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悦
区域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构建是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广东省佛山市全面构建“1+5+N”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构筑区域教师发展支持体系的四梁八柱,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切实支撑。
一、整体构建全市“1+5+N”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1. “1+5+N”系统构建
按照“全市一盘棋,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分层分类、功能互补”原则,做精“1”,以市级教师发展中心为龙头;做强“5”,以5个区级教师发展中心为骨干;做实做新“N”,以N个“三名”(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和校本研修示范校(基地)为主阵地,同时以广大高校资源为支持。
2. “五个建设”软硬并进
硬件建设、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内涵建设、能力建设五位一体推进,省、市、区、镇(街)、校五级一体推进,聚焦各级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室和校本研修示范校(基地)的質量水平建设。
3. “三链三通”合力筑塔
政策设计链、运作机制链、施工落实链同向并行,缺一不可;同时上下贯通、横向联通、内外互通,合力筑塔,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立体融通发展格局。
二、明确市级教师发展中心“5+19”发展定位
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智能化、强特色、出精品”定位,明确市级教师发展中心作为“培训中心、研究中心、资源中心、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的“5个中心”定位及19项职责,以“5+19”职责体系全方位架起教师专业发展立交桥。
1. 打造具有全市示范引领作用的培训中心
用培训造就教师终身学习者,组织开展4方面培训并推动形成样板:(1)中小学校(园)长培训;(2)市级名师骨干培训;(3)全市培训者培训;(4)重要特色专门培训。中心本部年培训量总体规模达到一万人次以上,占全市专任教师的10%。
2. 打造具有全市政策引领作用的研究中心
用研究激发教师做行动研究者,组织开展6方面研究研发并推动转化为政策:(1)教育政策咨询研究;(2)教师发展规划研究;(3)心理教育等科研实验研究;(4)培训课程、技术、基地和评价标准研发;(5)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评价研发;(6)教师专业发展成果孵化。
3. 打造具有输出引领作用的资源中心
用资源支撑教师做教书育人专家,组织建设4方面资源并推动输出辐射:(1)内涵性资源,建设“培训课程超市”“名师名优课程库”“名校长办学案例精品库”“名班主任育人案例精品库”等;(2)平台性资源,链接广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搭建多元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3)人才资源,建立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信息资源库,打造教育人才“蓄水池”;(4)数据资源,建立全市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数据系统。
4. 打造具有服务引领作用的服务中心
用服务感染教师做人文关怀者,组织提供2方面服务并推动全域覆盖:(1)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专业化导师、咨询师团队服务,开展心理健康等服务;(2)将中心建设为教师之家,为教育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办事指引、信息交流等服务。
5.打造具有先进文化引领作用的文化中心
用文化涵养时代大先生:(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尚师德师风,争当新时代立德树人大先生;(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教学相长·教学合一”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3)塑造开放协同的教育文化。教师发展向同行开放、向课外开放、向校外开放、向教育外部开放,从基于个人体悟与自省的经验发展模式向基于理性反思与自觉的专业发展模式转型。
三、聚焦“5个建设”软硬并进高质量发展
1. 夯实硬件建设
市、区两级教师发展中心高标准完成场地建设和设施设备建设任务,全部建有独立办公和教师研修场所。
2. 升级信息化建设
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空间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底座的教师专业发展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实现基于5G的无线全覆盖、远程全覆盖、资源全覆盖。
3. 推进制度建设
建立以项目制为抓手的研训教电一体化机制。推进培训项目即科研项目、一个培训项目即一个专项课题、培训管理者即专项课题管理者、受训学员即课题研究者的研训融合模式。
