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新闻的创新与传播探析

2023-12-20 10:43内蒙古科技大学陈敬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21期
关键词:受众

■内蒙古科技大学:陈敬伟

1. Vlog新闻的特点

1.1 模糊界限,“前台”与“幕后”相重叠

Vlog作为一种新兴的短视频形式,以其个性化的主体、真实的内容和贴近生活的传播方式为特点,在形式上更加轻巧灵活,使得互动关系更加紧密,传播效果更加立体。主流国内媒体正积极探索采用Vlog报道方式,将移动和场景等元素融合,以增强短视频的影响力优势,并开拓主流话语的传播渠道,以期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在公共社交场合中,个人在“前台”展示自我,以期他人认同。前台和后台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存在,只是前者更强调展示自我,后者更为注重服务于观众。在舞台的后台,演员们可以在一个相对安全、私密的个人空间中进行休息、排练和处理私人事务,这里的人们可以毫无顾虑地扮演自己真正的角色,脱下社会职能的面具。“前台”和“后台”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如何拉近两者间的关系一直都是业界讨论的焦点话题。最近几年,许多主流媒体争相采用Vlog作为新闻叙事方式,来适应网络新闻越发社交化的趋势。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到来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直播也开始逐渐普及开来,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Vlog的时空共享、沉浸式传播和情感化叙事创造了崭新的表达方式。Vlog新闻将生产过程中的幕后与台前紧密相连,以一种坦诚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成为一种全新的叙事形式。这种叙事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报道事件或人物的线性模式,为用户提供一种更加开放多元的信息分享渠道和更为个性化的表达空间。Vlog除了聚焦于新闻事件本身,还揭秘了许多幕后故事,呈现了新闻生产团队在新闻现场报道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真实面貌。它不仅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来还原真相,更注重对新闻事件背后人物关系的刻画和情感表达。记录下参与新闻事件的细节和过程,以第一人称视角带领受众深入现场和“幕后区”,真实地呈现事件的全貌。通过对事件的深入解读和思考,让人感受到新闻背后隐藏着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Vlog新闻的取材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报道形式,用于记录和呈现中国的发展面貌和奋斗进程。它突破传统新闻媒介单一叙事模式的束缚,通过镜头语言对人物进行刻画和叙述。记者以第一人称视角为核心,通过亲身体验赋予新闻更多人情味,从而提升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1.2 突出人格,拉近受众距离

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主播在荧屏上的形象已经不是严肃、单一、固定和模式化的传统播报模式,而是呈现出人格化表达的特点。传统时政新闻主持人为了凸显新闻自身内容而形成了一种端庄、严肃的播报风格以适应新闻风格,他们独特的播音腔调和书面化的播音语言消弭着主持人个人的自我形象,这一单一而又固定的媒介形象在无形中拉大了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弱化了观众的趣味。时政新闻主持人对融媒体环境内容的表达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并将个人情感融入报道之中,使其成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新形象,在做到现场零距离的前提下,一改传统主持人囿于演播厅采访新闻和重语言轻图像的展示模式。

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康辉第一支Vlog中收录了对内容进行评价的语言,并把个人观点纳入日常记录。这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呈现在无形中拉近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让观众体会到一种“面对面”沟通的亲切。与此同时,丰富的语言突破了传统播报庄重、严肃的格调,增加了播报内容的趣味性,使其更能吸引观众。2019年年末,“康辉的Vlog”系列视频连续发布多支,时长均不超过三分钟,且以更适合在手机上观看的短视频形式呈现,配以字幕、音乐、特效等形式,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大家好,我是康辉,这是我的第一支Vlog”[1]。主持人康辉在镜头面前与受众娓娓道来,展示了个人准备、差旅好物、公务护照以及专业的采访设备等,表达方式和视频画面都十分亲切。“国脸”出镜献声为新闻Vlog的关注度和国民性做出了保障,在接下来的更新的Vlog中,康辉记录了真实的外交活动,以第一人称视角为观众传递有内容、有乐趣的新闻热点。此外,康辉还积极与观众互动,根据网友的建议改变拍摄角度,回应网友提问,纠正网友发音,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使双方联系更加紧密。

