个层级正向推进、棚改户反向诉求的双向互动流程,将综治、城管等网格“七网合一”,建立“全科大网格”,通过一张网有效实现了“社情民意全掌握、矛盾纠纷全调处”。
3.民生提“档”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区35个市定扶贫工作重点村、30个区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如期“摘帽”,7 006户1.2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以“名校+农村薄弱校”模式助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实施紧密合作型集团化办学改革,先后成立“滨城三中+秦皇台中心学校”“滨城六中+杨柳雪镇中心学校”“清怡小学+三河湖实验小学”3个城乡紧密合作型教育集团。全面提高区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创建1家省级示范村卫生室、15家市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24家区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全面提升医保服务水平,在7个医保经办机构和15家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医保服务站”,加快构建医保经办“两个闭环”服务模式,完善覆盖区、乡、村三级的医保经办服务网络。
二、滨城区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总结归纳城乡融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也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产业内生动力不足、资源要素等领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更高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加以解决。
(一)农村产业内生动力不足,产业融合缺少稳定性
目前,滨城区传统农业仍占据较大比重,现代农业规模较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均有待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不优,仍以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种植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农村产业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起步比较晚、内生动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无法满足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产业发展布局还需进一步升级优化,产业融合基础不够稳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农产品的生产、初加工、再加工,以及衍生品的发展较为落后,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无法充分实现农业产业价值,农产品向后端产业链延伸不够;主要农产品品牌效应不够突出,初级农产品加工企业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新技术、新理念等科技创新业态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还不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村地区一二三产融合不紧密,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不高,涉农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多数农产品仍处于耕种收阶段,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还处于培育阶段,普遍存在产品单一、同质化等问题。
(二)城乡人居环境存在差距,以城带乡缺少带动性
当前,滨城区人居环境的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迫切需要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如部分村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反弹严重,污水处理不够,垃圾清运处置不及时,农村道路建管维护不到位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亟待加强,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成效还不够明显,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够,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堆放、填埋和设施农业发展不规范等隐患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生活垃圾无序堆放、生活污水随意乱排、作物秸秆堆放焚烧等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和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差异明显,城市用于生态保护和环境维护的基础设施完备,而农村用于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不足,环卫体系和人员不健全,难以满足生态环境的整治需要,距离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差距较为明显,群众对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满意度不算高。由于农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发生污染的风险概率较高,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常见。农村居民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标准不高,缺少主动参与改善环境的意识和积极性,城乡环境整治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长效治理的目的。
(三)资源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城乡发展缺少互促性
农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是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所需的金融资本和人才技术,更多地流向了城市建设发展,农村地区普遍面临财政投入不足、年轻劳动力缺乏、产业融资难等问题,城市的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进入农村,为农村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为资源和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吸取了农村大量的优质劳动力、资金及土地资源,相反城市先进的技术、金融、医疗保障等资源却并未等价流入农村,不仅无法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支持,反而造成如今乡村逐渐空心化、老龄化等现象的发生。一是人才总量不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适应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复合型人才更少,无法满足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二是人才外流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民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外出求学的学生“回流”就业率不高,能够扎根农村、从事农技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较少。三是人才引进培养难度大。受编制、条件、环境等因素制约,农村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同时,在乡村人才培养上,还存在内容形式单一、实用性不强、参与率较低等现实问题。
(四)农村公共服务相对落后,城乡配套缺少均等性
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薄弱,标准偏低,欠账较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虽然给农村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市和乡村在公共服务、公用设施等领域差距依然较大。薄弱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难以满足现阶段信息化、数字化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城乡融合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城乡差距较为明显,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趋势日益明显,进而加剧了城市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承载压力,而农村地区的相关资源却面临闲置和浪费的尴尬局面。再诸如电力供应、网络信号、金融服务、餐饮购物、污水处理、农村非主干道建设等城乡配套方面仍相对薄弱,与城市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还有较大差距。
