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价值、传播原则和创新路径

2023-12-20 10:43吉林动画学院王聪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中华群体青少年

■吉林动画学院:王聪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伴随着华夏伊始而出现,对于国家的繁荣、炎黄后人的延续、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社会进程的推进都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在中华传统文化稳步发展的前进路上,有着气势磅礴的壮丽史诗,也有着艰苦卓绝的低沉期,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也正因二者的结合变得更加璀璨。

我国的历史传承悠久灿烂,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从诸多方面促进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前进,它是从古至今的先人贤者、劳动人民、广大的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我们的民族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建立起了同宗同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民族面临危难时刻,中华传统文化自身所富有的民族精神与强大凝聚力又将华夏儿女的每一个个体紧紧团结在一起,发出了一声声铿锵有力的民族呐喊,铸就了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锤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正如郑燮于《竹石》中所著,中华传统文化在一代代历史的演进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至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精神文明中的宝贵财富,更是面临具体问题时需要参考的“纲要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置身于信息爆炸的当下,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网络“原住民”群体,拥有巨大的基数与信息化潜力。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10.67亿,而青少年线上活跃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3.5亿。

青少年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有能力且有必要充分吸收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青少年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认同。形成以笃志正心、弘毅崇德的人格修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1]。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需要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发展,因此促进在青少年群体中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传统文化有助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2. 青少年对媒体话语的接受偏好与需求

当下,考量好面向青少年群体的高效传播模式是传播的首要问题,而如何开辟出一条属于青少年群体自身的传播路径则是最为重要的题眼。

2.1 话语内容的需求

诙谐有趣,优质优量,回味无穷是当下青少年对于接收话语内容的主要需求。随着时代发展,当下将主流文化与青少年中备受欢迎的文化有机结合就成为重要环节,例如于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更体现了当下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论语》《楚辞》《史记》等,作为主持人的王嘉宁与当代读书人撒贝宁,携着当代人对古人的尊崇与好奇,穿越千年的时空带领屏幕前的观众一起品读经典学习大家,还从此刻在青年人心中种下了一颗了解文化吸收文化的种子。

2.2 接受模式的偏好

不再只愿意被动接受内容的输入,而是更寻求互联互通互动的形式是当下青少年群体普遍认同的接受模式。现如今“弹幕”与“评论区”的出现让参与节目互动性的能力大大提高,青少年群体在使用弹幕与评论功能跟随主流文化脚步的同时也在“各抒己见”,其中一些人会在观摩完视频内容后抒发自己慷慨的情绪并留下“激昂文字”,而另一些人则会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思提出更多的观点见解供其他受众品鉴,由此形成热闹的“意见高地”。与此同时,许多“文化博主”也纷纷进入与观众的互动当中,与青少年群体亲密接触。被网友称为“硬核纪录片”的《瞬间中国》打破了传统的纪录片模式,第四季对短视频的视觉表达语态展开了再创新,呈现出了更为鲜明的Vlog风,如此风格的输出方式仿佛让受众置身于现场,因此一上线便深受广大青少年群体的欢迎。

2.3 接收路径的追求

青少年在当下能主动地、有需求地冲出“信息茧房”,获得更广阔视野的接收路径。在现今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群体愈加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多面手,出现了“斜杠青年”一词。他们希望自身学识渊博,博古通今,饱览名家圣贤之书,于是乎,目标群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目的不谋而合。书本的信息传播效率相较于信息网络所不足之处正在于网络媒体的传达更加迅速便捷和碎片化,大多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于青少年更多是在网络上获得,如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的博主“归乡人山白”——中国竹筷、古法徽墨、传统毛笔等现代工艺使用传统手法制作出的“生活器用”“文房四宝”“东方妆容”等内容广受青年人好评,内容传播则采用了被网友戏称为“古法ASMR”的表现形式,全程没有多余语言及噪音,视频虽长但许许多多观众沉醉于其“古色古香”往往可以观看完十之八九。

3. 传统文化面向青少年群体的传播原则

不同群体喜好不同,话语接受体系相异,身处信息时代,在探寻打造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如何创新性地面向青少年群体进行文化传播之前,满足但不局限于以下几条原则可以更高效地开展文化传播工作。以下内容为创新面向青少年群体传播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3.1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贞观政要》中提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辅相成,互为助力,协调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在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上不可或缺,如何将传承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首先就要做好传统文化理论的普及工作。虽深刻脑中,却不知其意。现代主流文化要做好传统文化的载体,深入探索与青年亚文化易于结合之处,实现传统文化路径创新。

3.2 趣味与严谨相适应

面向青少年群体这类传播对象,趣味是最简便,却也是最难做的方面。在传播文化的途中,内容的真实性与严肃性是不可被磨灭的,但相应的解决之法已经在《典籍里的中国》中身份是当代读书人的撒贝宁身上有所体现。作为亲临“古人”身边的当代青年读书人,撒贝宁以其幽默风趣的口才与控场能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出古人对于自身趣事与难处的叙述演绎,深深抓住了屏幕前观众的心。通过这波折起伏的叙事演绎节奏,广大的青少年观众也在嬉笑与揪心的过程中对古人古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3.3 理性与感性相融汇

