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憑峰,鲍印广,赵勇,曲瑛德
(1.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2.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2023年9月21—22日,全国涉农高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协作组第十次研讨会在山东泰安召开。研讨会由山东农业大学承办,会议围绕“面向农业强国建设的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全国40余所涉农高校代表、涉农知名企业专家、学术期刊代表等120余名专家代表,围绕农业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新农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议题,设置了15个主题报告。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浩,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发展规划处处长曲瑛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勇主持开幕式。
与会人员围绕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精神,一致认为高等农林院校要加快服务农业强国战略研究与规划部署,积极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各主要涉农高校带来了理论思考和典型案例,有利于各方总结和检视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学科建设、实现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这次涉农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带来了新进展、新思考和新观点。中国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相关部门对本次会议产生的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进行了归纳综述。
在新的历史时期,涉农高校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不仅要在教育领域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还要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其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而涉农高校正是这一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2]。同时,涉农高校还要在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涉农高校可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农林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3]。因此,涉农高校在服务建设农业强国和教育强国中的责任与使命不可忽视,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浩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现代农业的创新变革,将高等农林教育推到了新时代的前沿,在希望的田野上,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涉农高校要切实增强主动服务教育强国、农业强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实际行动着力打造强国、强农的战斗堡垒。涉农高校是国之重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农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是高校发展的关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农林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涉农高校的作用。同时,涉农高校需要苦练内功、夯实基础,聚焦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总结优化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构建学科发展新格局。山东是教育大省,拥有众多高校。同时,山东也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出口表现突出。王浩表示,山东省教育厅将与全国涉农高校一道,积极谋划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共同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农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围绕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展开讨论,重点探讨新兴交叉前沿学科建设的发展、新农科建设与创新农林人才培养、涉农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路径,以及发展规划推进与落实等问题,对于农林高校优化学科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增强服务国家和区域的能力以及推动农林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发展规划处处长曲瑛德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涉农高校面临着新使命和新责任,在推动发展、推动建设、推动改革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在推动发展方面,涉农高校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在推动建设方面,涉农高校需要积极推进校园基本建设,提升教学和科研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要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在推动改革方面,涉农高校需要积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努力实现高等农林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农林人才。
各位专家学者与会期间,针对服务农业强国战略研究、农业教育人才改革、涉农高校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农业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的战略地位与重点发展领域以及数字赋能农业强国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厘清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坚持有效的路径[4]。同时,涉农高校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培养创新人才,并与涉农企业合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在农业重点发展领域上,需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并注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调整,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需要[5]。数字赋能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涉农人才培养是实现数字农业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强数字农业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6]。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高旺盛在《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战略路径与农业教育人才改革思考》报告中,系统分析了农业强国战略和教育人才改革的重要联系,探讨了农业强国的概念,并从资源禀赋和发展模式道路的角度,将农业强国分为三类: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源型国家,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综合协调型国家,以及以以色列、荷兰等为代表的科技引领型国家。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厘清四个不同层次的现代化逻辑关系:首先,农业现代化是根基,只有将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链和价值链延伸到农村,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同步推进。其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是科技现代化,只有科技成为世界强国,农业强国才能实现。再次,农业强国建设的目标和路径,建设农业强国不是从头开始,而是要坚持已经行之有效的八大基本路径。最后,建设农业强国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健康生活、农村富裕、生态和谐和国际引领。高旺盛提出了中国特色农业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业产业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农村现代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政策支持力度等7个维度,共计35个指标。
高旺盛在报告中还指出,现阶段农业领域人才培养还存在规模不能满足需要、培养质量不能适应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需要、专业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以及国际化水平难以对接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等问题,原因主要是缺乏创新型、交叉型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及不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涉农高校应该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人才培养,同时涉农企业也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章家恩在《面向农业强国建设的涉农高校学科专业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的报告中,讨论了农业强国的实现与涉农高校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从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三农”发展能力三个维度来理解农业强国,并强调了科技、教育和人才在其中的重要性。章家恩探讨了如何通过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来实现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农业产能与供给保障等方面的职能,为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一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和研究方向进行学科专业的改造和优化重组。二是面向“三农”主战场,将教育办在乡村里面,把专业办在产业上,将科技放在小院里面,把实验做在田间里,把服务送到百姓家。三是面向农业现代化,注重农业的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装备化、机械化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知识的人才。四是面向未来的农业研究,需要思考新的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包括生物通讯、生物智造、纳米农业、智慧农业、“三深” 农业等方面,为未来农业做好科技性储备。
