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育科研的“逻辑链”

2023-12-21 03:16:18刘长兴
天津教育·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开题结题分工

写在前面的话

群众性教育科研中有个现象值得关注:因忽视研究逻辑而说不明白的,已非个例。原本很好的选题,也难免由此生出遗憾。

其实,任何研究都要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怎么样。无论标题设计多少,怎样措辞,如何排列,都应据此“逻辑”起来。而且,从开题到结题的每次整体性或阶段性的表达,也要顺着这个“链条”,构思、论证、实践、检视、总结、反思……且一以贯之。因为,它是教育科研的内在规律,不会因前缀了“群众性”而改变。

这些年,群众性教育科研可谓势头空前。大家围绕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诸多主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涌现出不少优秀成果,十分令人振奋。而且,这些优秀成果的共同特点,对同行的启示,也很值得深思:他们的课题研究,似乎无不以一个基本的“逻辑链”贯穿其中,进而形成整体结构。因而,人们容易理解,甚至产生共鸣。就是专业之外的人,读过以后也能有个大概了解,不至于“云里雾里”。

其实,研究过程中的“逻辑链”,显现的是一种客观规律。作为规律的存在,对任何研究来说都具有普遍意义,不会因个人意志而转移。因此,咱们的教育科研也应当尊重、遵循这个规律。在此,借用“链”作个类比,也是力图使其更为形象。

既然教育科研的基本逻辑是个“链”的形态,必然会有若干节点结构起来的基本走向。如果整体审视这些成果的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就会发现它们基本都是沿着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怎么样这四个问题作为节点,展开论述形成结构的。如果再把研究全程分为开题、推进和结题这样三个阶段,这个“链”的意义则绝不仅限于结题阶段的成果文本,一般都会从开题阶段甚至之前就会潜心谋篇、精心布局,把“逻辑链”融入研究全程之中。而且,还会概括为类似“选题及动因”“主题及要义”“设计及实施”“结论及反思”等四个部分,使之遵循上述节点连接的逻辑走向结构起来。这样,应该更有利于根据各个阶段的研究需要,进行更为具体且更有深度的思考、研讨和阐述。其实,无论用什么词语来概括这四个部分,都是想替代那四个太过直白的问题。在此,强调“类似”,就是因为允许还有其他选择。但是不管怎样的选择,这个“逻辑链”是基本稳定的,不好抛开不管。毕竟,它是规律所在。

“选题及动因”部分,是要回答“为什么”。其答案似可分为两层,且需在开题阶段完成。第一层意思是谈“选题”,即这个课题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按理说,任何选题的形成,通常都是始于发现“问题”,逐步形成“话题”,进而经过研究者的思考和论证,最终才选定为“课题”的。然而,选定一个价值定位确切的课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把“问题”放在一个恰当的格局之中,使形成的“话题”能在思考中得以深化,在讨论中得以集中,在论证中得以提炼。这里强调的“恰当”,就是既不能太大,也不能过小。“大”了,势必显得立意牵强;“小”了,则又显得眼界局限。其后,就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期待实现的目的,准确选词构句,并给出高度概括的课题名称。当然,它仍然需要再次放在恰当的格局之中,并经过反复推敲和多次修订,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才能凸显其视野和站位。总之,开题阶段能选定一个好“题”至关重要。第二层意思是谈“动因”,即究竟为何要选择它、研究它?一般是从背景介绍、政策依据、情况分析、研究现状等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其中,对研究现状应给予特别重视。最好能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包括进展情况和取得成果,进行充分的检索、筛选,而后再行综述。这样,才能从中获得大量信息,把握前沿理论,甚至发现当前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或“空隙”,进而找到创新的“空间”。在一定意义上,他们研究的“空白”或“空隙”,正是咱们研究的关键点、切入点和创新点。

“主题及要义”部分,是要回答“是什么”。其答案似也可分为两层,并需在开题阶段完成:第一层意思是建构“主题”。主题的建构需要抓住课题名称中的几个关键词语作为核心概念,并在此基礎上理出方向明确、层次清晰、表述精炼的研究主题。第二层意思是解读“要义”。即针对每个“核心概念”,进行逐个“解读”,精准界定其“义”,形象体现其“要”,以揭示课题的本质意义。在审慎“建构”研究主题和精准“解读”核心概念的过程中,不一定照抄经典的理论释义。如果能把经典的理论释义和具体的实践思考结合起来,既可突出课题的学术价值,也可体现研究的实践基础,也许更接“地气”。当然,这种“结合”确有相当的难度,难免欠严谨,甚至存疑义。但是,咱们开题阶段如能多下功夫,如此诠释“要义”,肯定会引发更深刻的思辨和更活跃的讨论,课题研究自然也会多有受益。