三、完善滨城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项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政策落地见效,滨城区的城乡融合发展已经呈现良好的开端,正在稳步向前推进中。结合上述滨城区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制度基础,高标准统筹规划实施,抓住国家乡村建设的大好机遇,打通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堵点,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城乡共建共享,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提高城乡融合发展能力和水平,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打通农村经济发展堵点,加快城乡产业融合
1.加快发展三产融合
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城乡融合的必由之路。加快产业融合,就要完善相关政策,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抢抓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机遇,抓重点、强基础、创特色,让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立足滨城区实际,研究现有产业特点,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多种方式发挥现有产业资源优势,使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引领推动作用,强化要素保障,使其在产业发展中迸发澎湃动能,推动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裕三产融合示范园的引领作用,依托农业加工龙头企业,打造高水平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全面发挥乡村在土地、人力等方面的自然优势,连通城市和农村产业链,着力构建产业链条完整、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融入城市新发展格局,拓展产业链、拉长价值链。从群众需求和发展趋势出发,立足乡村各具特色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依托沿黄、沿徒骇河、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采摘、民俗体验、生态养老、研学游、农家乐、电子商务、特色农业等新模式,提高农业农村产业现代化水平,推动一二三产更好融合,形成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2.深化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引进科學技术可以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鼓励并推动农业企业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创业联盟,依托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实验室,加大科技协作力度,促进更多科技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加大对农业先进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尤其是应积极推广城乡之间的技术交流活动,如鼓励农业企业和技术专家,定期开展技术指导或科技宣讲活动。与此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互联网思维,不断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如采取“互联网+”等模式,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网络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利用电商平台、网络直播、商超直供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户增收。加大高科技手段对农业的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的宣传推广力度,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加快农业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成片土地流转托管和规模化种植,发挥无人机播种、施肥、打药和机械化收割的经济效益,让农民看到种地不光能解决温饱,还能在家门口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
3.加大品牌农业培育力度
牢固树立品牌带动质量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意识,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数量和比重。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中裕食品、龙王崖等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创建特色产品品牌,实现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提升滨城农产品整体形象。高点定位策划,擦亮叫响“三河湖镇韭菜、菊花,杨柳雪镇葡萄、树莓,梁才街道草莓、黄金梨,秦皇台乡食用菌”等乡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确保品质优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发展“互联网+农业”、培育“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构建良好的销售网络,纵向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引导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打造生产、深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进而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户增收。
(二)打通人居环境整治堵点,推动城乡共建共享
1.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科学编制农村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加大实施环境整治力度,整合项目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配套资金。实施好农村“七改”工程,探索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旱厕改造、清洁取暖等长效管护机制,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自觉,结合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切实发挥文明载体作用,开展文明乡村建设,持续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2.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组织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水利局、海洋渔业局、科技局、科协等单位,专门围绕乡村特点和产业布局,制定绿色生产技术的培训和推广计划,利用科普宣传日、科普进大集、农技人员三下乡等多种方式,宣传、传授讲解绿色生产技术,提高农民对绿色生产技术的认识和普及程度,在农村进行绿色生产技术培训,根据不同的土质和水浇条件,引导和推介有条件的农户开展特色种植养殖,组织农民观摩示范效果,吸引和带动周围农户使用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并普及节水灌溉、生物防治、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播种施肥、机械化收割烘干等技术,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促进农业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广中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经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加大乡村生态保护力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宣传并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引入环保产业,少用化肥农药,实行秸秆禁烧,减少白色垃圾污染,杜绝土壤和水体大气污染,无害化处理禽畜粪便和秸秆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全面提高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发挥乡村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高品质秀美乡村。持之以恒抓好林水会战,开展森林村镇创建,推动绿化示范镇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加强河湖巡护力度,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三)打通城乡要素流通堵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1.优化财政投入机制
