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意识是指演奏者对于音乐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于自身演奏技巧的认知。在古筝弹奏中,演奏意识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表演者的演奏水平和音乐素养。本文研究演奏意识在古筝中的运用,以期为演奏者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
1 演奏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被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是个体作为直接体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它本身不是物质的,也不产生物质,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已。人的精神活动一旦形成一个观念,则会由这种观念产生人为的一种能力或一个具体的行动。在音乐学科的领域里,所有现存的理论和概念都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反映,是音乐实践中各种现象和本质及其内在规律的表现。音乐的形象本身具有不可见的特性,人们能够通过乐谱、符号对音乐所表达的意境或内涵进行还原与解读。演奏者的精神活动就是演奏意识的体现,演奏者对于音乐形象的表达,最初理解为是对曲目的了解与想象,深层理解为对曲目的情感认知和思想表达,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演奏者在演奏时的观点、概念、价值观等。人们的意识会受到社会环境、思维逻辑、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演奏意识,对同一首曲目的理解、认知也不同。随着个人经历的丰富会对音乐产生不同的思考与感悟,是人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反映和个人情绪情感的表现方式。在实际演奏中,演奏技巧为表达丰富的音乐情感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是根据音乐作品的实际需求进行编创,从而组成新的技巧结构,并能够按照不同的技巧模式加以再造,进而产生习惯性的技巧结构定势,在不断的训练与实践中形成定型化的肌体动作。演奏者表现的音乐形象观念和行动的演奏技术观念,也就是演奏的心理和生理意识。演奏者在演奏一部音乐作品时会自发或不经意地把这两种意识融合在一起,用技术动作去完成音响创造音乐的形象,这种演奏心理和生理的高度融合形成的就是演奏意识。
2 意识对于演奏的重要性
演奏艺术具有二度创作的性质。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处于一个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这个阶段,也是他们调动理性与感性的认知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多种肌能的过程。整个演奏的过程都贯穿着精神活动。一首作品由作曲家完成之后,只不过是停留在乐谱上的“静物”而已,需要演奏者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从而促使“纸乐谱”变为“活乐谱”。而且由于记谱法的抽象性,曲谱并不能完全表达出作曲家的所有意图。因此,这就给予演奏者一定的创作可能性和自由发挥空间,也就赋予演奏意识无穷的活力与再创性。所以,无论是演奏家或者乐器爱好者,在乐器演奏的过程中,对于作品的诠释无疑都是演奏者对音乐理解的表达,都需要有意识地去练习才能不断提升、完善演奏能力。
在当下的音乐环境中,信息的传播变得多元多层,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走向智能化、个体化、便携化。然而音乐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划分已然模糊,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他们在接受音乐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音乐信息,这样一来,音乐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得到极大程度的实现。但这样的情况会使思想、价值观与个人利益相互影响,各种各样的音乐观点并非皆是正确的,但无论哪一种音乐形式,都不能没有文化知识与基础理论的支撑,这就需要有辨别正确信息的能力,也是要持有良好意识的重要性。只有在方向和立场正确的前提下,人们的艺术行为才具有意义。
3 演奏意识的运用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和感觉的抽象性的时间艺术,因为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有“曲中声尽意不尽”一说。在我国数千年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最主要的传承方式是通过“口传心授”。在古代,民间艺人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并不像西方以乐谱记载,西方国家早时已经掌握了比较成熟的记谱方式和方法,然而我国并没有乐谱,徒弟主要是跟随师傅模仿学习,师傅再辅以自己的经验进行讲解,让徒弟对曲目心领神会,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以这种方式得以传承至今。这种传统的传承方法,其核心是在强调内心感觉、注重韵味的表达,追求音乐当中那些自然表达的、自由开放的情感,使后人能够随性而弹、即兴而奏。筝曲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每个区域文化都有其历代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精神产物,从而形成各种筝曲流派,具有地方性和传统性的特质。不同流派的诞生地、文化背景、人文环境、民俗风情等都各有特色,也使得每个流派的曲目和风格有本质区别。如果在筝曲练习中只关注音符的对错、节奏的准确和速度的快慢,也就失去了音乐的韵味。演奏意识是演奏者的心理现象,要始终贯穿于演奏中。培养演奏意识,演奏者最初要对筝曲所在的地域、从属的流派背景和风格进行了解,在拥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练习,不然就是机械性的演奏,有形而无魂。例如,同名异曲的河南和山东的传统筝曲《高山流水》,不仅是乐谱不同,乐曲通过沿袭两地的传统、习惯、风俗也形成地域风格上的差异。河南筝曲的《高山流水》是以民间板头曲的《老六板》为素材,节奏比较轻快,人们会在初次见面时进行演奏,以表达他们的敬仰结交之意。山东筝曲的《高山流水》是由《老八板》创作而来。