“设计及实施”部分,是要回答“怎么做”。所以,应该对课题研究提出具体要求,并给出详实分析。包括目标与内容、对象与方法、过程与预期、进度与分工、组织与保障等。虽然,这些要求属于开题阶段的“务虚”,但是它又直接关系结题阶段的“务实”。所以,虚活儿必须实做,深思再深思,完善再完善。其中的目标、内容、预期、分工在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说“主题及要义”属于宏观层面的方向性概述,那么“目标”就是中观层面的项目性框架;“内容”则是微观层面的任务性系统。所谓项目性框架,其实就是由总课题分解出来的“项目群”(或称子课题);所谓任务性系统,其实就是对“项目群”再逐项分解而成的“任务群”。当然,这是对于比较综合的大课题研究而言。至于很小的课题研究,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不一定需要中观这个层次。然而,无论课题大小都要对此精心论证、详实阐述。有人说,“目标”和“内容”实际就是开题报告的主体部分。这话很有道理。因为,它直接关系课题研究的成败。此处,还有一事应当关注,那就是前后呼应:目标要和“预期”的成果相呼应,内容要和“分工”的安排相呼应。“预期”一般都比较明确,即简介未来所要形成的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等学术性成果。由于这些文本最终属于研究成果,具有标志性意义。所以“分工”这个环节还要作为“细节”认真对待。切实保证这些文本不仅能与结题阶段拿出的“结论”彼此有机联系起来,而且又能把这些文本的形成过程如讨论、起草、论证、整理等始终纳入研究“全程”。由于“分工”没有明确规定,流于形式、失之粗糙的现象也非个例。最终,“预期”成果的质量必然“缩水”。谁都明白,分工既有事务性的,也有学术性的。前者已明摆在那儿,好安排也好操作;后者便成了难题。破解的招法只能是分工到人:所有文本,无论工作性的还是学术性的,都要明确由哪个人或由哪几个人完成。当然,确保分工真的全面落地,一定要有个坚实的基础,即事先就对逐个项目和任务,进行充分研讨并形成基本纲目,使那些结题阶段必须完成的“预期”成果,从课题启动伊始就能建立起一个边实践、边研讨、边提炼、边梳理的有效机制。这样,才能为每个人完成分工,不断增强信心,提供支持,进而保证每个项目、任务,都能有序、有效地持续向前推进。

“结论及反思”部分,是要回答“怎么样”。其答案一般也要分两层论述。一是“结论”,其意义在于它是目标、内容及其分解出来的项目和任务,达成怎样的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尽管需要在结题阶段从“专业”角度进行表达,咱们的研究全程也要始终予以关注。因为,开题阶段多是展望性的“预测”,只有经过推进阶段的“动态”调整,包括梳理和补充、完善和升华,才能为结题阶段的总结性“结论”达成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提供保障。其实,从始至终保持“未雨绸缪”的状态,随时发现、收集、分析、整理新的信息,收获准确、丰富、理性、实在的“结论”,针对“怎么样”这一问题,给出的更加接近规律、便于操作的“答案”,以此回应业内的困惑或者社会的关切,大概正是群众性教育科研的力量。这里还需提醒一下,即便完成了“结论”,似乎研究并没完结。有个“外部”验证的环节,虽不被重视,但不可或缺。无论怎样的研究“结论”,在咱们手里就是再实用、再管用、再好用,也属于“内部”的认知。是否具有普遍价值,是否可在面上推广,显然还要有“外部”的认可。起码要有同类单位的“临床”评估。再说,这个环节也有助于研究“结论”得以成功调试。研究全程实际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完整过程。如果没有这个环节,“结论”就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只能停留于“经验”,难以定义为“成果”。二是反思,其意义在于检视课题研究的不足。这种检视同样有工作性的,也有学术性的。因为,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不管问题及其原因是来自主观,还是来自客观,都是研究的遗憾。按说,遗憾与研究相伴而行是一种常态。但是,如能对“遗憾”多做理性分析,非但不会淡化“结论”,恰恰宣示了群众性教育科研所一直倡导的科学精神。

最后,还想以三点建议结束本文:第一点,“逻辑链”不是“模具”。咱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包括“拆分”某个部分,增加新的段落。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教育科研的逻辑走向。否则,人们难免产生疑问:你的课题研究到底“从哪里来”,究竟“往哪里去”?第二点,“预设”是开题阶段的主要工作。届时,研究者最好静下心来,全面梳理既往的改革实践,深入思考课题的研究点位。尽管难免“百密一疏”,但這是课题研究的珍贵起点和重要基础,一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之头绪清楚且阐述充分。如果急于立项,草率“上马”,势必陷入“走到哪儿算哪儿”的囧境。结果自在意料之中。还是那句老话儿: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三点,研究机制要有突破。近年来,因校际联合“攻关”,形成的共商、共研、共进、共享的新优势,因教研机构“引领”,形成的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态势,都已经开始为教育科研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后劲。当然,这些无论“攻关”还是“引领”的典型,也都遵循了“逻辑链”这个基本规律。

(侯金鹤)

作者简介:刘长兴,曾任国家督学、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局级督学、天津市首席督学、天津市教育学会会长等职务。

猜你喜欢
开题结题分工
我校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题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实践研究
我校徐卫红教授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
我校4项省教育厅课题结题并通过评审
山西省中药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结题验收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 09:08:51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研究开题会议在京召开
园林科技(2020年4期)2020-02-17 04:12:36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七十年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顺利举行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