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记者型主持人守正创新思考

2023-12-20 10:43:23天津师范大学王金宇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主持人媒介受众

■天津师范大学:王金宇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融媒体环境

“融媒体”这一概念来自“媒体融合”或者说“媒介融合”,具体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他认为融媒体表现为“各种媒体呈现的多功能融合趋势。”2012年蔡雯在《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一书中阐述了融媒体的内涵,认为融媒体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其内部运作过程是整合不同媒体,实现媒体之间的协调发展,产生超越单一媒体力量的效果。《光明日报》在2014年出版了一篇讲解“融媒体”的文章,这使得公众对“融媒体”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该文章指出,融媒体这一概念实则体现的是一种集约化,将各种媒体和媒介集约整合,所以综合起来被表述为媒体融合。

综上所述,融媒体不是某个单一的媒体或单位,而是多种媒体的融合,因此构成了融媒体环境。随着如今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更将各个媒体的优势和价值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真实、有形的交流行为。

1.2 记者型主持人

丁韬文、王朝霞在《融媒时代主持人的自我坐标、身份认同与角色超越——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为例》一文中提出,融媒浪潮下,记者型主持人已成为传统广电主持人最为重要的转型方向。与传统广电主持人相比,记者型主持人集播音员与记者身份于一体,融媒时代的众声喧哗和观点驳杂正重唤着思想型主持人塑造大众审美取向,引领社会精神风尚[1]。

记者型主持人是一个复合概念,是记者和主持人双重身份的融合,记者型主持人既拥有记者的采访和编写能力,又拥有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和副语言表达能力,在新闻节目形成之初他是新闻内容的“把关人”,在新闻节目播出之际他是新闻节目的“演播员”,记者型主持人深入参与到节目当中,对整个节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融媒体环境下记者型主持人守正之道

守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记者型主持人在面对融媒体时代各种冲击与变化能够立住脚的根基之所在。

2.1 守价值导向之正

作为专业的新闻从业者,一定要牢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原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好价值导向之正。在如今的融媒体环境下,媒介格局、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舆论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媒介环境中的信息纷繁复杂,主流媒体因多年积累的受众依赖性和公信力,使其在庞大的舆论洪流中的发声起着鲜明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要强调价值导向必须正确,新闻工作者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守护好新闻舆论阵地,做好新闻舆论导向工作。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新闻工作者都要牢记自身初心使命,明确自身定位,为党和人民服务。

2.2 守文化底蕴之正

在融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所拥有的优势之一是内容全面而有深度,那么在向融媒体转型的今天,从传统媒体走来的记者型主持人这一形象与身份一定要抓住这一优势,守住文化底蕴之正。

记者型主持人的知识体系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精”和“杂”,“精”指的是对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做到精通和灵活运用,在采访和主持的过程当中,能够运用专业知识顺利地将节目推进下去。“杂”指的是记者型主持人需要是个“杂家”,记者型主持人常常需要在不同的采访环境下进行采写和主持,这就要求记者型主持人除了对自身业务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采访技能有充分掌握外,还要对各行各业、各类知识都要有所涉猎与了解,不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求在采访过程当中不露怯,尤其注意万不可不懂装懂,代表观众诚挚发问即可,不然就是失了身份,让人贻笑大方[2]。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带来更高的产品质量,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喜爱,从而从一众产品中脱颖而出。保证内容质量的长效输出是获得一批忠实受众的前提。在融媒体环境下,媒介环境中常常充斥着许多的同质化信息,同一个消息被不同的媒体所报道,尤其在“技术赋权”的时代下,自媒体的兴起更让这一现象变得剧烈,作为记者型主持人要能够解读这些同质化信息,并从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做出差异化解读,但这并不是说非要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而是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给出独特的解读,这样非人云亦云的深刻解读更能体现内容质量、更能吸引受众。

当然评判某个内容质量是不是高也绝不是仅看其是不是“新”,更重要的还是要保证其“真”,真实是首要属性,在此基础上能够全面细致地进行报道是高质量,能够高屋建瓴当然更是锦上添花。

2.3 守专业本领之正

专业本领指的是记者型主持人的语言播报能力、新闻发掘能力、新闻叙事能力与新闻评论能力。出镜的记者型主持人面对观众自然就担当着一定的教育、引领、示范作用,在播报过程当中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语音面貌,从“声”“韵”“调”到“情”“声”“气”(前后两个“声”所指不同,前者指语音当中的“声母”,后者指播音时“声音”这个整体概念)语音播报的基础能力要夯实打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要求我们要讲好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新闻发掘能力、新闻叙事能力与新闻评论能力则更进一步体现了一位成熟的记者型主持人所应具备的现场驾驭能力,能够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发掘出新闻当中真正的亮点与关键,换种说法就是能够发现真相并通过主持人的语言和节目场景的调度向受众还原和转述出来,最后能够高屋建瓴、别具一格地对新闻事件给予评论,引导社会舆论。

3. 融媒体环境下记者型主持人创新之举

3.1 创人格化表达之新

记者型主持人全方位参与到节目的选题、采访、播报和制作的各个环节当中,不再只是整个节目制作环节中的最后一环,主持人本身在节目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受众也会因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变成节目的忠实观众。在融媒体时代下记者型主持人的人格化表达可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节目内与节目外(其他节目)的人格化表达。

