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后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2023-12-22 06:33林敏清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设计策略初中历史

林敏清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初中历史课后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优化初中历史课后作业设计的策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精心选择作业内容;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类型丰富的作业;创新作业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 課后作业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5-0102-04

《教育大辞典》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外作业又称为家庭作业、课后作业,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一般认为,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完善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而所谓个性化作业,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在研究学生作业规律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所设计的作业。个性化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我效能感,实现个性化发展。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分析当前初中历史课后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优化初中历史课后作业设计策略。

一、初中历史课后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笔者尝试从教与学两个视角分析初中历史课后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从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缺乏写课后作业的兴趣

虽然学生意识到完成历史课后作业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历史思维,但是认为历史课后作业内容繁杂、题型单一、答案固定,并且作业基本上出自学校统一购买的练习册,以知识巩固类作业为主,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因此,大多数学生缺乏写作业的兴趣。

(二)从教的角度分析:教师不重视课后作业的个性化设计

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后作业时通常是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都要完成相同内容相同形式的作业。虽然这种“统一”的课后作业有利于教师进行作业管理,但是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有的历史教师所教班级数量较多,作业批改任务大,很难做到逐一批改学生的作业,这就很难真正发挥课后作业的反馈功能。有的教师不重视历史课后作业设计,习惯于依赖定制的练习册,课后作业重点不突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初中历史课后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不能只是简单地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和作业时间,而应从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提高课后作业质量等方面去思考,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就初中历史课后作业设计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优化课后作业设计。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精心选择课后作业内容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历史课标》)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教学指导。因此,教师在设计初中历史课后作业时,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布鲁姆提出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认知目标,精心选择课后作业内容,设计有层次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锻炼和情感的升华。

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为例。教师在设计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一课的课后作业时,可以结合教学需要补充介绍春秋战国时期重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等内容,根据《2022年版历史课标》中的教学提示“开展绘制历史人物画像、制作历史文物模型和历史文创作品等活动,选择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在查阅史料的基础上,编写历史剧脚本,进行排练,在班级演出”,设计如下有层次性的课后作业。一是基础必做题:搜集资料,制作“百家争鸣”历史知识小卡片。二是综合选做题:绘制“百家争鸣”历史人物画像。三是能力提升选做题:假如你是“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之一,请你编写100字左右的历史剧脚本,介绍自己所代表的学派及思想主张。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把认知过程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教师设计的初中历史课后作业,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思维的层次与递进关系。比如,从记忆和理解层面设计历史课后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梳理历史课本知识,制作历史知识小卡片,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运用和分析层面设计历史课后作业,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可以让学生绘制历史人物画像,引导学生精心选择史料、整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综合与评价层面设计历史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介绍“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时,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精心选择作业内容,设计富有层次性的历史课后作业,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作业类型。

(二)立足学生多元智能,设计类型丰富的历史课后作业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优势,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类型,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挖掘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历史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设计多元化的书面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设计制作型历史课后作业。学生学习初中历史,在记忆零碎的知识点和理解时序性知识方面有困难。因此,教师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以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为目标,适当设计时间轴记忆图、历史大事年表、思维导图大事年表等基础性历史课后作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作业类型,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脉络,按照时间轴、空间轴进行架构,将中外历史联系起来,对历史事件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种制作型历史课后作业,给予学生选择作业类型的权力,有利于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的学习目标,有效减轻学生写作业的心理负担,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

二是设计创作型历史课后作业。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历史人物、诠释历史典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发展情况,设计创作型历史课后作业,如绘制历史朝代时间轴、绘制都城变迁简要图、绘制反映人口变化的历史地图等。例如,学习八年级下册“民族大团结”一课,教师可以结合广西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广西壮族特色美食、广西民族文化艺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设计以下创作型历史课后作业,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某一个项目的画册制作。学生在完成历史课后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先理解教材内容、吃透课本知识,将原本复杂的文字转换成自己想要的绘画素材。实际上,学生绘画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思考,深入理解历史知识,通过交流与合作、思考与琢磨,在绘画时融入知识记忆。如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更深刻、更透彻。创作型历史课后作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是设计编写型历史课后作业。优秀的历史课后作业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牢记历史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编写型历史课后作业,如编写历史话剧本、写作历史纪录片影评、编写历史小报、写作历史上有名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等,引导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细节,做到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例如,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后,按照《2022年版历史课标》中的“学业要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编写型历史课后作业:采访家中的长辈,了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成长经历,搜集家中的老物件,查阅相关历史记载,开展口述历史活动,编写家风家史。学生通过采访家庭成员,梳理家庭成员的成长经历,以旁观者的视角、局内人的体验来感悟和还原身边的历史,追溯自己的血缘和乡土发展谱系,明确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与使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编写家风家史小故事活动将历史学习与现实探究有机联系、将史料研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体现了“以生为本”的作业设计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2.设计实践类历史课后作业,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实践类历史课后作业不仅是一种作业类型,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发展历史思维。在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一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优化历史课后作业设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教师可以设计参观博物馆、手工制作历史器物、开展“小讲师”活动等实践类历史课后作业,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结合所学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学习了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观由广西民族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长江流域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为学生设计如下选做型实践类历史课后作业。一是完成历史文创作品:学写甲骨文、制作青铜器图案书签。二是仿制历史文物模型:仿制青铜器。三是了解青铜文明特展内容,制作手抄报,撰写调查报告。四是模拟讲解员介绍青铜文物并录制视频。

