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忠信 冯莹莹
摘 要:2017年12月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给出了明确的时代定位。它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深入分析和总结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经济思想;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要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6-0012-0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涵盖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以及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以“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基础形成了几个为数不多的以习近平总书记名字打头的单独思想理论体系,而在这些独立思想理论中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第二早提出来的(比在2017年10月提出的“习近平强军思想”仅晚2个月),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关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这一理论体系的实践路径,而对于其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涉及较少。因此,有必要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一、历史逻辑
(一)以新時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历史基点
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要适应一定时期内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因此,任何一个时代科学、合理、管用的经济思想体系都要以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变化为依据。一定时期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又是判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重要尺度,因此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应当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历史基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三次变化,不同历史时期因社会主要矛盾不同而形成的经济思想理论体系各不相同,而不同的经济思想理论体系也造就了不同的经济建设实践。
第一,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同当时落后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现实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以上述社会主要矛盾为基点,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产业体系和建设综合平衡的国民经济体系的经济思想理论体系。在其指导和引领下,我国开启了建设先进工业国构建统筹协调的国民经济体系的经济建设实践。
第二,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明确提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三年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此社会主要矛盾为基点,形成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经济思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发展才是硬道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核心内容。在上述经济思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征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乡镇兴办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企改革,发展对外贸易,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三,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继续沿用了这一历史判断。以此社会主要矛盾为基点,形成了新时代指引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理论体系。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开启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以新时期国内外复杂变化的环境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这段论述表明经济思想理论体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以发展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为依据。因此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新时代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经典判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世界格局。分别选取1981年和2017年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间节点来看世界格局。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国从1981年GDP排名全球第11位上升到2017年第2位,总量提高了65倍,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从经济增速上看,1981至2017年,我国经济年均实现了8%以上的增长,很多年份都在10%以上的增长。大大超过同时期排名第一的美国和排名第三的日本。科技实力逐步提升,2017年中国对研发的投入稳居世界第二、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稳居全球第二,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二。2017年中国军事力量稳居世界前三。国际地位逐渐上升,在2017年前后我国成功承办APEC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我国国际地位逐渐上升。
第二,中美大国博弈。2017年以来,遏制和围堵中国成为美国的政治共识,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手段打压、遏制中国。经济上采取贸易战,政治领域采取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手段进行打压。
第三,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指的是时间上的“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空间上指的是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分工格局要发生改变,由出口高速增长和高贡献率转向以创新驱动带来的扩大内需。
(三)以习近平同志丰富的实践与理论经验为基础
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参与人的巨大贡献,如毛泽东思想的提出有毛泽东同志从革命战争年代一路走来的总结和贡献,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邓小平同志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实践的总结和贡献,习近平经济思想必然也有习近平总书记巨大的贡献。习近平同志的工作經验十分丰富,在基层、地方、中央都有着大量扎扎实实的实践经验,在梁家河时世界观逐渐形成。正定县是从政的开始,形成了朴素严谨的政绩观。在地方的工作经验得到不断积累与总结,在福建省就职时期总结出了著名的“晋江经验”,在浙江省就职时提出了著名的“八八战略”,这些宝贵的地方工作经验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阐发了许多重要的经济论断,如“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等,这些重要论断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理论逻辑
(一)核心内容、学理支撑及内在逻辑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一高”“两新”“七坚持”。“一高”指的是高质量发展,“两新”指的是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七坚持”指的是在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七个坚持”的原则。
第一,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指的是能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够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更明确地说就是我们经济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高质量发展的另外一个定位指的是一个供给体系。这一供给体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高质量,即该体系向社会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二是高效率,在该体系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效率比较高;三是具备高稳定性的特点,即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大起大伏的情况。因此从定义可以找到高质量发展在整个经济大循环中的位置,它是供给体系,因此涉及生产、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供求机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关于产业体系的调整等。它也是整个经济大循环发展的目标,即高质量的循环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丰富,我们至少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层面进行立体的把握。宏观层面的内涵体现在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均衡性、可持续性、公平性逐步提高。中观层面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产业层面。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具备如下特点: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内生核心动力、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微观层面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企业层面。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具备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号召力广、创新能力突出、产品质量可靠等特点。价值层面的内涵体现在以人为本。即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
