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如何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

2023-12-20 00:00吕延菲何爱霞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继续教育丹麦农村

吕延菲 何爱霞

[摘要]丹麦是目前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其通过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态势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动态多元、教育形式的双向互动和教育内容的逐步拓展。其中,民众高等学校、家政主妇学校和丹麦农业合作社是丹麦特色化的实践机构。结合丹麦经验与中国国情,可以依托劳动力市场开拓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新场域,利用已有继续教育机构打造新型线上线下帮扶平台,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项目。

[关键词]继续教育;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丹麦

[作者简介]吕延菲(1999- ),女,山东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读硕士;何爱霞(1973- ),女,山东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  曲阜  27316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机理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KA190224,课题主持人:何爱霞)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3-0063-08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之后,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尤其是农村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转而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根据丹麦统计局的数据,自2015年至2021年丹麦相对贫困率稳定在4.5%以下,且如果将年限从1年逐渐扩展至连续4年,其相对贫困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可见,丹麦的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学习和借鉴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新路径。

一、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演进

丹麦作为北欧的福利国家,很早就进入了相对贫困阶段,其通过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历程可以从1844年格龙维创立民众高等学校算起,大致分为初步探索阶段、短暂受创阶段和接续发展阶段。

(一)1844—1968年:初步探索阶段

丹麦的继续教育不是为解决贫困而生,却客观上助推了贫困问题的解决。农业在丹麦经济发展初期占据重要地位,形成“小国大农”的北欧模式。重视农村人才培养是丹麦农业成功、实现较低贫困率、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丹麦继续教育的萌芽就与农民教育有关。1844年,民众高等学校在丹麦创立。民众高等学校主要面向文化水平不高的广大农民,通过生活教育和实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注重提高其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这种民众高等学校的创立者就是丹麦教育家格龙维(Grundtvig N.F.S)。生动实用的课程提升了丹麦农民不断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帮助丹麦农民通过教育获得谋生手段、更新教育观念。农民们在亲身经历了教育带给自己生活的变化之后越发重视子女的教育,教育改变生活的观念得到代代相传,丹麦由此走上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道路。1862年,另一位著名教育家柯尔得(Kristen Kold)受到格龙维思想的影响,也建立了一所民众高等学校。他在这所学校创造性地开办了面向女性的夏季妇女班,开启了丹麦女性教育的先河。这一做法使得农村家庭女性的能力大大提高。通过学习,家庭女性习得了更加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甚至拥有了赚钱养家的本领,在家庭中也越来越有话语权,能更好地教育子女,这些变化对于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也是丹麦学徒培训体系发展与进步的时期。1875年,丹麦政府接管学徒培训,接连出台四个《学徒培训法》来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逐步发展成由国家按照相关法律和制度统一管理的、具有较为稳定形式和内容的学徒培训体系。1968年,丹麦《成人教育法》颁布,开始通过划拨经费的方式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师、领导和其他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出台相关政策。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学徒培训体系为体力劳动者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实用教育,提升了其劳动技能,既有助于贫困问题的解决,也对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具有间接阻断效应。

(二)1969—2000年:短暂受创阶段

1969年,丹麦政府开始关注到农村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农村老年人由于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极易反复成为相对贫困人口或是限制其儿女的自由发展,进而导致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因此,对农村老年人进行继续教育是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同年,丹麦《农村教育法》出台,规定要对农村老年人一视同仁,使其学习农业、科学种植的相关知识。这一时期,丹麦乘着工业化的浪潮,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大批农村体力劳动者涌向城市。政府由此将目光转向了进城务工人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素质,如《成人职业培训法案》《职业培训法》《职业学校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政策也为后来丹麦利用继续教育缩小贫富差距,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基础。也正是由于工业化的進程,丹麦在这一阶段成为福利国家,福利制度的建立给予了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几乎所有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在此阶段,继续教育与福利制度带来的即时效果相比,其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不够凸显。1992年,有些职业培训学校开始开设专门面向25岁以上成年人的职业与培训。1995年开始,丹麦成人教育对失业工人的职业培训也发生了变化。这一阶段的继续教育主要聚焦于对工人的培养,制定了一系列与工人相关的职业法,立足于城市发展而非农村,没有真正有效解决农村地区本身存在的相对贫困问题。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政府也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工业发展上,农村与城镇的贫富差距拉大,农村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问题凸显。

