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雁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1] 融创课程是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以下简称“西交大苏州附中”)课程体系的总称。在“大思政”视域下进行融创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旨在积极响应党的教育方针,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各学科教师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扩展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充实和丰富课程体系,促进学科教学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与融合,努力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和课程思政浸润式教育的协同作用。克服传统思政课存在的时空局限性,强化系统思维,突出协同意识,打破封闭状态,实现每门学科都有思政功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一、“大思政”视域下高中融创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大思政课”要从整体性出发,既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高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目标。一方面,融创课程体系和思政课程要协同发展,精准契合教学目标,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背景出发开展思政课教学。另一方面,将思政课程和课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具备系统性、学理性思维和与时俱进的思想,促进其实现“知行信合一”。
2. 整合性原则
教学实践应充分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有机整合并且提供优质且充足的教学资源,形成优秀品牌示范活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同时通过项目研究带动和推进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
3. 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体现为三个“统一”。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实现立德树人。二要坚持层次性与递进性相统一, 充分把握各层次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以及各阶段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特点,并结合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坚持横向纵向统一发展。三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将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融入教学目标中,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也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化教学,充分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二、“大思政”视域下高中融创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1.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有思政,人人讲思政
基础课程要挖掘盘活思政育人元素,充分挖掘學科育人内涵,开发思政课程能力,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人文思政元素相结合,丰富语文课程内涵。以课文《与妻书》教学为例,在认真赏析如泣如诉的书信文学价值外,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英语课堂可以通过教材选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榜样作用及丰富的课余生活等方面体现出来,以Festivals and Customs 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家乡的传统习俗并做课堂展示,这既贴合本单元话题,又能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感,将文化价值寓于英语课堂中。美术课“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从徐悲鸿《奔马》的创作年代背景、画家的人格与作品的关系分析徐悲鸿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美术进程的重要意义,激励学生以更为自信和自觉的姿态参与到未来的中国美术文化建设中去。化学课程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紧密联系,蕴含着丰富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萃取和分液”相关内容可以屠呦呦从青蒿中萃取青蒿素的原理为基础,引入现代中国在萃取理论的研究、新型萃取剂的合成与应用方面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不惧失败、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数学课堂中,解三角形、立体几何中有许多中国古代素材,教师可以恰当选取,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数学家们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物理课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物理规律的引申意义来体现育人的价值,如在万有引力与航天章节中,可以列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神舟载人航天,从天宫实验室到嫦娥探月,在用生动的实例讲解知识的同时还起到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2. 特色拓展课程—立足校本“红”“灵”“融”
充分利用融创课程体系中的拓展课程和荣誉课程,扩大丰富选修社团和社会实践资源,开展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活动,如团员青年走进苏州市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学生代表参观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回溯苏州的红色历史,感受先辈的革命精神;学校体育节运动会开幕式融合思政教育,探索中学体育运动新范式;利用升旗仪式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利用学校党建基地建设红色文化教育数字博物馆,让广大学生通过电脑云端身临其境畅游红色文化教育数字博物馆,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传承、传播“活”起来,不断推动思政课因时而进,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构建“场内+场外”全场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 国际课程—培育世界眼、中国心
在国际课程中融入思政要素,是探索一条既坚守中国文化,又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教育新途径,目标是培养兼具中国情怀与世界眼光的未来公民。比如,项目课程“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课程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师生共同讨论如何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进行长远规划,实现自我超越,达到理想目标。“中西文化概论”则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起源、文化心理和一些具体表现的介绍,让学生感知中西文化差异,开设多个文化学习、主题研学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强化国际理解及健全人格。
4. 家校社联盟课程—三方共行,有力支撑
西交大苏州附中探索多种教育力量的有效整合,积极寻求最佳契合点,与周边初中学校、高校、教育教学科研机构合作,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方共行,为“大思政课”持续推进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学校联合家长、社会资源推进党建品牌项目“十日的故事”,系列推出,品质出新;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湖东好声音,同心唱未来”的专场演出中,家长艺术团、社区其他学校共同参与,歌颂红色基因,讲述教育故事;与兄弟校党委结对共建,引领校企深度融合发展。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中融创课程体系的实施展望
1. 打造“活”“润”“透”的思政课堂
立足“學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立起来”“活起来”的“大思政”课堂。打造有意义与有意思相融合的思政课堂和“教学评一体化”“三驾马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掌控调节课堂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把握好整体课堂前进方向的同时,能将教学关注点转移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上来,同时也能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让思政课“活”“润”“透”,润物有道,立德树人,春风化雨。
2. 深度探索“大思政”视域下跨学科融合性教学
在“大思政”背景下,壮大学校课程基地群,培育一批高峰课程基地,用丰富的优质课程保障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管理制度,为推进“大思政”视域下跨学科融合性教学提供制度保障。各学科教师加强自身教学能力建设,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准确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推动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形成育人合力,协同育人。
3. 开发与实施更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路径方法,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前提。应拓宽场域空间,打造全域育人模式,开发更多的德育校本课程,如红色经典路线研学活动,将“课程思政”与德育活动协同发展;开展“国旗下的思政课”,让学生获取精神力量;挖掘学校活动中的思政元素,开创系列“行走中的思政课”,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德育活动,不断推动德育课程特色化。结合“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和思政教师的“六要”素养,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大思政”育人格局。
4. 学生学习能力和评价体系的重构
通过融创课程体系的建立,学生能够将具体的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课程相融合,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首先以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认识事物、解决问题,为个人全面发展找准正确的方向、奠定坚实基础。学生学习能力和评价体系的融创重构,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有机整合,同时注重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思政知识的主动性,实现教学评价由成绩导向转为素养导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大思政”视域下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既要注重评价标准的转变,还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既要重视学校与教师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自身的评价;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多主体的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评价质量的有效提升。
“大思政”视域下高中融创课程体系,努力做到思政课程与高中各门基础课横向贯通,各个学段纵向统合,系统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真正实现每门课都有思政功能,每位教师都有育人责任,每项活动都有育人元素,做实做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3-09-01] .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