在节目内主持人的人格化表达体现在其优秀的新闻发掘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体现在其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新闻故事的叙述过程当中逻辑链条明确无误,让人感到清晰且信服;体现在节目中主持人的一言一行当中——面对不同的采访嘉宾都能够平等对待、能够良好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上都可以归为主持人的人格化表达,当然人格化表达还有更多的外延,其根本就是主持人本身的人格魅力。

在节目外记者型主持人的人格化表达可以体现在不与自己所主持的主要节目有特别强烈联系的个人表达当中,例如开设自己的社交平台公众号、参加其他的一些综艺节目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更丰富地展现自身的能力以及个性,并给公众以亲近感。例如当前一些新闻主播会在自己的vlog作品中向公众介绍了自己出行采访行李箱里的一些物品,这一行为既让受众感觉深度参观了一位记者即将出发前往新闻产生地的准备过程,增加了主持人与公众的亲近感,也为之后的报道进行了预热。再如当前电视台新闻主播往往会在综艺节目或网络平台中展现出“活字典”的人设,受众就会对其产生强烈的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会随着这位主持人本身被带入到各个节目当中。

在技术创新的今天,主持人的人格化表达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并成为主持人的创新路径之一。除了主持人自身追求创新,AI技术的发展、人机融合主持的出现或许也会倒逼着主持人持续强化自身的人格化表达能力。

3.2 创新闻收集之新

大卫·克罗图在《媒介·社会》一书当中提出了“兜圈巡视”的概念,“兜圈巡视”的意思是“媒体在他们认为重要的地方设立工作人员或者专业部门。媒体也在新闻容易发生的重要机构设立‘采访区’。体育、商业和艺术领域也成为新闻的来源地,记者会和这些领域的主要人物做好联系。”在融媒体环境下媒体“兜圈巡视”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不仅体现在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强化了媒体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还有通过网络媒介,通过除了自己媒介机构派出的媒介从业人员以外的网络空间获取信息。这种更大面积的“兜圈巡视”,其效率与对受众关注的热点的把握变得更高、更准。

充分利用融媒体环境带来的技术便利,在除传统“兜圈巡视”的范围外培养更广阔的眼界和敏锐的洞察力。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赋权”让自媒体开始蓬勃发展,这让大量第一时间的新闻现场的曝光来自于新闻当事人或目击者,记者型主持人就可以在网络上收集这类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发掘,并且在这一步当中主持人也履行了媒介从业人员所应担当的媒介舆论监督的责任,通过深入调查揭示新闻现场的真相,避免一些社会热点在失去主流媒体报道时出现各式各样谣言的现象。需要强调的是在此种新的“兜圈巡视”过程中要着重注意新闻的真实性,这种更大规模的“兜圈巡视”带来了新的新闻报道形式——“不在场”的新闻报道。与传统报道不同,“不在场”的新闻记者仍旧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获得如“眼见”一般的现场体验,但越是复杂的新闻事件,记者在现场的新闻线索识别、新闻信息挖掘越不可替代。此外,还有耳听、询问、判断。记者在新闻现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过理性判断抽丝剥茧,寻找真相。借由技术实现的远程在场、虚拟在场则很难实现这一点。若是记者身体缺席新闻现场,技术、人、环境不能实现充分的联结,截取的事实易片段化、碎片化。并且由于身体不在场,记者很难完成对环境的体验、勘查、挖掘、调查[3]。

3.3 创交流互动之新

交流互动方式的转变是融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关系转变的最大特点之一,即时性、多向性、跨越时空性等特点,让媒体与受众的沟通变得更加密切,也让节目内容的选择与制作方面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在节目开始前,主持人可以在节目选题时在网络上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选择交流时产生的某些观点作为节目选题;在节目进行中,利用受众的来信交流、热线交流、弹幕交流、留言交流等等,尤其弹幕交流和留言交流成为当前直播时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其优势体现在强烈的即时性,乃至通过技术处理,还可以将受众发出的弹幕中频率高低不同的关键词统计出来,来体现受众的不同观点,随之将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一条或几条挑选出来放在节目当中进行展现;在节目结束后,与公众的交流互动也并没有结束,可以收集观众们对节目的评价进行分析,了解哪些内容是观众感触较深的、哪些内容设置比较好、预先的环节设置在节目播出时是否起到预想的作用等等,通过分析总结在之后就可以做得更好。除此之外若是做系列节目,那一期节目结束后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更是可以对后期节目的创作起到明显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借助融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技术,记者型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成本被降低,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破除了沟通壁垒。因此,身处如此技术便利的环境中,就一定要利用好技术,做到更亲密的交流互动,更进一步地真正做到为大众发声,说大众之所想,播大众之想听。

4. 结束语

融媒体环境下,记者型主持人将会是更多传统记者与主持人的更进一步发展,其要求也会更高。媒介技术的变革让整个社会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介产业也同样如此。笔者认为,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获得了许多文化、经验和技巧,其中的精华部分就像是一个细胞的细胞核,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易改变;社会生活中技术的变革对“一个细胞”的影响总是先影响其外围的“细胞质”,最终可能会影响到细胞核,但也会经过“核膜”的选择。记者型主持人的守正与创新就像如此,创新是适应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在外围要勇于探索与尝试的;守正是其根基,是我们要坚持与信仰的。望本文能对融媒体时代下记者型主持人的实践提供一定帮助。

猜你喜欢
主持人媒介受众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