(三)2001年至今:接续发展阶段

2001年1月,丹麦新的《职业教育培训法》生效,彼时丹麦政府又将目光转向农村处于相对贫困的农民身上。丹麦鼓励农民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业指导和咨询中心以及在不同地区设立服务中心,为各地农民提供便捷服务。地方农民由此可以方便快捷地更新农业知识与技术,保证自己拥有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谋生手段。这种善于咨询的本领一旦长期坚持下来,就会潜移默化地增强相对贫困人口求知的欲望,也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影响可以延伸到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上,通过“咨询—受影响—教育下一代”的良性循环,能够较为持久地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需要指出的是,2014—2015年,丹麦出现了相对贫困人口增长10%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丹麦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支出,减少了对外来移民的资助。这种现象体现了福利国家的无奈和丹麦消除贫困中的突出问题。但单从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角度来看,其效果依然是积极的。现在的丹麦成人职业教育,主要是帮助学员维持或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以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解决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市场适应问题。这也与丹麦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密切相关。丹麦通过其特色化的继续教育,走出了一条与变化的环境、市场紧密相连的道路,有效地阻断了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

二、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发展态势

经由对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历史的梳理,可以看出丹麦的继续教育特别是对农民的继续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发展态势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对象:从以男性农民为主向动态多元的继续教育对象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改变生活”这一首要发展主题中提到,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因为教育是实现和平、消除贫困、推动可持续目标发展的核心。丹麦贫富差距相对较小,与其较早建立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教育对象上来看,经历了从以男性农民为主到动态多元的继续教育对象的轉变。

丹麦民众高等学校在建立之初主要面向的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这时丹麦的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农民尤其是男性农民成为继续教育的首要对象。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口的急速膨胀,仅是从男性农民这种职业性的界定上对其进行继续教育是无法有效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农村中除了有需要从事农业生产来保障物质生活条件的男性农民,还有很多女性。她们虽不是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军,但在家庭育儿中承担着更多责任。因此,丹麦在19世纪就创办了专门为家庭女性开设的家政主妇学校,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极为先进的继续教育机构。后来,丹麦开始关注到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及由此对后代产生影响的问题,这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关注较早的。总之,丹麦在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继续教育对象上呈现出动态多元的特点,使得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更加全面有效。

(二)教育形式:从继续教育独当一面转为“教育与就业”双向互动

脱贫是一个综合的结构性变化过程,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也是如此。在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过程中,既要增长与积累贫困人群个体的人力资本,更要注重结构性的变化,而“体面就业”和“稳定收入”就是引发结构性变化的重要节点。丹麦的继续教育形式充分体现了这种结构变化,从继续教育独当一面转为“教育与就业”双向互动。通过继续教育,保障脱贫人口在变化的环境下始终拥有致富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丹麦继续教育在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变,原因有两点。一是丹麦的国情变化与政策驱动。丹麦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农业国开始转型,乘着工业化的浪潮大力发展经济,最终成为一个贫富差距很小的福利国家。丹麦由于自身资源量不足,不能像其他北欧国家一样利用自然资源驱动经济发展,因此另辟蹊径,通过不断改革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教育体系,建立起以人力资本开发、科学技术为基础和以中小企业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在这样的国情与经济形势下,丹麦的继续教育开始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动向,依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继续教育的内容,既保障了参与继续教育的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自食其力,又为劳动力市场输送了大量的合格劳动力。二是教育对象多元化的推动。丹麦早期的职业分类较为单一,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继续教育主要面向农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中的人员结构日趋复杂。继续教育要想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就不仅仅是保障农民的谋生能力那么简单。继续教育与就业的双向互动,不仅能针对不同贫困群体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还可以更加契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另外,丹麦继续教育还预先为可能失业的人群做好兜底保障。根据2014年丹麦就业改革的规定,参加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自失业之日起有权接受为期6个月的职业培训。这些都在为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把好基础关,既保障父辈的经济来源,确保其子辈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又使部分农民除了参与农业生产外,有机会成为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工人,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为确保丹麦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丹麦政府还为包括来自弱势家庭的群体在内的所有丹麦人提供帮助,旨在通过全民包容的教育政策为其未来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畅通的渠道。

(三)教育内容:从重视实用性内容向促进代际沟通方面拓展

教育作为扶贫的手段,一直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丹麦继续教育为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在教育内容上呈现出从重视实用性内容向促进代际沟通方面拓展的特点。