马克思提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手资料,其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如何继续将感性认识深化为内在的理性认同是面对青少年传播的关键所在。

提及诗词时总提出“希望以后登高望远时可以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是只有一句无力地慨叹‘好高’”。此问题的根源或许并不在于简单的“不识不知”而已,试想当下真登上泰山之巅,若无三两知音密友相伴,岂能触景生情即刻便吟诵佳篇?感性以“尴尬”二字束缚着理性,对于青少年群体更是如此。深化过程中普遍的问题出现在对感性认识的不理解,不认同,或者遗忘,此时所产出的感性认识便不能随当下碎片化浅薄内容趋势的大流,如此这样只会重蹈覆辙。解决之法在于——传播内容于今日之青少年,传播路径的表达应为“雅俗共赏”,雅不单指高雅的内容,更是基于感性认识之后升华的理性认识。而俗与之对应的是基础感性认识,是当下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青年亚文化。既“接地气”与青少年相亲密,更“抬望眼”促青年思想之升华,可谓之“理性与感性”相融汇。

4. 面向青少年群体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4.1 更新传播方式手段

传统文化要结合现代传媒数字技术,通过传媒技术革新手段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表达。数字技术中的三维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已经深入应用到了传统文化领域。例如,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历经四次考古发掘,在原址上建立博物馆。遗址之上,巨型幕布打造沉浸空间,模拟还原宫殿的建造过程,而走进遗迹,AR透明屏幕再现古代生活。在《中国考古大会》这档节目中通过数字媒介技术手段,将演播室打造成裸眼3D考古现场,在传承保护收藏在博物馆里的万千文物的同时让文物“说话”,讲述出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让游客更直观地读懂遗址,感受文化所承载的文化之美。

4.2 创新优质传播内容

不论传播路径的如何创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的内容才是实打实让青少年喜爱的关键所在。上海美术电影厂于1960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其中的动画形象皆来自齐白石笔下,而2023年开年爆款破圈的动画作品是同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参与出品的原创网络动画短片合集,每一集的动画形式皆有不同——京剧脸谱、水墨丹青、剪纸皮影等元素成为我国动画电影丰富的创作题材,广受青少年观众用户的好评。2018年大型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上线,其中有专家分析道:“随着相关影视综艺的走红以及近年来火遍全网的故宫文创产品,故宫的品牌形象在古韵古美中增添了古色古香,越来越迎合年轻游客的需求,与此同时也不断拉近着皇宫与百姓之间的距离。”真正让故宫文化走进万千寻常百姓家的是故宫文化创意产品,也就是“故宫文创”。从故宫国风胶带、千里江山图,到紫禁城太平有象书签、脊兽钥匙扣等。推出的故宫国宝色口红从色号还是包装均从后妃服饰上汲取设计灵感,极具宫廷特色,一上线便深受广大女性消费者群体的喜爱。各种独特的故宫文创扎根于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脉络,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故宫文创IP”。

4.3 增强传播互动意识

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的重要性。要想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有效传播,首先需要提高社会传播文化的积极性,从传者与受者两者的关系中建立好良性循环。在目前我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政策有需,广大青少年群体有求,已经打好了基础,并且借助当下传播媒介的数字化,传播过程的交互性使得构建媒体话语权的意见领袖与受众的关系越来越近,使得传统文化日趋生活化,而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辅助作用下,当下的视频取向可以对用户群体进行精准定位从而为其推送相应的传统文化信息,以此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作为接收端的青少年群体则热衷于分享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主动学习道德高尚、趣味高雅、契合主流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正面的参观的同时,也渴望主流文化对于他们自身的进步属性给予认可,共同发展。

5. 青少年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

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理应有国家情怀,同样要有人文关怀,让青少年群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双向奔赴”。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起了古人的华服,修花养鸟陶冶情操,朋友聚会的据点也由娱乐场所改换为了家中围炉煮茶的那方小天地。近年来兴起的自制短视频中不乏看到以传统戏曲艺术作为背景音乐的例子,同样他们也喜欢重游历史文化古都名城,在旅途中重新感悟诗词古韵。由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当下青少年群体的交往思维与交往方式,对该群体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青少年开始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奔赴。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通过青少年群体制作的种种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和各类文化衍生品等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向着青少年群体奔赴的过程中被传承、传播并发扬光大。新时代的青少年做好文化传承,就需要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现代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传播,由此实现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6.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前人留下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滋养着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代代中国人。传承并发扬其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之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当今社会的共同财富。

中华新时代青少年做好文化传承,本质上也是青年向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奔走的过程,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刻久远的,越是如此,越需要耳濡目染,绵延不绝。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发展的道路上做到行稳致远,而有着文化自信的青少年群体才能不迷茫、不随波逐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在青少年群体中愈加受到青睐,正说明青少年群体于传统文化之中有着一定的文化认同,获得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孔孟绵延至今的礼仪、唐宋缤彩纷呈的诗词歌赋、载入史册的文人风骨,更是激励新时代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的底气。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将愈加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获得更好地传承,做到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中华群体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