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连菊,黄 悦
(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南昌 33009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针对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江西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江西城乡一体化、促进江西乡村振兴迫在眉睫。
2021年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开端之年,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在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中,2021年江西省已经实现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一年比2010年翻番,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然而在前途一片向好的形势下,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江西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与农村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实现江西城乡一体化对重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十分重要。此外,“十四五”规划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加快推进形成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要求加快江西城乡一体化进程。2022年继往开来,需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借鉴脱贫攻坚的方法,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从而促进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实现江西城乡一体化,助力乡村振兴,选择恰当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不容懈怠。
乡村是人地关系调整的关键与核心,在江西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开放以及“第二代农民”进城,乡村传统农民聚村而居的场景发生改变,土地荒废引发生产要素浪费等问题。乡村原有的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功能、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功能、传承优秀乡村传统功能等三大功能发生转变[1]。此外,由于传统的产业结构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仅靠人力劳作和简单机械生产,缺乏生产效率,无法增产增收,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实现自产自销,从根源上避免农产品大量囤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因此,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激活乡村振兴的内驱力,推动乡村功能转型,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农村本身。通过整合农村资源,对农村整体进行优化、统筹,选择最优排列组合,使得整体效益最大化,让乡村功能逐步向“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复合型系统优化转型。此外,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坚实保障和推动乡村发展的经济基础。要扭转乡村落后的局面,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推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发展第二、三产业。通过激发农村发展的内驱力,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
农村内驱型模式适合于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好、有较好的创业氛围和较多的新型创业者的地区[2]。诸如江西龙南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生态特色、乡村文化,或是传统技艺、地理特色,作为美丽乡村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发展当地特色产业,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新型产业的融合,从而提升乡村发展内驱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城市与农村的协调,通过加强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相互贡献和补充,从而进一步形成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发展格局。在城乡发展层面,通过城市的发展来推进乡村发展,城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扩大自身的辐射圈,从而带动农村,使农村的社会结构形态等向城市靠拢。此外,随着城市发展的建设需要,企业逐渐向城市外缘迁移,而在辐射圈内的农村充分利用土地要素优势,承接外迁企业。经过持续的城市化以及工业化来实现对整个社会发展结构的改造,进一步整合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要素基础[3]。外迁企业在乡村生根发芽,不断提升了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从而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局面,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乡村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空间载体,乡村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反哺带动型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抓住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推动城市和乡村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要素流动与融合。通过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下,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反哺带动型模式的效果持续性强,健康与稳定程度都比较高,且具体内容广泛,反哺带动层次多,不仅涉及城乡生产与生活,还涉及到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等多个领域[4]。可以借鉴江西南丰发展经验,通过向莆铁路的开通运营,扩大以南丰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上联昌抚下接海西,不断扩大南丰蜜桔的知名度,吸引外资,完善蜜桔产业体系,推动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振兴乡村之路。
党建引领是全面推进振兴、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外部驱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明确的方向引导与政策支持。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推动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的同时,营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从而实现政府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
江西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不论是在地方政府投入力度上,还是在转移支付过程中,纵向和横向府际关系都存在较大差距,各地区推动城乡发展的政策都存在着“碎片化”问题,将城乡发展思路限制在行政区域内。而当下的政府外推型模式是将县区级政府作为规划和政策引导单位,通过政府手段,完善城乡布局结构,聚集各种发展要素,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的产业发展空间[5]。通过生态环境的提升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实现宜业、宜居、宜游。政府实施各项政策举措,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优化营商环境,聚力帮扶乡镇企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政府外推型模式简单易行且见效快,但效果巩固问题突出、操作难度大,尤其是要顾及区域长远发展利益的难度更大。在过去大多数地区都是采用这个模式,但一味“输血”而无法“造血”不是良久之策,虽然在短期内城乡差距缩小,但长期易进入城乡差距波浪式走势的恶性循环。
