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农业开拓助力乡村振兴新途径

2023-12-21 00:24:50
蔬菜 2023年9期
关键词:农业功能文化

邓 蓉

(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农业的多重功能是伴随着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同时产生的,但是却长期被人们忽视。人们从主观上注意到、认识到农业的多重功能,并注重发展多功能农业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当代多功能农业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提出的“稻米文化”。在当时,全世界呈现出贸易自由化的浪潮,而日本的稻米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很多,如果开放稻米市场,日本的稻农就会面临破产的危险。面对要求开放稻米市场的国际压力,日本的学者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保护日本稻米产业的建议。日本专家认为,日本文化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其国内许多节日和庆典都是根据水稻的播种、移植和收获活动来确定的,如果开放日本的稻米市场,那么日本的水稻种植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稻农也会因效益骤减而随之破产,其稻米文化也就会随之消亡。因此,出于保护“稻米文化”的需要,日本必须保护国内的水稻生产,所以也就无法开放其稻米市场。鉴于此,人们开始关注农业除了生产农产品之外的其他功能,比如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康养功能等,并开始有意识地发展多功能农业。

多功能农业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多功能农业是指农业不仅具有提供食物和初级工业原料的基础性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等多重功能。多功能农业的概念,最早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来的,此后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多功能农业的问题,许多地区也在多功能农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尝试和探索。

我国农业农村部在2021年11月发布了《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强化农业食品保障功能,拓展了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功能,凸显乡村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顺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要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农业原本就具有多重功能,只是过去人们只是注重其提供食物的功能和提供初级原料的功能,而忽略了农业的其他功能。比如,农业是覆盖地球陆地面积最大的人工产业,农业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气候与生态。在我国江南的主要稻作地区,由于水稻田这种人工湿地的广泛存在,从而保持了周边地区的温润气候免遭风沙等的侵害。在20世纪后期,开发区大面积占用稻田之后,曾经出现过环境变差的问题,这也是后来当地政府开始补贴农民恢复一部分稻田种植的直接原因。

从客观上来看,多功能农业是农业产业链纵向发展之后的横向功能拓展,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单纯的农业产业链纵向发展,并能促成农业产业网状发展结构的形成。以多功能农业发展为特点的农业产业网状结构,会极大地增强农业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也有助于农产品、农业经营附加值和综合农业经营效益的提升。

多功能农业的多重功能

农业的基础功能

农业的基础功能是提供食物和初级工业原料,这是农业多重功能之中的首要功能,也是人们最重视的功能。一般来说,在农业基础功能发挥良好的前提下,人们才会关注到农业的多重功能。但是反过来看,当人们愈加重视拓展农业的多重功能时,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基础功能的稳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说,发展多功能农业往往是粮食产量高位稳定下人们对农业采取的优化调整。近年来,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保持在6 亿t 以上,其他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在稳步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农村部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倡导。

农业的生态功能

除了农业的基础功能之外,农业的另一大功能就是生态功能。农业的特点在于其经营的对象是有生命力的,农作物、食用菌、经济林木、草场、畜养动物,这些都具有生命力,都要从生产环境中获得养分,并与其产地环境相适应。在科学合理经营的前提下,或者说在顺应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农业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良好的农业经营可以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反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农业经营的稳定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农业的经济功能

农业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可以让众多的人口以农业为其生计来源。农业及其产前和产后相关产业,可以吸纳众多的劳动力,解决社会人口的就业问题,提高人口的就业率,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农业可以为大量的人口提供收入和基本食品保障;还可以造就一大批农业技术能手和农业经营能手,促进社会食品需求的高效满足;另外,农业可以通过吸纳众多的科技成果来提高经营效率,农业科技水平也是一个国家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农业的文化功能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农耕历史,伴生出了优秀的农耕文化,因此,农业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农耕文化涵盖了辛勤劳作的传统、耕读传家的追求以及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技艺、乡村礼俗制度、乡土节庆活动、乡土民间艺术等内容。中国的悠久历史,首先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发展史,而传统农耕文化就是其中的核心精神价值。传承优秀的农耕文化,发挥农业的文化功能,对于我们确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广泛传播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的观赏与体验功能

乡村是一片不同于都市的土地,农业也是不同于工业的一种经营。工业经营可以不分季节、可以千篇一律,而农业则是四季分明、地域有别。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作物,不同季节有不一样的场景,因此,农业具有更大的“可观赏性”和“可参与体验性”。这就派生出农业的休闲功能。我国各地有着不一样的耕作模式,有南方的稻作系统和北方的旱作系统,有粮田、有菜田、有果园,有山地农业、丘陵农业、平原农业,有热带农业、南温带农业、北温带农业等。农耕类型的丰富性造就了多样的农业景观,也使农业的休闲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农业的康养功能

