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2023-12-21 03:43高名姿黄惠春
中国农业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特色农业

高名姿,黄惠春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受到广泛重视。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要重点布局建设现代农业等“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大的应用学科”[2]。诸多学者也围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提出了对策建议(谢治菊、张学立,2022;王敬国,2022;阎燕,2022)[3-5]。

为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高等教育应积极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而随着农业投资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凸显,既懂投资又懂农业的农业投资人才无疑是乡村振兴迫切需要的专业人才。那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投资人才培养具体有何现实价值?要培养农业投资人才,需要建立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如何建设?目前,相关探讨和实践还比较匮乏。因此,本文探讨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对代表性高校投资学专业主要课程的对比分析,提出对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助力知农爱农投资专业人才培养。

一、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投资快速发展

投资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工具。近年来,农业投资受到高度重视,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效扩大农业投资”,2021年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则进一步明确“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农业投资,各级各部门围绕农业补短板的投资项目也在提速建设,农业投资在投资额、投资渠道、投资工具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

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的农业投资额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党的十九大后,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不含农户)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投资额从9810亿元(2017年)增长到14293亿元(2022年),复合年增长率达7.82%,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此同时,国家财政的支农资金也保持稳中有增,例如,国家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从19088.99亿元(2017年)增长到22034.50亿元(2022年),复合年增长率达3.65%。

其次,政策支持下,农业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党的十九大后,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农业农村投资,在政策支持和政府资金引导下,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力度持续增大。例如,2022年1月至7月,全国各地共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743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占40%,银行贷款占23%,财政资金占20%,社会资本和其他资金占17%,这一投资结构明显比往年更优化,政府资金对金融和社会资本的引导带动作用凸显。

第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投资工具也更加多元和复杂,除了传统的财政工具、金融工具,还进一步发挥了资本市场的作用。例如,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发起设立江苏省乡村振兴投资基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构建等。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江苏省乡村振兴投资基金共发起设立子基金19支,总认缴规模106亿元,子基金已实缴37亿元,投资项目66个、金额24.7亿元。此外,金融监管部门还利用差异化的金融监管和考核评估等政策,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

持续升温的农业投资需求下,钱从哪里来?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渠道如何助力农业投资?因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特征,农业投资对从业者的涉农背景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投资专业人才不仅要系统掌握投资知识和投资理论,具备投资实务专业技能,还要构建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因此,培养农业投资专业人才成为提高农业投资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二)日益增长的农业投资对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现实要求

近年来,各大院校在投资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上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重视创新创业类人才培养的趋势。这不仅对“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金融风险管理”等投资学专业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研究设计与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从目前各高校的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来看,虽然已经有涉及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项目管理、政府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相关课程,但是尚无从农业特色投资学人才培养角度对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这无疑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投资人才需求不匹配。

要培养农业投资人才,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只有建立起课程体系,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专业的农业投资知识体系和实务操作能力。其次,搭建课程体系有助于站在“产教融合”的角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目前的投资专业课程体系整体偏向金融投资,实务投资的内容较少,懂投资不懂农业的问题尤其突出,要培育新时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人才(姜萍、魏艾,2023)[6],投资学专业需要在农业特色方面加强课程建设,并深化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以更好地适应农业投资主体(企业或组织)的人才需求,为我国的农业投资发展提供优质人才。第三,课程体系是坚持“全过程”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只有建立起课程体系,才能将育人与育才有效结合、灵活穿插,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农业强国建设对农业投资人才有旺盛需求,但是供给严重不足

投资学专业人才供给量相对充足,就业情况良好。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的最新数据(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20年12月31日),全国普通高校投资学专业毕业生规模在9000~10000人之间,男女比例为41∶59,投资学全国本科生就业率在85%~90%,处于中上等水平。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2020届、2018届与2017届投资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84.78%、93.62%与89.80%,相应年份金融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则为83.19%、100%与93.33%。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证券公司(投资银行)、期货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以及教学科研等单位工作。