曲瑛德在《农业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的战略地位与重点发展领域探讨》报告中,介绍了项目研究团队对农业领域面向2035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发展布局的研究成果,从三个视角提出了农业重点发展领域。一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视角下的重点发展领域,如种子和耕地问题、功能性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加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形成规范的体系,为国家战略提供支撑。二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发展,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优化和调整,以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科技发展的需要。应该注重整合能力培养,形成交叉学科规范体系,同时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并纳入传统学科体系中。三是在知识生产视角下的重点领域,应围绕农业的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来进行。需要研究升级农业基本功能的重点领域,包括基因农业、未来生命农业、太空农业、低碳农业、人工智能与无人农业等。同时,需要研究如何开发农业拓展功能,包括古生物农业文明、战略防御农业等方面,并研究应急状态下的食物供应系统。
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智慧农业顾问杜开发在《数字改变农业,AI赋能新农人》主旨报告中,系统分析了数字赋能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目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支撑,然而数字农业的比例相对较低,农业在数字经济的占比只有10.5%。数字农业需要从人向数据驱动转型,让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研究和迭代,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目标。目前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很大,但从事农业的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还不足,因此需要引进高校、生态伙伴一起来实现农业科技提升和农业资源管理。可以通过应用数字农业技术,以满足实际需求。涉农人才培养是实现数字农业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强数字农业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各农林高校领导分享了各自学校在建设农业强国和教育强国中的实践经验,包括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加强新兴、前沿、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和加强实践教学,注重与产业对接,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强学科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植学生的“三农”情怀等。这些具体的实践经验表明,涉农高校在建设农业强国和教育强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山东农业大学办学情况,包括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支持,以“航母级”产业研究院为载体,通过组建院士、国家杰青等领衔的“集团军”,围绕破解主导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打好“战略攻坚战”;以创新平台示范基地为载体,组建国家和省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等领衔的“独立团”,围绕破解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关键共性难题,打好“阵地攻坚战”;以科技小院为载体,组建导师、研究生组成的“尖刀连”,围绕解决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难题,打好“运动攻坚战”;以乡村服务驿站为载体,组建师生组成的“先锋队”,开展“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作贡献”大调研,围绕解决服务乡村振兴成效不足问题,打好“服务攻坚战”;以资源条件为支撑,组建“联勤部”,全方位争取政策条件支持,打好“保障攻坚战”。这“五大攻坚战”是山东农业大学实现“冲一流”目标的关键抓手,也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科技原始创新和服务强国强省能力的有力手段。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发展规划处处长曲瑛德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在过去一年中围绕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和学科质量提升方面所做的工作。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科布局将从构建一流学科引领的优势特色学科群体系、提升工程学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夯实基础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构筑新兴前沿交叉学科高地、厚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等方面来开展。中国农业大学打破传统的学科交叉限制,鼓励学科自愿合作,把原来合作的基础制度化,形成强支撑关系,提升学校整体学科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曲瑛德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在学科质量提升方面所做的工作。2023上半年,中国农业大学完成了34个学科的全景分析报告,下半年将按照“四优四调”改革思路,即优新(更新)、优容(容量)、优质(质量)、优治(治理);调整:调增(新设)、调减(撤并)、调交(交叉)、调制(机制),开展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最后,曲瑛德介绍了学科建设质量提升的四个计划,即世界顶尖学科建设计划、学科高峰提升计划、学科筑峰培育计划和学科交融拓新计划。
程晓看了售车MM给他的分期付款的预算表:首付四成,需交26万元首付款和6万元的购置税,分5年还贷,每月要还款6500元。他突然觉得头皮发麻,但又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改革处副处长王军维在《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农林学科专业建设》报告中,讨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林高校中的重要性和作用。王军维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如何围绕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和目标,构建服务生态文明的学科体系并推动相关学科建设。首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点加强传统的林学、草学和农业资源环境学科的建设,同时积极发展风景园林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新兴学科,以更好地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其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将林学、草学等学科与其他传统农科,如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引领农业生产的绿色发展。交叉融合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互补和协同,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积极培育和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如国土科学与工程、农业碳中和、未来农业、水安全科学与管理等。此外,学校还通过搭建学科平台来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这包括组建“双一流”学科群和构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水平支撑平台体系。
华中农业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王平祥在《以一流大学文化引领“十四五”规划实施》报告中,指出大学文化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华中农业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坚持文化引领,把“品”字贯穿于一切工作中,注重文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战略,设立了文化建设办公室,通过项目化推进文化建设。华中农业大学每年出版文化建设白皮书,召开全校性的一流大学文化建设研讨会,解决文化短板问题。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华中农业大学注重“品”字核心,强调育人品性、学术品貌和文化品位。通过一流人才培育行动、一流学科建设行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行动、一流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行动和一流国际合作与交流行动等举措,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人才队伍素质和国际影响力。同时,华中农业大学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建设襄阳书院和湖北洪山实验室等项目,以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章家恩在《面向农业强国建设的涉农高校学科专业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之探讨》的报告中,讨论了当前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农业学科专业存在“四化”现象,即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小农化”、学科建设的“空心化”、学科专业的“脱节化”、人才就业的“离农化”。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足,制约了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如何解决?具体来说,需要加强专业细分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注重实践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学科建设的内涵建设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华南农业大学的实现路径分别是:一是分类组团式进行建设,根据国家的四大战略,形成四大学科群,将专业组装在一起形成产业链形式的学科群;二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团队建设等方式,将科研、教学、服务放在同一场景中进行考核和资源分配,提高教育质量;三是订单式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就业导向进行定制化的人才培养,开设多个特色班和专项计划,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四是区域化特色化的学科专业建设,根据所在区域特色和区域发展需求,围绕特色来进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