相比于都市生活的繁忙与快节奏,乡村的农耕环境是舒缓的、悠闲的。由于生活的繁忙与快节奏,所以就出现了“城市病”,而乡土与农业则是天然的治愈城市病的良方,这就使得农业具备了康养功能。当人们从都市来到田野,就会不自觉地放松身心,紧张的神经得以松弛,快节奏的生活得以放缓。短暂的乡村生活可以成为都市生活的一种调节,体验农耕可以恢复人的体力与智力。当然,对于银发一族,在乡村生活并适度参与农耕,与绿水青山相伴,可以成为他们养老生活的一部分。伴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农村与农业的康养功能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农业的社会功能

农业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首先,民以食为天,只有农业保障了社会食品的稳定供给,才能有和谐的社会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这是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和实力所在。其次,一代代人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在这一方面,农业就表现出其重要的教育功能。我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这就是将农耕与教育结合的良好范例,也是农业的教育功能的最好体现。青少年适度参与农耕活动,可以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学习农耕知识,了解乡村社会,这些都有助于其成长为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好公民。

促进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的举措

生态引领,大力发展多功能农业

多功能农业发展需要以生态为引领,培育生态环保的农业产业,开发乡村可再生能源,促进乡村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在农业经营上,要发挥农业的水土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涵养水源功能,还要保护好乡村的传统民居、传统村落、古代农业遗迹、农耕文化活动、传统手工技艺等,要努力做到对农业与乡村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促进多功能农业的发展。

市场引领,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

要立足于各地乡村的特色资源,面向全国大市场,挖掘地域特色农产品,开发地域特色休闲农业服务产品。以特色农产品与优质的休闲农业服务,带动农业产业升级与休闲农业发展,全面拓展农业的多重功能。要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市场消费趋势为指引,辅之以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推动特色农产品与乡村特色资源的价值提升,提高乡村经济的活跃度,促进乡村人口的收入增长和生活富裕。

立足当地特色,促进农产品与休闲农业品牌化

发展多功能农业,要注重发展地域特色农产品,同时也要注重地域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首先,对于那些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要进行地理标志保护。其次,由于特色农产品具有地域性强和经营者分散的特点,所以,“土字号”“乡字号”农产品的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很重要。第三,要将地域特色农产品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在实现产业融合的同时,也提升了农产品的价值和乡村休闲的价值。

科技赋能,为多功能农业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

发展多功能农业需要科技支撑,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化服务环境。农业科技可以提高多功能农业的产出效率,良好的社会化服务环境则可以提升多功能农业的经营效率。通过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乡村电商网络建设,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各类资源的整合和地域特色农产品销售,可以宣传乡土文化与乡村景观,促销各地的休闲农业服务,促进乡村经济的活跃,并且增进城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我国多功能农业的发展模式

农产品高效产出模式

农产品高效产出模式,是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节水节肥、发展循环农业和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效率向社会提供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多功能农业经营模式。

黑龙江桦川县红兴隆农垦粮食农作物生产区,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的适地水稻品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推广科技成果、规范农田管理,实现了优质稻米的高效生产,同时也维系了种植区域的良好生态和稻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河北保定市徐水区的番茄产业基地,通过“专业协会+基地+农户(新农人)”的组织模式,利用设施农业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番茄种植的季节性,实现了番茄的周年生产。基地保持了小环境内的循环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农产品的高效产出,也成为多功能农业发展中农产品高效产出模式的典型代表。

再比如,河北保定市满城县的万亩草莓基地,通过“高校科研+基地推广+博士农场”的经营模式,将河北农业大学的科研成果在基地推广,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草莓产品的高效产出,博士农场的实际经营效益比以前提高了30%左右。

农业景观观光休闲模式

乡村有美好的田园风光,有丰富多彩的农事民俗,有风格迴异的民居庭院。这些可以体现农业与乡村的多种功能,过去却无法为农业经营者创造现实价值,现在伴随着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依靠农业景观观光休闲模式,这些乡土资源就可以实现其多功能价值,并且直接为农业经营者带来额外收入。