农业投资人才需求量大,但是供给不足。中国教育在线网站调查统计的投资学就业行业情况显示(见图1),投资学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行业是金融投资和房地产,涉农行业不是投资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这可能与涉农行业的薪资水平有关,更可能是因为农业投资人才匮乏,无法满足相关单位的人才需求。当前,建设农业强国推动了农业投资额快速增长,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是对农业投资项目的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投资人才需求,扩大了相关人才供给缺口。例如,江苏计划三年带动农业农村领域新增投资1万亿元[7],江苏某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方案对农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体系构筑、智慧农业升级、农业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等都设定了较高的投资额度和效益目标(含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这样大规模的农业投资迫切需要既熟悉农业投资政策、背景,也精通各种投资理论和工具的人才,有学科基础和师资储备的高校要承担起历史使命,建设以农业投资为特色的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图1 投资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二、代表性高校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比分析

目前,我国设有投资学专业的高校有162所,从设置投资学专业的高校数量来看还比较少。“双一流”建设高校中,仅有9所设置了投资学专业(基本情况见表1),且以财经类高校为主。涉农高校中,仅有7所设置了投资学专业(基本情况见表2),其中两所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下文将主要以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7所涉农高校的投资学专业为例,分析其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情况。

表1 “双一流”建设高校投资学专业基本情况

表2 涉农高校投资学专业基本情况

(一)“双一流”建设高校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对比分析

1.人才培养层级

从人才培养层级来看,我国高校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层级较低。各高校投资学专业以本科生培养为主,只有中央财经大学有完整的投资学专业本硕博培养体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投资学(或量化投资方向)硕士人才培养,且这几所高校都是财经类高校。

2.课程构成

从课程构成来看,各高校的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特色。各高校投资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基于《金融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8],整体比较类似。此外,各高校都设置了比较丰富的专业选修(或核心)课程,以满足学生对各个专业方向深入学习的需求。各高校的专业选修(或核心)课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模块(专业方向):资本市场和银行模块(如“投资银行学”“证券投资学”)、投资项目管理模块(如“项目决策理论与方法”“项目评估学”)、投资风险与管理模块(如“风险投资”“金融风险管理”)、国际化特征模块(“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学”)等。其中,财经类高校深入挖掘投资理论和实务相关内容,设置了与投资工具和产品密切相关的课程,例如,中央财经大学设置了“期货与期权”“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等课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设置了“证券估值与投资分析”“兼并与收购概论”等课程,上海财经大学设置了“工程造价学”“不动产投资学”等课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设置了“创业投资”“房地产金融与投资”等课程,西南财经大学设置了“资产评估学”“工程造价”等课程。

整体而言,不同高校投资学专业的培养体系不同、学科基础不同,开设的特色课程也各有侧重点。例如,上海财经大学基于其在房地产经济学专业(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的深厚积累,开设了“工程造价学”“不动产投资学”等特色课程,体现了其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特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投资学专业课程则有“房地产金融与投资”“工程造价管理”“投资学综合实验与实践”等实物投资与金融投资相结合的课程安排,有明显的产教融合特征;四川农业大学作为涉农高校,在投资学本科专业培养中开设了“农村资产评估与交易”等课程,这表明其课程体系中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实融合教育教学理念。

(二)涉农高校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对比分析

涉农高校开设投资学专业的数量较少。在全部开设投资学专业的162所高校中,仅有7所涉农高校,分别是: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1.人才培养层级

从人才培养层级来看,我国涉农高校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层级全部是本科,没有涉农高校有投资(或投资方向)的研究生培养。从投资学的发展趋势来看,投资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都在不断拓展,投资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也在不断更新,因此需要培养更高层级的投资学专业人才以满足更高的理论和实务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涉农高校的投资学人才培养层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应该进一步加强。

2.课程构成

从课程构成来看,涉农高校投资学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中,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类似,但是能体现涉农高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农业特色相关课程建设不足。目前,涉农高校的农业特色相关课程主要有“农业投资”“农村金融学”“农村资产评估与交易”等,尚无建立起全面介绍和阐释农业投资理论、工具、政策等的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这无疑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投资需求不匹配。此外,与“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财经类高校相比,涉农高校投资学专业设置的金融学类课程更多,针对投资实务细分领域和工具的课程相对较少。