丹麦作为一个以农业起步的国家,从一开始就很重视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内容。不管是最初主要面向农民的民众高等学校还是后面专门为农村女性开设的夏季培训班,都体现了继续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丰富性。丹麦继续教育从不同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出发设计课程,一方面开设与农业技术相关的实践课程,旨在提高其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开设文化知识以及价值观课程,让他们对知识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提升了其思想高度,从而影响其对后代的教育观念。随着相关实践的深入开展和社会老龄化人口占比的增加,丹麦意识到要真正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代际沟通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以往的继续教育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意识教育,但系统涉及促进代际沟通的教育内容较少。丹麦如今现存的70多所民众高等学校,大部分与时俱进地推出了针对不同家庭结构的短期教育课程。2011—2022年,年龄在60岁以上的学员成为参加短期培训的主力军,这与专门面向有孙子孙女的祖父母的相关家庭课程的开设密切相关。这些课程可以帮助祖父母们拓宽视野,使其与子辈之间就孙辈教育问题的沟通更加和谐顺畅,这样就保证了孙辈受教育的一致性,保障孙辈在一个和谐稳定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进而长效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

三、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特色机构

在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进程中,具有代表性和特色性的继续教育机构主要包括民众高等学校、家政主妇学校和丹麦农业合作社。这些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输送能量。

(一)民众高等学校:系统化培训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

格龙维(N.F.S.Grundtvi )被誉为丹麦民众高等学校之父,他主张成人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一种使他们能在离校以后继续自修的教育。格龙维指出社会中日益增长的民主需求,即需要启发那些往往既没有受过教育又贫穷的农民。这一社会群体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经费进入大学,需要一个替代方案。基于此,在格龙维的努力之下,第一所丹麥民众高等学校于1844年成立。学校在建立之初的定位就是在农村中为广大农民提供生活教育,既通过普通知识的学习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又进行技术培训让其拥有更好的谋生能力,从而使教育资源不利地区的农民获得摆脱相对贫困的能力。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民众高等学校越发注重系统化培训,以促进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很多参加培训的农民已经是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老手,但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有所欠缺,致使其在农业科技发展中逐渐落后,成为相对贫困人口。而民众高等学校的教育培训恰好弥补了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缺憾,再加之其中思想文化等通识课程的熏陶,让他们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因而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在经济上有能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从而形成“父辈参与教育培训—改善父辈的低教育水平—提高父辈的收入水平—改善子辈的低教育水平—提高子辈的收入水平—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

(二)家政主妇学校:女性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

农村女性在很多时候属于弱势群体,她们由于家庭贫困,只能被迫守在家里,老人、小孩都需要她们的照顾,大部分时间无暇自顾。丹麦曾做过一项有关“儿童惩罚”的调查,指出根据1980年以来丹麦全体人口的行政数据,相对于男性,儿童惩罚对女性职业生涯的影响更大,而且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这与童年环境对妇女家庭和职业偏好形成的影响一致。由此可见,作为母亲的女性所接受的教育与职业生涯对子辈特别是女性子辈影响重大。要想真正阻断农村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对农村家庭中的女性进行继续教育尤为重要。

丹麦很早就开始关注到农村女性的继续教育。格龙维认为,女子可以成为强有力的文化传播者,但女子的天性不会因受教育而消失,所以对女子的教育要与其他教育有所不同。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专门面向家庭女性培养其性格和能力的家政主妇学校应运而生。随着丹麦社会的发展,家政主妇学校开始专注于家政和工艺美术学科的实践性、创造性和学术性教学。作为成人自由教育传统的一部分,学校强调学科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视角,主题涉及家庭、身体、伦理和美学等领域。农村家庭女性因与子女拥有与生俱来的亲密感,进而影响到自己子女的教育。她们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能够在亲身体验教育带给自己的积极影响后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意义,从而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为孩子的教育买单。丹麦的学生从7岁开始就根据就近原则选择小学和初中,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如果附近没有合适的学校,政府也会帮助学生提供交通补助,为其选择合适的学校。由此一来,在农村中对子女影响较大的家庭女性,一旦接受继续教育并且有了教育子女的迫切想法,政府的一些政策就可以保障其落实。在家庭中受到母亲的影响,再加上政府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等,子女大多会更加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由此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避免再次陷入贫困的境地。这样一种“提高母亲的抚育与照料水平—改善子辈的教育环境和水平—提高子辈的收入水平”的良性循环就有望形成,从而长效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

