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域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传播力的提升策略

2023-12-20 10:43河北传媒学院李佳欣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21期
关键词:类节目主持人受众

■河北传媒学院:李佳欣

1.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传播力的概念及价值

1.1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传播力的概念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传播力指的就是文化类节目主持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当然,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认为:“概念,或者概念体系,是一种外在于生命的东西,它们永远不能替代那个在内在性平面具有独一性的生命的绵延和流淌,若非如此,事情就会被颠倒过来,亦即,人们用一种人造的概念,让自己画地为牢,将自己的流动的生命禁锢在一个虚构的枷锁之下”[1]。所以说,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传播力的概念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条不断流动的河,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1.2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传播力的价值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文化类节目也在不断增加,例如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河北卫视推出的《中华好诗词》、浙江卫视推出的《一本书一座城》《中华好故事》《人文深呼吸》等节目。在这无数文化类节目成功播出的背后,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包括某种提炼和提高因素的概念,是每个社会保存被人们了解和认为是最好的大学的宝库”[2],并且文化还是我们人类共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因如此,身为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他们肩负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多人所知所爱,让更多国人了解世界文化的重要职责。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人类文化这个藏宝盒中最真实、最打动人、最有用的东西传给观众。其实,这也是一些其他综艺类、新闻类所不具备的传播目的。正所谓丹·拉瑟的那句名言:“若让人们相信新闻,首先要让人们相信告诉他们新闻的人。”在文化领域也同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传播力,从而吸引更多的节目受众,使得自己能够更好地达成传播目的。

2.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进行文化传播时面临的问题

2.1 语言功力欠缺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进行文化传播时经常会遇到“力不从心”的情况,这里的“力不从心”指的是由于欠缺良好的语言功力,主持人在主持文化类节目时,无法把握节目核心,更不能借助自身语言表达支撑起节目,从而阻碍了文化内涵和节目价值观的有效传递,由此弱化了节目和主持人自身的传播力。

细致地来说,一个语言功力十分欠缺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很容易出现声音不悦耳、语言不规范、言不由衷、语无伦次、口齿不清楚等情况,这会直接影响到文化类节目的整体创作质量以及节目的播出水平。虽然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或与嘉宾互动时所说的话基本都是提前准备好并熟知的内容,但准备得再好也不意味着就可以主持好一档文化类节目,一些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常常会忽略掉主持人自身语言功力的重要性,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下文从口语能力的角度出发,列出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进行文化传播时常遇到的三个问题。

(1)语调问题

对于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而言,主持文化节目的过程也在向观众传达节目的文化内涵、情感信息等核心要素。但是一些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因自身语言功力的欠缺,导致自己主持时的语调像机器人似的过于平和且不自然,这很容易使观众审美疲劳。

一名合格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进行文化传播时所需用到的语调应该是亲切自然的,并且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随时调整自己的语流音调,只有掌握了语流音调的技巧之后,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来观看文化类节目并学习到中国以及世界的优秀文化,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另一方面,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语速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一档节目的时候,语速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乏一些主持人在节目中会不合时宜地加快或放慢语速,由此产生主持人语言与节目节奏不匹配的现象。

(3)用词、用句

一些语言功力十分欠缺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当中,说话经常像书面语一样拖泥带水,但是一些具有优秀语言功力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所说的话则会更加通俗易懂一些。

其实有声语言能力当中的口语化与通俗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持人需做到的,就是要让听众能听懂并听进去,在避免过于追求“自然通俗之风”的同时还需要避免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重复度。

总体而言,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应尽量不出现重复性的表达,语句的精练是文化类主持人向观众清楚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前提。

2.2 传播领域同质化严重

在众多文化类节目风生水起的今天,许多出类拔萃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活跃于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平台上。在不同文化节目中,众多主持人的呈现风格、语言样态出现同质化,即便面对不同形式不同环节设置的文化节目,主持人队伍的差异化仍然不明显。

因此,在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同质化十分严重的今天,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如何能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找到并突出自己的个性,如何让观众可以通过自己来记住这个节目,又如何在受众的心目中站稳脚跟成为了许多主持人不断思考的问题。

2.3 被动性的职业态度

当前,许多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正在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职业态度逐渐趋于被动。那就是职业态度会逐渐受到被动化的侵蚀。

不可否认,传媒界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主持人,但我们在电视上仍可以看到很多缺乏专业性的主持人被动地完成着节目主持工作。在文化节目中,被动的主持人只能将文化信息、专业概念背熟或依靠提词器在适当环节进行固化呈现。其实,这样的语言表达仅仅只是停留在了职业操守的层面,久而久之,这些被动工作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职业激情就会被侵蚀,随之其自身的传播力也会逐渐削减。可以说,主动性工作与被动性工作所给文化类主持人传播力带来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2.4 缺乏人文精神

一些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录制节目时会过于注重自己的妆容、服饰等外在形象,甚至有时会在上台之前特意将自己打扮一番,而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对于节目内容的准备以及研究工作。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得自身与节目受众产生一定的距离。当然,还有一些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找不到“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在录制节目时会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或者是“教育者”的姿态面对受众并用略显生硬且不亲切的口吻与观众对话。

