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珍,曾悦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是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不仅能够检验出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够有效约束和激励研究生课程学习过程,提升研究生课程学习效果[1]。当前,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存在“教”“考”分离[2]以及“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等缺陷[3],致使较多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上表现出消极行为,如部分研究生会以“应付”“突击”等形式完成课程考核,这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针对课程考核体系中的问题,一些学者从丰富课程考核形式、突出过程考核、加强学生能力考核[4]、实施多维考核模式[5]、改革课程考核成绩构成[6]等方面提出优化课程考核体系的策略。虽然已有研究对课程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考核体系优化策略进行了探索,但较少从研究生课程学习行为逻辑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优化策略。鉴于此,本文以“刺激—反应”模型与主观博弈论为理论基础,构建起研究生课程学习行为理论模型,基于对13位在读研究生的深度访谈,分析既有课程考核体系下研究生产生消极课程学习行为的原因,进而提出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优化策略,以期通过优化课程考核体系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从而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
研究生是具有适应性和主观认知的个体,面对不同的课程考核环境,将产生相应的适应性行为。将研究生群体在不同学习时期面对课程考核的行为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他们在中学时期大多展现出积极的课程学习行为,而在大学以及研究生期间较多人开始表现出比较消极的课程学习行为。同一主体在不同学习时期产生完全不同的课程学习行为,这与其所处的课程考核环境有关。课程考核环境会对研究生产生外在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其课程学习行为。因此,用刺激—反应模型揭示研究生在面对不同课程考核体系下的行为差异是较为合适的。“刺激—反应”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适应性主体在不同时刻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描述不同特征适应性主体调整能力[7]。虽然“刺激—反应”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主体面对外部刺激时的行为,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难以解释主体如何以环境变化为导向,凭借相互学习产生适应性行为,因而,需要借助其他理论弥补刺激—反应模型的不足[7]。主观博弈论认为博弈主体是有限理性的,博弈主体不知道全部的客观博弈形式[8],同时,博弈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认知理性,能够不断归纳与构建主观认知模式,并基于自身的主观认知构建主观博弈模型,进而采取主观博弈策略[9]。另外,主观博弈论同样认为主体具有适应性,博弈主体会随着自身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的改变而改变博弈形式,直至达到博弈主体主观认知下的博弈均衡[10]。因此,主体的主观博弈可以看作该主体在外部环境刺激下进行的认知构建和行为策略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主体面对外部环境刺激如何产生行为的过程。本文将刺激—反应模型作为基础,同时将主观博弈作为刺激—反应模型中的If/Then规则集,构建起研究生课程学习行为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行为理论模型
研究生课程学习行为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探测器、If/Then规则集以及效应器。受外部环境的刺激,研究生接收到外部信息,这些信息通过If/Then规则集的判断,到达效应器,从而产生主体行为。首先,探测器是研究生对课程考核体系信息的感知和探测。研究生在面对课程考核时,根据自身需求探测所处的课程考核环境中的相关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给If/Then规则集。研究生所探测的外部刺激信息主要包括课程考核内容体系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课程考核相关的信息。课程考核内容体系的信息包括考核内容的具体范围、与授课内容的相关度、难易程度等多个方面,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信息主要包括教师的评分方式、评分公平性等,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在面对课程学习和考核时的态度。其次,If/Then规则集是研究生课程学习行为产生的博弈逻辑。If/Then规则集是刺激—反应模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研究生通过主观博弈进行信息处理并产生相应行为的重要方式。If/Then规则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 建立认知,研究生会对其上一步骤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识别,形成对于课程考核体系的认知模式;② 建立主观博弈模型,研究生会基于自身的认知模式,产生博弈规则、自身的行动推理规则、对他人所采取策略的主观概率预测和自身的可行策略等,并基于此构建主观博弈模型;③ 主观博弈过程,在这个阶段,研究生在主观博弈模型下进行博弈,最终使主观博弈模型达成主观均衡[8]。最后,效应器对应研究生面对课程考核所产生的学习行为。效应器根据If/Then规则集所输出的主观博弈模型等信息转化为研究生的行为,代表研究生对课程考核环境所做出的反应。研究生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积极课程学习行为、消极课程学习行为两种。