(三)丹麦农业合作社:组织化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

丹麦是较早通过农业合作社运动对相对贫困农民进行组织化教育的国家。他们教育农民要时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农场主、雇员以及州农业委员要轮流入学进行技术知识的更新。这种强调组织化的继续教育形式,可以让相对贫困农民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以有效防止贫困的发生和再发生。政府与市场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政策引领、经济支持、培训教育三方面协同提升丹麦相对贫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有效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

最早的丹麦农业合作社是成立于1882年的奶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发展,丹麦的农业合作社已发展成专业化、国际化的大型经济集团,是国家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丹麦全国90%以上的农场主均加入了一个或者多个合作社。在农业中的多个领域,合作社已经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丹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普及了高等教育,其国民的整体素质普遍较高。合作化体制既能满足广大相对贫困地区农民政治生活的需要,又能实现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合作开发优势。组织化的继续教育使他们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又懂农业经营管理。大部分相对贫困农民通过继续教育学会了经营管理,最终能够在合作社中拥有自己的股份,并且在合作社中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为农业发展建言献策,摘掉了相对贫困的帽子。这些农民的后代也因父辈脱离相对贫困而得到更好的发展,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由此阻断。丹麦除了有农业生产与管理咨询顾问可以随时为农民提供新知识外,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特别是相对贫困的农民在从事3~5年农业生产与管理后更新一次农业知识。丹麦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教育政策让越来越多的民众投身于农业活动中。在如今的丹麦,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的青睐,新生力量的加入让丹麦农村持续焕发出新活力。丹麦农业合作社中参与组织化教育的学员年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这也从侧面说明丹麦农业合作社对农村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阻断作用。由此,按照“引入先进农业科技与管理方法—对相对贫困地区农民开展组织化教育—激活相对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持续提高相对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优化子辈教育资源”的阻断逻辑,丹麦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四、丹麦经验对我国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启示

我国目前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脱贫后防返贫、阻断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借鉴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经验,我国可以从依托劳动力市场开拓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新场域、利用已有继续教育机构打造新型线上线下帮扶平台、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项目三个方面重点着力。

(一)靶向教育:依托劳动力市场开拓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新场域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认为教育是扶贫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之后,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就越发凸显。从家庭角度来看,父辈之间的差距直接影响到子辈未来的发展。表面上父辈积累财富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子女可接受资源的多少,但父辈间能力的差距是造成经济水平差异的根本所在。这种能力包括天生的智力和后天习得的能力。人与人与生俱来的差异很难通过外界改变,但是很多能力可以经由教育获得。我国现在面临的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就表现出资源的分配不均。资源会越发集中到优势家庭中,其子代的发展优势就会更加明显。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对贫困的弱势家庭无法平等获得资源,进而影响到子代发展。国内相关研究也表明,父代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时会显著增加子代陷入相对贫困的概率。

因此,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要从父辈这一根源开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经济发展转型势必带来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通过学习丹麦在社会转型期间继续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结合的经验,我国也可以进行靶向教育,即把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继续教育瞄向劳动力市场,依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拓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新场域,助力相对贫困的父辈在此场域中提升能力、弥补差距。构建这一新场域,首先,要由从事继续教育研究的工作者与研究劳动力市场变化与政策的人员通力协作,搭建靶向劳动力市场的继续教育基础框架;其次,要培养专门教师和相关人员支持场域发展;最后,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场域建设,并且做好宣传工作。当然,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不仅指家庭内部的贫困恶性继承,也指在一定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靶向教育的关键是要立足于当地劳动力市场状况形成自己特有的继续教育场域,从而保障当地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就业能力,使其获得有利于子辈发展的相应资源,打破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

(二)动态转型:利用已有继续教育机构打造新型线下线上帮扶平台

丹麦把继续教育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相结合,走出了教育与市场结合的“丹麦模式”。无论是诞生于19世纪的民众高等学校,还是紧随其后的家政主妇学校,都没有消失在历史进程中,而是与时俱进、积极转型,在新的劳动力市场中发挥出新的作用。如今,丹麦各地约有70所独立的民众高等学校,其宗旨都是提供生活启蒙、公共启蒙和民主教育。换句话说,民众高等学校的目标是让个人不仅能谋生,还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反观我国,不少为实现阶段性目标设立的继续教育机构,比如夜校、农民业余补习班等,在实现阶段性任务后往往被忽视,最后无法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甚至走向消亡。借鉴丹麦民众高等学校等机构的发展经验,我国的一些继续教育机构也可以通过积极转型,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机,发挥新的作用。