云南红河州的哈尼山地稻作梯田,原本只是出产红米,同时在水田里放养鱼和鸭子。这种山地稻作梯田很好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具有很好地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伴随着当地多功能农业的发展,梯田变成了景点,哈尼人的蘑菇房、长街宴、民族歌舞、民间集市等都对外界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现在哈尼山地稻作梯田不仅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且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适应当地环境特点的农业经营场所,变成了一处全球知名的景观,当然也成为近年来国内出游的“网红打卡地”。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使哈尼山地稻作梯田的多重功能得以发挥,并以其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等的拓展,实现了相较于单纯农田经营更高的经营收益。

山东济宁市是山东的粮食生产大市,也出产各类蔬菜和水果。近年来,通过多样农作物的合理轮作、耕地合理施用有机肥料,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改善了当地的土壤环境,维系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从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融合的角度,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使四季不同的农田景象变成了四季变化的风景。当地的农业科技园、农业实验基地、有机农业基地、农业观光园、民俗村都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前来参观、旅游、学习和体验。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产业链上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种植业与养殖业循环经营的发展,这使乡村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也使当地的农业通过农业景观观光休闲模式实现了可持续经营。

浙江绍兴市的会稽山有许多古香榧树,过去当地的农户只是依靠出售香榧果获得收入。其实,香榧是我国的珍稀植物,因此古香榧林是发展多功能农业的良好载体,古香榧林有很好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也有很独特的景观功能,还具有当地独特农耕文化的传承功能。经过多功能开发,当地农户除了每年收获香榧果之外,还有了观光、餐饮、住宿等方面的收入。游人可以进入林间休闲漫步,感受良好的生态环境;观赏香榧树,了解香榧有关文化知识。当地还以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为主线,举办各类香榧文化节,吸引游人前去感受浓郁而独特的香榧文化。

传统农业与乡村民俗文化传承模式

农业是以土地、作物、畜禽为生产资料的产业,也是人类经营的最古老的产业。农业在继承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容纳现代农业科技。乡村,承载了土地、作物、畜禽,承载了传统农耕文化,也承载了千千万万的村落与民居。由此,乡村与农业也就成为农耕文化的保留地,传统节庆与民俗活动的发源地以及地方性传统小吃、服饰、手艺、技艺、戏曲等的原生态基地。通过挖掘、恢复、保留和传承传统农业与乡村民俗文化中的节庆、民俗、手艺、技艺、地方戏曲、特色食品和文化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农业与乡村的文化功能,不仅使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得以传承,而且也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资源,并且为当地民众拓展了收入来源。

陕西省礼泉县的袁家村,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这个建立于元代以前的村落,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村内街巷横平竖直、排列有序。这里有上千年的农耕历史,有唐代的宝宁寺,有弦板腔皮影戏,有泥塑艺术,有古老的上色剪纸和梨木、枣木雕版年画技艺,有古老的织布手艺,更有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以此为基础,袁家村以传统农业与乡村民俗文化传承模式,打造成了“网红打卡地”。这里集农业观光、关中民俗体验、餐饮娱乐、休闲养生等功能为一体,建起了村史博物馆、作坊一条街、小吃一条街等设施。在保护好当地农耕文化原生态风貌的基础上,传播了关中农耕文化,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河南省新郑市泰山村,以“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文化强村”为核心,挖掘黄帝文化、农耕文化、特色民俗,以传统农业与乡村民俗文化传承模式,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土法加工、果蔬采摘园、文创产品、历史店铺、民俗展演等,使农业的生态功能与文化功能相融合,促使村庄变成和美乡村,促使农民变得更加富裕。这样,以当地的青山绿水和乡土文化为基础,多功能农业得以稳步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泰山村也就变成了现实。

福建省三明市的沙县区,出产稻米、油菜籽、蔬菜和畜禽产品,丰富的农产品和南北交融的文化造就了这里的独特饮食文化。这里继承了闽越族的稻作文化,伴随着客家人的到来,也传承了千年前黄河流域客家移民带来的北方面食文化。由此,沙县就成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南北汇聚的活化石,蒸、煮、炸、烤、腌、酿等各项烹饪方法在这里得以深化,游、泡、捶、磨、踅、揉、晒、包等食品加工技艺一直流传至今。沙县小吃分为城关流派(面食原料为主)和夏茂流派(米薯芋原料为主)两大派,从产品来看可分为节令小吃、地域小吃和家常小吃。沙县人以传统农业与乡村民俗文化传承模式,实现了当地丰盛的物产与南北交汇饮食文化的完善融合,连续数年举办“沙县小吃文化节”,并将“沙县小吃”这一金字招牌推广到了全国,甚至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