为探究研究生应对课程考核时的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对13名在读研究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既有社会科学类研究生,也有工科研究生,既有“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也有普通本科高校的研究生,这可以使访谈对象有较好的代表性。访谈主要围绕受访研究生所在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大学与读研期间如何对待课程考核、希望采取怎样的课程考核形式等问题展开。受访研究生普遍认为,由于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其难以获得想要的课程学习和相对公平的课程考核结果,从而消极对待研究生课程学习和考核。
当研究生探测到课程考核信息后,会对这些刺激信号进行分析,从而产生对于课程考核的认知。研究生会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他们不仅会在课堂上关注老师所传达的课程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信息,也会借助于自身的关系网络,向以往学习过该课程的学生了解课程考核信息,另外,还会借助于自身长期以来对大学课程考核的经验总结归纳相关信息。因此,课程考核环境是研究生产生课程学习认知的重要刺激,一旦课程考核体系存在问题,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上将产生认知偏差。
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分离的现象较为严重,致使研究生产生课程学习无用的认知。课程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高校“教考分离”的现象较为严重,课程考核形式过于单一,多采取闭卷考试、结课论文等结果式考核形式,这难以准确评价研究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认真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多数受访研究生根据自身经验表示:“一门课从头到尾都认真听,和我从头到尾都不听,到最后以论文形式考核的话,其实区别是不太大的。”尤其是当有些研究生平时不认真听课,却依然可以获得较好的课程考核结果时,更会坚定课程学习无用的认知。
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研究生产生课程学习不能带来综合能力提升的认知。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与考核更加侧重理论知识,缺少理论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虽然理论知识是研究生素质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但实践机会的缺乏使研究生认为课程教学不能很好地提升其综合能力。参加或了解过专业实习、招聘面试的受访研究生表示:“学校目前的考核更加注重专业知识方面,企业却更加注重实践方面的能力,因而,学校的一些课程设计是有点不合理的,甚至完全脱离企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虽然不少研究生课程涉及实践教学,但出于安全、经费、责任等因素的考量,一些高校在课程教学中会简化甚至取消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弱化实践能力考核,特别是不少教师直接将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能力考核交由学生课后自我尝试,这某种程度上加深了研究生课程学习不能带来综合能力提升的认知。一些受访研究生指出:“有时候我们本就是冲着课程有实践教学环节才去选课的,但当我们真正去上课的时候却发现,老师更多的还是将教学内容放置在课堂理论讲授上,很少认真实施实践教学环节。”
研究生课程考核标准与教师评价标准不健全,致使研究生产生积极学习无用的认知。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导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产生了负向激励[11]。这就导致在课程考核上,尽管高校要求教师制定较为全面的考核标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并不会完全按照制定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对研究生进行课程考核,致使研究生感觉课程考核缺乏公平性。受访研究生表示:“我们发现不少老师并没有完全按照他们制定的考核标准对我们进行考核。比如,有的课程采用考试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但特别认真学习与不认真学习甚至基本不学习的同学的分数差别不大。以论文形式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最后能得多少分,感觉完全看老师的心情。”受访研究生感觉课程考核缺乏公平性,认为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很容易产生积极学习无用的认知。
课程考核是高校对于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的重要检测方式,也是研究生学习成果的证明,通过各门课程的考核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无论是日常课程学习还是最后课程考核,研究生都需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但现有课程考核体系下,课程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考核标准缺失或低效执行,使研究生认为认真学习并不能取得相应的成绩和能力上的回报。当研究生逐渐产生上述主观认知后,会根据自身的主观认知进行自我的主观博弈。若将研究生学习投入时间、精力以及努力程度等视为支付成本,将最终考核成绩和想要得到的能力视为收益,在当前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失准的场景下,若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获取与他人相同的回报,会使研究生产生不公平感。在不能改变课程考核制度时,研究生只能通过调整自身行为减少这种不公平感[12]。经过长时间对此类认知的积累,很多研究生认为在课程考核上投入与收益并不成正比,从而觉得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学习并不是最佳策略选择。在课程考核体系的刺激下,经过主观博弈后,研究生会产生消极应对、投机应对课程考核等行为策略,从而使自身感到满意。