做好上层设计,形成完整有效的政策体系。把乡村振兴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确保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土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盘活用好农村土地资源,使得农民真正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和土地的价值。努力拓宽惠农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惠农资金和各类补贴,加大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资金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和优势农产品产业项目。加大对涉农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立项农业产业项目,落实各项惠农惠企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解决现实困难,助推企业发展壮大,农民增收受益。
2.制定乡村人才专项规划
乡村的持续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针对农村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制定符合农村现实需要的人才专项规划和培育体系,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新时代农民队伍,同时,用好政策,讲好感情,鼓励更多的致富带头人、“能人”回乡创业,实行“先富带后富,一户带全村”的示范带动模式。吸引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发挥带头作用,实现人生价值。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需求目录和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体系,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和发展薄弱村居流动,提高乡村人才服务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引入人才助力乡村发展的好政策,充分发挥已经成熟的选调生、大学生村官选拔培养模式的激勵效应,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支农支教,为返乡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落实税收、保障等各项补贴优惠政策,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内生动力,让年轻人放开手去干,在农村闯出一片天地。加强涉农企业、合作社与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滨州技术学院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合作,设立教学实践基地,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3.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构建功能完备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扶持和安全监管,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力度,用好国家、省市专项扶持资金。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国有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和服务政策。创新金融发展模式,破解农村地区融资瓶颈,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办普惠金融和小额信贷业务,用充裕的资金来鼓励支持农村地区,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经济效益可观的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围绕种植养殖和销售流通等关键环节,设置符合农业发展特点和农民现实需要的、品种丰富的农业保险产品和跟踪服务,实现农民富裕增收。
(四)打通基础设施建设堵点,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
1.提高民生保障力度
树立城乡共建共享的理念,高点定位、科学谋划,设立职责明晰、高效运转的工作专班,统筹规划、施工、配套服务等全流程管理。强化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推进农村路网、渠系、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扶持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等民生事业保障项目的建设,同时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加大对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制定符合农村特点的环卫一体化标准,通过“旱厕改造”、清理“三大堆”等方式,建立城乡差异化管理的环境运行模式,加大科普宣传和执法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考核管理,确保城乡经济和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倾力打造省市区级“美丽乡村”,推进美丽乡村片区建设,重点打通乡村发展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完成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卫生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污水治理、河沟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庄绿化建设任务。
2.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
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在于党组织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将“党建+配套组织”建设作为村级组织融合发展文章的核心课题,持续开展“基层组织力全面提升年”活动,选拔优秀干部充实乡镇、村级“两委”班子,特别是要选用有党性、有能力、有干劲的村党支部书记。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干事创业的领导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群众走出一条适合乡村发展的富民兴村之路。开展好农村党员“淬火工程”,开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培训班”,积极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不断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全科大网格”提质增效,落实“两规范一运用”工作机制,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在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中开展“亮承诺”活动,以公示承诺、全面践行承诺为切入点,定期利用“党员活动日”打分评议承诺,用群众的满意度,调动干部为民办实事的积极性。
3.提高服务群众能力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持续推进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打通难点堵点,缩小城乡差距,健全城乡统筹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政策和民生服务,推动乡村服务规范化、全覆盖。通过政府主导、合理调配公共资源,使得城市优质资源与农村地区实现结对帮扶,合作共建,让农村地区的百姓,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和市区同等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在公共服务上实现城乡同质同享。发挥“全科大网格”、包片联户、善治先锋、帮办代办、志愿服务等制度作用,实行服务项目认领制,形成党组织引领、多方参与的为民服务格局。真正为老百姓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强化政务服务及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及时性,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建立村级为民服务事项代办点,实现民政、社保、救助低保、残联、优抚等便民事项帮办代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梁书民.新技术变革下的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前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7):126-134.
[3]罗婉璐,王武林,林珍,周伟健.中国城乡融合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23,42(4):629-643.
[4]谢磊,何仁伟,史文涛,蒲红铮.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时空演变和动力机制[J].中国沙漠,2022(3):31-40.
[5]魏后凯.深刻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内涵[J].中国农村经济,2020(6):5-8.
[6]夏柱智.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个分析框架[J].河南社会科学,2023,31(4):9-17.
(责任编辑:许广东)
收稿日期:2023-06-20
作者简介:王茜,副教授,从事应用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