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饮食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川菜作为八大菜系之一,有着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面向海外的一张名片。因此,如何更好地将川菜文化传播到海外,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四川省促进川菜走出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中国美食之都成都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以推动川菜产业的发展,在“川菜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引领下,川菜相关的英文外宣资料逐渐增加,宣传渠道日益多样化,为川菜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受众,让川菜文化在国际上逐步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尽管当前川菜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川菜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亟待解决。例如,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川菜相关文化的翻译只能说是不如人意,既影响着食客的体验感又桎梏了其海外推广。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川菜的翻译往往存在着偏差,这不仅影响了川菜文化的准确传播,也可能对川菜文化的海外推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该对川菜饮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翻译对策,以优化川菜文化的翻译,增强川菜饮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研究川菜文化的接受过程中,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验和情感反应都影响着他们对川菜文化的理解,这正是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领域。接受美学理论主要维度包括读者的主动性、文本的动态性和历史社会背景的影响。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川菜英译,注重目标语读者的期待,将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提升川菜对外传播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将通过接受美学探究川菜代表菜品的英译,以此推进川菜文化的海外传播效果。本研究对接受美学理论的界定为:一种强调观众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主观性和创造性的理论。
从学术角度看,本研究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框架,探讨川菜饮食文化海外传播,是对川菜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拓展,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从实践角度看,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川菜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理论指导和策略建议,有助于提升川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餐饮文化的全球传播。
1 川菜文化海外传播与接受美学理论
1967年,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提出了接受美学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强调受众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主观性和创造性,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音乐等多学科的研究。尧斯提出了“期待视角”的概念,强调了历史和社会背景对读者理解文本的影响[1]。沃尔夫冈·伊瑟尔也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作品是在读者的阅读中实现的审美对象,而文本是作家创造的艺术对象,提出了“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通过“空白”“空缺”和“否定”等要素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参与感,从而形成不同的阅读情景[2]。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认知水平和期待,以产生最佳的阅读效果,在翻译领域应用广泛。
“食在中国,味在成都”,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称号。成都市也是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成都是川菜最重要的发源地,这也印证了川菜在世界的影响力。川菜文化走向世界,需要扩大传播途径,规范传播模式,特别是提高翻译的海外认可度。目前,川菜文化英译主要采用直译、意译和音译等方法[3]。然而,由于川菜文化英译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川菜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4]。首先,部分菜名英译无法准确表达其文化内涵,造成信息缺失[5]。其次,难以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阻碍了川菜文化的传播。影响英译质量的因素包括:翻译目的不同、目标读者语言水平有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等[6]。
常见的翻译理论有归化与异化两种。所谓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所谓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为提高川菜英译质量,从传播、文化和审美三个角度考虑对川菜文化翻译进行改进,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重目标语读者的期待和认知水平,增强可接受性;第二,处理好异化和归化策略选择的平衡,保留川菜文化内涵;第三,兼顾语言的流畅性和美感,提升译文质量。
2 接受美学视域下川菜部分英译
川菜的代表菜品麻婆豆腐,在英国、美国和瑞士的餐馆大都使用汉语拼音“麻婆”,但写法不同,有“Ma Po”“Mapo”“Ma-Po”几种写法。有的地区翻译会添加如辣椒油、辣酱、韭菜、猪肉等配料名称的英文作为补充,有些则会添加红烧这种烹饪方式的英文作为补充,方便目标语受众理解。这些翻译并不能完美体现出麻婆豆腐将辣味和麻味完美结合的特点。从接受美学角度,有以下的翻译尝试,比如:Fiery Sichuan Ma La Tofu用“Fiery”(食物辣的,强烈的感觉)表示麻辣的辣味,“Sichuan”强调了菜品的地域特色;Spicy Ma Po Tofu Sensation,“Sensation”(感觉)強调了这道菜在口味上的独特体验;Sichuan Ma Po Tofu Delight(喜悦),“Delight”表达了吃这道菜的愉悦感受,同时用“Sichuan”突出了其地域性。这些翻译更加关注目标语受众的感知和体验,同时保留了菜品的地域特色和美味,更容易引起食客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助力川菜在国际上的传播。
宫保鸡丁也是海外常见的菜品,传统翻译“Kung Pao Chicken”已经被广泛接受并为国际食客所熟知。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翻译,取决于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审美期待和语言习惯,比如:Sichuan Royal Chicken Delight,使用“Sichuan”突出了菜品的地域特色,而“Royal”(皇家的)表达了菜品的尊贵和美味,“Delight”则强调了食客在品尝这道菜时的愉悦感;Spicy Chicken Imperial Feast,“Spicy”(辣的)強调了川菜的辣味特点,而“Imperial Feast”(皇家盛宴)则让人联想到高级宫廷美食,使食客感受到这道菜的独特之处。
回锅肉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川菜,传统翻译为“Double-Cooked Slices of Pork”,主要是对菜品制作过程的描述。“Double-Cooked”表示这道菜需要经过两次烹饪过程,即先煮熟后再炒制;“Slices of Pork”指的是猪肉被切成薄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可以翻译为Sizzling Pork Delight。“Sizzling”一词是热辣的意思,同时带有拟声的特点,既突出了菜品的烹饪过程,也使得食客可以联想到菜品在炒制时冒出的香气和声音,同时强调了川菜的辣味特点。
被美国《GQ》杂志评选为“年度开胃菜”的夫妻肺片,原料中使用了碎牛肉,所以称为“碎片”,但是由于这道菜起源于一对夫妇的故事,所以又称“夫妻肺片”。传统上根据配料,将其翻译为“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有些按照音译加释义的方式,例如,Fei pian: Beef Tripe in Chili Sauce。有些采用了美国经典电影片名Mr and Mrs Smith(史密斯夫妇)的翻译。这样的翻译对于食客都是很有趣的体验。基于接受美学,可以翻译为:Sichuan Harmony Beef Medley,“Harmony”(和谐)表示这道菜的两种肉搭配在一起,“Medley”(混合地)则暗示了这是一种食材丰富多样的菜品。
著名川菜“水煮鱼”,通常翻译为“Boiled Fish in Spicy Broth”,直接地描述了菜品的制作过程和特点,即鱼肉被放入辣味汤中煮熟。基于接受美学理论,以更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方式来进行翻译,比如:Spicy boiled fish或者Piquant poached fish。这种翻译尽量保持了原词的意思和风味,同时给予食客一些提示,让他们能够联想到这道菜的味道。
3 结语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以川菜文化的英译为研究对象,为川菜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不仅丰富了川菜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为川菜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策略建议。接受美学理论在艺术和文化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有被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引用
[1] Jauss,H.R.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2] Iser,W.The Implied Reader: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in Prose Fiction from Bunyan to Beckett[M].Baltimore,Marylan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4.
[3] 蒲芸,张媛.2015—2018年成都地区川菜馆菜单翻译现状分析及改良对策[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9,38(1):38-40.
[4] 陈婷.目的论视角下的川菜英译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14.
[5] 梁书琪,刘敏.川菜菜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99-103.
[6] 代婕.川菜博物馆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20.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巴蜀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专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巴蜀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成果(SC21BS023);2020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接受美学视域下川菜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川菜文化英译为例”的研究成果(CC20W22);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杜甫研究中心一般项目“跨文化传播学视域下的杜甫诗歌英译研究”的研究成果(Y04)
作者简介:仪雪(1984—),女,山东高密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