都市农业综合发展模式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综合服务于都市区域的地域特色农业。都市农业综合发展模式,借助于都市圈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可以使农业与乡村更好地体现出其直接服务于都市的多种特定功能,即综合服务都市功能。都市农业综合发展模式,涵盖了农业的多重功能,生产功能服务于都市的特色果、蔬、畜产品供给以及非常时期的应急保障,生态功能维系了都市的良好环境,文化功能和景观功能服务于都市的休闲需求、社会教育需求和康养需求,经济功能方面则是振兴乡村经济、促进城乡沟通,社会功能方面则有利于促进乡村综合发展,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也有利于构建城乡和谐发展的美好社会。

北京市在多功能农业发展方面,多是遵循都市农业综合发展模式,力求在保障农业生产功能的前提下,拓展农业与乡村的休闲功能、景观功能、体验与度假功能、康养功能、社会教育功能等。在鼓励发展特色小镇、乡村综合体、乡村民宿的同时,一大批采摘农园、生态农家、休闲农庄、乡村科普教育基地、养生山吧、葡萄酒庄、房车露营地等也随之发展起来。通过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北京郊区既是首都特色果、蔬、畜产品的生产基地,也成为首都农产品供应的应急保障基地。同时,北京的乡村也已经成为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的后花园,市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可以到乡村观光、休闲、体验、康养、娱乐,领略北京的乡土风情,感受绿水青山的美好,获得生命发展的正能量。

上海市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全市秉持“乡村振兴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一理念来发展多功能农业。在都市农业综合发展模式下,以“三园建设”(即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为抓手,确实推进乡村振兴。上海的金山区,着力打造“一葡二桃三莓四瓜”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并以种植业为基础,推进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使种植业的生产功能、景观功能、游憩功能与休闲服务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上海的嘉定区,在“三园建设”的基础上,以梅山猪肉、嘉定白蒜、罗汉菜、湖羊肉等特产为基础,打造的“嘉定一桌菜”火遍全市,让市民们找到了“儿时的味道”,使地域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地域特色乡土饮食紧密结合,使农业的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延伸。

重庆市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拓展”的设想,此后便推出政策以促进多功能农业的发展。重庆的大渡口区,在都市农业综合发展模式下,提出了“一山两带三产业”的发展构想。“一山”(中梁山一带)是发展生态休闲和郊野健身;“两带”则是发展地域特色多功能农业,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产业”则包括了蔬菜、柑橘、林果这三大基础产业,通过科技园区示范,促进产业提质、产业融合和产业的多功能拓展。重庆市的北碚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促进耕地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提高耕地多功能保护效率,并促进多功能农业发展。其中,在尚存的农地区域,农业依然发挥了很好的社会功能,既保障了农地耕作和收益提高,也为一定数量的人口提供了就业保障。

国外多功能农业的主要发展路径

欧盟国家的多功能农业

欧盟国家建立了“农耕守护健康”实践联盟,并倡导各国建立关爱农场(Care Farms),而这类农场就是多功能农业的典型案例。关爱农场包含食物供给、社群包容、身心疗养、教育培训、提高生活质量等经营要素,“在农场学习”也是关爱农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那些为残障人士提供培训的工作坊,也被纳入到这类农场之中。这类农场主要集中在挪威、荷兰、意大利和德国。在欧盟,多功能农业不仅是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关注的话题,也是社会领域的重要话题,因为多功能农业还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欧洲还有一些国家倡导社会农业(social farming),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多功能农业,其含义为多功能农场的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s of multifunctional farms)。这一活动是由意大利比萨大学发起的,其目的是通过提供社会服务,为农村地区创造新的生机。社会农业类型的农场(或者叫做多功能农场),儿童和残疾青少年可以在那里生活,体验大自然和农耕,还可以让一些精神病患者和残障人士也参与到农业之中。也有一些多功能农场专门为学习障碍儿童、少年犯、上瘾者、长期失业者提供身心疗养、教育培训等机会。这类农场的经营,也使得废弃的乡村设施和乡村文化景观得以焕发新生。

◎ 法国的多功能农业

法国的多功能农业发展主张是,农业所承担的多重功能意味着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综合评估农业的绩效,特别重要的是要衡量农业对农村发展、环境保护、当地就业和减轻贫困的贡献程度。在1999年7月法国颁布的《农业指导法》中就指出:多功能农业是要在“制定农业政策时考虑到农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功能,并通过优化公共财政支持为国土规划和整治做出贡献,以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年法国政府制定了《地方开发合同》,其内容规定了“农业经营者可自愿与政府签订合同,并获得政府的资助,资助资金用于从事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保护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文物景观的农业活动。”所以,法国多功能农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国土整治、自然资源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景观保护,这些都是法国乡村繁荣发展和农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 荷兰的多功能农业

