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换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2023-12-20 10:43山东艺术学院李清泉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21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典籍类节目

■山东艺术学院:李清泉

1. 融媒体时代下文化类节目的现状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的发展走向成熟。文化类节目借助成熟的互联网、发达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其呈现形式、丰富节目主题内容,踏上了一条文化传播的创新型道路,文化类节目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为了满足时代与观众的需求,文化类节目立足传统,进行了视听创新,并借助台网融合让节目传播更加趋于平民化。

1.1 立足传统:文化主题多元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立足传统,加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因此中国的文化类节目拥有了多元的文化主题。文化类节目是传播和展示各种不同文化元素的重要途径,通过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传统的节目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文化主题多元化意味着节目内容更加广泛,例如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典籍里的中国》和涉及现代文学的《朗读者》,以及详细讲解紫禁城600年丹宸永固的沧桑故事的《上新了·故宫》等节目都对中华文化进行了创新性演绎与阐述。这不但丰富了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的主题阵列,还为不同文化需求的观众提供了关于文化素养的视听盛宴。多元主题可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从而增加文化类节目的收视率,提高优秀文化的传播力,以此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因此,在传统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聚焦文化类节目主题多元化趋势是我们分析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角色转换的重要前提。

1.2 视听创新:节目类型多样化

融媒体时代,视听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文化类节目也从前几年的单一节目类型逐步实现多样化的发展。例如,在《朗读者》中,将嘉宾的个人成长、文学佳作、故事背景与节目访谈环节进行了综合运用,使节目内容更加饱满、节目整体更具看点,从而打造出了非常成功的文化类情感节目。在《国家宝藏》中,更是创新地以“纪录片+综艺+明星国宝守护人”的方式讲述文物历史,打造出了一部“节目形式新颖、敢于打破陈规”的文化类文博探索节目,不仅让本身就喜爱中国文物历史的人群连连称赞,更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观众群体。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科技对于节目创新的重要性,如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融合话剧表演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从而打造出了备受观众好评的文化类历史普及节目。现有的节目除了文化类情感节目、文化类文博探索节目、文化类历史普及节目,还有文化类益智节目、文化类真人秀节目等等类型,不难看出文化类节目的类型正在逐渐发展并越发多样。因此,了解当今文化类节目类型多样化是我们分析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角色转换的首要条件。

1.3 台网融合:节目传播平民化

节目传播平民化已成为各类节目的发展大趋势,文化类节目更是如此。过去,传统的文化类节目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节目只专注于特定的受众群体,比如精英阶层或特定的兴趣群体,既是文化类节目,则弘扬优秀的文化应是首当其冲的目的,因此文化类节目要顺应时代和观众变化的需求,将通俗化和严肃性有机结合,谋求栏目生存的长远效益[1]。因此,只有节目传播平民化,才能使文化类节目走进更多观众的眼中。随着融媒体时代逐步进入“成熟区”,将第一媒体与第四媒体进行结合,整合线上、线下多种宣传形态,同时又将不同受众的年龄层次、接受程度、兴趣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整合,让受众可以通过多平台、多渠道来获取节目信息、观看节目内容,让优秀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中,促使文化类节目平民化发展驶入快车道。例如,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有一环节,几位专家坐在一起以聊天的形式,为观众讲解历史故事。当文化脱去“枯燥”“难以理解”的“帽子”时,才能真正走进更多观众的心中。在《2022年传统文化节目数据报告》中显示,2022年文化类节目累计观看时长达8446小时,相比2021年增长近6倍,其中,90后和00后是观看的主力群体,占比70%。许多网友表示《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节目最受年轻人欢迎,传统文化节目持续出圈,实现了“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因此,了解当今文化类节目传播平民化的现状,是我们分析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角色转换的推动条件。

2. 融媒体时代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挑战

融媒体时代逐步进入“成熟区”,优秀文化类节目数量逐步增多,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我们看到了主持人的全新突破,因此主持人所肩负的责任愈发重大、面临的挑战愈发艰难。是挑战,更是机遇,直面挑战,才能挖掘出当今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未来的发展路径。

2.1 受众的观看需求望求新

近些年,文化类节目将高质量的作品以及优秀的文化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创意和独特性仍然是观众们对文化类节目的追求。《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撒贝宁打破陈规,转变身份演戏剧,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让观众对主持人解锁“新角色”提起了兴趣,加之节目利用“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使书本上的历史故事变成精彩绝伦的舞台作品,从而满足了“观众欲求新”的心理。主持人拥有着专业功底,因此主持人是节目进行的重要推动者。《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了主持人的另一种可能,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如何对得起观众的期待,如何让观众看到节目新的呈现是主持人的重要目标与挑战。

