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域特色,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构建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地方实践探析

2023-12-22 09:50:51
视听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

夏 涛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此新时代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成为当下迫切待解的新课题。

一、新机遇,新主业

地方主流媒体参与对外传播,首先是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之伴随的是,大国间战略博弈加剧,海外民众关注中国却长期被片面信息蒙蔽,“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3]。国际传播能力与新时代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明显不匹配,亟待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需要多元主体参与。我国近年在地方上举行多场国际交流活动,如在天津举办“世界智能大会”、在大连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台州举办“和合文化全球论坛”,将在成都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杭州举办“亚运会”。丰富多彩的地方叙事,作为宏大国家叙事的多维补充,让中国形象更立体丰盈。

国家多项政策也为地方主流媒体参与对外传播赋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和支持中央和地方媒体、视听机构与境外媒体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中央与地方媒体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国际传播格局。2022 年7 月,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27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完善投入机制、创新金融服务、落实税收政策、提升便利化水平等七方面28 项具体举措。

其次,是地方主流媒体守正创新、转型升级的需要。经过近十年发展,我国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新型主流融媒体传播体系,地方融媒在内容生产、平台建设、机制创新、区域协同等方面不断进步,媒介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 字”职责使命中“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地方融媒发展指明了国际化方向。

2023 年2-5 月,泉州海丝国际传播中心、大湾区(南沙)国际传播中心、湖南省湖湘文化译介与国际传播中心、广东省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海南自贸港(陵水)国际传播中心、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国际传播中心、长江(武汉)国际传播中心等相继挂牌成立。积极参与国际传播,成为地方融媒新主业之一。从近三年《对外传播》杂志等评选的年度“对外传播十大案例”来看,地方外宣成绩亮眼,江西景德镇陶瓷、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成都三星堆等地域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标识,成为海外民众感知中国、了解地方媒体当下发展水平的具象化载体。

再次,是顺应网络传播规律,多节点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需要。2023 年全球社交媒体平台用户预计将超48 亿,占世界总人口一半以上。信息传播进入数智时代,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明显。“传”并不意味着“达”,网络主权成为大国竞争新赛道,网络舆情争夺成为国际斗争新焦点。我国提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方案,旨在最大限度凝聚国际共识、增进相互依赖,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方面“国家队”是主力,“地方队”也大有可为。协同联动、矩阵化传播,为打破某些西方国家的渠道垄断、信息封锁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新案例,新突破

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体系不断完善、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其中,地方主流媒体顺应时代之变、国家之需、自身所能,扛起参与对外宣传“中国式现代化”新使命,探索出新经验,成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新实践中的显著亮点。

以“地方题材”构建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故事内容。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4]。地方主流媒体不仅讲故事,还要在故事中说清楚: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很多当代现实题材成功破圈“出海”,以实践成效对外证实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价值。

围绕脱贫攻坚这一题材,地方主流媒体制作播出了专报、短视频、影视、纪录片等多样态融媒体产品。其中,福建广电局申报立项的电视剧《山海情》讲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西海固百姓搬迁脱贫的故事,以普通人物命运故事折射时代巨变,宁夏卫视将这部剧以阿拉伯语言译配并推动在阿拉伯地区播出。这部剧还被译制成英语、印尼语、俄语、西语、葡语等多个版本,在全球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台上播出,引发收视热潮。剧中农技专家凌一农及其现实原型林占熺,在非洲某国被视为菌草技术的代言人。这个发生在中国西北的脱贫故事,让海外观众感动和折服。

以“乡土人文”丰富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修辞调性。对于新时代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首先必须精准,且能适配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多重解读。地方主流媒体发挥其“接地气”禀赋特点,把国家理念和地方表达巧妙结合,以乡土人文色彩增加中国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实现外宣修辞调性上的突破。例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本是一句众人熟悉的北京俚语,被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提及,举重若轻地阐明“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的理念[5]。地方主流媒体应学习借鉴这样高超的语言技巧。

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打造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达,必须“把我们想讲的和外国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中国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6]。江苏广电总台制作的大型理论解读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代表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等十个古语切入,追本溯源、借古开今,不仅体现中国人的社会观道德观,还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智慧中国行》从策划之初,就明确其兼顾内外宣属性,邀请海外知华友华专家学者参与制作,邀请来自法国、意大利、俄罗斯、马来西亚等10 多个国家青年代表参与探访,运用富有江苏特色的文艺手法增强表现力,增加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说服力。

以“国家本位”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立场逻辑。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是地方主流媒体参与对外传播的重要任务。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各地抓住舆情引导窗口期,理性面对认知分歧,不胆怯不回避,主动突破“他塑”藩篱,自主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北京“新发地突发聚集性疫情”国际传播案例、武汉南京等地积极为外媒报道提供服务引导的做法、江苏广西等地主流媒体通过中外合拍纪录片并海外播出的方式,理直气壮地讲述我国防疫理念、抗疫故事,扭转了国际负面舆情。地方主流媒体在经历几次国际舆情处置历练后,引导国际舆论的业务能力也得以不断提升。