荷兰是一个人多地少、农业资源贫乏的国家,因此,荷兰发展多功能农业更加注重对土地利用的周密规划,更加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发展多功能农业为核心,荷兰提出并践行了著名的农业“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也称为“金三角模式”),即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的三位一体化。这一模式也是荷兰多功能农业得以高效率运行的基础。虽然荷兰国土狭小,但以“三位一体”模式为依托,荷兰的园艺业成为高效运营的一大产业,其科技成果转化快,农业技术推广快,农场经营效率高。荷兰的花卉、蔬菜等园艺业不仅通过出售产品获利,而且同时在多重方面获利,比如,从花卉蔬菜园观光获利,进行农业教育培训获利,出售新技术和新设备获利,推广新品种获利等。

东北亚国家的多功能农业

◎ 日本的多功能农业

日本的食物自给率只有38%,对进口农产品的依赖很大,而且本国难以掌控食品安全情况。由于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因此向民众提供稳定、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尤其是蔬菜,就成为日本多功能农业发展的突出特点。由此,本地生产的蔬菜要比进口的蔬菜有更好的销路,都市周边的蔬菜产业也由此兴起。比如,东京都的蔬菜生产量可以满足90万人的消费,大阪府的蔬菜生产量可以满足80万人的消费。同时,农业的康养功能、保健功能、教育功能等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多功能农业拓展的层次也越来越丰富。比如在东京都练马区,就有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学校农园、农业体验农园、老人俱乐部农园等多种类型的农园,为民众提供便宜而且适合娱乐、体验及休养的场所。另外,日本的多功能农业也很重视地域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这也对当地人的生活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韩国的多功能农业

韩国政府认为:农业具有保证“食物安全与农村的生存”的功能,同时也具有“非食物功能”,比如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持水土、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等。而这些内容都符合“WTO农业协议”中提出的“非贸易关注”概念。另外,“农业的非食物或非经济功能”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属性,其利益也被全社会共享。其实,韩国政府的这种理解,在客观上为韩国政府支持和补贴农业提供了依据。因此,韩国政府在农村公共投资、国内市场保护、农业补贴等方面,都在支持农业,也切实促进了其国内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同时,韩国很重视对传统农业景观的保护、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农业的功能,也切实提高了其多功能农业的实际经营效益。

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展望

多功能农业必将改变人们对农业的认知

多功能农业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新思潮,这股思潮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于农业的认知。随着多功能农业的深入发展,农业的生态功能、环境功能、景观功能、文化功能等愈加被人们重视,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服务业加速融合,农业经营的边界在扩大。农业将从单纯的农产品生产,逐渐走向多维度的综合经营,“跨界融合”将成为农业经营的新特点。农产品、农田、森林、草原、乡土民居、庭院、村庄等,都将伴随着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发挥出其前所未有的价值。

多功能农业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多功能农业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农业,也是“循环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以这样的模式经营农业与乡村,农田的涵养水源功能、保持水土功能、防风固沙功能、调节气候功能、四季景观功能等都会越来越好,山丘、森林、溪流、湖泊、湿地、草原等景色会越来越美,农田和村舍会变成景观,村庄和乡村会变成景区。由此,美好田园和美丽乡村就会成为乡村的“主色调”,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终将实现。

多功能农业有助于弘扬乡土文化,通过促进城乡沟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源于乡村,其古代的主要源泉就是农耕文化。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将会助推农耕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扬。多功能农业发展,强调要保护好农业遗迹、古代灌溉工程、传统村落、独特民居以及农业文化遗产。同时,也强调保护好那些植根于乡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乡土民间手艺、戏曲曲艺、武术秧歌、小调渔歌等。另外,我国各民族的民间习俗、节庆活动等,在维系乡土的和睦人际氛围和营造乡村的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乡土文化通过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会更加深入人心,也会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中促进城乡沟通,并由此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多功能农业终将促进我国乡村振兴的实现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题的一号文件,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推进乡村振兴。这5个方面的总要求,都与多功能农业发展相契合,其内容涵盖了多功能农业发展的5大功能,即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总之,随着多功能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将会在发挥良好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变得产业兴旺,农民将会变得生活富裕,乡村将会变得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猜你喜欢
农业功能文化
也谈诗的“功能”
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谁远谁近?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