实践类历史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包括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参观名胜古迹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的实践类历史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探索、体验和思考中了解歷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背景,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在真实的情境中提高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发展创新思维,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三)创新作业评价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本文中的作业评价是针对作业设计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业评价也是作业设计的一部分。教师应当从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历史课后作业的设计进行评价,对学生完成历史课后作业的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和反思,优化历史课后作业设计。

1.更新评价理念:从注重结果转向兼顾过程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意识到作业设计已经成为撬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支点。因此,教师要更新作业评价理念,从重视结果评价转向兼顾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利用评价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作业评价观念,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实践操作和学习投入程度,开展多维度课后作业评价,尝试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知识技能的获得、能力的提升等维度出发,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达到促进学、改进教的目的。

2.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后作业评价,并不能全面反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也不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当从单一主体评价转向多元主体评价,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校共评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2022年版历史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在自评、互评过程中学会反思和自我改进。对学生的历史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这是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认识自我的过程。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可以客观地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反思,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3.评价方式多样化:从刻板简单转向尊重差异

在评价学生的历史课后作业时,教师要摒弃标“√”或标“×”的单一评判对错的方式,而应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发挥课后作业综合育人的功能。以评价学生绘制的历史思维导图课后作业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制作如表1所示的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为学生呈现学习发生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照评价量表,可以发现自己课后作业中的优点与不足。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课后作业评价方式,让课后作业评价成为提高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

为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践类课后作业周期长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切合学习主题的资料。比如,在参观“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主题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模拟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并以成果汇报的形式在班级进行展示。如此,学生就完成了从单向倾听到主动讲解青铜文明的转变,经历吸收知识、内化知识到输出知识的过程,从而加深对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了解。

三、优化初中历史课后作业设计的思考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丰富、多元、翔实的内容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在设计初中历史课后作业时,要充分发挥课后作业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深化学习成果、巩固知识技能的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历史课后作业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设计初中历史课后作业,教师要紧扣《2022年版历史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立足学生的学情。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历史学习,他们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不同学习水平,教师应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历史课后作业。比如: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设计制作型课后作业,如制作时间轴记忆图、历史大事年表、思维导图大事年表等;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实践类历史课后作业,如前文提到的参观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关注历史,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将历史与时政建立关联,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历史课后作业设计要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2022年版历史课标》明确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立课程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向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后作业,对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百家争鸣”一课要求学生了解老子、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结合《2022年版历史课标》中的“学业要求”,本课的素养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设计制作文创历史知识小卡片、绘制历史人物画像、编写历史话剧脚本等课后作业,这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可见,教师在设计初中历史课后作业时,应当充分研究《2022年版历史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等,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突出历史课后作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落实学业质量标准要求。

实践证明,形式多样的初中历史课后作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教师还是以“拿来主义”的思想设计初中历史课后作业,就有可能脱离学生的学情,难以发挥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功能。“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设计初中历史课后作业时,要做到“减负提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必须从作业内容、作业类型、作业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注重课后作业的人文性、创造性和开放性,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调控作业难度,创新作业形式,充分发挥课后作业应有的价值与功能。

参考文献

[1]庄晓蕙,刘庆欢,何雪萍,等.我国个性化作业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基于读秀学术搜索数据库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数据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4(10):104-111.

[2]王月芬.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黄建.从指导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谈家国情怀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6):75-76.

[5]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

[6]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艾尔菲.家庭作业的迷思[M].项慧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设计策略初中历史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