以“跨越地缘”扩展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载体渠道。地缘政治已不再是国际传播中唯一主导因素。基于便捷化网络设施的“网缘”、基于志趣情感交流的“趣缘”正成为人际连接的新纽带。网络视听、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对“Z 世代”影响巨大,如米哈游的游戏《原神》、网文及视听IP《琅琊榜》等,也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世界级优质资源。西安通过“秦兵马俑数字教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美国中小学课堂,其创新创意令人耳目一新。湖南卫视和芒果TV 国际APP 并驾齐驱向海外推广优质视听内容,因其导向正确且青春活泼的特质,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影响力。不仅“送”出去,而且还能“卖”出去。2022 年我国网络视听内容出口总额同比翻了一番[7]。借助市场和网络之力,地方主流媒体跨越地缘,在海外拓展载体渠道,中华文明在全球特别是东南亚、非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感召力不断提高。

以“央地协同”赋能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运行机制。地方主流媒体明确其定位目标方向,和中央主流媒体、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在信息、业务、渠道上密切配合,“一地一策”精准传达,体现出我国制度和组织上的强大优势。江苏广电总台联合拉萨融媒、中新社西藏分社,在“十四五”江苏援藏资金支持下,制作中英文双语字幕的非遗类纪录片《发现拉萨》,除在央视纪录频道、央视频、江苏卫视频道、江苏国际频道等10 多个主流平台播出外,还参与国家广电总局两轮海外展映,在尼泊尔国家电视台等境外渠道播出,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保护的现实成就,整个协同过程非常顺畅。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亚洲象群北移”“蝴蝶大爆发”这两个国际传播案例,从生态环境角度切入故事讲述,提出了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思性话题,不仅国家、地方有关部门及媒体紧密高效协同,还和西方主流媒体实现了少有的良性互动。全球社交媒体平台点击量超110 亿次,有关视听内容被誉为“最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这些地方外宣成果的背后,是国家扶持优质内容“走出去”的大布局,如国家广电总局自2019 年起推广的“视听中国”播映活动,包括丝绸之路视听工程、“中国联合展台”线上平台、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外电视(网络视听)合拍”项目等[8],为地方主流媒体参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广阔舞台。

三、新挑战,新愿景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国际传播中“西强东弱” 格局仍在,国际话语权争夺更加激烈。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下的网络舆情更趋复杂,负面信息的传播容易形成“滚雪球”效应[9]。地方主流媒体参与对外传播始终面临人才资金不足、内容产品不够丰富、对海外情况缺乏深入了解等短板。为了高质量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地方主流媒体参与对外传播中可侧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统筹体制内外各种资源中发现新动能。2023 年适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正是地方外宣大好时机。地方主流媒体可加强和中央对接,落实好国家政策和战略布局,将我国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转化为国际传播效能。同时,对接好市场、智库、社会组织、民间达人等各方资源,发挥地方主流媒体MCN 机构打造正能量网红甚至“洋网红”功能,让民众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日常图景的叙事主体,推出更多“李子柒”“滇西小哥”“阿木爷爷”。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更注重发挥非官方载体渠道的作用,并逐步把内宣和外宣有机融合起来,尊重传播规律,实现功能上的互促相哺。

二是在“话语与叙事体系”要素重构中演练新技巧。平衡好传统人文题材与当代现实题材、正面宣传与多侧面呈现、中国道理与“全人类共同价值”比重关系,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地方主流媒体还应策划创作传播更多有分量的精品内容,“他者”视角值得借用。2023 年,美剧《西游记ABC》、Netflix 版动画电影《美猴王》陆续推出,加上之前1998 年和2020 年迪士尼接连推出动画版和真人版电影《花木兰》,西方世界对中华传统故事的兴趣热情可见一斑。其实,当代中国故事也不逊色。再进一步想,如能用我们的视角来讲述外国经典故事,融入中华文化的理解,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或许不仅更自立自信,而且更包容开放。

三是在打造“数实融合”新场景中开拓新空间。Web3.0 成为下一代“网缘政治”竞争的战略高地,其理念与实践深刻改写对外传播的游戏规则与权力格局[10]。在地方外宣的认知争夺中,数据和算法驱动智能化的内容生成分发推送,也将催生共情共识的新模态。我国在5G 技术上具有优势,地方主流媒体可加强技术和创意的嫁接研发,探索运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技术,适时逐步地推进建设“元宇宙里的中国”。以沉浸式感知为最大亮点,营造互动新场域,这将是更高维度的软实力竞争。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 地方特色内容+ 新技术应用,将成为地方主流媒体参与对外传播不断升级的巨大新空间。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党建(2014年9期)2014-09-24 21:39:45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