首先,在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已有的一些作用不大的继续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动态转型打造线下帮扶平台,为阻断农村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持续输送能量。可以由政府牵头,出台鼓励继续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合的相关政策文件,有意愿的继续教育机构在关注劳动力市场的政策与变化后,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结合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个性特征与就业趋向,进行针对性教育与培养。其次,在与劳动力市场加强联合的基础上,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继续教育新型线上帮扶平台。可以通过线上帮扶平台持续追踪相对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帮助其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深入挖掘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且开发相应的线上课程和资源;可以通过线上帮扶平台设置咨询窗口,开设家庭教育、健康教育、老年人生活与教育等咨询模块,切实关注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具体教育需求,不仅保障脱贫人口不返贫,还要让继续教育的荫庇辐射至子辈。

(三)因地制宜:开发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项目

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是一个持续性工程。在这一过程中,贫困的标准在不断变化,贫困群体的特征也在不断变化。梳理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进程可以发现,其不同时期所针对的对象均有所变化。总体上来说,就是根据贫困群体的特征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所关注的群体越来越多元化。其中,民众高等学校、家政主妇学校都是针对这些典型的教育对象开展的极具丹麦特色的继续教育项目。

我国正处于由消除绝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过渡期,在这样复杂多变的时期,贫困群体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其需求也相应有所变化。因此,一线扶贫工作者要与当地继续教育机构通力配合,深入考察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特征,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项目。项目应分两步进行:一是保障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不返贫,具体包括组织培训、提供相关就业机会;二是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具体包括开设职业技能、健康保健、亲职教育等相关课程。例如,针对大量的农村女性,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文化传统,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教育培训项目,与当地企业联合为农村女性创设本地就业机会。通过积分制、星级评定措施等激励评估政策划分劳动所得,激发农村女性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首先要保障她们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能够在家乡就近就业创业而不必外出务工,这样就在提升其能力的同时也避免了农村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出現。当其经济水平得到改善后,再鼓励引导其参与健康教育、子女教育等有助于代际沟通的短期课程,进而帮助整个家庭提高思想认识,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更新教育观念和方式以保障子女的教育。通过特色项目开发与实施,形成相对贫困地区开发当地就业和培训资源到最终子辈收入水平提升的间接阻断路径,促进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常青,张建华.丹麦与中国农业合作社之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2):25-31.

[2]代蕊华,于璇.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7):9-15.

[3]冯旭芳,章曼娜,王佳桐.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背景下丹麦教育改革的实践及启示[J].当代职业教育,2023(1):104-112.

[4]何爱霞,孙纪磊.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机理及发展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91-99.

[5]贺国庆,朱文富.外国职业教育通史: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6]胡德鑫,田云红.教育能阻断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吗?——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J].复旦教育论坛,2023(2):64-71.

[7]黄林,李康平.扶贫经验的国际比较:农民组织化建设的视角[J].当代世界,2017(4):72-75.

[8]林晶.丹麦:大力培育银发族数字消费习惯[J].福建市场监督管理,2022(3):58.

[9]刘廷哲.丹麦农村成人教育的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26-28.

[10]罗明忠.人力资本视角下中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基本路径[J].求索,2023(1):120-131.

[11]石壽河.丹麦贫困人口翻番[EB/OL].(2017-04-19)[2023-07-08].http://news.cctv.com/2017/04/19/ARTI0FMWnUWwwDP4CZhvq4y6170419.shtml.

[12]唐智彬,胡媚,谭素美.比较视野中教育扶贫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选择——基于主要国际组织和机构理念与行动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9(4):37-44.

[13]王星飞.丹麦农民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借鉴价值[J].世界农业,2016(6):194-198.

[14]Chmielewski, Anna K.The Global Increase in the Socioeconomic Achievement Gap,1964 to 2015.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9(3):84.

[15]Henrik Kleven,Camille Landais, Jakob Egholt S?gaard.Children and Gender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Denmark[EB/OL].(2018-01-15)[2023-07-07].https://www.nber.org/system/files/working_papers/w24219/w24219.pdf.

[16]Ministy of Children and Education.Adult-education-and-continuing-training [DB/OL].(2023-08-03)[2023-08-17].https://eng.uvm.dk/adult-education-and-continuing-training/non-formal-adult-education.

[17]The Association of Folk High Schools in Denmark.The Danish Folk High School[EB/OL].(2019-01-15)[2023-08-01].https://danishfolkhighschools.com/media/11348/19-danishfolkhighschool-haefte-web.pdf.

猜你喜欢
继续教育丹麦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真相
丹麦Skovbakken小学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
丹麦圣诞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