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 剑, 张信群, 金本能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2.扬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1]。专业群已然成为高职特色化、高质量、内涵化发展的关键抓手,课程体系重构及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则是高职专业群聚集效应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2]。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3]。要实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群人才培养与工业企业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有效对接,做到“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专业群建构与区域产业集群应保持动态耦合匹配[4],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有效实施,其实施主线如下。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的主线,是指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技术方法的内在途径。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首先进行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分析,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为基础,进行岗位群与专业群人才培养能力分析,形成组群逻辑图。其次在组群过程基础上进行专业群内各自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调整,形成课程体系。最后提出关于专业群各自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路径、能力固化的具体方法。
图1 机械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递进图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以安徽省C市产业发展情况为例,该市有六大支柱产业:先进装备、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健康食品、新型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新材料。该市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到,要重点打造与建设包含上述六大主导产业以及光伏、医疗器械等八大产业链。作为该地域的一所市属高职院校,C市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群建设,围绕其“六大主导产业、八大产业链”进行了调研,就机械类专业相契合的先进装备、智能家电产业进行了岗位群分析。其智能家电产业链生产全流程基本包括:产品(零部件)的设计、打样;批量零件去材料加工、电镀或利用模具进行产品的批量生产;零部件的半自动组装或全自动组装,上述三大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某地域家电产业链链节与机械专业群专业岗位能力匹配图
在既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实现高职院校内部专业发展路径的合理划分与差异化发展,可以更好地与区域产业相对接而实现不同专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性优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服务于区域产业市场需求[9-10]。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机械类专业群组建,绘制该地域家电产业链的生产流程。围绕地域家电产业链的主体链节,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进行组群发展,产业链链节的岗位核心能力与专业群各自专业相互匹配,产业链的基础岗位能力与专业群各自专业的基础能力培养相契合。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群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专业群与地域传统的家电产业链相对接,体现了机械类专业群“服务区域”的培养目标,为地域装备制造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专业群的牵头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更为“基础性、通用性”的工业人才,其具备了产业链上更多的基础岗位能力。专业群内的其他专业如图2所示,各自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均对标家电产业链各个链节的核心岗位能力需求。
考虑到家电产业链各自链节需求的岗位能力随工业发展而不断提高,例如产品装配的产业链阶段,部分企业还是半自动装配甚至是纯手工装配,而有的企业则发展为智能制造生产线装配、高度自动化生产与装配。其他的产业链链节都存在类似的情况,这就要求在分析产业链链节岗位需求时,应将更加适合工业发展的岗位能力列为产业链链节的核心能力;而将需要更多人进行体力劳动的岗位列为产业链链节的基础岗位能力。根据图2所示,将企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如表1所示的“岗位群与专业群人才培养岗位能力对标分析表”。
表1 岗位群与专业群人才培养岗位能力对标分析
表1内的对角线为专业群内各自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与产业链链节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对应关系。除专业核心能力之外,专业群内各自专业培养的非专业核心能力满足了产业链上各自链节的基础岗位能力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就业渠道的“宽口径、多渠道”。
课程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课程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落脚点与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出发点。产业链核心岗位能力、基础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体系建设上来,表1列出了围绕岗位群核心能力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岗位群基础岗位能力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基础能力。更进一步的,将专业群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基础能力融入到专业群各自专业的课程体系将会得到如表2所示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表。表内“特色与重点建设课程”所培养的能力与产业链岗位群的核心能力需求相对应;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产业链岗位群的基础能力需求相对应;而群内专业互通课程主要为学生在大三毕业时按照个人兴趣选修群内其它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也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需求。
表2 专业群课程体系表
在岗位群岗位能力与专业群能力培养分析基础上形成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它体现了“底层共建、中层分立、顶层互通”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格局[11]。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专业群的“打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机械工程方面的基本技能,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各自专业对接产业链链节的核心岗位能力。
根据产业链岗位群对接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分析进行组群,将专业群课程体系优化调整为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与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基础能力相匹配,最终形成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如何实施、群内专业建设成效的评价,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课程为依托的实习实训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如表3所示为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实训室建设规划,专业群的“机械基础技能实训室”对标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程能力训练”;“专业实训室”对标专业群的“特色与重点建设课程”;“专业实训室”与“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室”不仅承担了专业群与之对应的课程教学,同时还承担了与课程建设所呼应的“技能竞赛”“1+X”技能培训。
表3 以课程体系为导向的实训室建设规划
与专业群课程建设相呼应规划实践平台,实现了“底层共享、中层融合、顶层实践”的实验室建设原则,“机械基础技能实训室”建设为群内各个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所“共享”;“专业实训室”建设融合了群内各自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技能竞赛项目和“1+X”技能证书的考核;而大三学生的毕业设计、顶岗实习落实到校企合作企业,实现了学生毕业实习的“顶层实践”。实训实验室不仅要加强建设,同时要做好日常运行与维护。专业群统筹推进“课程+专业课实训室+竞赛与考证”合一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即专业实训室负责人既是该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也是依托该实训室进行技能竞赛训练、“1+X”技能证书考核负责人,实现了实训教学资源使用与日常维护管理的“三合一”。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体现了“重基础、稳发展、促融合”的教学资源整合优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之直接对接的技能竞赛项目、课程实践等项目相对较少,不容易立刻“出成绩”,这就需要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耐得住“寂寞”;而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专业核心课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技能训练,如果基础课没有学扎实,后面专业课涉及到的知识技能还需要专业课教师来“补充”,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从开课时间上来说,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生对该专业的理解程度、兴趣爱好等都需要专业基础课教师进行引导。总而言之,“专业基础课程”建设要做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工程基础训练达标的“底线”、稳得住学生的“专业热情”。
专业群内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该专业对接产业链链节岗位的核心能力培养,而专业群内的新专业如何进行建设与评价,是专业群建设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以数控技术作为专业群的新建设专业为例,将该专业的特色课程“数控装调技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建设,课程与实验室同步建设后,坚持将课程与“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国家级、省级赛项目对接起来,让课程教学内容与竞赛技能互相融通,随着竞赛成绩的逐步提高,学生选择该专业的主动性就越强,专业发展势头迅猛。以专业核心课程的技能竞赛活动来带动新专业的发展,可以迅速提高新专业的知名度,有利于群内新专业的良性发展。但专业竞赛是一种竞争淘汰机制,对胜者是一种激励,对败者是一种打击或者说是压力。在技能竞赛之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项目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达到了一定的行业标准可以100%通过,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其通过率可能就是0%。
利用技能竞赛活动来刺激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可以推动专业不断向前发展,在动态中满足岗位核心能力不断升级的需求,利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项目可以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达到岗位能力需求的比率。总体而言,可以用技能竞赛来衡量专业特色课程、专业课程的深度拓展与延伸;以“1+X”课证融通来固化专业升级的核心能力、整体培养水平。虽然各地产业经济布局不同,其产业链岗位群需求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有所差异,但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对接地域企业的岗位需求是相通的,本文以“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机械类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岗位群能力匹配——形成可实施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与实训体系建设”这一主线阐述了某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可以为高职专业群组群的建设及实施提供借鉴。