1.3 拓宽赛道,全平台发布

与传统媒体只发布在特定的官方平台不同,新闻Vlog更加注重全平台发布,从以往的只从单一平台发布,到如今同时发布在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以达到更高的传播效能和受众覆盖率,弥补了受众对视频长度的偏好不同而产生的影响。如2018年由中国国际电视台制作的《CGTN博鳌行Vlog》就同时发布在各大社交平台,从2019年起由央视新闻制作的《大国外交最前线》就同时发布在央视频等视频平台上,再如2022年《我在冬奥Vlog系列视频》由新华体育官方号同时发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和新华社视频客户端[2]。由此可见,新闻Vlog的发布呈现出了多主体、全平台发布的特点。

2. Vlog新闻面临的困境

2.1 严肃新闻的过度娱乐化

Vlog作为更加轻量、可触的视频形式,其“人人都是Vlogger”的特点决定了其全民性、低门槛的特点,这使得Vlog的形式内容十分多样,并不只有新闻Vlog这一种形式,在进行重大事件的报道时缺乏严肃性,Vlog的形式决定了其只能聚焦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幕间花絮,在几分钟的短视频内传递先进思想、深度探讨社会议题、完整复现新闻事件全貌尚无法做到[3]。而身处短视频时代,新闻Vlog的发布主体为追求点击量和迎合受众喜好难免会使形式大于内容、花絮重于新闻核心议题的情况出现。Vlog将“严肃性”和“生活化”有机融合,但Vlog新闻和电视新闻不同,新闻场景细节相较新闻自身更具吸引力。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要坚持提供信息为第一要务,坚持“内容才是王道”、“知识是核心”。时政Vlog在兼顾传播效果的同时还要避免过度娱乐化。

2.2 新闻受众注意力转移

Vlog新闻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甚至全年龄段受众的喜爱和追捧,正是因为其中掺入了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花絮内容,如记者在出镜采访报道前的着装打扮、新闻记者在工作中的爱用物分享、新闻现场的工作环境和饮食条件,或者新闻Vlog中的出镜记者本人就是受众选择观看的直接理由。花絮的加入无疑让新闻Vlog收获更多的点击率和关注度,但同时也把受众注意力从新闻事件上转移到Vlogger个人身上。由此,新闻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更深远的社会影响被忽视而难以触及,普遍的社会理性转变为受众个体根据自己的喜好而产生的分散的个人感性认知。

2.3 新闻内容趋于同质化

内容的同质化是短视频时代不可避免的痛点,正如短视频平台的“爆款视频”引起大家争相模仿,新闻Vlog在探索出相对成功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后,媒体和记者对于Vlog这一传播形式的片面理解导致了在形式和内容上缺乏创新性。而一支高质量的新闻Vlog更需要从内容选题、现场拍摄、后期制作、线上宣发全流程用心制作。而新闻最本质的时效性又要求Vlog制作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支Vlog的全流程制作。持续、快速地输出高质量新闻Vlog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当前,Vlog新闻选题潜力尚未被完全发掘,题材以新闻事件及其幕后故事为主,这类新闻场景单一,掣肘因素较多,创新难度大,难以增强受众黏性。尽管有著名主持人和新闻工作者的加持,会让这一类Vlog获得更大的关注度,但这也给他们增加了额外的工作负担。在受众Vlog新闻审美日益提高的今天,单纯依靠个人维护Vlog已经难以满足受众需求,组建Vlog新闻内容生产专业队伍和利用新技术探索Vlog新闻创新空间已经迫在眉睫。

3. Vlog新闻的创新传播策略

3.1 贴近生活,解构“宏大叙事”

长期以来,主流媒体承担着党和国家的宣传重任,声音权威,但传统的主流新闻对打通全年龄段传播渠道往往束手无策,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一代[4]。而Vlog更加匹配如今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内容上关注纪实,形式上简洁明朗,Vlogger独具魅力,人格化特征明显,这与受众印象中的严肃、一丝不苟的主流媒体形象相悖,巧妙地冲散了年轻人对于主流媒体的抵触。所以,Vlog新闻要多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感的真实事物为切入点,聚焦鲜活的人和事,以更低的姿态和更亲和的方式将“主旋律”和家国大事讲给受众。多以日常的生活化语态分享所见所闻,使传受关系平等化。