整合城乡社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要实现江西城乡一体化。通过探讨国内国外各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出四种适合江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逐渐发展为近域推进和广域扩展,其范围逐渐向城市外缘扩散,依托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原来的农村逐渐发展成为城市近郊。伴随着交通通达度的提升,原来的农村以服务城市、承担城市职能为目的,通过发挥其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优势,使农村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城市郊区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不仅吸纳了农村迁移人口,缓解了城市人口过多、压力过大的问题。还利用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周边受影响和辐射比较大的城郊村经济发展。
由于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趋向于向郊区进行舒适性迁移,这顺应了城市郊区化发展需要,城市经济中心向外分散。但由于城市空间具有多元性和特殊性,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到“多中心”的演变是中心化与去中心化过程平衡的空间体现[6]。随着产业郊迁、中心城区功能疏散,郊区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城市辐射面积的不断扩大,逐渐缩小原有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核心下,推进江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让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户籍人口享受均等化的权利和福利,不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唯有二者的关系保持协调发展,才能到达现代化的彼岸[7]。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镇人口逐渐增加,城市化水平增长迅速,而工业化水平增长幅度小,两者发展不平衡。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乡村为载体,实现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推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打破传统企业只融入城市发展轨道,而忽视乡村发展的局面,加深江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系。
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形成的思维定势,推动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调整乡村与城市的工业化战略,利用城市提供的资金、技术、生产设备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等,借助农村空闲土地,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拓展乡村发展空间,发展农村经济,在保证第一产业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发展第二、三产业。通过城乡合资经营等方式兴办工农联合企业,从而实现共赢。通过政府给予农村政策支持,将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突破口,消除第三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打破城市服务领域的行政垄断,增加乡村竞争力,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独特优势,吸引农村人口回流,让企业及员工离土不离乡,增加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联系。乡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增长,为江西城乡一体化增添内生动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和活力。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互生,以城乡融合来助力乡村振兴。要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释放农村发展动力,将农村发展好、建设好。农村要因地制宜,以生产要素为基础,在城市的帮扶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摊薄乡村建设资金,发展城乡融合产业;此外找准农村发展定位,推动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通过超前谋划抓住市场动向,充分利用乡村独特的气质,注重塑造乡村特色,与周边城市乡村以及与同类乡村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从而推动乡村发展。
农村搞准自身发展定位,积极转变农村发展态势,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变农村人口分散而居的局面,将人口聚集,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化发展,从而使农村的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三次产业趋于平衡、城镇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但由于每个乡村自身特点和资源禀赋都有很大不同,要抓住主要矛盾,描好自画像,给自身科学定位,找准自身所属发展类型,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8],将农村发展格局放大,让发展方向不拘泥于乡镇,要加快县级建设,完善县城基础设施,提升县城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县级市发展。通过选准选好推动乡村城镇化的发力点,用有限的资源推进江西城乡一体化。通过乡村城镇化发展,增加对落后农村的帮扶对象,让更多的资源下沉到农村,推进城乡协同性、关联性发展,促进乡村和城市整体统筹、协调推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城市群已然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依托。通过利用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信息网络,加强城市间的内在联系,使其不断发展为空间相对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综合体”。城市群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
城市群发展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联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局势,减少国际形势和新冠疫情等对经济的影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经济保障。通过激活城乡发展动能,把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有利于释放经济发展潜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不断发展经济圈,能够有效解决城乡间人才、技术、资本、信息和资源难以形成有效集聚平台和必要发展空间的问题,推动破除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次元壁”。
推动城市群发展在由点到线到面的基础上,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缩少城乡之间的差距。通过城市群建设,打破城市群内部行政区划,促进行政壁垒消除,加强区域间合作发展[9]。通过城市间的发展联结,能够有效推进建设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体系,实现城市群的规模红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助力江西乡村振兴。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城乡一体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行性。笔者从江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就农村内驱型、反哺带动型、政府外推型等江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实现江西城乡一体化的具体路径,包括城市郊区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城市群发展等,以打破江西城乡融合发展“次元壁”,推进城乡一体化,助力江西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