以研究生在面对课程考核上的行为表现来看,很大一部分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上展现出了“应付”“突击”等消极行为。部分受访研究生表示:“自身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并不会十分投入,也不会按照课程考核要求认真学习,在面对最终的课程考核时,自己并没有过高的成绩要求,只会以应付的形式求得课程的及格和通过。”也有受访研究生表示:“自己有时也会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但也只在自己对课程或者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感兴趣的时候。”因此,整体而言,很大一部分研究生无论是在课程学习中还是在应对课程考核时,都展现出较为消极的态度与行为。
虽然研究生在面对课程学习和考核时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度,但他们自身也存在通过课程考核的需求,因此,为通过课程考核,一部分研究生会采取投机行为。大部分研究生课程考核的方式多是以结课论文、笔试考试等形式进行,也有老师增加小组作业、口头汇报等课程考核形式。部分受访研究生表示:“在面对结课论文形式的考核时,有研究生会选择复制整合网络上的文章以及翻译英文论文等方式完成结课论文。在面对小组作业、口头汇报等课程考核形式时,他们自身或者其周围同学会采取一定的投机行为以通过考核,如通过‘搭便车’,依靠小组成员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考核成绩。”一旦消极应对、投机应对策略的可行性得到多数研究生的认可,这些研究生的主观博弈模型就会逐渐趋同,消极对待课程学习和考核的博弈策略成为他们共同的规则制度[8],甚至成为课程考核环境中的重要刺激,从而使消极课程学习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严重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在课程考核环境下是适应性主体,可以不断地进行适应性演化,根据所接收的刺激调整自身的行为。因此,应改进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通过有效的外部刺激促使研究生调整其主观认知和主观博弈策略,形成正确的、有助于自身综合能力提升的主观博弈模型,从而产生积极课程学习行为。可以构建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考核公平性为前提”的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见图2),激发、满足研究生考核成绩需求与能力提升需求,助推研究生产生积极课程学习行为。
图2 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优化策略
1.以“教学内容为核心”构建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
为发挥研究生课程考核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应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相应的课程考核体系,保留并优化结果式考核,提高参与式考核的比重。结果式考核形式在考核内容上并不能完全反映研究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教师选择以课程论文形式考核虽更具灵活性,可以增强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但并不能考核出研究生课程学习努力程度以及对课程全部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一方面,应优化结果式考核形式,将讲授的课程知识与课程考核体系深度融合,增加课程考核的次数,形成连续性考核,尽量使考核能最大程度地覆盖课程知识点。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参与式考核形式,借助于情景模拟、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方法,使研究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13],并加强约束力度,对于平时作业未完成或态度敷衍、主题发言或回答问题质量不佳者,视情况扣除平时成绩以至给予“待定重修”评定[14]。
2.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
当前研究生课程考核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导致研究生学习生涯并未对其职业发展起到实质性作用[15]。应针对研究生多样化需求,在课程考核中增加实践项目考核内容。设置一些科研训练相关的考核项目,强化课程的科研服务能力[16],让想深造的硕士研究生提升竞争优势,让博士研究生能更为顺利地转变角色,提高自主科研能力。另外,还可设置实践项目考核并高效执行,让想就业的研究生通过课程考核认识到自身在实践能力上的不足,进而加以改进。由于科研项目或实践项目等考核方式具有较高的灵活度,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定位进行选择,这可以提升课程教学对研究生的吸引力,激发研究生学习主动性。
3.以“考核公平性为前提”构建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
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下,课程考核的规范性同样重要。当前研究生课程考核存在考核主体单一、考核指标欠缺等问题,导致考核公平性较低,挫伤了研究生课程学习积极性。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引入更多考核主体有助于打破研究生对课程考核不公平的认知,减少由此导致的行为偏差。应对研究生课程考核全过程设立明确的考核指标,并严格参照执行。不管是平时成绩还是期中成绩抑或是期末成绩都应设置明确的考核标准,并对各阶段的考核信息进行公示,让研究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全班成绩分布,提高考核信息的透明度,降低研究生因考核过程不公开而产生的不公平感。另外,完善课程考评体系后,由于课程考核内容逐渐复杂,工作量逐渐增多,任课教师很难观察到每个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单纯依赖任课教师进行课程考核会使考核效果受到影响。可以引入研究生这一评价主体,增加研究生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这不仅可以减轻任课教师的工作负担、降低任课教师课程考核的主观性,也可以促使研究生反思课程学习过程,提升课程考核的公平性。另外,学校应强化课程考核的实施管理,杜绝教师在课程教学和考核上的懈怠行为,同时投入相应的经费推动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从而切实保障课程考核体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3]。