4. 聚焦能力建设
紧扣队伍建设能力,打造三支队伍。建立市区教师发展中心人员与中小学校长教师双向交流的“旋转门”机制、“训研教电”专业人员发展机制、专兼职研训师队伍管理激励机制,打造中心的高素质融合型专业人员队伍、复合型管理队伍、专兼型研训师队伍。紧扣资源建设能力,构建四种重要资源,获得教育行政资源的指导保障、学校教育资源的阵地支撑、高校专业资源的引领支持、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紧扣信息化建设能力,提升四种信息化水平,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数据建设水平、智能化指导管理服务水平、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水平,全面升级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环境,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5. 着力内涵建设
创新名师课程资源“无围墙”辐射模式。与佛山市广电网络系统协同共建“名师优课+空中课堂”一键到家网络资源。“名师优课”与“名师面对面”全部以“空中课堂”形式在佛山有线电视终端上架,打造“名师面对面空中课堂”民生服务品牌,让名师名课“一键到家”,优教资源触手可及,惠及千家万户。
创新普特融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模式。全面推动融合教育发展,让普通教育领域的校长和教师具备特殊教育通识。建设“教师发展中心+特殊教育学校”融课程体系,并纳入普通教育领域校长教师培训通识课程内容,为全市普通教育领域校长和教师提供特殊教育通识性培训内容。
突出行动研究,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建设“问题转化为课题、课题转化为行动、行动转化为成果、成果转化为实效”科研机制,构建“问题—实践—成果—推广”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模式,推动科研项目从理论学习、行动研究、实践推广应用的“三级跳”,促进行动研究成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日常工作方式,让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尝到甜头、愿意发展、走向自觉。
四、深耕厚植“三名”工作室和校本研修主阵地
1. 打造“1+10+100”“三名”人才工作室引领辐射规模
构建“1位名师主持人+10位入室名师培养对象+100位室外骨干培养对象”传动轴式梯队培养模式,建设规模大、覆盖广、辐射强的“三名”人才工作室。
目前,全市基本建成一支“300余位主持人+3000余人的入室成员(名师培养对象)+30000余人的室外骨干培養对象+350余人的工作室‘双导师”的工作室梯队,占全市专任教师数的30%多。建立60余个工作室发展共同体,促进工作室之间联盟发展和自主管理。
2. 打造“三共三跨三扶型”“三名”人才工作室模式
以共创、共进、共享的“三共型”工作机制,加快“三名”人才队伍的抱团发展和伙伴式成长;以跨学校、跨学段、跨区域的“三跨型”成员组成结构,加快“三名”人才队伍的资源整合和辐射覆盖;以扶小、扶弱、扶新的“三扶型”激励评价,加快“三名”人才队伍的均衡配置和公平发展。要求工作室着力扶持培育新人,注重青年教师群体培养,吸纳优秀青年教师进入工作室学习,其中36 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成员占工作室成员比例59%。
3. 打造“5个1”“三名”工作室内容体系
每个工作室都要“形成1名领军人物(主持人)、1支核心团队(入室成员)、1个攻坚课题、1个代表性成果、1所以上学校品牌发展”。建立“5个1”工作室监督考核评价机制。
4. 打造“一校一案”“一科一策”“一师一题”校本研修模式
构建省、市、区三级校本研修体系,推动“一校一案”“一科一策”“一师一题”校本研修模式。目前,已建成广东省中小学校本研修示范校11所,创建市级校本研修示范校(培育校)100 所。
研制校本研修示范校(基地)内涵建设标准。建设校本研修示范校(基地)做到“8”个坚持:坚持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一体发展的重要原则;坚持“让优秀成为大多数”促进全体教师发展的师本理念;坚持全体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发展核心动能的战略定位;坚持教师自我发展要求与学校教育教学需求相结合的内驱动力;坚持教师团队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融通共生;坚持教师“教研训电”一体化发展;坚持教师研修面向全体与分层分类分级的有机统一;坚持教师研修内容、资源、机制与保障的要素落实。具备“12”个要素:专业发展理想信念、内生共识、自主自觉、课程内容、共同体组织、全员教研模式、校本行动研究科研模式、双导师模式、螺旋式全员轮训模式、多元平台载体、教师发展“数据画像”、职业心理健康。
我们对“8+12”进行了进一步指标细化,再加几十个细化指标,落实到各区、各学校,学校可以按照上述要求推动教师培训、用好学校培训经费。每所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都有解决方案,既有通用模式,又有校本化模式,要把学科建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推动协同发展。
(作者系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佛山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