第二,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在之后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会议都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涉及经济大循环中的生产、消费、分配、流通、市场配置资源中的供求机制、政府调节经济中的战略布局和产业体系等。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主要依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特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创新对应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协调对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绿色对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开放对应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共享对应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要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本领,需要深学笃行用好辩证法,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二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三是要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增加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体系中的比重,在考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再单纯以追求GDP的总量和增长速度为目标,而是要转向对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要素在综合考评中的权重。
第三,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在经济大循环体系中主要涉及流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的作用(处理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战略布局和产业体系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基础循环体系畅通,促进供需侧联系畅通,带动行业上、中、下游,产供销互相协作,推动国民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电力资源等各部门间有效衔接;二是推动国内大循环体系畅通,坚持积极扩大内需的发展策略,形成国内大市场,有效释放内需,使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更多地依赖国内市场;三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主动构筑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发展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确保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构建便捷安全畅通的现代国际物流体系。
第四,“七个坚持”。具体指:“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
(二)深刻内涵
第一,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对于经济工作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内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放手发展经济,使得新中国经济发展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小康、到现在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断迈进,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有党的正确领导。
第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价值导向。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提出适应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通过高质量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习近平经济思想始终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第三,充分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中国式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我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这些显著特征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应共同富裕和人口规模巨大;协调的新发展理念对应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绿色的新发展理念对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对应了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实践要求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最主要机制,也是经济管理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政策管理工具。因此,习近平经济思想十分强调发挥好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综合作用。在经济过热、生产过剩的情况下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主要包括:推动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使其能根据市场价格信号的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快速流动与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各经济主体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作用,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升;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人民高端化、个性化、高品质化的追求,不断提高市场供给的有效性;提供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制度保障,将传统的以规模和速度为导向的制度体系转变为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的制度保障体系。当外部市场需求不旺消费乏力时,要加强需求侧管理,通过扩大内需,激活国内大市场,刺激消费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国内循环的动力和质量,促进实现经济的量和质的双提升。
(二)激活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提到了50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新”被提到了55次,创新存在于经济大循环中的方方面面,创新对于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底层理论逻辑在于通过创新可以激活传统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需要的传统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金、科学技术等,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其作用体现在可以在传统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创新驱动,使得各要素之间优化组合发挥出比单独生产要素更高的生产效率,从而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普遍提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加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金融机构对于市场主体创新资金的大力支持;二是要通过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为创新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三是要建立保障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创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创新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
(三)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资源配置问题是经济管理的關键,市场与政府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方式,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在经济危机、公共产品的提供、社会中弱势群体的保护中往往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通过宏观调控、谋划战略布局、完善产业政策等方式实现对经济的有效管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加强宏观政策研判,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科学谋划、精准定位,提高政府作用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三是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市场主体负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性。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党的十九大后的历次中央一号文件中,2018年到2022年,五年中有三年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乡村振兴在经济大循环体系中主要涉及流通以及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做到:一是促进产业振兴,要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乡土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促进生态振兴,构建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生态基础;三是促进组织振兴,持续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四是促进人才振兴,运用政策、机制、机会等多种方式,实现真正的“吸引人才到农村”;五是促进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使人民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解忠信,冯莹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研究[J].新经济,2022(7):90-93.
[2]解忠信,冯莹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J].现代交际,2022(4):99-106.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1).
[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5]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9-27.
[6]刘思妗.“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的考察[J].学习月刊,2021(5):16-20.
[7]薛莹,胡坚.金融科技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实践基础与路径选择[J].改革,2020(3):53-56.
[8]邓子纲,贺培育.论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的三个维度[J].湖湘论坛,2019(1):13-22.
(责任编辑:李 慧)
收稿日期:2023-05-02
基金项目: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系统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项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实践要求”(2022SLX31)
作者简介:解忠信,讲师,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冯莹莹,副教授,从事财务及经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