3.2 转换身份,柔性表达

正如总书记所说“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诚然,当代年轻人不仅很少主动从官方渠道获取新闻反而十分抵触官方媒体具有说教意味的宣传。Vlog新闻以极高的选题自由和人格化的传播表达获取了青年一代的关注。Vlog新闻将受众定位为亲密朋友,与其分享真实生活。传受双方的信息交流平等流畅。Vlog传播主体并不侧重于其职业技能属性,而是以人格化与生活性作为吸引点。以中国日报在重大会议期间发布的Vlog报道为例,报道以年轻记者的视角讲述会议前后的工作体验,包括记者在会议前准备“如何穿”和“如何问”,会议期间记者采访过程的记录以及拍摄团队的工作花絮。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成为连接受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纽带,架起二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庙堂之声”以更加鲜活清晰的姿态呈现在受众面前。另外,新闻工作者在制作新闻Vlog的同时,要精确地转变自身身份,在Vlog中不再代表任何职能部门,而是以新闻工作者本人的视角带领观众走进新闻现场,走近新闻人物,以自身所见所闻所感为素材,再次加工为广大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优秀新闻产品。Vlog新闻将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属性发挥到最大化,这就要求出镜主播以更柔和亲切的方式进行表达,就像普通人在一天的工作后与朋友家人分享自己一天的所见所感。Vlog新闻将幕后的生产过程和台前的新闻作品连通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媒体人”形象,正如广大的其他行业从业者一样鲜活完整。

3.3 情感转向,唤起“大众共情”

由于新闻报道一直强调客观性,因此“情感”这一概念在新闻实践和学术研究中一直被忽视。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观点。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流动性、个性化和情感化,媒体从业者也越来越倾向于以个人身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日常生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新闻从业者开始尝试突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向公众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Vlog新闻将人物身份和新闻生产的幕后流程从私人社交空间转移至公众视野,呈现在观众眼前。通过外部身份的多重认证,受众在报道中能够观察到一个更加立体、真实、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另一方面,情感的正当性在新媒体多元主体发声的环境中得到认可。学者试图从宏观的交流、文化和社会视角出发,超越情感和理性的二元对立,探究情感在公共表达中的作用。在媒介融合和社交网络发展背景下,情感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已成为影响舆论场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情感的表达涉及到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在公共领域中,情感表达并非必然是缺乏理性的,情感的存在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以一定的方式融入公共话语之中,形成一种集体记忆,进而影响着公共空间中公众心理和行为。

Vlog新闻以其独特的叙事特点,破除了新闻行业“将事实和评论分离”的藩篱,而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将新闻作为一种社会互动和公共表达的途径。在Vlog新闻中,受众可以窥见记者在新闻生产各个环节中所做的幕后工作,以及在各个阶段的情感和心路历程。Vlog新闻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方式,以更加多元、引人注目的方式表达出了更多的情感内容,创造了更为主观化、情感化和剖白式的新闻形态。Vlog新闻凸显了记者作为主体行动者的积极性,并将受众带入到新闻事件发生、报道、传播的全过程,让受众积极参与互动。在使用恰当时,这种亲密的叙事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叙事者的可信度和官方媒体的亲和力与公信力。

4. 结束语

作为叙述模式上的新突破和新闻在数字化阶段的新产物,Vlog新闻将荧屏外的“幕后”搬到“台前”并将二者混合在一起,以更加轻松、亲切、平实的表达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消解受众与官方媒体之间的距离感,让表达更柔和、可接受。但同时如何平衡Vlog的娱乐性和新闻的严肃性、如何在用相关花絮吸引受众关注的同时也将其保持在新闻事件自身上、如何在新闻Vlog同质化的进程中保持独特性和持续创新的活力是值得所有新闻工作者和媒介行业从业人员不断思考的议题。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