以上这些做法都有悖于“受众是节目的主人”这一宗旨,同时也恰恰展现了缺乏人文精神的主持人是什么样子的。这些歪曲的潜意识的存在使得一些主持人目无观众。

2.5 缺失文化素养

一些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台下和家人、朋友闲谈时,侃侃而谈,但是一上台,就变得支支吾吾,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究其根源,其实就是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自身文化素养的缺失。

身为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文化素养的缺失对其自身传播力范围的延伸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可见,文化素养对于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传播力的提升对策

3.1 重视语言功力 加强有声语言练习

张颂教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主持人语言功力如何,直接影响节目质量和节目水平。声音不悦耳、口齿不清楚、语言不规范、言不及义、语无伦次、言不由衷、是连起码要求都没有达到的。”如果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未具备或欠缺基本功的情况下去主持文化类节目,则会影响到受众对于此文化类节目的视听体验过程,从而导致其自身传播力的下降,可以说,这类主持人既没有达到自己的传播目的,甚至还会使这个节目因此成为明日黄花。

所以,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如果想要提升传播力,首先需要重视最基本且最需要持续夯实的语言功力,有意加强有声语言方面的练习。比如最基本的吐字归音、停连、语气、节奏、语调、用词用句等。当然还可以通过搜集一些优秀前辈的视频或音频资料来学习。在我国播音主持的历史长河之中,有着无数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前辈。比如海霞播报新闻时所展现出来的气盛言宜;齐越朗诵时所展现出来的大气磅礴;白岩松现场报道时所展现出来的敏锐犀利;夏青朗诵时所展现出来的细腻得体;倪萍主持时所展现出来的温柔体贴……

以上提到的这些都是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想要加强自身传播力所需学习的,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能力后,才可以使受众听得懂你说的是什么,你想表达的是什么,甚至会吸引到更多的受众来观看此文化类节目,对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充满了兴趣,到了这时,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目的就顺其自然地完成了,其自身的传播力也会自然而然地随之提升。

3.2 增强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在这个文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的今天,许多受众都是通过主持人来记住一档节目的,可见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发展对自身和节目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就需要由内而外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便能找到自己的个性化发展道路。当然,一个主持人的个性品牌也需要在保持自己原本风格的同时,超越自己,做到稳中求变、稳中求进,从而完成自身的个性化转型。

3.3 坚守专业主义激情的职业态度

在全媒体视域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要将自己从事的职业视为是一种具有神圣性质的职业使命,只有当主持人自身拥有了专业主义激情时,才能够将负面的被动性职业心理转变为积极的主动性职业心理。对于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本体来说,这既可以使其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得到提升,还可以使其自身的传播力范围得到有效延伸。其实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有这种职业上的激情力。2007年白岩松在练球的时候不幸骨折,不得不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这对于当时已有38岁的他来说,伤到了筋骨并想恢复起来并不容易,再加上还做了手术,自然是需要休养段时间的。但是他并不想让观众失望,所以坚持带伤工作。在手术结束的十天之后,便迎来了十分重要的活动,白岩松虽是有条件请假的,但是他身上那神圣的职业使命让他不可以那样做,随之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带伤工作并且完美地完成了主持的相关活动。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烈的职业使命感。这一次次的坚持都是由他们心中那燃烧着的专业主义激情所支撑的,这也是每一个从业人员所不可或缺的心智。

3.4 培养人文精神和平民化视角

以笔为旗的“文学圣侠”张承志曾说过:“永远有对人心、人道和对于人的本身的尊重;永远有底层、穷人、正义的选择;永远有青春、反抗、自由的气质[3]。”可见,人文精神对于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需要主动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做到真真切切地走近人民群众,亲民、爱民且服务于民,赋有正义和正气的同时与底层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如若我们没有对弱者的关心,没有对于底层人民群众的尊重,也没有将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声音传达出来,那么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出镜也仅仅只是停留在了最浅显的层面,这会使得其自身常常处于一种令人乏味的重复性职业化状态,那这个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自身的传播力自然就不会得到提升。

综上可知,有平民化视角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才会使其自身更易与节目受众产生共鸣,从而达成主持人传播力效果的最大化。

3.5 培养文化素养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节目主持人而言,文化类节目主持人需要具备更高的文学水平和文化素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当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自身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文学素养时,才能在肩负文化传播使命的同时,把文化内涵传递给观众,让台下的万千观众为之倾服。

具体而言,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可以通过阅读和欣赏艺术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可以了解多元的文化信息,在开阔自身视野的同时,其思维能力、文化素养以及文学品位也会随之提升。日积月累的阅读学习可以拓宽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文化知识储备范围,提升其文化类节目主持语言的水平。另一方面,欣赏艺术也是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培养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艺术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可以深度挖掘自身文化深度,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其中,参加音乐会、参观博物馆、欣赏美术作品等都是有效的实现途径。当然,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也可以尝试独立创作一些艺术作品,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如诗歌创作、书法写作等。

4. 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包括某种提炼和提高因素的概念,是每个社会保存被人们了解和认为是最好的东西和宝库。”身为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我们应自觉培养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努力让中华文化为 更多受众所理解、所热爱。

猜你喜欢
类节目主持人受众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