乐曲由厚重的和弦开始,全曲基本在中低音区徘徊,体现出巍巍高山雄伟独立的气魄。两曲在风格上一淳朴,一恢宏,尽显不同。在了解作品背景后,基本功和技巧也是演奏意识的基础,用正确深入的理解去带动练习,通过训练掌握运用的技术才能使演奏意识和外在技巧相结合。两个地区的《高山流水》这种差异性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演奏技巧。以两首乐曲的右手大指运用为例,河南筝曲的大指是以手腕为主要的活动部位,带动大关节进行持续快速的“托劈”,顺序为先“托”后“劈”。而山东筝曲一样也运用“托劈”技巧,与前者不同的是,用灵敏且便利的小关节作为活动部位,并且先“劈”后“托”。这些区别都来自于地域的原因,传统筝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其音乐演奏的风格也多种多样,演奏技巧更是有着独特的表演風范。演奏者不仅应该准确地演奏出乐谱的内容,更要有正确的演奏意识,如此才能生动形象地演绎出作品的韵味和意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时期著于史册或散佚其名的音乐家谱创新曲、增益手法,在传承与探索中拓展了传统的演奏技法和内容,演奏的手指不再像传统筝曲只局限于右手的大、中、食三指,而是双手的全部手指都已常用,左手也不再以润饰为主,已有自己的旋律线条和表现方式。一代代古筝大家不断地创新,使得大量优秀的古筝新作品得以涌现,但如何将作曲家手中的纸乐谱演绎成活乐谱是每个音乐表演者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这种创新是音乐思想上的进步,伴随着演奏意识由简单到复杂,拓展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现代筝曲在旋律音调的表现上更加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音乐本就是情感的艺术,演奏者要把音乐的感情传递出来才能够引起内心的共鸣,所以,情感的掌握和表达是演奏意识的重要因素。在演奏旋律较强的乐段时,要运用意识,通过乐曲的音符运动想象与之相应的感情和事物的运动,感受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初步把握乐曲的内涵,使这些旋律具有歌唱性并富有情感。在练习情感乐段时,一般要先唱旋律,如何让乐曲听起来更加生动,最重要的是内心要有音乐,意识到旋律的倾向性。音乐如同讲话一样会有分句和情绪,乐曲也是由每一个乐句组成的,中间需要呼吸换气,练习唱谱能更好地划分句子,正确的划分乐句也是诠释作品的前提。除了划分乐句,还要分析每个乐句中的旋律走向,旋律上行或下行伴随的渐强与渐弱是情绪起伏变化的反映,处理好乐句的强弱关系是表达情绪的关键。练习边唱边弹、以唱带弹来帮助旋律线条做出自然的起伏,让手指在琴弦上“唱”出来,把思维意识和动作结合在一起,才能激发演奏的热情,增强感染力,在演奏中再生情感,让意识真正发挥出最佳状态。
现代筝曲在持续的发展中广泛吸收并运用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逐渐拓展自己的表达方式,技巧难度也在不断地增加。在练习难度较高、速度较快的技术片段时,演奏者不能盲目地追求练习时间的长短,而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找到技巧,在练习过程中培养演奏意识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运用演奏意识把乐曲的技术片段分成一组一组的音符,抓住每一组的重点音符来带动其他音符形成惯性,找到节奏的律动后能够带动整个乐段,以有效地避免演奏过程中的失误。一些乐曲在快板部分为展现动感,会进行大跨度的跳进,想要准确弹奏大跳的音符,只是单纯的训练手指的速度,形成肌肉记忆的方法很难十分准确,需要演奏意识运用视觉的帮助判断大跳琴弦间的距离,控制手臂前后移动的幅度来实现。
无论是传统筝曲还是现代筝曲,除去技术和情感的因素外,便是对音乐的审美,用美学的观点来对音乐进行分析,演奏者对作品的形象和内涵的表达能力,都取决于本人的审美观念。在演奏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力度、律动、音色的变化,体验旋律的走向、和声等,根据筝曲内容的需要,加上自身的情感表达和审美理解,选择符合的材料来展现曲调,通过情感抒发有层次地表现音乐的内容。例如,古箏曲《桃花源》是作曲家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灵感,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展现出一个安乐和谐、自由平等的世外桃源,从而抒发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厌弃。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挖掘古筝的艺术表现力来表达对《桃花源记》内在文化的认知,希望通过作品来表明人们不该停止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追求,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使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将“桃花源”唯美的意境升华。这种审美意识是后天形成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美的事物,也体验到喜怒哀乐的情绪,从而产生自己的审美观念。把这些观念进行再创作运用到演奏中,审美意识才能实现更好的表达和外化。乐曲的意境把握和表现也是经过知识的积累,注重对事物和生活的体验而得到的。随着人生的阅历不断丰富,音乐演奏的发挥空间会越来越大,演奏意识也会不由自主地发生。
音乐本身是具有非语义性的,需要演奏者用心去感受打动人心之处。这就需要对一首作品进行反复琢磨,将作品背后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引发触动,联想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内容,从而对音乐的理解变得更加清晰、透彻,在感悟上更加丰富。有了情感的推动会增强音乐的语义性,才能善用技巧,更好地将作品演绎出来。正如美籍波兰钢琴家霍夫曼所说的,“技巧好像放在抽屉里的工具,精明的艺术家会在适当的时候为正确的目的从中取出他所需要的工具。仅仅拥有这些工具是毫无意义的,什么时候和怎样应用这些工具的那种艺术直觉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所以演奏意识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要求手到、心到、意念到,三位一体才能充分地展现作品的特色与魅力,这也是一个演奏者应具备的素质。■
作者简介:杨滑雪(1997—),女,辽宁大连人,研究生,助教,就职于大连艺术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