课程考核体系的优化会改变研究生面对课程考核的外在博弈场景,如果研究生仍采取以往的博弈策略,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课程学习和考核,一方面会造成其过程考核成绩较低,这将直接导致其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甚至不能通过考核;另一方面,依旧采取原有消极、应对行为策略的研究生与采取积极课程学习行为的研究生在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综合能力方面的差距将逐步扩大。在此种情况下,遵循原有的博弈策略并不能使研究生获取满意的收益,研究生之间所遵循的原有的共同的主观博弈策略和信念会被打破,他们将改变原有的博弈策略,开始新的认知积累。随着课程考核体系的逐步优化,研究生原有的主观认知会产生变化,他们会意识到现有的课程考核体系具有规范性和公平性,不仅客观公正且能全面评价个人努力程度,还能够提升其实践能力以及就业、求学等方面的竞争力。优化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可以改变研究生接收到的刺激信号,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付出较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才能得到好的考核结果,而采取消极的课程学习行为会造成成绩以及能力上的损失。随着主观认知的改变,研究生博弈策略随之改变,将采取积极、主动的课程学习行为获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当前,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存在课程考核内容与教学脱节、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考核标准缺失或低效执行等诸多问题,这些构成研究生课程考核环境。研究生从多渠道以及自身经验接收课程考核环境中的刺激信号,形成了课程学习无用认知、课程学习无法提升综合能力认知、积极学习无用认知等组成的课程考核认知模式,觉得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学习并不是最佳策略选择,进而产生消极应对、投机应对课程考核等行为策略。一旦消极应对、投机应对策略的可行性得到多数研究生的认可,这些研究生的主观博弈模型就会逐渐趋同,消极对待课程学习和考核的博弈策略成为他们共同的规则制度,甚至成为课程考核环境中的重要刺激,从而使消极课程学习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致使研究生课程教学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严重影响到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针对现有研究生课程考核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应保留并优化结果式考核,提高参与式考核的比重;针对研究生多样化需求,在课程考核中增加实践项目考核内容;制定详细的课程考核指标、引入更多课程考核主体。通过构建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实践能力为重心”“考核公平性为前提”的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让研究生接收到课程考核环境中的良性刺激信号,改善研究生的主观认知以及博弈策略,助推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和考核上产生积极行为。
1.加强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的宣传工作
学校可以借助于任课教师的力量,从研究生课程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多层面,向研究生群体宣传学校的课程考核改革信息,并向研究生群体传递优化后的课程考核体系对其能力提升上的正面效应。提升研究生对于课程考核改革信息的接收度,从而加速助推研究生产生积极课程学习行为,发挥研究生课程考核对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2.提高任课教师课程考核执行力
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优化后,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更为复杂,需要任课教师耗费较多的精力完成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任务,客观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学校要建立起相应的监督体系,提升教师在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上的执行力,防止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成为摆设。
3.听取研究生的意见与建议
面对不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研究生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如何进行课程学习和应对课程考核。在优化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时,需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教育需求,听取他们在课程考核体系建设上的意见和建议,让研究生不仅只是单纯的课程考核信息接收者。吸纳研究生参与课程考核体系建设,让其有更多的认同感,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