2.2 主持人的综合能力需提高

主持人早已摆脱了“报幕员”的身份,开始融入节目、推动节目。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平台、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主持人需要具备更为成熟的综合性能力。上文提到文化类节目类型多样、主体多元,因此在文化层面上,主持人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应对各种类型的文化类节目。著名主持人倪萍说过:“在新世纪当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必须说一口流利标准的话语,是一个读了很多书的人,综合素质很强的人,琴棋书画、文化历史样样精通的人。”在《典籍里的中国》中,主持人王嘉宁的任务是“开场白+嘉宾互动”,在王嘉宁与各位历史专家进行互动时,专家的各种问题她都可以迅速作答,可见背后的文化功底有多深厚。撒贝宁在《典籍里的中国》中不仅是主持人还是演员,他要参与到每期节目的录制中去,这就说明他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历史故事,才能在场上做到不怯场、能控场,从而将观众真正代入进优秀的历史故事中去。在技术层面上,融媒体时代下,各类媒介走向成熟,主持人也向着“采、编、播”的道路迈进,因此主持人应该要“能播音、会主持、懂制作”。这不是对主持人的高标准,而是融媒体时代下主持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主持人能积极参与节目采编播的全过程,了解文化类节目发展的大趋势,才能更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但很多主持人仍然处在“舒适圈”,这也就是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人数少且人数固定的原因,因此主持人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当今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发展的一大挑战。主持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必定会为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2.3 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待转换

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撒贝宁的主持任务变成了“旁白+演员”的形式,让主持人从台侧走向台中,从节目的播报者转换成了故事的讲述者和故事的参与者,实现了主持人的角色转换。传统上,主持人通常被视为节目的引导者和联系观众与嘉宾之间的桥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现代主持人的角色需要更多灵活性和适应力。《典籍里的中国》中主持人的角色转变让观众看到了主持人新的可能性,证明了少部分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开始向“娱乐性、创新性、互动性”转变。但敢于跳出“舒适圈”进行角色转变的主持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主持人还是保有着单一的角色定位与主持形式。因此敢于进行主持人角色定位转换是当今时代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一大挑战。只有适应观众需求的角色定位转换,才能让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3. 我国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换尝试

融媒体时代传播介质由割裂走向统合,使得主持人在“前台”的信息呈现方式也更为丰富。越渠道不仅是对主持人“前台”角色呈现渠道的横向拓宽,还涵括了主持人“后台”自我表露的纵向丰富。主持人对超越所属媒体和限定情境的“后台”表露更利于主持人形成颇具个人特色的人格化符号,从而实现主持人形象的多维化打造[2]。在《典籍里的中国》中,节目组打破陈规,大胆创新,将撒贝宁的主持人角色转换成了“旁白+演员”的多重形象。让主持人从“台侧”走到“台中”,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换尝试。这次尝试实现了主持人形象角色的多维化打造,也给融媒体时代下主持人应当往哪走、如何走指明了道路。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是观众与文化故事的桥梁,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作用是将节目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深奥的文化故事走进平民百姓的家中,因此主持人在文化类节目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应当大胆尝试角色转换,以此为观众提供更好的作品。

3.1 学习“新知识”

主持人不是已有资料文稿的代言人,不是在转述作者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更加主观化的叙述方式,灵活地讲故事、串联节目。这种转变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对节目内容的理解要深入具体,对内容背景和与之相关的话题要深入挖掘,更重要的是内化为自己的有见地、有意义、有影响力的思考,以艺术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3]。因此在融媒体时代,要想成为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应当学习“新知识”。“新知识”不仅是本身专业的拓展,还可以是掌握新的技能、深入新的领域。学习“新知识”,主持人便能够探索新的领域,也许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转换方式,进而为观众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创新型内容。主持人学习“新知识”的途径有很多,首先可以参加专业培训和研讨会,与行业内的专家和同行进行交流与学习,从而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还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期刊和研究报告,从而帮助主持人了解各个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经验,为角色定位转换提供有力支持。更有效的方法是,主持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定期观看文化类节目,学习优秀的主持人如何尝试角色转换,又是怎样找准新的角色定位的。

3.2 解锁“新角色”

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运用新媒体与观众互动,加大节目的宣传,因此,主持人比以往更多地参与到节目的流程中,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比以往更大,角色也发生了变化[4]。加之打破陈规是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首要条件,主持人的角色转变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融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下,观众已不满足于单一的主持人定位。在《典籍里的中国》里,主持人撒贝宁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演绎者。除此之外,在不同的文化类节目中,撒贝宁都会解锁一个新的角色,撒贝宁或许是主持人、是谈话者、是搞笑气氛担当,因此撒贝宁的每一面观众都记忆犹新。主持人敢于跳出舒适圈,可以是“记者型主持人”“演员”“故事讲述者”等等。不断尝试解锁“新角色”或许是文化类节目主持人长久发展下去的路子。

3.3 探索“新领域”

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更新迭代的速度开始加快。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类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文化类节目主持人需要不断探索新领域,以适应观众的需求和媒体环境的变化。因此如何做到“亮眼”便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一档节目的主人,明确探索“新领域”或许是推动文化类节目走向“亮眼”的破解之道。现有的文化类节目涉及的类型虽然广,但还是有新的领域有待发掘。前文提到,主持人应当具备良好的综合实力,当主持人充分了解了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新兴媒体的运营机制和特点之后,主持人会变成一个“杂家”。“杂家”或许会因为自身过硬的综合实力从而探索新的领域,也更懂得如何将取其的精华融进新的文化类节目中。今后,主持人需要不断思考和尝试新的节目形式和内容创新,不断探索“新领域”,才能让文化类节目持续发展下去。

4. 结束语

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文化类节目顺着融媒体发展浪潮推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更多样化的节目类型,更多元化的节目主题,更平民化的节目受众都给予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新的发展平台。但机遇与挑战共存,主持人应学习业界角色转换的成功案例并不断学习“新知识”、解锁“新角色”、探索“新领域”,从而和文化类节目一同走上持续发展的创新道路。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典籍类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