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丽娟
(牡丹江大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高职院校若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需要充分认识到融合型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融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特色内容,逐步提升其专业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行业的共同呼声。笔者在前期的文献解读中发现,关于融合型教师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可以将其理解为拥有“双证”或者“双职称”的教师,也就是教师在掌握了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进行综合运用。还有一种观点便是认为教师需要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经济素养、沟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正处于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模式。由此可见,推动信息技术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学校专业课程的建设,开发最适合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保障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有所得,避免出现课程资源浪费的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信息技术教育和实践运用相融合,可以扩充和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另一方面,从学校角度来看,有利于创新教学质量的提升。近年来,在国家相关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创新驱动发展影响极大,并在各个行业得到了深入贯彻和落实。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更要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其影响来看,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落实,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方可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本校的就业率,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1.界定标准的模糊性
对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未能认识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教师所需要掌握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认识不足,统一的管理规范和培养模式尚未形成。具体来看,关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并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有一定程度的落实。但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于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认识不足,还存在诸多较为明显的问题。部分学校认为对专业融合教师的认定只需要看到教师一个方面的专业能力即可,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标准。在有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只承担管理学生的实训任务,并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便可以认为是融合型的专业教师。从该方面来看,大部分教师实际并未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在教师标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尤其是在实践能力方面。
2.培育模式的有限性
高职院校若想更好地培育信息技术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专业型人才,需要优先让教师具备该方面的能力,而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提出了“双师”的理念。“双师”型教师的培育作为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队伍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可以产生积极作用。现阶段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双师”型教师培育活动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四种培养模式。第一种,认证培训,即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能力,积极参加劳动保障厅、各个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能力考试,顺利通过考试之后,获得相应的认证。第二种,企业定岗实践。学校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要求,抽取一定数量的教师,让他们到相关企业参加定岗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运用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第三种,参与相关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例如,定期安排学校的专职优秀教师参与省教育厅举办的“双师”培训活动,达到提升专业能力的目的。第四种,也是最为常见的便是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各种实习活动、教学实践活动以及技能比赛等,提升教师的双重能力。从效果来看,虽然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活动类型众多,但是教师的综合能力未能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培养方式、考核方式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足。虽然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顺利结业,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但是教师的实践能力仅限在虚拟实践方面,一旦进入课堂中便会出现专业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一些高职院校也会为教师提供定岗实践的机会。但因实践时间较短,教师在企业中多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活动,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体验。
3.工作任务的繁重性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高职院校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更是面临着科研项目、论文发表、教学工作以及经济问题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对参与教师评价考核的教师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将论文发表数量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使教师面临着较大的科研压力。然而,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有所欠缺,且缺少研究时间。从其产生的原因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逐步增多,教师的精力是相对有限的,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能力的提升上,必然会导致科研时间的缺乏。另一方面,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系统完善的激励制度。尽管有些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综合型、融合型“双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仍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相关的考核上,对于“双师”型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认识不足。
4.教育理念转变方面的问题
开展教育改革首要的是扭转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如果高职院校具备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则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实践和改革。但是,如果教师仍然一味地运用较为传统的教育理念,将难以接受最新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融合方面的知识。在此背景下,学校所开展的各种教育体系构建活动得不到认可,将会导致其积极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一些新的教育组织活动、实践活动无法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流于形式的问题较为明显。从教师角度进行分析,一部分教师对于自己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融合方面的定位不明晰。在整个教育活动中,需要将两门学科的知识相融合,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明确自己的定位。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实际发展特点等,完善分工和活动组织,更好地彰显教育融合的优势。对于学校的管理人员而言,也需要对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并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精准定位。
1.制定科学、完善的考核标准
科学、系统、完善的考核标准作为重要的制度保障,在教师评价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在教育改革工作中,学校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该方面工作的重要性。结合现阶段教师评价和考核标准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问题,对其进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素质,推动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将规范的考核体系运用到教师评价工作中,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更好地发现、培养和考核人才,并获得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对于那些被授予“双师型”称号的教师要细化考核标准,要求其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
2.组织合理、系统的培训活动
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合理、系统的培训。在培训活动中,教师可以结识该行业中更多优秀的人才,在彼此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综合能力。开展培训活动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项因素。首先,开展正式培训活动之前,需要完成培训人员的分类。按照学科性质,定期开展针对性培训活动。其次,鼓励和调动教师深入走进企业,了解更多的实践性内容。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并贯彻落实“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其中,“走出去”指的是在培训活动中,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例如,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相应的企业参与定岗实践、参与学校所研发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可以和其他高职院校协作,搭建系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传授知识,了解其他学科带头人的思想观点,提升理论知识水平。还可安排优秀教师到其他高职院校进行学术交流,掌握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引进来”指的是积极引进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技能人才,并邀请他们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讲座教师。或者邀请本地成功的企业家、技术创新人员定期到学校,以“创业导师”的身份为教师进行经验分享,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最后,从培训活动的特点来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层出不穷。教师更需要强化持续学习的理念,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工匠精神。在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活动中,不仅要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能力,还要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职业道德。同时,还要对不同职称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教师职称不同,所具备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在专项培训活动中,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发现和找准自己的定位。通过对定位需求的研究和分析,发现自己在专业能力方面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3.建立恰当、有效的激励机制
借助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可以更好地调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当开展激励机制建设活动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到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还需要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凝聚力,保障高职院校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针对该方面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激励机制。
一方面,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提升教师的名誉、职称、薪酬待遇等。对于那些获得“双师”称号的教师,可以召开专题表彰大会,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荣誉感,并颁发相关的荣誉证书。提高教师的薪酬,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例如,当开展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工作时,可以选择将“双师”教师的素质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并明确“双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从其影响来看,这种激励机制的有效落实,使“双师”具有光环效应,能激发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努力向“双师”靠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4.创建“校创”合作机制
近年来,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逐步落实,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若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满足信息技术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需求,教师需要入住创业园和企业管理者、学生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工作。但是在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在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建设工作中参与度严重不足,未认识到该方面的资源对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因此,“校创”合作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入住创业园,和学生、企业管理者共同工作,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切实运用到实践活动中。通过共同经营合作项目,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创业园项目积极引入课堂教学中。将创业园中的项目作为课堂案例,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5.强化并重视技能竞赛
从技能竞赛的特点来看,这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师展现自身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展示自身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若想更好地发挥技能竞赛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还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未来发展特点等相关内容,积极调动和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技能竞赛活动中。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可以让教师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真正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