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丹阳,雷蕾,何莹
宫颈癌是临床常见妇科肿瘤,研究[1-3]显示,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手术创伤会增加患者身心痛苦,影响患者睡眠质量,阻碍术后病情康复[4-5]。生物-心理-社会功能的整体化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护理干预措施,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实施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充分满足患者生物、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目前,该模式已逐渐被引入临床护理工作中,并取得满意效果[6],但尚未见其在年轻宫颈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60例年轻宫颈癌患者,旨在探讨生物-心理-社会功能的整体化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就诊的年轻宫颈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年龄、肿瘤分期、病理分类、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宫颈癌相关诊断标准[7],并经查体、阴道镜检查等确诊;(2)肿瘤分期在I~II期;(3)均自愿接受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治疗;(4)年龄<35岁;(5)认知、沟通能力正常;(6)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文盲;(2)自身免疫性疾病;(3)精神病史;(4)肝、肾、心功能不全;(5)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1.3 方法 2组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
1.3.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1)向患者口头讲解宫颈癌病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手术过程、术中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耐心解答患者疑问。(2)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向患者讲解术后饮食、运动注意事项及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后及时进行对症处理。(3)出院后,每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至出院后3个月。了解患者用药、饮食等情况,并耐心解答患者疑问。
1.3.2 研究组 研究组给予生物-心理-社会功能的整体化护理模式。(1)生物功能层面。①疼痛护理:术后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针对轻中度疼痛者,通过聊天、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患者对疼痛的关注,通过热敷、冷敷、按摩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疼痛感;对于重度疼痛者,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②止痛穴位按摩: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按摩内关(双)、合谷(双)、脾俞(双)、太冲(双)、肝俞(双)、百会穴,5分钟/次,2次/天。③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 h按摩患者肢体,术后6 h指导患者翻身活动,术后第1天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根据患者体力合理调节运动时间、频次。④早期进食:术后2 h可适当饮水,术后4 h可进食流质食物,逐渐过渡至普食。根据患者病情程度、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为患者合理饮食提供参考依据。⑤促进肠蠕动方法:术后第1天教授患者家属腹部按摩方法,嘱患者家属每日为患者按摩2次,促进胃肠道蠕动。(2)心理功能层面。①认知干预:术前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担忧,通过视频、动画、思维导图等形式向患者讲解疾病及手术知识,消除患者疑虑;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关注本科室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号,患者可随时了解预后知识,如“宫颈癌术后饮食推荐”“术后早期活动的好处”“缓解术后疼痛的小妙招”“宫颈癌术后性生活问题解答”“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②同伴支持教育:邀请患者加入病友交流群,嘱患者有任何疑问可随时在群内进行提问;每2周邀请既往恢复良好的患者开展“线上经验分享会”,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办法、病情恢复情况等内容,为患者提供信息、情感支持。40分钟/次。③家属支持:采取相同认知干预方式向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帮助其正确认识宫颈癌,为患者提供有力的家庭支持;采取思维导图形式向患者家属展示年轻宫颈癌患者术后常见不良情绪及相应应对方式,帮助其及时发现、纠正患者不良情绪状态。④个体化心理疏导:术后及时评估患者情绪状态,并根据患者负性情绪产生原因针对性采取支持疗法、移情疗法、正念减压疗法、愉快因子输入等方式,缓解患者负性情绪。(3)社会功能层面。患者出院当天,根据患者病情程度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包括饮食、运动、用药、作息等内容,嘱患者家属通过设置目标奖励、设置打卡闹钟等方式监督患者完成计划。嘱患者每周将康复方案完成情况发送至护理人员微信,护理人员及时进行针对性指导,并邀请每个月计划完成度最高的3名患者在病友交流群分享自我管理的经验,以提升患者自豪感及参与积极性。
2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首次排气、排便、下床活动、住院时间。(2)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以焦虑自评量表(SAS)[8]、抑郁自评量表(SDS)[8]评估2组焦虑抑郁情绪,总分均为0~100分,得分与焦虑抑郁程度呈正相关;以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9]评估2组睡眠质量,总分0~21分,分值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以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10]评估2组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2个维度,积极应对分值为0~36分,消极应对分值为0~24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越倾向采取相应应对方式;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11]评估2组生活质量,总分0~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2.1 2组患者康复指标比较 研究组首次排气、排便、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康复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心理状态、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心理状态、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消极应对、SDS评分低于对照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1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的整体化护理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调节患者应对方式 年轻宫颈癌患者正处于学习、事业的建立和发展阶段,扮演着重要的家庭、社会角色,确诊宫颈癌后容易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12-15]。传统护理模式关注重点在于改善患者躯体症状,对患者心理及社会功能关注不足。本研究所采取的整体化护理模式更为全面、具体,注重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其原因可能在于:护理人员明确患者负性情绪产生原因后,通过给予支持疗法、移情疗法等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充分满足患者情感需求,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但部分患者不愿向陌生人员诉说自己内心真实想法,以致护理人员无法及时发现并调节患者情绪状态。吕艳等[16]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患者家属在改善患者情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向家属讲解术后常见不良情绪及其相应应对方式,可帮助患者家属及时发现并纠正患者不良情绪状态。此外,疾病、预后认知不足也是负性情绪的主要来源,考虑到年轻患者较喜欢使用微信、抖音等互联网工具获取所需信息,因此,本研究积极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宣传疾病、预后知识,可有效纠正患者错误认知,消除其对预后的担忧与恐惧。另有研究[17]表明,同伴支持教育在疾病的创伤后成长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研究定期举行“线上经验分享会”,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及情感支持,增强患者康复信心,调节患者情绪状态。
3.2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的整体化护理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疼痛护理在宫颈癌术后占据着重要位置,术后疼痛不仅会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睡眠质量,还会影响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阻碍病情康复[18-21]。本研究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更符合患者实际需求,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同时肝俞、脾俞等穴位也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此外,受麻醉、疼痛、生理应激等因素影响,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缓慢,常规护理多依据以往经验实施术后康复指导,针对性不足,以致护理效果欠佳。年轻患者身体素质较好,身体抵抗力较强,因此,本研究术后积极开展早期饮食、运动护理,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肠道功能,促进术后排气排便。此外,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于患者出院后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联合家属共同监督患者实施健康行为,可有效保障健康计划的落实,并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生物-心理-社会功能的整体化护理模式可促进年轻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调节患者应对方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此外,本研究还存在些许不足,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临床还应多中心、多渠道取样,以做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