三、对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为培养通晓农业投资相关规则(政策、法规等)、具备坚实的农业投资理论基础、掌握农业投资工具,并有农业投资实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建议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基于优势学科积累,建设以农业投资为特色的投资学专业课程模块

农业作为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显著不同的特点。首先,农业生产更加直接和紧密地依赖于自然界的力量,也最易受自然界的影响,在人类拥有的知识技术手段未能更好地克服自然界影响的情况下,农业是受自然风险影响最大、最集中的行业。其次,农业生产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位置有着特殊的要求,土地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方式和技术。第三,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导致供给方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生产行为的调整,引起短期的供给过剩或供给不足,进而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加剧了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投资及其管理需要独特的知识体系,一般的工商业投资知识无法覆盖。因此,建议已经有涉农专业或课程的高校,基于学科积累,建设以农业投资为特色的投资学专业课程模块,并将“农业投资学”设为该课程模块中的核心课程。此外,应该开设“农业政策学”来帮助学生理解农业投资制度环境,开设“农业经济学”来学习农业系统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相关知识,开设“农村金融学”来系统学习涉农金融相关知识,与农业投资可行性和投资决策密切相关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等课程也应该成为主要课程。

通过以上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课程建设,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投资的特殊需求,培养出掌握农业投资理论、工具,并有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些人才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农业投资的复杂环境,推动农业投资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二)重视学科发展前沿,设置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科技和数字农业课程模块

在数字经济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农业投资与数理知识、计算机手段的结合成为必然要求。在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与数字经济密切相关的金融科技和数字农业课程模块尤其重要。首先,投资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信息不对称,而金融科技在数据获取和分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工具。其次,在数字农业成为农业现代化重要科技力量的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提升农业投资效率、管理农业投资风险的影响越来越大[9]。例如,数字技术可以使农业生产工具得到精确控制、使农业生产要素更精确分配,并使农业生产数据有更精准的综合管理。因此,有必要加大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动与金融科技和数字农业相关的“金融科技学”“智能风控”“智慧农业”等相关课程的建设。

通过课程建设,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出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解决农业投资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农业投资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将推动农业投资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农业强国做出贡献。

(三)开展耕读教育,助力知农爱农投资专业人才培养

耕读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已经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建设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将耕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然而,目前的投资学专业课程多针对资本市场投资设置,“读”的要求丰富充实,“耕”的内容相对匮乏。

在课程体系中融入耕读教育,农业特色课程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意义上,耕读教育的“耕”即农业耕作。现在,“耕”可以扩展为社会实践、产业实习活动(黎海明、梁伟豪,2023)[10]。农业投资是实务性强的专业培养方向,学生既要有传统意义上对“耕”的了解和理解,还要有基于“读”建立的完备知识体系。因此,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天然与耕读教育要求相匹配,应进一步挖掘其耕读教育内涵。通过让学生走近“三农”、了解“三农”,进而培养他们热爱 “三农”的情感。在教学模式层面,应该注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通过社会实践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农业投资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学生知农爱农的个人素养,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耕读教育内容,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人才将具备更全面的素养和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农业投资的挑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乡村振兴人才,还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做实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农业投资理论要求高、实践性强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更应做实“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11]。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从如下三点入手:第一,科教融合方面。建立以金融机构为主,以农业投资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为辅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更多、更深入地参加到基地活动,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接触真实的投资案例,并了解农业投资的现实挑战和机遇。第二,产教融合方面。邀请农业投资行业专家开展专业讲座或讲授开放课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优化学生对行业实践的理解与认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投资理论及开展专业实践,并掌握农业投资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第三,理实融合方面。设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推动人才培养过程与农业投资相关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参与真实的投资项目,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理实融合的教学设计,农业特色的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为培养农业投资专业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进而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领域的投资日益增长,涉农高校作为培养农业领域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建设农业特色的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农业投资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特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特色种植促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