安徽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吴祥为在《学科建设与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报告中,介绍了安徽农业大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划。“十四五”期间,安徽农业大学通过高峰学科提质、高原学科增速、基础学科拓展、新兴学科培育、交叉学科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等六大工程,重点打造学科建设“筑峰拓基计划”。围绕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安徽农业大学用学科建设的成果改造专业内涵、升级传统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并取得良好效果。安徽农业大学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科发展任务,创新服务“三农”模式,打造了以“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为内涵的“大别山道路”升级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荣誉,如在全省不同农业生态区域建设了8个综合试验站、21个特色产业试验站和产业研究院,形成了“一线建小院,小院筑大院”的安农特色小院建设模式,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等。
浙江农林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刘庆坡在《以学科建设为要,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报告中介绍了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科建设以及与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情况。浙江农林大学建立了“高峰—高原—培育—基础”学科建设体系,以推进36个学科的分层分类建设,实施了一流学科登峰计划、支撑学科交融计划,以及强基和人文社科繁荣工程。为了实现学科建设目标,浙江农林大学在体制机制大胆创新,重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以促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浙江农林大学成立了书记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以及绩效导向的考核制。强化学科文化品牌建设,实施“一科一品”培育工程(家文化、木文化、粮安天下、乡间小路等)。
湖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胡德勇在《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基于湖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报告中,介绍了湖南农业大学在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方面的探索路径。胡德勇首先介绍了学校及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在全国学科评估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国家重点学科、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随后,胡德勇重点介绍了学校推进学科组队实现提质进位的情况,通过与涉农企业事业单位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探索出一条科研项目资源、基地、团队、产业“四位一体”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模式和农业大学推广体系。最后,胡德勇介绍了湖南农业大学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和具体措施,包括以理学为基础,以农学为主体,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两翼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强调了以作物学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为契机,主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农学学科,促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涉农学科和非农学科的交叉融合,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的重要性。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院长刘志鹏在《兰州大学草业科学学科规划落实介绍》报告中介绍了兰州大学草学学科建设的经验,相关学科在国内长期保持优势,并且与国际同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兰州大学以系统观为指导,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通过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拓展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草业学科在国际上逐渐崭露头角,并在草地微生物与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草地生态修复、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众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高等农林教育、科技企业与产业合作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次会议上,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和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家们分享了他们在数字化赋能农业、种业企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计”战略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不仅展示了科技企业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创新,还为高等农林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加强与科技企业产教融合发展,高等农林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趋势,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农业人才[7]。同时,科技企业也可以借助高等农林教育的资源和优势,拓展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智慧农业顾问杜开发在《数字改变农业,AI赋能新农人》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关注的三大农业方向。一是通过机器替代人力来解决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结合生物系统和数字技术来突破粮食安全和卡脖子问题,重点在生物育种领域;三是探索农业机器人,面向机器替代人的方向。杜开发指出,华为希望通过数字化技术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吸引新农人进入农业领域,让农业成为高大上的产业。目前中国农业处于机械化阶段,未来将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农业转型。随着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华为公司将引入在其他行业的经验支持农业数字化,以实现乡村振兴。未来华为将和政府、高校一起,共同赋能农业领域,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颜理想在《开创玉米高产道路探索与总结》报告中系统回顾了我国玉米高产攻关研究,包括李登海选育的高产品种和“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50年攻关实践取得的重要成就。面向未来,登海种业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农业院校合作,共同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计”的国家战略,助力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9年,教育部全面启动新农科建设。新农科建设“三部曲”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进入新的阶段[8-10]。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强国建设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等农林教育研究不仅需要紧密结合政策驱动和时代背景,借鉴主流高等教育和工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要注重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关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这些要求体现了高等农林教育研究的时代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动力。
《中国农业教育》编辑部主任李二斌在《争创一流学术期刊 服务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农业教育》期刊在服务高等农林教育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依托期刊数据,李二斌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研究的总体特征,并探讨了高等农业教育研究存在的痛点:首先,对于核心概念和核心数据需要厘清和整理,需要对涉农高校进行划分,以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其次,由于涉农高校的数量较多,各高校对于涉农专业的核心数据缺少统一整理和归纳,需要发展规划的部门进行研究并提供权威材料。最后,关于高等农林教育的问题对策和经验案例、总结启示等范式的论文较多,尚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针对以上痛点,需要加强高等农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入剖析其本质和发展规律。
在农业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高等农林教育研究需要从政策、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进行综合驱动。首先,需要加强政策宣传的力度,提高政策宣传的质量和水平。政策是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可以使高等农林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强国建设。其次,需要加强对高等农林教育的科学研究,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最后,需要加强对高等农林教育的综合管理和支持力度,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服务支持。通过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可以为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保障。综上所述,农业强国建设对高等农林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只有通过政策、理论和实践的综合驱动,才能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强国建设,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