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望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核心与关键,就是要引领高职改革,破解高职发展瓶颈,培养出真正承担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教师、教材、教法(统称“三教”)都是事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获取、职业素养提升、职业道德养成[2]。
智慧康养专业群为成都全面发展智慧健康服务,在培育对接全生命周期的“仁心精术、智慧创新”复合型、国际化健康照护人才的过程中,探索“三教”改革落在教师、落到课程、落于课堂的实施路径及成效。
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才资源建设,组建符合“四有”标准,专家引领、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引进领军人才,整合行业资源,引领专业发展。一是柔性引进业界领军人物,充分发挥其作为行业领军人物的作用,指导群内专业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等,带动专业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提升专业影响力。二是引进高端人才,带动骨干教师走进行业企业、走进生产一线,通过与行业企业人员技术合作、课题研究和技术创新,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程建设。三是培育名师名匠,建立教授工作室,每年定期为专业进行新技术、新方法讲座,共同设计实践教学,实施一对一教学指导。
一是培养“教练型”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培训、行业实践等途径,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等,锤炼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二是培养“双创型”教师,根据智慧康养专业群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服务发展需要,打造由企业导师、专任教师、辅导员组成的“三导师”创新团队。三是培养“服务型”教师,依托产教联盟,承担企业技术咨询、服务等项目,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职业培训包,服务企业。
加强校企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指导团队建设,制定兼职教师“共建共管、互聘互用”管理办法,专兼职教师“共同教学、教研、教改、科研”,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完善互聘机制,健全行业专家+ 能工巧匠兼职教师库。
围绕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产业发展的需求,高水平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岗位胜任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发展要求,将原有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解构、序化与重构,建设专业模块化教材,便于教师组装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
教材建设基于数字化资源,融入智慧康养产业中的新技术、新模式、新规范及新标准,运用互联网、多媒体、AR、VR 等技术方式进行立体化教材开发。借助移动终端、网络教学平台等信息化设备,实现师生交互及自由选择资源学习,拓宽了学习时空,营造多维立体可视化现代教育生态。
与产教联盟企业合作,紧扣产业需求,引入行业标准、企业岗位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岗位对职业技术技能的要求或操作的关键环节,结合企业实际,引入行业企业真实案例内容,开发特色化教材,服务专业群课程教学。
校企深度合作围绕健康护理产业的需求,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依托“互联网+”网络学习空间,借助SPOC、云班课、MOOC、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等信息化技术与方式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拓宽了教学时空。打造“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的云端教学资源、信息化辅助教学、教师与学生即时交互以及全程质量评价的“金课堂”。
针对智慧康养专业群直面患者的体验少,以及“不适应、不真实、难呈现、难实施、难观摩”的实训难点和痛点,在健康照护人才培养中引入智慧院区管理、AR 助产技术、VR 机能实训、老年照护智能场景等虚拟仿真实训教学项目,再现健康护理场景,拓展专业群实践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实现学生趣味化、智能化学习,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围绕“医养护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相关专业职业岗位的典型任务,在企业、行业专家全程参与下,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智慧康养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促进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对创新实践路径的拓展,综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智慧康养专业群团队教师通过“三课堂”结合将思政元素基因式植入课程教学,构建了课程思政考核体系,创新拓展课程思政路径,通过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12 门,课程思政典型案例8 个,2021 年《急救护理》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的负责人和教师团队分别成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在2019-2021 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1 项,四川省一等奖3 项,二等奖3 项。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六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四川省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2 个,二等奖9 个,三等奖15 个。
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参与立项了成都市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养老护理员、老年能力评估师、母婴护理员、育婴员、家政服务员等8 个工种进行技能鉴定,完成社区康养专业建设合作服务项目,提供医卫类培训和考核服务,健康知识讲座,进社区实操指导,培训、服务4000 多人次。
围绕健康照护人才的核心技术技能培养,以全生命周期的主线逻辑,系统化设计了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建设的总体架构。把虚拟仿真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融合,对应专业群课程体系,层次化构建了群内三个专业的机能解剖+基础护理的共享层面,全生命周期照护的专业方向分离层面,以及支撑证书培训和临床综合实训为特色的拓展层面,形成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拓展的虚拟仿真实训的纵向贯通。按照虚拟仿真技术在健康照护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模块化贯通建设了机能解剖、基础护理、母婴照护、成人照护、老年照护、特色护理、综合模拟、临床思维等七个虚拟仿真实训模块,形成实训模块—实训项目—对应课程的虚拟仿真实训的横向融通。
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以照护岗位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虚拟仿真信息技术的应用效能,按照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发了60 个实训(实验)项目,形成了虚拟仿真实训的项目化实施地图。以虚拟仿真实训环境、资源、平台三个维度为建设核心,构建了以全生命周期的照护技能为主线的虚拟仿真实训体系,创新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以虚实结合为特色的“三教”改革(见图1)。
图1 虚拟仿真实训体系
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知行合一”为原则,科学设计课岗融通模块、课证融通模块和课赛融通模块的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实施方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分模块研究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实施过程、考核方式、质量诊改等方面内容,合理设计虚拟、网络、实体课堂教学标准及质控点,将每项任务课前—课中—课后环节中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依托智慧康养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和智慧职教云课堂APP,营造了“互联网+教学”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教师针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学情“画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进行个性化课程建设,选择恰当的课堂授课形式,实现了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过程协作化、考核方式多元化、质量诊改常态化;最终实现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见图2)。
图2 “五化三通”教学模式
随着产业升级转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不同的行业产业,院校发展的特色各异,在持续深化“三教”改革的过程中,工作的侧重点、切入点及其具体做法上不尽相同[3-4]。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三教”改革的根本是教师。智慧康养专业群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统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资队伍引培机制,激活教师发展新动力,全面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随着智慧医疗、智慧护理、智慧养老等新兴业态在健康照护领域的崛起,健康照护的理念、内容、工作方式与模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开发特色鲜明的高职教学资源,建设与时代相适应的智慧学习环境,推进“课堂革命”,促进“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